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一些注意事項

來源:文萃谷 1.11W

小時候自信長大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一些注意事項

俗語有“三歲看老”的説法,英國研究者最近證明此言不虛,高血壓、抑鬱症等成年後的疾病可能與小時候的心理狀態有關。 ——

??? 英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身心醫學》雜誌上報告説,他們在1980年對1.1萬名10歲兒童作了問卷調查,要求孩子們回答取得良好學習成績是否完全靠運氣、是否經常感到努力也沒用等問題 ——

??? 英國研究者在2000年對上述被問詢的兒童進行回訪,成功聯繫到了其中的7551人。問卷結果顯示,具有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10歲兒童在30歲時對自己的健康滿意度更高,出現高血壓、抑鬱症等疾病的比例低於平均水平。

??? 負責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南安普敦大學教授凱瑟琳·蓋爾説,具有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兒童,從小對自己影響行動結果的能力更有信心,這類人的自尊心更強,會鼓勵自己養成健康的習慣。一些父母鼓勵子女獨立思考,幫助孩子理解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子女會更多地表現出內控型心理控制源的特點。

社會競爭激烈引發過勞死、心理疾病等

?由日本律師等提供諮詢的“過勞死110”熱線今年已開通20年。最初的諮詢集中於過勞死,而後因工作引發精神疾病的患者諮詢日益逐漸增多。最近許多人因受上司權力騷擾而患上心理疾病。由於難以區分上司是為了督導工作還是變相挑剔,權力騷擾的受害取證存在困難。專家指出,職場競爭加劇導致員工被孤立是產生此類問題的原因之一。——

據共同社報道,有關報告顯示,年輕人及非正式員工等弱者成為被排擠的對象,易患心理疾病。與會者表示, “以年輕人為主的過勞自殺正在增多”、“從外包或相關公司借調的員工成為了欺負或權力騷擾的犧牲者”。——

厚生勞動省表示,因精神疾病申請工傷的件數從1988年的8件激增至去年的952件,首次超過了包括過勞死在內的心腦疾病患者申請件數。

研討會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心理疾病導致自殺的原因中,“受到排擠”及“無法完成工作目標”的排名在“勞動時間過長”之前。

過勞死律師團全國聯絡會議事務局長、律師玉木一成表示,“受到權力騷擾也難以申請工傷”、“多數權力騷擾被認定為在上司督導的範圍內。由於周圍的人難以批評上司,不容易獲得證言”。他認為很多問題尚未浮出水面。

在一家公共設施運營公司負責企畫的東京都男職員(33歲)由於受到社長的權力騷擾而患上憂鬱症,於5月底申請工傷認定。

該男性於2006年2月受聘後,上司只有社長及科長。他一直受到諸如“徹底鍛鍊”、“像奴隸一樣幹活”的語言暴力。由於上司聲稱“到期無法完成企畫書就扣工資”,他曾被迫一人連續工作超過30小時。

該男性説每當受到訓斥就覺得“不如死了算了”。上班4個月後他身體狀況惡化,“看到社長就心跳加速,感到刀割般的胃痛和頭痛”。其後他被診斷為憂鬱症,今年3月被公司解僱。

該男性説:“曾請求鼓勵過自己的兩位同僚作證,但他們沒有答應”。他對能否被認定為工傷心存不安。

心理治療師:心理救援忠告

地震之後,諸多人的心理在頃刻之間遭受着地動山搖的衝擊,心理救援也在短暫的時間內成為被關注的熱點。這本《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特別值得大家此時關注,它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精神病院終身教授雅羅姆寫給新一代治療師及其病人的公開信。——

如今已70多歲的雅羅姆,是當前美國心理治療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有堅實的哲學背景,又具心理學的學養,著作等身,享譽國際,著有《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生命的意義》、《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等等,死亡、孤獨、生命的意義、焦慮、自由、存在等等概念在他的.書籍中被密切關注,精神分析、夢、認知行為治療等,也早已熟諳其道,他從自己幾十年的臨牀筆記中選取了85則建議,彙集了臨牀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觀點和經驗,以人為本,關注關係,以此時此地諮詢師和治療者的問題為中心,重視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娓娓道來,深入淺出,沒有什麼高深的大話題,只有一條條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個建議都簡明生動,具實操意義,總體來看,已經十分周到。——

此時此地,就是最好的治療契機,雅羅姆避免直接下診斷,將治療師和治療者的關係稱為“旅途夥伴”,不僅從治療者的角度去共情,也教授共情,時刻都關注着治療者的存在狀態等各種問題:此時此地的事件、此時此地的問題、此時此地治療師所應當有的敏感度與謹慎措辭……看上去可能是治療師在為諮詢者創造具有個性特徵的治療方案,而實際上,病人可能比醫生走得更遠,治療師如何才能與治療者形成並且維護良好的互動,使醫患關係更温暖柔和而富有治療效果……這本書裏都有詳細的介紹。有人稱他為存在主義治療師,而他則曰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不存在,因為每個心理治療師必須接受全方位的訓練。

與國內的心理治療大有差別的是:雅羅姆不僅希望治療師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大膽提出家訪,勇於分享人性的黑暗,同時又懂得注意職業危險,珍惜治療特權,談了治療關係的重要,也談了在治療中最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小小一冊書,已經給此時此地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者的提供了勇敢之外具體而微妙的智慧。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

心理專家點評博客現象

“今天你博了嗎?”這句看似主謂賓不通順的話,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最新潮的問候語。網絡日誌“博客”以每月上百萬的速度增長,2006年,中國的網民註冊的博客空間超過3300萬個。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國博客空間已達7282萬個,博客作者人數達4700萬,平均近每4個網民中就有一個博客作者。徐靜蕾更是僅用了620天,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博客點擊量過億的博主。縱觀種種博客,我認為它是最能反映當代浮世眾生心態的一幅清明上河圖。——

自由地展現自我: 人天生都有表達自我,以獲取他人認同和肯定的需求。但在現實中,這種需求受到社會地位、談話對象、交流途徑等方面限制,使得自我表達不夠順暢。不用等待審稿,不用忌諱字句,不用推敲觀眾胃口,不計功利,博客的“完全自由”是吸引眾多書寫者的主要原因。在博客中,人自然本真的東西可以顯山露水了。——

因為有了充分自由,博客的表達才更為真實和直截了當,也更容易吸引閲讀者的目光。有個博客的主題是“女兒”。書寫者從女兒出生至今,一直在博客上為她寫日記,記錄其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還不間斷地給女兒錄音、照相、攝像,幾乎是一篇日記配一幅照片、圖文並茂。這反映了個人意識的解放,也説明現代人越來越傾向於將完整的自我剖析給大眾,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打造人際網絡:博客區別於其他網絡技術的一大特點,在於它具備了鏈接功能,比其他形式的網絡聊天室或網頁更容易被檢索到,形成社會人際網絡的機率也大為增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受到階層性的限制,被侷限在某一個交友圈裏面。但網絡就可以打破這種界限,使交往範圍大大擴大。企業高級經理可能是普通大學生的忠實“讀者”,著名教授也許會向一名家庭主婦討教生活經。隨着人際交往圈的不斷擴大,人們也能從中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由於博客讀者羣龐大,文章總是能被快速點擊並回復。而由此形成的及時反饋又有助於營造一種精神家園,使得書寫者和閲讀者形成一種紐帶,“讓我夢着你的夢,讓我痛着你的痛,讓我悲傷着你的悲傷,幸福着你的幸福!”“5·12”四川大地震後,通過博客,網民們自然而然地把他們的憂心、傷心和愛心迅速凝聚起來,從而產生巨大的呼聲,引來社會更多的援助,這就是博客力量的充分體現。

網絡中的“自留地”

有人將博客稱為“網中網”,認為這是個體在無邊無際的網絡空間中開闢的“自留地”。它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單向”的,從而實現了“我的地盤我做主”。

對偶爾路過的觀眾,可以“蓬門今始為君開”。對不喜歡看到的留言,書寫者也可以裝聾作啞,甚至刪除了事。總之,它提供了一個放牧靈魂、揮灑個性的個人空間,一個既可以自娛自樂、又可以資源共享的信息平台。難怪有人説,博客的誕生預示着個人媒體時代的真正到來。

當然,還有其他種種心態促成了博客這種網絡江湖的形成,如求知交友、追求時尚和潮流、宣泄自戀、滿足窺私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四種人:高級而有趣者,高級而無趣者,低級而有趣者,低級而無趣者,作為現實社會生活之網絡投影的博客恰也反映了這麼四種人。但存在即是合理,每個人做到“自己心裏有桿秤”就夠了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劉儒德

心理治療師談治療

心理治療大師lrvin Yalom與他的治療者金妮每週相約一次的會談記錄,各自的記敍像是日記,使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的心靈對話看上去如同一個個場景組接而成的小説,前後四年,醫生先是對病人摸不着頭腦,後來終於水落石出,並且成功治癒。 ——

??? 金妮與男友卡爾同居,卡爾是個聰明而自私的人,因為他自身的問題,他不斷挑剔金妮,無事生非,吹毛求疵,總是指責她的性能力,挑她的衞生沒做好……其實,他並不想給金妮未來,連結婚與孩子這樣的話題,兩個人都無法交流,有時他對金妮帶着憎恨,卻同居了幾年,他所給金妮帶來的種種困境,都只是為了掩飾他自己的自私自利自身的焦慮以及對她不應當的防禦。這愛情極不公平,金妮被卡爾挑剔到了無法正視自己的地步,而她又過度在乎這段愛情關係,她對愛有一種近乎原始的追求,因此,內心產生一系列困境:沒有性快感,極度自卑,自我埋沒,總是掩飾真實的自己,不知道如何表達憤怒,害怕分手,無心寫作……這一切,悲劇性地打擊着她的自愛。要命的是,遇見醫生之後,金妮十分懂得偽裝自己,而且對心理醫生有性幻想……醫生則非常敏鋭、理性,願意用大量的時間來做看似無效的溝通,他彷彿“愛”上了這個病人。 ——

??? 看看金妮和卡爾,就知道我們生活中的關係會如何主宰我們的心理:他人的負性評價如何在一個易於接受暗示的人身上產生毀滅性的效果,而正性的評價又如何緩慢地幫人建立應該有的自信和新關係的幻想。心理治療,像是為了幫助病人告別過去的陰影與現在的困境而一次次地與醫生進行的漫長約會,從初見的好感到鐘擺似的治療效果,中間夾雜着病人和醫生各自深層而複雜的心理,虛偽的掩飾或者積極的討好,都有隱祕的現實狀況與心理原因。金妮將她自己充分展現到了lrvin Yalom醫生這裏,數年的時間,這關係在諮詢師的智慧下平安健康地轉變成孩子與父親一般的關係,病人從心理醫生那裏得到的就是:藉助這關係,成長為一個真正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和以往一樣,治療大師lrvin Yalom充分注重此時此地的關注,而此時此地的關注,便是為了將醫生和病人自我反省的環路順利建立並且正常運轉,一切的治療,首先依賴於此:自我反省。然後,醫生將他的專業能力與職業操守發揮得淋漓盡致,使病人在此治療關係中建立正確的面對關係的態度,增長面對關係的能力。

??? 心理治療師和病人的會面的實質就是:為了告別的聚會。在治療關係中,醫生不僅需要幫助病人告別內心的疾苦,也告別這尋醫求治的醫患關係,四年,如此漫長的約會,終於使心靈越來越靠近,而又有了離開的能力。這本書很能解釋薩特的觀點:他人即地獄。也很好地表達了弗洛姆的態度:愛的藝術。這是三十年前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三十年後的金妮幸福嗎?是否還和lrvin Yalom醫生有良好聯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