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8.4K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1

餘華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學畢業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於等到你。

《活着》的結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着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後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着》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受着飢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着,直到最後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一直在書中尋找弗蘭克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好像在《活着》尋找為什麼福貴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樣,可是到讀完全書還是沒有任何線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經死去,自己也處在非人的生活並且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刻,他為什麼能不去選擇死亡?

帶着疑問,我閲讀了很多讀者的讀後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説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麼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歷來治癒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活着,不是苟延殘喘。

在農村有很多中風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着。農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儘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麼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八年級的學生寫的書評,他説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着,顯而易見,活着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麼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義就是能夠憑藉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並且創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該是屬於活着的人的幻想。至於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餘華在《活着》當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餘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於活着的迴應。但是,最後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説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造和工作;第二,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着,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芸芸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2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飢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藉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着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着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説,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為何”而活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麼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麼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説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乾澀的説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3

當長期處於一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生什麼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倖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講述了那種極端環境,給普通囚徒的心理狀態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囚徒們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進行的殘酷的生存鬥爭。作為一名敏鋭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一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而活着?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和權利都被剝奪,不僅飢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裏,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據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麼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倖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並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將我像封條一樣置於你的心上,愛,就會像死一樣強壯。”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換轉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這更像是命運的賭博),冷漠地注視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裏,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一位囚徒衝了進來,招呼我們去操場觀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雲在西邊閃閃發光,整個天空佈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雲,……然後,在幾分鐘的寂靜後,一位囚徒對另一位囚徒説:‘世界多美啊!在艱難絕望的.環境裏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4

尼采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維克多《追尋生命的意義》的這本集中營自傳小書中,敍述了奧斯維辛俘虜的苦難生活,以及表達“意義治療法”的積極態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將要追尋其獨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義。那假如是換成一個每天生活在集中營裏的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經歷了各種磨難,那他的人生還要追尋所謂的生命意義嗎?而維克多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那些集中營的俘虜們的心理歷程與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營的俘虜,從受一段時間集中營磨難後的掙扎到冷漠,最後是麻木不仁的絕望心境。人性不能簡單地分為善與惡,尤其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最深處的人性極其容易暴露出來,善與惡的邊界變得如此模糊不清。惡劣的生存環境往往扼殺生存的希望,人在絕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當看到獄友吸煙時,我們就知道他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為什麼人要活着?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所在?維克多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也因每個生命體的獨特性而存在意義有所不同,但他闡述了三種方法:創造或從事能體現生命價值的工作,體驗愛與被愛,忍受並超越痛苦的積極態度。

前兩者人們容易理解並接受,但忍受並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我們為什麼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採取積極態度。追問自己的活着的意義,便是一種自我精神上的昇華了。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篇5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裏的悲慘經歷,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裏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麼又放棄生命!集中營裏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裏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並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裏,選擇放棄生命的不佔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着!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營裏的生活再痛苦,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裏邊,更不捨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着,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裏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彷彿在和妻子對話,他愛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樣在牽掛着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着離開集中營。

活着,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麼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着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對於一個樂觀的人來説,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這個浮躁世界的我們,就真的明白我們為什麼活着嗎?就真的去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嗎?

或許,當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裏總是特別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麼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麼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過程本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