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的現實下意義

來源:文萃谷 2.94W

若干年前,我對李叔同的認識還僅限於那首著名的《送別》。後來,有一次偶然看到濮存昕主演的電影《一輪明月》,看到小叔同四歲時幼稚地誦讀《金剛經》,看到瘦削的他穿着破舊僧衣,在河邊用樹枝刷牙,將刷碗的開水喝下,弘一法師的形象才一下子深深植入我的內心,從此不再抹去。近日,拿到這冊由時代華文書局傾力製作的《惜福:佛學大師開示幸福的智慧》一書,一下子深深地喜愛上,它簡直可以與聖嚴的《學佛三書》以及星雲的《福報》相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惜福的現實下意義

全書以弘一法師的演講、文稿為主體,並收入星雲大師和學誠法師幾篇主題相關的文稿,以極為通俗的話語開示如何認識佛學、如何修佛,尤其是如何在現實中以佛的智慧積極地過好當下的生活。“惜福”便是全書主題的關鍵詞,是指引幸福生活的一盞明燈。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弘一指出,“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要享受三分便可”。我甚至覺得,所餘的福氣不必留到以後去享受。當下愛惜、節省下來的福氣,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替你消了災或減除了煩惱,避免你貪圖享受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佞”氣以及無常帶來的其他打擊。所以,非常簡單的是,在享受愉悦和快樂時,既以平常心待之,又要想到這並非永久和常態,可任由其來之去之,不必執着。

“惜福”乃是佛學原理所開示的人生智慧。一些人由於不能接受或者抵制佛學思想,從而對於“惜福”的.意義有所懷疑,也有人尚不瞭解基本的佛學思想便盲目地接受那些浮於表面來自佛學的開示。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真正領會和在生活中踐行這些智慧。書中有一篇《佛法十疑略釋》,雖極簡潔,卻很好地解答了人們的種種困惑,例如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違背科學、佛法非厭世等。我相信,願力能產生強大的力量,卻非玄幻,而是聚集各種細微力量產生的結果。近期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罹患癌症,卻因家人信仰基督教而對佛教有所畏懼。我只能大致地將上述意思轉述於她,她很堅強,希望她也能接受,產生強大的對抗癌細胞的願力!

對於我這樣一個只是在接近佛的人而言,坦白地説,完全接受佛學乃至這本書中的所有觀點是有困難的。例如,放生與殺生的果報、求生西方的追求等,我都難以接受。儘管如此,我認為這並不妨礙我接受佛學中很多與現實相聯繫的看法。我不放生,卻也要儘可能地愛惜生物;我不追求求生西方,卻也要力求在當下不做壞事,以求得內心的寧靜。不執着、無常、空性,這些簡單的佛學原理,一旦認識到,便可享受無窮的好處。而這些知識,無不閃現在書中各篇的演説詞中。例如,其中一篇《改過實驗談》,實為在新年辭舊迎新之際,以個人實際人生經驗,開示如何改過自新。要想改過,必須學習、自省而後改過;改過還需要虛心、慎獨、寬厚、吃虧等至少十類品質。這些日常言行規範,體現的是內外兼修、不張揚、誠實、尊重關愛他人等,與“惜福”的原理是相同的。更妙的是,弘一指出,改過乃儒家的修身原理,卻相當於佛學的“修證”,也就是儒佛相同,豈不是更可以打消不少人的疑慮?

我等平常人,生活在當下不容易。借鑑近代自然科學原理髮展起來的社會科學原理,以其強大的自有邏輯力量構建起理論王國,竟然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論假設被社會乃至個人執為圭臬。最為典型的就是追求收入、財富、享受的最大化,由此導致拜金主義、人際疏離、精神空虛的產生,渾然不知奮力追求的目標其實很可能只是虛構比較之下的虛妄目標。唯有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人生乃至生命的真諦,才有可能擺脱那些海市蜃樓、南柯一夢式的生活,從此過上腳踏實地的生活。《惜福:佛學大師開示幸福的智慧》中有不少入門式的通俗短文,如《佛法學習初步》《佛教之簡易修持法》《改習慣》等,都是可以信手拈來,讓人容易接受的好文。如此寫下來,對這本書真的是更加愛不釋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