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誤區三品酒文

來源:文萃谷 1.41W

近年來,隨着白酒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和中國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進,作為中國傳統行業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戰,參與竟爭。文化行銷已成為競爭的重要手段,所以有關酒文化的話題逐漸多了起來,各種酒類促銷活動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稱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專家學者和普通公眾也對酒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酒文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似有被髮揚光大之勢。但究竟什麼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徵,尤其是在新世紀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賦予新的內容各方面的看法並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帶着這一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以出產文化名酒“百年孤獨”和“百年喜慶"酒聞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經理潘好龍先生。

酒文化的誤區三品酒文

得知記者來意後,潘先生開門見山,侃侃而談:“目前,酒類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種促銷活動花樣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動不在少數,這本是件好事,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由於對酒文化狹義的理解或指鹿為馬者有之,張冠李戴者有之,牽強附會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來的含意,陷入商業炒作的誤區,也使公眾對酒文化的認知出現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發的傳統白酒與新型白酒之爭,表面上看是酒的生產工藝之爭,背後反映的卻是對酒文化理解的不同。這種狀況不能不令人擔心。”

潘先生強調,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地區乃至每個企業都有獨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其基本含義應該是特定和統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產生土壤,沒有酒談不上酒文化,僅有酒也不成其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屬性才能稱之為酒文化。但酒文化並不是酒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酒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在生產、銷售、消費酒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酒文化的主體是人,是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正是由於人的不斷創造,酒文化才得以豐富和發展。沒有人,酒文化既沒有產生的可能,更沒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説,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和人的創造性勞動聯繫在一起的,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於酒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體現着對人的文化關懷。據此,並考慮到人們在生產、銷售和消費等階段對於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產階段強調品質,銷售階段強調品牌,消費階段強調品位),我們不妨用“品質、品牌、品位”作為酒文化的內在“指標”。其中品質是核心,品牌是靈魂,品位是層次。只有符合這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並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統一,才稱得上是完整意義上的酒文化(即品質+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質”誤區

首先是“品質”誤區。酒的“品質”是指酒的色、香、味、質地等,所有這些雖與酒產地和酒的生產歷史有關,但主要與技術和工藝的先進程度有關,與生產過程中藴涵的科技和知識含量有關。但有的人過分強調所謂“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產地的`某些物質條件如水質、空氣等因素絕對化。也有人把酒廠或酒窖的歷史拿來作為酒質的證據,甚至為此不惜從故紙堆裏、從民間故事裏“尋根求源”,或請一些“文物專家”和“權威部門”來“考古”、“挖掘”和“鑑定”,以與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親戚,拉上關係,併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長。酒的發展早已經過“作坊酒”和“工業酒”階段,進入“科技酒”階段,一些物質條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創造出來,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與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一樣不理智和缺少現實依據,除表明其思想意識仍停留在農業經濟時代外,還可能對酒行業的發展產生方向性誤導。如果説“地理決定論”還有一定道理,“歷史決定論"顯然沒有依據。美國的歷史短,但現在很發達,中國的歷史長,目前卻明顯落後,就足以説明問題。當然,這裏絲毫沒有否定歷史之於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説,在知識經濟時代,抱着歷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鳴得意,是沒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斷採用新工藝和新技術,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內在品質。新型酒是如此,傳統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頭於尋找所謂“風水寶地”和“吃歷史”,最終結果是不難想象的。

二、“品牌”誤區

其次是“品牌”誤區。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對於企業來説,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幟,品牌就是利潤。但如何經營品牌文化,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嚴格説來,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結合,兩者不可偏廢。過去,企業多以提高質量為主要發展手段,信守所謂“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視了廣告宣傳的功效。現在許多企業不惜斥巨資進行廣告宣傳,而對酒的內在品質注意不夠。還有人將名字、包裝等當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麼披金戴銀、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類的品牌滿天飛,包裝和外觀也越來越花哨和離譜。所有這些都是對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實質而言,品牌是個產品市場定位問題。只有找準市場,正確定位,才能確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賦予產品更多的文化內涵,也才能樹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個品牌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加強市場調研,充分研究消費者心理和消費習慣,準確細分市場,正確定價的基礎上。否則品牌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在一些企業不是在市場調研上下功夫,而是熱衷於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結果適得其反。這方面的教訓很多,值得認真汲取。無可否認,品牌也有個外在形式問題,比如名字、包裝等。但形式要有內容來決定,必須以對產品準確定位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名字、包裝等更多的文化底藴和精神內涵。總之,經營品牌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切不可顧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當。

三、“品位”誤區

最後是“品位”誤區。“品位”不同於“品味”,前者是指某事達到的人文高度和水準,主要側重其社會價值,如“某節目的藝術品位很高”,而後者是指“嘗試滋味”,主要強調個體感受,如“經專家品味,認為酒質優良”。酒作為情感交流、精神表達和文化張揚的介質,體現的是人的價值取向。飲酒時,每個人的品味可以也應該有所不同,但品位卻有高有低。“借酒消愁”和“借酒撒瘋”不在一個檔次上,“把酒抒懷”與“划拳行令”也不在一個水平上,“以酒會友”與“以酒行賄”更不可同日而語!可見,生活中許多人錯把“品位”當“品味”了,結果造成酒文化整體品位不高。應當指出是,企業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些企業則在引導消費方面存在明顯的市場化色彩。如過分宣揚酒的社會功利性,所謂送禮佳品云云,或強調高檔、至尊,把一種帝王之氣、等級觀念強加給消費者,好像喝XO就高貴,喝二鍋頭就貧賤,對人們的消費心理產生誤導。我們認為,在當前人們對酒文化還知之不多、不深的情況下,企業應當承擔起宣傳酒文化,進一步提升公眾酒文化品位的責任,為發展和繁榮酒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潘先生最後指出,上述誤區之所以出現,一方面與人們對酒文化的認識水平不高有關,另一方面也市場經濟還處於初級階段有關。中國的酒文化要獲得發展,必須正視並努力克服這些誤區,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確酒的市場定位,提升公眾的文化品位作為主要任務來抓。只有這樣,中國酒才有希望,才能從容應對即將到來的洋酒衝擊和挑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