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孩子心靈的方法

來源:文萃谷 4.36K

曉斌就是一個例子

呵護孩子心靈的方法

曉斌是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在校期間也很守紀律,平時看到老師也是主動打招呼問好,可是他看到美術老師總是遠遠地避開,平時上美術課時,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總是坐立不安,感覺很焦躁,當美術老師點評他的作品時,他甚至還會逃出教室。面對他的異常,美術老師把他的情況反映給了學校心理諮詢師。

老師很關注他的情況,馬上去找了他談話,還讓他回家隨意的畫一幅畫。老師向我們説他這麼要求曉斌是有原因的。這是著名的圖畫心理,可以從作畫者的畫中反映出他潛意識的情緒問題,暴露出根結所在,適合對國小生在心理諮詢的使用。

第二天,曉斌就把作品帶來了,他畫的是一幅《荷花圖》但是外人看來,這是一幅不倫不類的畫作,不像荷花,倒像是人的心臟,只是還缺了口子。突然間,心理老師明白了些什麼。圖畫反應了孩子心理上的的恐懼。隨着心理老師的耐心引導,孩子終於説出了他自己的心聲:他恐懼關於美術的一切。

曉斌這種情緒問題是因為幼兒園的時候,老師為了鼓勵孩子,把每個孩子的畫作都貼在牆上讓家長們欣賞,曉斌的媽媽覺得孩子畫的比同齡的孩子醜,就指責他畫的不用心。孩子覺得心理很痛苦,曉斌的媽媽為了讓孩子有所提高,總是指責他的畫作,漸漸地,曉斌開始恐懼與美術相關的一切。

心理諮詢師向我們解釋了這幅畫的反應的情緒:“一個幼小的心臟被剪出了一個小口,接着是長大的心臟和更多的口子,表明孩子上學後心理創傷越來越大,他甚至要完全放棄對美的追求。。對於這幅不一樣的作品,心理輔導老師給曉斌很高的評價,在老師的'鼓勵下,他流淚了。

“曉斌的例子是家教中的一次教訓。”心理老師説道,孩子雖小,也不能忽略他們的自尊心,要多鼓勵他們而不是以愛之名去傷害他們,避免在生活中使用強硬的措辭。也不要再抓着孩子的一次錯誤不放。

總結: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尊重,保護他們的尊嚴,生活中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能看見自己的進步,對自己充滿信心,在生活中發現和感悟自己的存在價值。

注意事項

不同年齡階段教育方式不同

(1)、在子女的心靈成長中,父母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子女不同的年齡階段,如嬰兒期(0—1歲)、幼兒期(2—3歲)、學齡前期(4—5歲)、學齡期(6—11歲)、青春期(12—17歲)和青年期(18-24歲),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2)、林紅建議,嬰兒期過後,對於2歲以上的孩子,父母除了繼續撫養以外,應進入管教階段。管教子女的關鍵之處在於,父母要懂得隨着子女年齡的長大,配合着子女的生理髮展和心理髮育,適當地去養育與管教。

(3)、2歲以上的幼兒,父母需要適當給予孩子一點自由,幫助孩子發展自尊自主感;又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一定的限制,幫助他們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為今後遵紀守法做準備。

(4)、4歲到5歲左右的學齡前期孩童,可以離開家庭,到外界與外人接觸。父母除了繼續養育與管教孩童外,要開始教導孩子如何適應外界的生活,準備社會化的行為。這個階段的孩童與父母三者之間可能產生特殊的情感與聯盟關係,呈現親子三角情結。這是家庭裏常見的心理行為,需要處理好這其間微妙的心理關係。

(5)、6歲到11歲的學齡兒童開始上學,接受父母以外成人,特別是老師的管教。在家開始稍微與父母保持距離。父母仍繼續提供管教,但要能跟子女溝通,並且以身作則,讓子女模仿學習。

隨着子女年齡的增長,12歲以後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此時的青少年開始表現出希望與父母逐漸保持距離的願望,喜歡與自己的同齡朋友接近。由於青少年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容易對父母的看法表示不同意見,父母要以誘導的方式幫助青少年,要能尊重子女的隱私需要。

(6)、18歲以後的青年,開始表現自己的性格,並且渴望自我獨立。雖然繼續模仿父母,但也從外界的各種人和事來學習知識,增長待人接物的社會經驗。父母要注意尊重青年子女的自我意見,間接地善誘青年子女,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