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形式美説課

來源:文萃谷 2.9W

一、教材分析

中國畫的形式美説課

1.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是欣賞評述課。主要是通過運用上一課對中國畫意境的認識,進一步拓寬對中國畫的欣賞,幫助學生學會從形式語言的角度獲得審美體驗,加深學生對中國畫作品的形式語言的認識和理解,感受中國畫的社會價值,從而為學生下一課用電腦製作“山水畫”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創作慾望。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A.知識目標:

識記:中國畫將繪畫、書法、詩歌和篆刻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形式美;

理解:理解中國畫通過形象、筆墨、色彩、章法等外在的形式語言表達作者的情感;

運用:運用現有知識,能對中國畫的形式有一定的見解。

B.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能運用形式美的因素和法則,探究中國畫的綜合性。通過分析中國畫的形式,加深對中國畫的整體認識。能依據所學的形式,進行大膽的創作。

C.情感目標:

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民族傳統繪畫的變革和昇華。感悟中國畫具有的豐富內涵,並內化為熱愛祖國的情懷。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賞析中國畫的筆墨美感。

難點:中國畫形式美各因素的價值判斷(對形式美的`把握)。

二、教法運用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情況,我主要採取“分組討論法”,以實例為線索,充分動用多媒體,不斷採用欣賞—啟發—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運用投影現場演示,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並提問不同層次學生,這樣多法並用,既培養了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美術欣賞課是讓學生知道一些美術欣賞的語言,對作品有一定的見解。

三、學法指導

中國畫如同一切文化遺產一樣,在不斷髮生着變化。在這過程中,中國畫形成了獨特的形式美,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歸納中國畫的形式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本課利用大量實例展示,讓學生沿着形象、筆墨、色彩、章法均為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一思路,啟發學生的發展思維。

四、教學程序

本課主要通過新課導入、講授新課、課堂展示、課堂小結四個程序進行教學。

新課導入

上課時,我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古代美術作品品評的標準和重要原則嗎?以這樣的問題進入新課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中國古代美術作品品評的標準和重要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朝謝赫的《畫品》中。

用課件展示《六法》的具體內容:

氣韻生動──實際指中國畫的意境

骨法用筆

應物象形──實際指中國畫的形式

隨類賦彩

經營位置

傳移模寫──實際指中國畫的發展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中國畫的形式美。

講授新課

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以便討論分析。

先提出問題,什麼是中國畫的形式美?(估計學生很難歸納出,所以我會適當加以引導)指在大小橫豎不同的畫幅中,通過構成點、線、面、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現需要有規律地組合起來所呈現的多樣統一的美感。

中國畫在形式美方面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呢?通過欣賞賈又福《太行豐碑》和葉淺予《評劇人物形象》讓學生討論分析。

結論:以上兩幅作品,兩位畫家分別用不同的形象、酣暢的筆墨、豐富的色彩和靈活的章法等手段,表現出中國畫所特有的形式美感。

以結論中的形象為主題,讓學生根據手中的畫冊或者是根據課件展示的作品,説一説對形式美的理解。

結論1:應物象形──形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提出問題,對筆墨的認識?學生小組討論,並彙報結果。

結論2:骨法用筆──筆墨。“筆為墨骨,墨為筆充”

接着讓學生根據手中的畫冊或者是根據課件展示的作品,談一談對色彩的理解。

結論3:隨類賦彩──色彩。“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最後,讓學生先思考什麼是中國畫的形制,接着讓學生欣賞不同的形制。從不同的形制中,讓學生自己得出

結論4:經營位置──章法。中國畫的形制有中堂、條幅、橫披、手卷、斗方、冊頁、扇面等。其實在中國畫的畫面上有主次、疏密、節奏、變化、留白、題款、印章等。

課堂展示

要求:在自定的畫幅中,小組成員合作根據手中的畫冊,選定一張大家喜歡的或者是某些畫面中你喜歡的形象把它畫下來(教師巡迴指導)。並將作品展示出來。

課堂小結

總結課堂內容,並對學生的作業作簡單的評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