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廣東大學聯考歷史一輪模擬單選題

來源:文萃谷 1.47W

練習就是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就是練習。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大學聯考歷史一輪模擬單選題,希望大家喜歡。

2018廣東大學聯考歷史一輪模擬單選題

  廣東大學聯考歷史一輪模擬單選題

1.(2014三明質檢)《曆書》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材料中“清明”作為節氣主要是因為(  )

A.祭祖掃墓 B.踏青遊玩

C.農業生產 D.政治清明

解析:C 清明時節,萬物皆顯,適合農種。故“清明”作為節氣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

2.“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漢書·食貨志》),通過這則材料可以説明統治階級的“重農”目的是(  )

A.防止田地荒蕪,加強田間管理

B.控制農民人身自由

C.重視在田畝投入人力以提高產量

D.鼓勵農民專心生產而不違法亂紀

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可見,作者主張通過“重農”以達到控制農民人身自由的目的。

3.(2013北京西城測試)據考古發現,在戰國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興隆縣一次出土鐵範87件,大多為農具範。河南新鄭韓國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陶範300餘件,其中農具範佔60%以上,出土鐵農具200多件,佔全部鐵器的63.5%。説明戰國中晚期在上述地區(  )

A.鐵器開始用於農業生產

B.鐵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產中普遍使用鐵農具

D.鐵農具製作技術臻於成熟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題幹中“鐵範87件,大多為農具範”“鐵農具200多件,佔全部鐵器的63.5%”等信息表明戰國中晚期在上述地區鐵製農具被普遍使用。A項不符合題幹現象,B、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4.(2013長沙測試)中世紀中國財產繼承主要實行均分制度,據記載:“今(南朝宋時)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餘財而不養父,弟有餘財而不養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當時中國的家庭(  )

A.結構比較複雜

B.一度嚴重缺乏道德責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限

D.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

解析:D 小農經濟下,一個家庭的男丁成年後如果“兄弟異計”,就會分家脱離原來的集體,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家庭單位。“大江南北其子有餘財而不養父,弟有餘財而不養兄者比比也”明顯體現了在中國傳統宗族社會裏,家庭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這是由小農經濟決定的.。材料沒有強調家庭結構問題,排除A項;材料不是在談道德問題,而且B項中“嚴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實;宋代理學形成,儒家思想大發展,排除C項。故選D。

5.(2013洛陽統考)北魏均田制實行後,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被指私人圈佔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後,“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據此可知(  )

A.均田制導致土地集中現象加劇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買賣

C.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併

D.封建小農經濟日益被大莊園經濟取代

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實行均田制主要是為了限制土地兼併,但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説明仍存在土地兼併;唐代均田制實行後,“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説明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併。

6.明朝時,“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問,皆佃農任之”,地主與佃農之間,“交租之外,兩不相問”。對此現象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慢慢分離

B.佃農有較大的生產自主權

C.有利於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

D.地主與佃農間存在僱傭關係

解析:D 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權屬於地主,土地的生產經營權掌握在佃農手中,這有利於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A、B、C三項分析正確。地主與佃農之間存在的是租佃關係而非僱傭關係,故D項錯誤。

7.(2013蘇北四市聯考)《漢書·貢禹傳》載:“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材料反映漢代(  )

A.官營紡織業技術水平高超

B.政府鼓勵民營手工業發展

C.官營紡織業規模大耗資多

D.手工業產品大量投放市場

解析:C “三服官”是漢官名。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漢代官營手工業規模大,耗資多。故選C。

  大學聯考歷史答題模板

一、歷史背景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三、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大學聯考歷史秦漢時期高頻考點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併、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