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5W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知道為什麼而活着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着的問題。——尼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當長期處於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生什麼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倖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講述了那種極端環境,給普通囚徒的心理狀態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囚徒們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進行的殘酷的生存鬥爭。作為一名敏鋭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而活着?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和權利都被剝奪,不僅飢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裏,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據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麼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倖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並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將我像封條一樣置於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換轉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冷漠地注視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裏,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一位囚徒衝了進來,招呼我們去操場觀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雲在西邊閃閃發光,整個天空佈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雲,然後,在幾分鐘的寂靜後,一位囚徒對另一位囚徒説:‘世界多美啊!’”在艱難絕望的環境裏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度面對環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慾望,向命運低頭。態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願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成了三點:創造和工作,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説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裏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並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當我把這本書一氣讀完,掩卷沉思: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是擁有並珍惜所有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勇氣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對過去生活的甜美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伴侶和家人深深的愛,是對自己將發展成長為怎樣一個人的好奇。無論任何職業、地位、財富和種族,當一個人有所擔負、認真投入地生活着,並給其他人帶去了幸福時,他自己也會感受到充實滿足,此時,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讀完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思緒有些亂,也許是讓我觸動處太多,無從一一思考。但總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雖然不成熟,但還是寫了下來。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來衡量成功的社會裏,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生活能夠給予我什麼?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生消極的觀念,抑鬱的情緒。

也許應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麼”,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後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裏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於所愛的事業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備匿名發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着於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那麼就永遠實現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後,才可能做到實現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於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於一切,那麼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侷限的,更不是天生註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精神醫學家、心理醫生、猶太人,二戰時期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出獄後他根據獄中經歷,總結出一套意義療法,用於治癒神經官能症,效果很好。這本書就由這兩部分組成:獄中的劫難和意義療法介紹。

讀這本書緣於吳伯凡的推薦,在我眼中吳伯凡屬於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讀三四遍的書,自然地引起了我的興趣。

只是讀到現在仍然不知道吳伯凡為什麼如此鍾愛這本書,但某些事還是觸發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沒有用大量筆墨放在奧斯維辛的酷刑、苛責及死亡,而是通過幾個事例説明了獄中生活的殘酷與磨難。

獄中經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羣毆或分隊格鬥,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皮膚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裏,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儘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採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願世界越來越美好。

二、什麼樣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營呢?

作者説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活下來的是三類人。

第一類就是“酷覇”們。一般來説,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衞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合擔當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衞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羨慕的對象,只是不知道出獄後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覇”們後來的日子並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搶,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劫後餘生的人都不願意談論獄中的經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儘快認清現實,適應環境而僥倖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生的特長幫助酷覇,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覇的關照,躲過了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飢挨餓的日子。

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適應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被投入奧斯維辛的猶太人,入獄前大多生活水平較高,從他們入獄後被收繳的飾物就可以看出來。入獄後,最初的反應是震驚,等他們一步步被剝奪了人的所有權利,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活着走出集中營成為他們的唯一的目標。為此他們忍受各種各樣的身心折磨:無法刷牙、一件襯衫穿半年,直到毫無襯衫的樣子、一連幾天不能洗澡、用臭鞋當枕頭。而就是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竟然治癒了作者的淺睡易醒症。等俘虜們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之後,他們就進入了獄中生活的第二階段:冷漠,就是情緒死亡的狀態。因為冷漠是自衞的妙招。每當有人死去,眾俘虜一哄而上,挨着那餘温未散的屍體,有的搶到一盤吃剩的馬鈴薯、有的搶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換下死者的木鞋,還有一個因抓到一根繩子高興萬分的,全然忘記了身邊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現實就變得模糊起來;俘虜們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關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當俘虜們由工地返回營區時,常常會鬆一口氣地歎道:“又活了一天”。

此時有些俘虜們開始在飢餓中畫餅充飢,談論自己喜歡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飢餓感,但這種方法事與願違,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動起來的味蕾絕不滿足於每天只發一次的麪包,這些人往往是最先掛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難處的時候,他都會拿出一點麪包來,放到嘴裏大聲咀嚼,靠食物所給的安慰支撐下去。

慢慢地俘虜們將獄中生活常態化了,他們開始了苦中作樂,以在絕望、孤獨的集中營生活中,遁入過往的生活,找到一個避難的港口。於是獄中出現了“宗教熱”、“招魂術”,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陽,甚至還有藝術節,節目有歌曲、詩朗誦、講笑話。

第一次聽説奧斯維辛還有藝術節,真的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

四、意義療法的由來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作者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和自己的觀察,發明了意義療法。他發現,即使在奧斯維辛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人仍然有選擇的自由:儘管有人選擇做“酷覇“;有人選擇苟且,但仍然有人選擇將自己僅餘的麪包讓給別人,並行走在各房舍間安慰別人。這些閃耀着人性光輝的行為讓作者明白: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而恰恰是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事實上,每個日子,每個時刻都在為人提供選擇的機會。寫到這裏,我明白了吳伯凡每年讀這本書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內容都是有意義的: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的生活,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而既缺乏創意、又忙碌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義,就像集中營的生活,使人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堅強、人性的殘暴與悲憫。作者則將獄中所受的一切苦難看作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平靜地迎接每一場苦難。

意義療法在現實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其中一個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愛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鬱鬱寡歡,作者寥寥數語讓老先生從痛苦中解脱出來。他説:“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話,她會怎麼辦”?老先生説:“她會很痛苦。”作者説:“對啊,現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頓時覺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尋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不該追問人生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賦予什麼意義?

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不同使命。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裏的悲慘經歷,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裏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麼又放棄生命!集中營裏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裏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並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裏,選擇放棄生命的不佔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着!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營裏的生活再痛苦,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裏邊,更不捨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着,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裏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彷彿在和妻子對話,他愛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樣在牽掛着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着離開集中營。

活着,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麼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着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對於一個樂觀的人來説,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這個浮躁世界的我們,就真的明白我們為什麼活着嗎?就真的去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嗎?

或許,當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裏總是特別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麼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麼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飢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藉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着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着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説,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為何”而活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麼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麼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説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乾澀的説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生命到底有何意義?我想每個人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對於生命的意義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為什麼活着的人,他們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去面對生活給他們的打擊與痛苦。可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對我們來説是多麼重要。

仔細想想,生命對於我自己來説有什麼意義呢?是為了自己快樂,或者是為了別人快樂?還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為了自己能夠舒適地活着?我們一無所有來到這世界,不管怎麼努力,到最後還不是一無所有地離開,那些東西看上去屬於我們,可是實際上,它們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因為你不能永遠地擁有一樣東西。這樣想來,作為一個普通人,就這樣平平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麼一點無聊。不過試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納粹集中營裏每日受盡苦難,連温飽都無法滿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許下一秒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的不安和恐懼之中的俘虜,我又能堅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種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靜下來開始思考活着的原因時,似乎根本無法解釋這種強烈的本能。生活這麼艱難,充滿了難以預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痛苦地活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弗蘭克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他的答案。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對於自己身陷集中營的慘痛體驗的描述,也是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觀察總結。一個普通俘虜每天生活在集中營裏,會有怎樣的心理歷程?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問題。我着實佩服作者超然的視角和冷靜的頭腦。處在那樣艱難的一個環境中,連生命都受到了威脅,卻依然能夠立足內心,以專業的態度去記錄每一個要點,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想像一下書中描寫的場景:在冰天雪地中,穿着不能稱作鞋的“鞋”,雙腳長滿了凍瘡,飢寒交迫,還要忍受獄頭的打罵做繁重的工作。這個時候,俘虜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在晚飯時間多得幾顆豆子,怎樣穿着這樣單薄破爛的衣服熬過冬天,怎樣避免被換到陌生殘暴的獄頭手下。這個時候的人的想法是多麼的現實和卑微,毫無雄心壯志可言。然而他們除了小心翼翼地計劃着如何活得更久一點,還能想些什麼呢?在痛苦讓人難以忍受的時候,作者會遊離於當前的環境,在心裏和摯愛的妻子聊天。我想那個時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説:“能夠運用想像力從現實中抽離,是人獨一無二的本領,幫助人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存活。”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度面對環境,是積極地艱難地利用每一個條件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慾望,向命運低頭。態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對妻子的愛以及完成這本書願望就是支撐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在任何情況下,即使是在最悲慘的境遇中,生命始終具有其潛在意義。

弗蘭克爾把人的主觀意志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種方法去幫助病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弗蘭克爾深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他將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總結成了三點:1、創造和工作;2、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3、受苦。我想他説得很對。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每個人都會有沮喪失意的時候,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學會把自己從悲觀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自信自尊得去面對,真的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如集中營裏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種使命的人,他們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會是一個充實的人。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爾會產生的悲觀的情緒,的確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才不枉在這個世界來辛苦地走一遭。因為至少,我們的存在並不會因其短暫而失去意義。

在書的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這個療法讓病人直接面對自己的缺點,有些自嘲的意味在裏面。作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出汗症病人因為害怕別人發現他出汗厲害,拼命想在人前掩飾他這一病症,卻因為緊張而出了更多的汗。醫生通過意義療法給他治療,建議他向人們坦白:自己是一個出汗大王。結果病人在經過一週的治療後就擺脱了折磨他四年的病症。意義療法運用了逆理意向,就比如口吃病人想口吃時,反而不行了。正如作者所説,意義療法對於強迫症和恐懼症具有極好的治療效果,不過,它還是有自己的侷限性。我想並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夠承受這種療法,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度,也許反而會加重病人的自卑感,從而適得其反。而且這個療法並不適用於生理性病症的病人。如果一個病人是由於生理方面的原因出汗多或口吃等等,這個意義療法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不過不論如何,意義療法都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在實際的治療中,將各種療法根據病人自身的情況相結合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地去幫助人們追尋他們生命的意義。這一點值得讓人尊敬和學習,我想,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義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