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喝茶的風俗習慣

來源:文萃谷 2.4W

福建既是茶之王國,福建人對茶天然情有獨鍾。閩南民間有“寧可百日無肉,不行一日無茶”的俗話;閩北山民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行一日無茶”的俗話。在許多當地,大家均有遲早喝茶的習氣,對茶的眷戀簡直到了迷醉的境地。大抵上,閩南人嗜烏龍茶,福州人好花茶,閩北人喝烏龍茶和綠茶,閩東人則飲綠茶。因而,八閩構成富於當地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喝茶,從茶具、水質、用茶品種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唐、宋時興的“鬥茶”遺風在各地仍歷歷可尋。其間以閩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見功夫。

閩南喝茶的風俗習慣

閩南人喝茶風俗--福建人種茶、喝茶已有千餘年前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聲域內。宋代,武夷山樹立御茶園。從明代開端,泉州府所產烏龍茶也成為貢茶。明正德年間,僅南靖一地,年貢茶葉76斤。清代以來,跟着茶葉轉輸入歐,福建茶葉更名揚海外,英國人尤嗜閩茶,在英國詩人拜倫和愛德華·揚的詩行中均呈現“武夷茶”的.姓名。據茶葉教授考證,歐洲人的“茶”字讀音與閩南方言茶的發音有直接的俗緣聯繫。閩南地區稱茶為“TAY”,荷蘭人購回福建茶時,便依據廈門音將茶譯成拉丁語的“Thee”。其他歐洲國家均效法之,如英語稱茶為“Tea”,法語為“The”;德語為“Thea”丹麥、瑞典為“Te”,均為“Tay”之轉音。

閩南人喝茶考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壺、杯、盤,或方或圓或扁,多式多款,上鏤山水人物及花鳥,小巧精美。閩南人以為,茶具越用越寶貴,常年泡茶之壺,壺內“結牙”(即茶垢),老輩人説“結牙茶壺”即便不放茶葉也能泡出茶香;還有誰家“結牙”多,誰家最有禮的説法。因而,若頑童不小心摔壞“結牙壺”,白叟極為疼愛。水以泉流為佳,民間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説。火則以炭火為主,燒水至“三沸”再置於“蓋甌”中沖泡。總歸,舊時“茶房四寶”(潮州爐、開水壺、小茶壺、小茶杯)如今仍為家家必備之物。大家喝茶“功夫”之細,與清代並無二致。閩南一帶,客人降臨,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壺濃茶,口稱“泡tay,泡tay。”(tay即茶)熱心地約請你喝上幾杯,然後再拉家常,俗稱“喝上兩杯再説”。客來無茶等於失禮。

閩南人心目中乃至茶重於酒,故同安一帶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説。待客多用安溪鐵觀音、毛蟹、梅佔、黃旦、水仙等烏龍茶佳茗。泡茶時,先將壺水燒沸,然後將小茶壺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燙熱。沖泡時,壺口距茶壺約1尺餘,倒茶時手卻放得很低,稱之為“高衝低斟”。這温壺、燒壺、運壺、倒茶的規程趁熱打鐵,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黃,幽香撲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倒茶,幾個茶杯相挨,要來回斟至七八分,謂之“關公巡城”,最終幾滴濃茶,也要分滴各杯,稱“韓信點兵”。主人給誰添茶,誰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聽説當年乾隆帝微服出訪,為大臣倒茶。大臣誠惶誠恐,用兩指三叩桌面,以示兩腳跪地三叩頭。相因成習,遂成了閩南及廣東潮汕一帶茶俗之一。這一風俗泉州最顯着,惠安、晉江一帶叩指次數較少。

閩南“茶道”除“飲”之外,還很考究“品”,品茶時要眼、鼻、口並用,色、香、味同辨。一些當地待客品茗時頭遍茶還要倒掉。品時,要小口相呷,形如啜酒。整個“品”、“飲”進程進退有節,收支如儀。

閩南人還有飲早茶之習。同安俗雲:“朝晨一杯茶,賽過吃魚蝦。早上茶一杯,勝似吃雄雞。”同安人喝早茶習氣配油條,而廈門人則以油條、炸棗、發guǒ、花生糕、貢糖等為“茶配”,考究的“茶配”有龍海的“雙糕潤”,南靖的“米香”,平緩的“枕頭餅”。吃早茶通常在家中,也有上“茶桌仔”(即茶室、茶館)的。因早茶能醒胃健脾,近年省內大中城市有些居民也盛行喝早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