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6個月基礎知識複習的三點注意事項

來源:文萃谷 2.46W

有人説,春考是秋考的風向標。此話不無道理,但我認為真正的風向標應該是“考試綱要”。有鑑於此,我特別想提醒參加秋考的考生,要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春考試題。對於春考卷中出現的個別生疏的、甚至生硬的題目,不要大驚小怪。重要的是從春考卷中確認和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便於在以後的複習中繼續體認和掌握。

考前6個月基礎知識複習的三點注意事項

以春考卷為例,我要談談考前6個月語文基礎知識複習的三點建議。

雖然語文學科涉及的內容很廣,但複習的時候大可不必四處出擊,面面俱到,重點還是要瞄準最核心、最基礎、最基本的東西。

1 文學文化文體常識,要落實那些真正算常識的常識

常識的範圍散漫無邊,因此,要敢於取捨,將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我認為,常識複習中存在着兩個誤區。

一是隨意泛化常識的內涵,擴大“常識”的範圍。現在流行的一些大學聯考輔導讀物,將一些並不知名的二三流作家甚至根本不入流的作家列入複習範圍,或者將一些專業性很強甚至很生僻的文化知識作為考查對象,既加重了負擔,也沒什麼實質意義。僅就文學常識看,大學聯考關注的是世界一流作家,中國的一流作家,掌握這些常識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誤區則是,以為常識就是死記硬背作家的字號國別作品之類,以為記住這些基本信息就大功告成。其實,這是很不經濟的學習方法。我建議,對於一流作家,不僅要掌握他們的基本信息,還要對他們的生平、創作經歷和藝術特色做個梳理。這樣的複習可收一箭“三”雕之功效,掌握了作家的基本信息,也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還可為詩歌鑑賞提供背景參考。

今年春考題第5題,要求根據小説的結局方式提供一個與此類似的美國短篇小説作家。《父愛無價》是典型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歐?亨利式的結尾,答案是歐?亨利。如果僅僅知曉歐?亨利的個人基本信息而不瞭解他的這一藝術特點,此題難以作答。

20xx年上海卷詩歌鑑賞題也很能説明問題。當年考的是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直接考察辛棄疾基本信息的,只有第16題(辛棄疾的“號”);但要讀懂這首詩,答好其他題目,僅僅知道辛棄疾的名、字、號還是遠遠不夠的。

此題還有如下兩個小題目:

18.楊玉環、趙飛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漢成帝寵幸,但都死於非命,所以詞中“玉環飛燕皆塵土”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

19.這首詞的主題集中體現在一個“愁”字上。“愁”指什麼?為什麼説“閒愁最苦”?

試想,如果我們在複習文學常識的時候,能夠用心梳理一下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曲折多舛的人生經歷、創作的基本追求與藝術特點,回答這兩個題目就要容易得多。但遺憾的是,20xx年大學聯考時,此題的得分率極低。

2 名言名句名篇,要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篇篇落實

本次春考的默寫,考查的都是些常見的句子,但我估計,失分的還是大有人在。從我的教學經驗看,即便是耳熟能詳的名句,也會有人出錯。名言名句不僅要口能成誦,更關鍵的還要能正確書寫,能寫出來才算是落實了。

目前,默寫考試尚無一個範圍限定,這使得部分考生心理焦慮,總擔心自己遺漏了什麼。我覺得這樣的焦慮大可不必。考試總會出錯誤,即便你背誦了一萬句,你也不敢保證一分不丟。

我的原則是,以個人的能力與視野為限,自己應該並且能夠掌握的,就要死死地掌握,其他的則聽天由命。

從近幾年的考試情況看,多數題目都來自課文,剩下的也是些廣為流傳的名句,生、偏、難、冷、澀的所謂名句被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複習時應該以教材為重點,將課文中的名句、名篇牢牢掌握,在此基礎上再做適當的擴展。切忌貪多求全。貪多嚼不爛,結果呢,説起來什麼都知道,一落筆卻老是出錯。

3 重點文言詞彙與篇目要逐一落實

春考文言文釋詞與翻譯,客觀地講還是有些難度的。不過靜心想一想,所有考點都可以在課文中找到遷移的根據。比如翻譯題:“公嗟歎再彌日,自此不復目其僧矣”,重點考查“彌”字。“彌”是滿、整的意思。下面是高中課文裏出現過的帶“彌”的句子:

1.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漢書蘇武傳》)

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蘇洵《六國論》)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3句來自現代文。如果考前能夠靜心地將重點課文複習整理一遍,解答此題也在情理之中。

4 閲讀與寫作的基礎知識要落實,基本能力要過關

作為一門學科,語文的知識框架雖然有些鬆散,但還是有其內在的知識系統。試看春考卷第4題:

拍賣大廳“死一般沉寂”“附和聲此起彼伏”“越發安靜”“人聲鼎沸”等場景描寫的用意是

先撇開《父愛無價》這篇小説不談,單看“場景描寫”的作用。場景描寫是記敍文和小説創作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往往能起到渲染環境氣氛、襯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等作用。《父愛無價》旨在歌頌偉大的父愛。小説開始平鋪直敍,無風無浪,波瀾不驚。到了拍賣這一情節,才浪花飛濺,峯巒迭起,最後峯迴路轉,戛然而止,耐人尋味。“拍賣”是小説情節中最關鍵的環節。競拍者們急於一睹老人珍藏的畫品,急於拍得珍品勝利而歸,對老人視為“最珍貴”的兒子肖像畫不屑一顧,雙方關注的內容完全不同。“死一般沉寂”“附和聲此起彼伏”“越發安靜”“人聲鼎沸”……這樣的反覆渲染,顯然是作者的匠心獨運的結果。不妨將其用意羅列出來:

―渲染氣氛,揭示了競拍者的`心態,反襯老人的無價父愛。拍賣現場的熱烈襯托出收藏品的價值,但在老人的眼裏,如此珍貴的收藏品依然比不上他兒子的肖像畫;競拍者對肖像畫的冷漠,反襯了老人對兒子的深情。競拍者們對藝術品的追逐,與老人對人間情感的珍重形成鮮明對比。對拍賣現場氛圍的渲染,對於展示老人的精神世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製造懸念,推動情節發展,彰顯小説題旨。明明是要拍賣老人收藏的繪畫珍品,一開始卻要先拍賣兒子的肖像畫;底價為100美金,結果卻以10美金成交,這些不合情理的舉動招致了現場的“沉寂”“安靜”“人聲鼎沸”,也刺激了讀者的閲讀慾望,使讀者想一探究竟,這就是製造懸念;同時,這樣的渲染也使得結局非常具有戲劇性。所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就是通過這樣的鋪墊與渲染達到的。

要完整回答這個題目,需要三個要素:一是要知曉“場景描寫”的內涵與基本功能,這就是“基本知識”;二是能夠迅速理清小説的情節,理解老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把握小説的題旨,這就是基本能力;三是將有關“場景描寫”的知識遷移到解題中去,這就是基礎知識的“運用”和基本能力的“發揮”。有些考生對語文知識不夠重視,這是錯誤的。沒有基本的知識積累,能力從哪裏談起?建議考生從文體閲讀的角度梳理一下各文體的基本知識,形成一個基本的知識脈絡與框架,在反覆實踐與運用中,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話語方式,最後就能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