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效閲讀

來源:文萃谷 2.38W

我們的閲讀教學的低效和無序又是有目共睹的:有的語文課堂我問你答,師與生之間一一對應的單向交流,沒有生生之間的互動關係。聽起來很熱鬧,師生對話頻率很高,但這樣學生疲憊地跟着老師跑,跟着問題轉,哪有時間自己去閲讀、理解、感悟?有的則以少數學生為中心,多數學生當聽眾的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充當對話主角的是少數善於思考、能言善變的學生,多數學生是聽眾,特別是那些基礎不好、思考速度緩慢、不善言談、缺少自信的學生,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成了對話的旁觀者。更多的語文課堂是沒有中心,沒有主題的對話。常常聽到老師這樣一句話:讀了這一節,你知道了什麼?當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後,教師對學生的發言或複述一遍,不作任何評價,或一個勁地説“好、好??”,或者為達到老師想要的答案,一味追問:你讀懂了什麼?剖析這一現象,教師能遵從新理念,從學生出發,讓學生去閲讀,去理解感悟,並給學生充分“説話”的機會,但可能教師備課不到位,可能對教材缺乏更深的鑽研,在學生與文本對話時不積極、正確、智慧地引導學生與文本交流,就會出現理解浮於文章表面的,甚至遊離文本的現象。這種對話表面上看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個性化表達,但卻極不利於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領悟,不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效閲讀

什麼是有效教學?

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主要體現在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可測性或量化,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效閲讀。

一、善用閲讀期待,促使積極閲讀。

學生的閲讀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閲讀是否深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課外閲讀比上語文課有興趣。閲讀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國小生喜歡情節,喜歡形象,預習了課文,他們就知道了課文大概情節,閲讀期待得到了滿足,這時,老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生的閲讀期待,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課外閲讀比上語文課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加上現在的課外讀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強,情節性強,文字淺顯,很容易使學生獲得閲讀的愉悦,而

語文課,要學的.並不是這些內容,閲讀要有思維的參與,閲讀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維是痛苦的,因此學生的閲讀興趣就大幅度地縮水。

我總是先從課題入手,課題往往是一篇課文的中心或課文內容的切入點,在教學中利用課題讓學生髮現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潛在思維,弄清課題與內容的聯繫。如在教學國小語文第二冊中的《小蝌蚪找媽媽》時,我首先讓學生讀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提問:“你想知道什麼?”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它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長得怎樣”等等,學生想出的這些問題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閲讀課文。

特級教師賀誠教《田忌賽馬》這一課很成功地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跳躍式導讀,步步深入,步步為營:

(1)破題入手:田忌和誰賽馬?經過、結果怎樣?

(2)只讀田忌賽馬的內容(最後一段不直接寫賽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後一段中的重點句“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引導理解全文:課文哪幾節寫敗哪幾節寫勝?哪幾節寫轉變的過程?

(3)為什麼按正常順序就敗了?轉敗為勝的關鍵點在哪裏?(調換順序,學生用學具表演。)

(4)“只下”説明這辦法很簡單,但作為大將軍的田忌為什麼想不到,而孫臏卻想到了?(再細讀第三小節。)

(5)馬快不了多少,只要調換順序就一定能勝利嗎?(調換的順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齊威王的心理。)

(6)那麼在田忌取得第一場勝利後,有沒有再失敗的可能?為什麼?又為什麼能取得全勝?

(7)用課文中最後的議論句,再加上勝利全由於“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用不同的説法把課文總結一下。

顯然,由於教師把課文歸納出五個發現點,善用學生的閲讀期待,引導學生變序讀解,就大大提高了訓練學生閲讀能力的力度,縮短了發現的過程,建構了一條優化認識課文、提高閲讀能力的“最短程”。閲讀期待下的閲讀,不是閲讀者機械地接納文本,而是閲讀者有一種積極的閲讀心理,充分依據自己獨特的理解、體驗、意願,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想象力,對文本意義進行發掘,對文本空白進行填補,對閲讀材料的意義進行重塑和再創造。在閲讀期待中,滿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個重點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產生厭煩。“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會使學生不斷產生一種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

教學中,我們要善用閲讀期待,營造和諧的閲讀氛圍,促使形式形成積極的閲讀心理。

二、保證讀書時間,強化自主閲讀。

為了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我們首先必須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要給學生充分的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上的自由誦讀。

在教學《醜小鴨》一課時,有這樣一段:

師:醜小鴨這個夢想實現了嗎?朗讀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醜小鴨激動、高興、興奮的句子,把它讀好。(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找找句子,自讀自誤)。

反饋:

生:(讀)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讀)啊,原來我不是醜小鴨。是一隻漂亮的天鵝呀!師:醜小鴨發現自己變成白天鵝時,心情怎樣?

生:他一定非常高興,會叫起來。

生;他會非常驚訝,簡直不相信是真的。

師:大家説得好極了,那麼誰願意讀這部分。

生:(用多種方式讀好這兩個句子)讀

師:讀到這裏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感慨,你想對故事中的角色説些什麼???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出來。在重點處做足文章,雖然上述片段只為讀好兩個句子,但老師捨得花時間,讓學生通過反覆的、多形式的讀,來感悟,有的放矢地引導自悟,屏棄了繁瑣的分析。注重抓重點詞句,整體感悟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讓學生面對課文一遍一遍地讀書,自感自悟,這種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提高閲讀的效率。

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閲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堂上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同樣是讀課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樣,讓學生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情”。而每一次讀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課前要佈置學生自讀課文並收集有關信息資料;課中要保證充裕的讀書時間: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前讓學生通讀課文,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中讓學生品讀課文,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後讓學生悟讀課文。引導學生反覆地讀、深入地讀;課後還要佈置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積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