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饊子有什麼含義

來源:文萃谷 1.79W

清明節留下來的習俗很多,我國人是非常愛吃的,可見吃的習俗一直不變,百吃不厭。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吃饊子過清明,希望大家希望!

清明吃饊子有什麼含義

  清明吃饊子表示什麼

古時候,清明前有個“寒食節”,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於是人們做了麻油饊子,叫做“寒具”,食用、攜帶、收藏都很方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也做過介紹。蘇東坡在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饊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

説是東晉時有個大將叫桓玄,此人附庸風雅,收藏了大量名貴書畫,又愛顯擺,每有朋友登門,就拿出來讓人一同觀賞。一日廣邀賓客,大擺宴席,酒足飯飽之後,又取出一幅珍品請人品評。那天的飯食當中有寒具,桓玄的客人吃寒具就像我們今天吃麻花那樣,用手抓着往嘴裏塞,一頓飯下來,手上都沾滿了油,當大家在桓玄那幅畫(一説是書法)上指指點點之時,油印子就轉移到了畫上,好好一幅畫給糟蹋了。桓玄心疼得要命,從此吸取教訓,再請人吃飯一律不上寒具。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然而,千百年來,麻油饊子更是以它的價廉物美營養便利,為廣大平民百姓所喜愛。以前,街頭巷尾賣麻油饊子的小店攤位不少,它也是以大餅、油條、粢飯、豆漿“四大金剛”為代表的大眾化食品大家族中的一員。30多年前,妻坐月子,鄰居徐阿姨特意送來麻油饊子和紅糖,根據她老家的習俗,用開水加紅糖沖泡麻油饊子,對產婦有滋補和催乳的功能。而在那個還要用糧票和糖票的年代,這包麻油饊子和紅糖又平添了一份濃濃的情誼。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説:“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製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皆為清明前後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廣東及台灣客家地區稱為“艾粄”,江西客家地區稱為“艾米果”,在閩南及潮汕地區稱為“艾粿”,而廣府地區則常稱作“艾餅”。製作好的青團食用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

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裏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寧波清明吃什麼食物

寧波老話説:“清明麻餈立夏團”。 麻餈,諧音“嘸事”,寓意平安無事。這是寧波清明祭祀的主祭品。清明時節,多見摻着艾青的青麻餈。大多切作菱形,兩面糝以松花,內青外黃。相傳吃了青麻餈後,田裏的稻苗就會碧綠青翠,有個豐收年;又因麻餈的表面抹過鬆花而成黃色,寓意田裏收上來的稻穀粒粒綻、顆顆黃。

《鄞縣通志》:“糯粉和青蒿製成之餅…其斜方形,無陷而外糝松花者,曰`麻餈`…清明時制之,掃墓分贈戚族,亦饋親友,因青蒿是時適柔嫩可食也。” 舊時,凡族大人眾者,祖墓因有祀田,清明做麻餈,動輒以石數。祭畢,論房秤分麻餈若干斤。遠居他鄉,亦須託人帶到。據説是太公賞賜,稱“胙金”。且祠堂中載以簿書,年歲歉豐,不得縮減,為族內歲之大事。

在清明時節食用的青麻餈,是一種標誌性的“追憶食品”。食麻餈時,烘煎隨便,蘸以白糖,香味俱佳;如用火缸煨之,則別有一股鄉村風味。對於老寧波來説,這樣的食物無比親切,更易喚起我們心底最柔軟的一抹記憶。

清明果是寧波清明節的特色小吃,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清明果果形似餃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

寧波人清明吃雞蛋是為了來年討個好彩頭,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稱為吃“節蛋”。坊間傳説,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艾青餃,浙江傳統的漢族名點,清明節食俗。寧波地區一帶的人們,有個傳統習慣,在清明節前後歡喜到野外挖馬蘭、薺菜、草子(苜蓿)、艾青等野菜調調口味。相傳開春季節的野菜對人的眼目有好處,故而就叫做“亮眼馬蘭”、“亮眼薺菜”……其實這些野菜,不僅能清目,而且具有健胃利脾解毒之功效,尤其是艾青,用來退火消毒,薰殺害蟲,民間常作中草藥使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