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有哪些茶俗-2017年少數民族茶俗知識「推薦」

來源:文萃谷 3.07W

中華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飲茶是中華各族的共同愛好,無論哪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飲茶習俗。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少數民族茶俗知識,快樂看看吧!

少數民族有哪些茶俗-2017年少數民族茶俗知識「推薦」

  白族

佛家説,茶禪一味,一杯茶中看得見人世百態,體會得到箇中滋味。而白族的“三道茶”正是白族同胞對生活和生命的理解。

白族人飲茶十分講究,“三道茶”是熱情好客的白族人待客的獨特禮節,稱為“一苦二甜三回味”。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進茶,稱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

待茶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人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香時,立即注人已經燒沸的開水,只聽得“味嚓”一聲,罐內茶葉翻騰,泡沫湧起滋出旅外,像一朵盛開的繡球花。

白族人認為這是吉樣的象徵。等泡沫落下,又沖人沸水,茶便燒好了。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人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瓏拍,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在陶罐內加水,接着拿出幾個茶盅,茶盅內放人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少許紅糖,等陶罐內的茶湯煮沸就倒人茶盅內,只見茶水翻騰,薄桃仁片抖動似蟬翼,此時沏成的茶清香撲鼻.味道甘甜,它寓愈“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苦盡廿來”。

第三道茶,稱為“回味茶”。煮茶方法與前相同,只是茶盅內放的原料已換成半匙蜂蜜,再加上兩三粒紅色花椒、少許炒米花及一小把核桃仁,等茶水煮沸後注入茶盅,待七八分滿時敬奉給客人飲用,客人邊晃動茶盅邊飲,只覺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有的地方還有放些乳扇在茶盅內,同時加人一些紅糖。乳扇是白族特產,所以也有人把第三道茶叫“扇茶”。第三道茶又稱之為“回味茶”,因為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意思是説“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

  蒙古族

馬背上的蒙古族,終日與牛羊相伴,他們飲茶自然是少不了奶。奶茶是蒙古族的傳統飲品。每日清晨,女主人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鹹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

然後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晚着,供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鹹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鹹奶茶的茶原料主要是青磚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煮茶時,先把磚茶敲成小塊狀,並將洗淨的鐵鍋放在火上,盛水2一3千克,燒水至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25克左右。

當水再次沸騰5分鐘後,摻羊奶,用量為水的1/5左右,稍加攪動,再加人適量的鹽巴,等到整鍋鹹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煮鹹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後都有很大的關係。

要煮一鍋清香可口的奶茶並不簡單,煮茶的器具、茶葉的質最及用量、茶葉與水的比例、投奶放鹽的時間等都十分講究,只有做到茶器、茶、奶、鹽、水五者相互協調,才能煮出鹹香適宜、關味可口的鹹奶茶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