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麼風俗禁忌

來源:文萃谷 2.06W

立秋是秋季中的第一個節氣,在風俗上也相當的獨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秋的節氣習俗與禁忌,希望大家喜歡!

立秋有什麼風俗禁忌

  立秋的風俗禁忌

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

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説,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

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忌重“進”輕“出”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

祕。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忌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羣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大年九年級的習俗禁忌

忌外出拜年

又稱“赤狗日”忌拜年,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人們一般在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家都不可以。

忌點燈

這日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

過去過年要連續三天家裏燈火通明,即從年三十開始,一直到大年八年級,聯繫三天,將家裏所有的燈全部打開,寓意人丁興旺。但是,到了大年九年級,除了正常照明的燈亮外,其餘的燈就不用燈火通明瞭。

不許摔壞東西

年下不許摔壞東西,摔了趕緊説:“碎(歲)碎(歲)平安。”這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要説好話,忌罵孩子

不能説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區萬一小孩説溜了嘴,大人會馬上跟着説:“孩童之言,百無

禁忌摔破東西

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説“打發打發” (發財之意)。

忌打掃,忌將垃圾掃出門外

過年前要拜“灶王爺”,送走後“灶王爺”,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掃完畢,叫“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到過年那幾天則忌打掃。七年級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將垃圾掃出門外或往外倒污水,恐將家中的財氣掃掉。

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

忌跟還在睡夢中人拜年,須等到對方起牀後再拜年,否則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牀上。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習俗

漢族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這些都説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採鼠麴(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九年級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羣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説法。其中一種説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曆三月九年級前後,地温和水温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雖然現在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着晚輩趕沙灘,重温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綵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羣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黎族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説故事。

據説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説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脱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峯,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頂峯,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裏,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九年級,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醃好封存;婦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裏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醃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