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窮遊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散文

來源:文萃谷 2.52W

窮遊是近幾年來一種比較時尚的旅遊方式,簡言之就是沒有錢還要旅行。而大神一詞,對於玩遊戲的人來説一定不會陌生,它是一個網絡用語,就是指神一般的人物,對某件事經驗十分豐富。而這兩個看似充滿現代感的詞,在一位古人身上卻搭配的極其貼切,徐霞客這位窮遊大神簡直可以説是家喻户曉。

徐霞客:窮遊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散文

徐霞客家裏面本來是很富有的,祖上都是讀書人,算得上是書香門第,家裏人對他也是頗有期望,所以他的本名徐弘祖大概是這個由來吧。徐霞客是他的號,但大家習慣這麼叫他。

徐霞客的父親生前十分喜歡旅遊,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欣賞祖國的名山大川。徐霞客受他父親影響,特別喜歡讀關於地理、歷史和探險、遊記類的書籍。徐霞客家推崇以書為師,祖上專門修築了一座樓來藏書,名叫萬卷樓。這可把幼小的徐霞客美壞了。徐霞客從小就很聰明,能夠過目不忘,而且讀書的速度飛快,家裏的書根本不夠他看。所以,年紀輕輕的徐霞客就在家裏一邊讀書,一邊還到各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把書換過來。白天漂漂亮亮地出門,晚上光着膀子回家。家裏人也不想打擊他的積極性。

“回來啦?”

“嗯,回來了。”

“又看見好書啦?”

“是啊,這本書太棒了。”

“我猜這本書應該是一套,而且是精裝的。”

“你是怎麼知道的?”

“因為今天你比平時脱的'乾淨。平時拿衣服換書,光上衣就行了,今天這不就剩褲頭了嗎?”

除了讀書之外,徐霞客還會發表一些感言來彰顯自己的出眾氣質。有記載説,他十歲時的某天,徐霞客正在看書,突然間就笑了起來。

徐母若有所思地問道:“你不會是在看笑話大全吧?”

“不是,是這書的作者太有意思了。他説全國有九州五嶽,而他自己已經走完了八州,攀登了四嶽。這個人實在不給力。”

母親都聽愣了,心裏想:“不知道人家那是謙虛嗎?”

只見徐霞客繼續自説自話:“要是我,非要遊九州、登五嶽不可。”

母親很慈祥地看了看他説:“給我好好看書!”

徐霞客有想法,愛看書,還過目不忘的特點,讓家人們十分欣慰,全家都覺得他未來仕途有望。可徐霞客參加了考試後,卻出乎意料地沒有考上。不過也是,如果考上了,哪裏還會有《徐霞客遊記》這部著作呢?

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也是通過考試來選拔的,正所謂學而優則仕。科舉考試的範圍是讀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而且有一個硬性的規定,所寫的文章必須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按照《徐霞客遊記》的文體可以推測,徐霞客最擅長寫的文體應該是日記,這跟八股文的要求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很多人推測徐霞客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考試落榜的。

考試沒考上,給少年徐霞客增添了一個煩惱,以後長大了該做什麼?要往哪方面發展呢?經過深思熟慮,徐霞客覺得自己還是需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最終他決定專心去旅行。要是在現代,聽到這個決定的家長肯定跳起來,苦口婆心地勸説孩子,應該以學業為重。在古代其實效果也是一樣的。所以當徐霞客做出這樣的決定時,不難想見,他的父母也肯定經過了一番心理鬥爭,但最終他的父母卻並沒有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徐霞客,他們只是單純的愛着自己的孩子。母親對他説:“志在四方,男子事也。你去外面遊歷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不要因為我在,就像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於是22歲的徐霞客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旅程。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也正是因為徐霞客偉大的父母,我們才有了後來的徐霞客。

明朝沒有什麼快捷的旅遊交通工具,徐霞客一生所到之處,基本都是靠兩隻腳走出來的。所以,前文我們提到的一位在文學地位、政治地位兩手抓的重量級任務錢謙益就曾為徐霞客寫過一個傳,其中評價道:其行也,從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裝,不裹糧;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走數百里,凌絕壁,冒叢箐,扳援下上,懸度綆汲,捷如青猿,健如黃犢。

也就是説,徐霞客出行,有時是帶着一個奴僕,有時是跟着一個僧人;一根枴杖,一件包袱。從來不帶多少行李,連吃的都不帶;必要的話,他可以幾天不吃飯,路上遇到什麼就吃什麼。跟着他一起旅遊的人,得長多大能耐。路上看見水果了,老徐就得説:“看見沒有?這水果能吃。”路上碰見野雞了,“看見沒有?這雞也能吃。”看見水裏有魚,“看見了嗎?這魚也能吃。”路上碰見狼,旁邊人問:“這個能吃嗎?”“能吃,哈哈,你盯着它別讓它跑了,我先去趟廁所。”歷史上的徐霞客自然不會這麼沒義氣,但據説徐霞客跑步的耐力確實異於常人。如果吃飽了,他能徒步跑幾百裏。沒有他去不了的地方,攀登陡峭的山壁,踏過叢生的竹林,地上左右攀援,空中橫渡山谷,對他來説就像拿繩索打水一樣簡單。敏捷得像只猴子,強健得像頭小牛。這就是錢謙益對他的評價。

在徐霞客沒有正經工作的前提下,這樣不停旅遊,原本還不錯的家庭條件也撐不住了,所以貫穿在徐霞客漫長旅途中的關鍵字,就是“窮”。晚年的徐霞客在最後一次旅行當中,遇到了一位靜聞和尚。這個和尚想去雞足山,兩個人一拍即合,決定結伴而行。靜聞和尚手裏面有一部自己用鮮血寫就的《法華經》,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把這部書拿到雞足山去供奉。徐霞客是當月的十九號出發的,當月三十號他就寫了一篇日記,“是日復借湛融師銀十兩,以益遊資。”剛出門十一天就開始向別人借錢,這也算是窮到一定份兒上了。當然,這既不是他的第一次借錢,也不是他最後一次借錢了。等湊齊了錢,他們繼續前往雞足山。

但老天總是愛開玩笑。崇禎十年,徐霞客一行人在湘江遇見了盜賊。當天晚上,徐霞客和靜聞正湘江泛舟,忽然來了一羣盜賊,船上的人一開始就都跪在那裏求饒,結果盜賊們哪裏聽他們解釋,左砍右劈,大夥和徐霞客一起二話不説先把行李扔到水裏了,接着跳入水中,被別船上的人救了後才發現小夥伴們都衝散了。徐霞客心想,“我的小夥伴怎麼一個也找不着了?這我以後跟誰借錢啊?"沒一會兒小夥伴們又聚在了一起,大家都活着,彼此相互問候,徐霞客很開心:“你們沒死啊?”大傢伙也很客套:“放心吧,你還沒還我錢呢,我死不了。”

劇情雖是瞎編的,但遇盜後,徐霞客一行確實沒錢了。好在此處離衡陽城不遠,老徐在那裏有個朋友叫金祥甫,一行人下了船便直奔金家去借錢了。

“今日前來,實在是多有打擾。”

“你我就不用如此多禮了,不知有何難處?”

“沒別的,我們這不正窮遊呢。結果遊得太窮了,我們就想借點錢。”

“哎呀,什麼我都能幫你,只是一時間拿不出錢來借你。”

“沒關係,我們不着急,慢慢想辦法吧。”

徐霞客這一幫人就在金家給住下了,美其名曰想辦法,但是期間他們還不忘出去玩了幾趟。估計這段日子裏,金祥甫籌錢的積極性可能特別高,果然沒多久,金祥甫就從互濟會籌了點錢,這才借給了徐霞客他們。於是他們繼續趕路,繼續向雞足山進發。

然而,在湘江遇盜中,靜聞和尚受了傷,一路走來傷勢更加嚴重,不久後便死在了路上。徐霞客不禁悲從中來,焚化了靜聞,並立志要把靜聞和尚的骨灰帶到雞足山。

在接下來的旅程中,老徐的朋友圈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這些熱心朋友的幫助下,徐霞客終於完成了最後的心願,到達了雞足山。隨後把靜聞和尚的骨灰藏在了那裏。不過他知道,雞足山就是他旅行的最後一站了。

眺望山下的美景,徐霞客長舒了一口氣,多年旅途的艱辛,早已使他的身體不堪重負。但此時他的臉上沒有悲涼,有的只是欣慰的笑容,“旅行大概都是有終點的,就像人生一樣。一個人可以有很多種活法,但一定要找到一個活着的意義,我想我應該找到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