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蘇州的那些民俗

來源:文萃谷 9.22K

清明是一個節氣,那麼蘇州地區的人們在這天會做點什麼樣的習俗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蘇州清明節舊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蘇州的那些民俗

  蘇州清明節舊習俗

吃:青糰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後悔,為紀念介子推,故規定每年這時要“禁火寒食”,不準用火,只准吃冷食,喝涼水。但在精緻温雅的蘇州,這吃冷食的習俗卻也演繹得豐富多彩。

青糰子、焐熟藕是蘇州清明的節令食品,它正是古老的寒食習俗的文化孑遺。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戈春源介紹説,青糰子是用麥苗葉取汁,經石灰點化澄清後調米粉做成的糰子,可放入豆沙等餡心。青糰子色青而味香,是蘇州人清明節必備的食品。

此外,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採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籤蓋上釘牢。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鹼,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後,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祭:新婚夫婦“上花墳”

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還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墳掃墓的風俗。

蘇州人清明上墳掃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別是新喪終七而未滿週年的人家,要過新清明。新婚夫婦,要一起去上墳,稱為“上花墳”。直至今日,清明掃墓的習俗仍在民間流行。

戈春源介紹,除上墳掃墓以外,過去清明節家家還要“過節”祭祀先人。按照蘇州的習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七年級)是“鬼節”,端午、冬至、除夕是“人節”。逢鬼節,祭祀要用面麥製品,燒紙、化錠等迷信活動也以鬼節為盛。

玩:山塘看會“留會飯”

迎神賽會,蘇州人俗稱為“出會”。蘇州過去最有名的就是三節出會,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七年級)的三次出會。其中尤以清明最為隆盛。

蘇州城內一府三縣約三十多個土穀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着排了儀仗,經閶門山塘街,到虎丘郡厲壇受祀。到出會那天,城鄉居民蜂擁而出,渡僧橋、山塘街一帶,這就是過去蘇州的山塘看會習俗。蘇州人歷來熱情好客,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殺雞宰鴨,燒魚煮肉,要留前來這兒看會的親友吃飯,俗稱為“留會飯”。

出會時的隊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數城隍老爺了,他非但有軒橋、暖橋相隨,還有神馬備用。出會隊伍除了菩薩神靈的`官衙儀仗之外,還有眾多的民間雜技、文藝表演,這是出會隊伍中最為圍觀羣眾所喜聞樂見的部分。

  清明果怎麼做好吃

清明果艾餈詳細做法

原料:艾草、糯米粉、大米粉、小麥澱粉、白砂糖、色拉油、豆沙餡。

做法:

1、艾草400克,整理乾淨摘去老葉和硬的根蒂,用清水反覆洗滌乾淨。

2、將艾草焯水,將焯過水的艾草瀝乾水分,倒入攪拌機,加入1:1的清水;攪打成艾草漿備用。

3、將艾草漿倒入大盆中,加入500克糯米粉,加入200克大米粉,加入150克小麥澱粉;加入20克白砂糖;加入50克色拉油;

4、用筷子攪拌成濃稠的膏狀麪糊。麪糊的厚薄直接影響後期糰子的軟硬。建議麪糊易厚不易薄。(易薄度可用增減糯米粉的量來控制。)

5、將麪糊倒入大碗中(500克一碗),入鍋蒸25分鐘左右,期間用筷子攪拌3-4次;

6、大火蒸5分鐘之後攪拌一下,蒸到15分鐘和20分鐘的時候再攪拌下,25-30分鐘左右,麪糰為橄欖綠色,沒有夾生的時候,就算是蒸好了。

7、取一塊麪團大概50克,放在保鮮膜上,按扁(可帶上一次性手套按扁)放上20-35克的豆沙餡。(豆沙餡在超市可買到)

8、將保鮮膜包起來,轉成圓球,就算是做好了。一次吃個1-2個即可,多吃不易消化,趁熱吃。

  清明美食潮汕紅粿的做法

食材明細:花生米適量 芹菜適量 麪皮適量 蒜苗適量 蝦米適量 香菇適量 絲苗米適量

製作步驟

1. 自己家裏曬的蝦乾,去殼。

2. 芹菜蒜苗摘去葉子洗淨。

3. 絲苗米,煮出來比較鬆,一顆一顆的。

4. 半斤花生米,洗淨。

5. 所有材料加水入高壓鍋煮熟。

6. 泄氣後趁熱撒適量的鹽(這一步全靠經驗)。

7. 芹菜蒜苗切碎。

8. 幹香菇泡發。

9. 好的香菇切成絲。

10. 炒鍋下多點的油,下香菇絲。

11. 炸至微黃。

12. 煮好的米飯用一個大的容量倒出來。

13. 加入切好的芹菜末,連油帶香菇一起倒在米飯上。

14. 用手拌勻。

15. 買現成的麪皮(一般都是河粉做的),取適量一塊。

16. 捏成碗狀。

17. 加入適量的米飯。

18. 包成三角型。

19. 放入洗好的模子壓一下。

20. 倒扣出來。

21. 全部做好後,上鍋蒸,因為裏面飯是熟的,時間不用太長,用手摸一下外皮不沾手就是熟了。

22. 蒸好了就可以吃了,一般都是先把破的吃掉,留好的去拜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