唐建築特點主要成就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1.41W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建築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唐建築特點主要成就是什麼
  唐建築特點

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僅存4座唐代木構建築,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

  關於唐建築

一、規模宏偉規劃嚴謹的城市建築

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藝術科技等多方面的集中綜合和展示窗口,也是人文風貌的凸顯點。唐代的城市規劃以長安城為代表作。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它甚至影響到渤海國東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後來的平安京(今京都市)。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繁榮的城市。城內有帝王后妃的官城、由政府機關所在的皇城、有商業區東西二市、還有一百零八坊等,全市規劃整齊,作棋盤狀。

在唐代長安城和洛陽城都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別苑、官署等,且建築佈局也更加的規範合理。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長安城內的帝王宮殿大明宮極為雄偉,其遺址範圍相當於明清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三倍之多,這樣宏大規模凸顯了當時唐朝鼎盛的國力、自信的氣度和泱泱大國的不休風範,值得我們驕傲。

二、建築羣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築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築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佈局的淵源所自。

三、建築中穿插有序的木結構

宏大的建築來自於一個技術性的突破,那就是木結構。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大明宮麟德殿。面積5000平米,採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局,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築設計也有促進作用。木結構的造型特點有,一是斗拱碩大。大斗拱是唐代木結構建築最基本的特徵,因為斗拱大,屋檐才做的較為深遠;二是屋檐高挑。唐木構建築的屋檐高挑向上翹起,而且屋檐通常分為上下二層;三是柱子較粗,而且是上細下粗,體現了唐人以胖為美的審美情趣。

現存的木結構建築有上西南禪寺大殿,位於山西省五台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餘公里。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五台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説,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樑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四、磚石建築得到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佛塔採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現存的有山西廣仁王廟,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築,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羣。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2001年06月25日,廣仁王廟作為唐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還有天台庵,位於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於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模並不大,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完整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我們河南嵩山嵩嶽寺磚塔,也是唐建磚石結構建築的代表。

五、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築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築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樑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繫,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六、顏色在建築中的應用

中國建築顏色最初體現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沒有顏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到了唐代,建築有了統一的規劃,建築歸“禮部”管,有了等級制度的劃分。唐朝時期的建築,一律採用硃紅與白色的組合,產生了鮮豔悦目、簡潔明快的色彩美。

黃色成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説,唐代是用色彩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唐朝以後的傳統建築,多采用綠色的琉璃瓦、大面積的橙黃色或磚紅色的牆面、硃紅色的.油漆柱、青石板的台階、漢白玉的浮雕、蘭色或純青綠色為主色調的彩繪廊檐等表現方式。其色彩之間既相互呼應又各具特色,極為精緻典雅,富有典型的民族色彩,洋溢着十足的東方氣息,凸顯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大明宮內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玄武門等都已發掘並進行過復原研究,可以大體上知道它的面貌。大明宮各殿都下用夯土台基,四周包砌磚石,繞以石欄杆。初期建的含元殿殿身東、北、西三面用夯土承重牆,麟德殿三面各寬一間處用夯土填充,表現出北朝和隋代慣用的土木混合結構建築的殘跡,以後所建各殿即為全木構架建築,但房屋之牆仍為土築,不用磚,表面粉刷紅或白色。殿之地面鋪磚或石,踏步或坡道鋪模壓花紋磚。建築之木構部分以土紅色為主,上部斗拱用暖色調彩畫,門用硃紅色,窗櫺用綠色,屋頂用黑色滲炭灰瓦,脊及檐口有時用綠色琉璃。晚期建築遺址曾出土黃、藍、綠三色琉璃瓦,説明唐代中晚期建築色彩由簡樸凝重向絢麗方向發展。

另外,雖然唐代建築中木結構上與後世相比較少施以繁複的彩畫,且整個建築用色較為單一,但綠色琉璃瓦在光照下能形成閃爍的反光效果,結合環境自下而上將呈現紅(木結構)、黑(陰影)、碧(屋頂)、白(欄階及反光)、藍(天空)等多種顏色相結合的豐富彩裝效果,簡潔莊重的同時又給人高貴和華麗感。

  唐代僅存木建築

天氣乾燥,地處偏遠,僥倖逃離歷史風塵。

俗話説,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言不虛。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8處,15萬多平方公里的三晉大地上就有271處,位居全國之首。山西的文物擁有量亦居全國之首,高達全國文物量的70%之多。以往人們對山西的印象僅侷限於數個關鍵詞,陳醋、麪食、煤炭等等,此次山西盛唐古建探訪之行使記者對山西的印象鮮活生動起來。“五千年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當得此話。

山西何以會獨攬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古建呢?究其原因,和山西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息息相關。在鄭慶春看來,這些珍貴的唐代古建築之所以悉數存於山西,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山西老百姓熱衷宗教活動,對故土鄉里有着深厚感情,對神靈頗為敬畏。“從山西人做麪食就可以看出,就算家裏沒什麼菜,女子也會把麪食做得極其精細,鍋台永遠是乾乾淨淨的。”同行的山西日報經委會委員李偉笑着介紹説。如此細緻靈動的山西人自然不會輕易觸碰神靈的基業。

另一方面,相比周邊的山東、河南等省份,山西境內沒發生過太大的戰亂,使這些古建築得以僥倖存留。此外,山西氣候乾燥,沒有白蟻,避免了蟲咬毀損的風險。

這些廟宇多處於僻靜之地,香火不旺,恰恰成就了它們歷經千年屹立不倒。

這幾所寺廟,多半都非國家所建,如果香火旺,寺廟錢財寬裕,大可數次翻修重建。正因為地處偏遠,香火難以為繼,反而使這些寺廟得以頑強“存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