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的茶文化

來源:文萃谷 2.84W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全省人口4000多萬,在全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雲南是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有漢、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依、獨龍、滿等26個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諾、獨龍等14個民族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都居住在雲南,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1/3,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7強,邊境的少數民族約佔邊境總人口的2/3,雲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他們在開發祖國西南邊疆,共同促進雲南的社會進步和繁榮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經濟文化方面,都有可貴的貢獻。他們也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獨具特色飲茶方式。置身於這麼一個環境中的雲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藴藏豐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並不斷積極與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現雲南民族茶文化的獨自風韻。

雲南民族的茶文化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的白族,對飲茶十分講究,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飲茶方式,自飲茶多為雷響茶,婚禮中為兩道茶,招待賓客一般用三道茶。一般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為糖茶,第三道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東北烏蒙山上的苗族,有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當地人稱"菜包茶"。這種茶水,十分獨特,飲後既能解除渴,還能解除疲勞。

德昂族、景頗族的醃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當菜的原始方式。醃茶一般在雨季,鮮葉採下後立即放入灰泥缸內,壓滿為止,然後用很重的蓋子壓緊。數月後將茶取出,與其它香料相拌後食用。也有用陶缸醃茶的,採回的鮮嫩茶葉洗淨,加上辣椒,鹽巴拌和後,放入陶缸內壓緊蓋嚴,存放幾個月後,即成為"醃茶",取出當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頗族還保留着食用"竹筒醃茶"的習慣,這也是一種頗為古老的.食茶方式。將鮮葉用鍋煮或蒸,使茶葉變軟後再放在竹簾上搓揉,然後裝入大竹筒裏,並用木棒舂緊,筒口用竹葉堵塞,將竹筒倒置,濾出筒內茶葉水份,兩天後用灰泥封住筒口,經二三個月後,筒內茶葉發黃,剖開竹筒,取出茶葉晾乾後裝入罐中,加香油浸醃,可以直接當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基諾族的涼拌茶居住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基諾山的基諾族,有8000多人(基諾族共有1.2萬人)他們自古至今仍保留着用鮮嫩茶葉製作的涼拌茶當菜食用,是極為罕見的吃茶法。將剛採收來的鮮嫩茶葉揉軟搓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隨即投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白生、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拌勻,便成為革諾族喜愛的"拉撥批皮",即涼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布朗族有5.8萬人,主要聚居在布朗山,以西定、巴達等山區。布朗族是"濮人"的後裔,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

普洱茶區彝族民俗:1990年全區彝族人口37.6萬人,西雙版納州彝族人口3.9萬人。彝族有熱情好客的傳統風尚,每當客人臨門,主人便沏茶、敬煙、熱情招待,態度親切。思普區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潑、香堂、聶蘇、拉烏等。在景東、鎮沅、景谷、普洱、江城縣等均有分佈。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濃茶、飲白酒。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過火把節,各家都要到田頭地腳,擺上米飯、茶酒、雞肉、插上香火,獻祭天神、地神和五穀。阿列人談婚提親過“火龍酒”後,男方家要用上煙、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禮物到女方家吃“定親飯”。蒙化人吃過定親飯後的婚禮聘禮中,男方除要拿一頭百斤以上的“過禮豬”給女方外,還要2壇酒、60斤大米、8樣蔬菜、2斤茶及鹽巴,來和親孃的嫁粧。蒙化人種茶葉,過去有冬季借錢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還之俗。倮倮潑説親“合八字”合上後要帶一隻雞、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煙等禮物到女方家“認親”,女方家請吃“定親飯”。香堂人的喪禮是在亡人靈柩前,要獻祭茶、酒、飯、祭司“朵溪”在“獻飯調”中念有唱詞:“要吃東西你來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飯、茶、酒,要吃多少帶多少,拿到按板(鎮沅),拿到景東,拿到大理,拿到涼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後就不要再回來。”彝族民俗裏,多有茶貫穿其中。

基諾族涼拌茶:基諾族喜愛吃涼拌茶,其實是中國古代食茶法的延續,所以,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食茶法,基諾族稱它為“拉拔批皮”。涼拌茶以現採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黃果葉、辣椒、大蒜、食鹽等製成,具體可依各人的愛好而定。製作時,可先將剛採來的鮮嫩茶樹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後放在清潔的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辣椒、大蒜切細,連同適量食鹽投入盛有茶樹嫩梢的碗中。最後,加上少許泉水,用筷子攪勻,靜止一刻鐘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説涼拌茶是一種飲料,還不如説它是一道菜更確切,它主要是在基諾族吃米飯時當菜吃的。

基諾族的另一種飲茶方式,就是喝煮茶,這種方法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內取出適量已經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3分鐘左右,當茶已經浸出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飲用。

大理白族三道茶: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佈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裏,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瑤族、侗族打油茶: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序。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新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麪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準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説是喝油茶,還不如説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讚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讚口不絕!

納西族的油茶罐:中甸與麗江交匯的金沙江河谷地帶,居住在這裏的納西族既喝罐罐烤茶,又喝他們傳統的油茶。即便是罐罐烤茶,也加一點用鐵勺烤紅的食鹽。受罐罐烤茶的影響,油茶也分為兩種,一種用烤茶,一種不烤直接用茶水與羊油、紅糖在一個橢圓型的小陶罐裏,兩手掌心搓動一根帶節枝的竹棍攪動。攪動前,雪白的羊油先在小石臼裏搗碎。隨南詔打仗遷移過來的其他民族,大都喝罐罐烤茶。在一户納西人家,幾個中年男子在行猜拳令,每次説完“包穀粑粑鹽巴茶,老婆娃娃一火塘”,接下來對猜數字,“兩個、兩個一火塘,五個、五個一火塘,八個、八個一火塘……”火塘邊有一個烤茶陶罐,輸家罰喝酒,喝了酒,是要用茶葉來醒酒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