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來源:文萃谷 2.65W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又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也就是説,單靠課堂四十五分鐘的閲讀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呂叔湘先生曾説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説是得益於看課外書。”葉聖陶先生也説,要“指定些課外閲讀書。”課外閲讀可以鞏固和補充、擴大學生在課內所獲得的知識,便於加強語文基礎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獨立閲讀和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聯繫學生的讀寫實際和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自覺性,有的還可以發揮在語文方面的愛好和特長;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促進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是語文素質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如何才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對課外閲讀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

良好的講讀教學,本身就是有效的閲讀指導,起着切實的示範作用。教師在做示範性講讀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着重教給學生閲讀、自學的方法。葉聖陶先生説:“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説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也就是葉老一向倡導的,教學最終目的要使學生達到“獨行”的標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指導學生閲讀比單純傳授給學生知識更加重要。

首先教師在講讀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和誘導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推動力。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説:“熱愛是最好的教師。”可見,學習中培養興趣是多麼重要。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主要靠教師在講讀教學中的激發和誘導。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閲讀教學的起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祖國語言文字的特有魅力。動之以情,授之以趣,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全神貫注,興致勃勃,而且在課外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如教《春》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童年春天的一些趣事,同學大都能談出春天在大自然中玩耍、放風箏、追趕嬉戲的情景。再要求齊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有關春天的詩句。複習舊知識後,教師因勢利導地啟發,把學生帶到《春》所描繪的秀麗景色中,學生被這詩一般的意境所感染。不僅學習起來十分有趣,而且還會引起他們課外閲讀有關描寫春天文章的興趣。另外,在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學生課外閲讀一些思想性藝術性兼美,能夠催人向上的文章。當前,消極的、低級趣味的不健康書刊在書攤上常有出售,一些不關心政治,思想意志薄弱的同學經不住誘惑,很容易產生興趣。一旦染指,會使他們喪失學習信心,思想消極、精神頹廢。對此應該指導他們分辨真、善、美,假、惡、醜,從而樹立遠大高尚的理想,端正學習態度,頑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其次,在講讀教學中應注意排除學生閲讀中的滿足感。

排除學生閲讀中的滿足感,是指導學生課外閲讀必不可少的一步。在講讀過程中,熟悉了作品內容,把握了文章中心意思,不少學生容易獲得“全懂了”的內心體驗而產生滿足感,年級越低,“全懂了” 的內心體驗越強烈。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老師的講授長時間停留在作品文字表層意義的分析,換言之,教師與學生處在同一思維平面上。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是:用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想性問題,使學生產生“並沒有全懂”的內心體驗,將閲讀向縱深推進,精心設計“出人意料”的問題,誘發學生探索書中奧祕的慾望。《背影》四次寫“我”流淚,讓學生進入“兒子角色”體會並説出每次流淚時的心理活動,能使學生於動情中加深對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總之,教師在講讀教學中只有打消學生的滿足感,才能使學生在課外閲讀時不致於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從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所讀作品的內容,真正達到課外閲讀的目的。

二、注意閲讀方式方法的選擇訓練。

課外閲讀的方式方法因文而異,多種多樣。大體上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性閲讀法,主要包括泛讀、認讀、吟讀、作讀書筆記、寫作品人物評論等;另一類為提高閲讀法,主要包括定向閲讀、橫向閲讀、探測性閲讀、比較

閲讀等。方法和技巧的選用是由特定的因素決定的。首先決定讀者自身。如對於閲讀能力一般的學生應採用第一類方法。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字、詞、句;弄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主題;重點內容加以摘抄等。對於閲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宜使用提高性閲讀法。這類方法探索性強,讀者不是盲目地接受現成的事實或觀點,而是以審慎的態度對閲讀材料進行鑑別和驗證,進而發現新問題,尋求新答案。比如採用橫向閲讀(發散閲讀)法,要求學生將要讀的文章與已學過的相關文章聯繫起來,從文章內容、表達方式、語言特色等方面進行橫向聯繫,通過聯繫和比較,使之相互滲透、補充和深化,從而發現真偽,分清優劣,找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二是決定於閲讀對象。不同的體裁,不同的篇目應採用不同的閲讀方法。如詩歌散文及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文章宜採用表情朗讀法,説明文,小説宜用默讀法,重點篇目宜用精讀法,無關緊要或不讀自知的句段常用跳讀等。三是決定於閲讀目的。如,要想從大量的文字材料中尋找某種必需的材料,或是想掌握某一基本觀點,就應選用探測性閲讀法進行快速粗略地瀏覽。要想弄懂某一專業知識或研究某一專門問題,宜選用理解性閲讀法對讀物進行精心地閲讀,仔細地推敲。要想對某讀物作出判斷或向他人進行介紹,宜採用評介性閲讀法,對讀物的觀點和材料加以剖析,從而作出中肯的評價。若只是為了消遣和娛樂,或只是想意外涉獵一些動態和趣聞,宜選用瀏覽性閲讀法。

怎樣選擇書籍、怎樣寫讀書筆記。為了這,專門安排適當的課時作為專門的課外閲讀指導課是很有必要的。

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書籍封面和扉頁、標題了解書名和作者,看內容提要;(2)向學生介紹報紙雜誌的名稱及性質、內容的安排,(3)按一定主題選出一些書刊,編成目錄,寫在班的學習園地,向學生介紹。

2.書籍討論,使學生初步懂得基本格式。

在全班學生讀過某種共同的讀物後,由教師組織書籍討論課。讓學生思考書中有哪些人物?為什麼?你認為書中有哪些優美的詞句等;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後,再由教師總結。

3.對書籍的主要內容敍述課。

全班學生讀過某種共同的讀物後,組織學生複述讀過的書籍的主要內容或故事梗概,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複述時要求學生事先有準備,有提綱寫在紙上且用學生自己的語言來複述,敍述時也要求能傳達所讀書籍的感情,朗讀精彩場面,詩歌要背誦。

4.指導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可包括下列項目:

(1)要求把書名、作者、看書的時間記下來。

(2)主要人物或事件(主要內容)記下來。

(3)最喜歡的人或事,或書中的某一場面記下來。

(4)書的優美詞句(多種修辭的句子、代表性的句子等)記下來。

(5)把看書後的心得、體會(讀後感想)記下來。

5.教師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良好習慣。

有的學生只愛看漫畫的圖畫,不看文字;有的只翻讀情節生動的部分,不仔細看文;有的只注重故事情節,不注意語言文字;有的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地方看書,姿勢不正確地看書;有的遇到精彩內容而長時間看書,不注意保護視力;有的不愛護書籍,隨便折迭、塗改。教師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課外書習慣。

通過這一系列課時指導,使學生懂得怎樣閲讀課外書,怎樣做好讀書筆記,怎樣寫好讀後感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除了以上幾點方法外,還應對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考查。其方式方法靈活多樣,可檢查閲讀筆記,可舉行閲讀心得交流會或讀書討論會,通過日記,週記、牆報、黑板報等多種方式來寫讀書心得。通過考查獲得反饋信息,瞭解學生閲讀的情況,肯定課外閲讀的收穫,發現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和教訓,以便更有效地指導課外閲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