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茶文化的歷史

來源:文萃谷 6.87K

關於惠州茶文化的介紹

惠州茶文化的歷史

惠州人“食茶”的歷史同樣也很古遠。東晉裴淵的《廣州記》説:“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這酉平縣即為後之歸善縣,古屬惠州。所謂“皋盧”也就是苦艼茶。而陸羽的《茶經》也有單道開“所飲茶蘇而已”的記載,單為敦煌人,晉升平元年(357)落户羅浮。他既要飲茶,自然得種茶,説惠州種茶最遲始於晉代,大致不謬。下面就惠州茶文化做一詳細介紹。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後,這與佛教的興盛頗有關係。唐人《封氏聞見記》便説南方的寺僧“習禪務於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身懷挾,到處煮炊,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有一點他還沒説:僧人視茶為“不發”(抑制性慾)之藥,以為飲之有助屏絕塵念。總之,“茶佛一味”,唐代寺觀眾多的羅浮山盛行種茶和飲茶,是情理中事。《全唐詩》載有胡宿的《沖虛觀》詩,謂“茗園春嫩一旗開”,可見羅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園。李翱於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則説王野人移居羅浮,“積十年,及構草堂,植茶成園,犁山田三十畝以供食”,那時的茶園已是頗具規模。

到了北宋,“鬥茶”已成惠州民間習俗,這又有東坡的詩文為證。東坡遊羅浮,品嚐了景泰禪師的卓錫泉,作《記》説:“嶺外唯惠人喜鬥茶,此水不虛出也!”在惠州他也種茶,有《種茶》詩:“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紫筍,古茶名,有人釋為“紫色的竹筍”,那是望文生義。還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詩,首聯雲:“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如今“釣石”尚存,就在橋東沿江路邊,只是已無“清深”可取,難再見坡翁當年“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

稍後,唐庚貶惠州,作《鬥茶記》,説:“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某閩人其所齎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較皆精絕”。 寄傲齋和龍塘,故址在今之子西嶺;“齎宜”, 攜來佐茶的菜餚(一説是用作調味用的姜蒜葱韭等碎末)。

惠人“鬥茶” 的情形,於此約略可見。一個“烹”字,更説明那時所“鬥”之茶,非如今沖泡式的功夫茶。東坡詩謂“薄薄酒,勝茶湯”,叫茶湯,是因為當中除茶葉外,還有其他配料如姜葱椒鹽米豆油麻等。享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古人説“喝”,惠州話説“食”,都不為無理“採茶作餅,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這種見載於漢末的喝茶方法,據説延至宋代後便逐漸消失,其實未必盡然。舊屬惠州的海陸豐地區流傳着一首竹枝詞:“辰時餐飯已餐菜,牙砵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

這裏説的擂茶,是惠東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的古老喝茶習俗,有客至或是喜慶事,必擂茶以示隆重。生小孩滿月,謂之“滿月茶” ;建新房上樑,謂之“上樑茶” ;親家母頭一回上門商議兒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親家茶”。茶的配料雖因具體條件而有所變化和不同,故有鹹茶、菜茶、藥茶等眾多名目,烹製的方法卻與上述古法大體無異。

蔽鄉茶事甲天下(秦牧)

中國茶樹是全世界茶樹的老祖宗。因此,世界各國對茶葉的稱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呼為Cha。根源都出自中國北方話或者福建話。大抵,外人從海路得到茶的就用了福建話。從陸路得到茶的就用上北方話。

茶在中國既然源遠流長,在我們這兒,和它有關的神話也就特別多。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亡。”還有一個神話,講茶葉是達摩祖師的眼皮變成的。達摩面壁參禪,睏倦不堪的時候,就毅然割下自己的眼皮,拋於地上,結果地面就長出一株茶樹來了。不待説這都是穿鑿附會之談。但是一個國家有這樣一些傳説,恰好説明她的子民種茶、飲茶歷史的悠長。

我國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茶的祖家”的中國,直到今天,茶園的總面積仍然佔了世界總面積的差不多一半。儘管世界有些國家在近一百幾十年來紛紛發展了種茶的美譽始終不可動搖。在綠茶、紅茶之外的半發酵的“烏龍茶”,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焙製出來。

在我們這個種茶歷史如此久遠,喝茶風氣如此普遍的國家中,哪一個地方喝茶最講究呢?

不瞞你説,這個地方,就是潮汕一帶,也就是敝鄉所在。潮汕茶道,堪稱中國茶道的代表。

我到過全國各個大區,雖然各處人們都懂得喝茶,喜愛喝茶,而且,不少地方都能生產十分出色的茶葉,浙江的龍井、碧螺春,福建的鐵觀音,雲南的滇紅,湖北的祁紅,湖南的君山毛尖,安徽的珠茶。。。。。。,都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喝茶喝得那樣認真,那樣精益求精,幾乎登峯造極的,照我看來,潮汕着實名列榜首而無愧。真是,“各省歸來成一笑,茶迷還讓故鄉多。”

潮汕平原並不出產名茶,但是喝茶風氣何以如此之盛,着實是一個歷史之謎。《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講到妙玉請黛玉和寶釵喝茶,用的茶具者異常精巧,上面有刻着隸字的`,也有刻着篆字的。沖茶用的水是從前藏起來的“收的梅花上的雪”烹成的。女道士妙玉還向跟着進來喝茶的寶玉這樣發議論道:“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可能有人以為那不過是小説家出於想象,誇大其辭罷了。事實上,潮汕平原有些品茶專家對茶的考究一點也不在妙玉之下,他們喝茶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燒開水不用木柴,而是薪炭。水剛剛開時被稱為“蟹眼水”(水花湧起象蟹眼似的),沖茶要用的就是這樣的開水。

他們用的茶壺、茶杯都是很小巧的。每個茶壺的茶,不多不少,只能斟滿四小杯。它們的體積,“四合一”計算起來,也沒有一個普通茶杯大。泡茶這前,得先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把開水倒掉之後,再放茶葉。茶葉放得極多,一兩茶葉,大概只用四至五次。沖茶,斟茶,也都有一番講究,叫做“高衝低斟”。高衝,是為了把茶衝出滋味來;低斟,是為了使茶香不至逸散。一小茶壺衝滿之後,略停片刻,主人端了起來,向四個茶杯斟第二個,而是繞着四隻杯子團團轉,讓它們“機會均沾”。使注入的茶濃淡程度一致。

到了最後,茶壺裏只留下些許濃厚的茶汁的時候,再輪流向每個茶杯都傾注幾滴。因為這最後一點茶被認為是“精華”所在,總得讓每個杯子都分到幾滴才好,這樣,才不致“厚些薄彼”。對這種斟茶方法,有一些專門術語來形容它。叫做“關公巡營”和“韓信點兵”,這麼一小杯熱茶。人們在兩三秒鐘之間就可以把它喝下。但是,你可不要小覷它。它濃得發苦,喝了很快就能振作精神,令人齒頰留芳。外地人有些不知厲害,被潮汕的“功夫茶”專家請喝五六小杯之後,竟有興奮得整夜失眠的。自然,老茶客們久經此道,一般喝茶是不會影響他們睡眠的。

詳解花草茶之源

新事物新現象總是從過去的事物和現象演變或者衍生出來的,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談到花草茶,一個當前最流行最時尚的概念體,我們不禁想探究其淵源歷史。下面就詳解花草茶之源

花草茶是以藥草(Herb)為原料所調製成的飲料,與咖啡、酒等其他飲料相比獨具天然,健康的特質並散發着浪漫的情懷,深受都市人的喜愛。Herb Tea在西方,猶如藥草茶在中國,長期用做民間醫藥配方。直到近二三百年,法國人漸漸將Herb Tea 發展成為一種休閒飲品,這種飲品迅速在歐洲、美國、日本、台灣等地區流行,並雅稱“花草茶”。

一般我們所謂的花草茶(Herb Tea),並不含“茶葉”的成分。花草茶的英文名為Herb Tea,是由拉丁語herba轉變而成,源於地中海地區的古語,就是“草”的意思。中文則翻譯成“藥草”或是“花草”。

藥草的定義相當的廣。草本植物因其香味、刺激性或其他好處而將整株或部分乾燥後利用,包括了根、莖、皮、花、枝、果實、種籽、葉等,都可以稱為藥草,它的成長期較木本植物來得短,且方便取用,用途可以説是千變萬化,大部分是用在醫療、食物調味、美容及染色等方面。

花草茶原料的原始產地事實上幾乎遍佈全球。而且它們的生命力普遍都很強韌,除了在原產區生生不息之外,還擴展到了土壤及氣候都相宜的栽培地,成為可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但因為各地區的氣候及環境不同,不僅生產的花草茶種類五花八門,它們的特性也因地而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