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玉器玉圭的特殊象徵意義

來源:文萃谷 2.65W

真正的玉圭見於商代,有兩種形式,一種平首,圭身飾雙鈎弦紋,另一種尖首平端,近似後代的圭。古文獻記載,玉圭是貴族間禮儀來往中使用的一種玉禮器。古史傳説三皇之一的舜曾向治水成功的大禹賞賜玉圭,古文獻記載貴族在周王即位儀式或朝覲儀式上要獻上玉圭,可見玉圭在昭示禮儀制度、維護等級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長1 5至20釐米。戰國時期出土的圭數量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寬窄大小不一,現今所見的均為光素。山西侯馬盟誓遺址所出的盟書均書寫於不規則的石圭上。漢代玉圭己從社會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貴族為了顯示其地位,才特別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後,歷代都有不少仿製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狀,有的器表滿布浮雕的谷紋或蒲紋,有的陰刻出四山紋,寓安定四方。

天子玉器玉圭的特殊象徵意義

周天子為便於統治,命令諸侯定期朝覲,以便稟承周王室的旨意。為表示他們身份等級的高低,周王子賜給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覲時持於手中,作為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通過不同尺寸的圭,顯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級;同時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稱(如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顯示了周室安邦理國的信念。這就是玉圭。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傳達這個使命的人必須手持珍圭作為憑證;遇自然災害,周天子派去撫卹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為珍圭;穀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琰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從出土西周玉器來看,西周 300餘年的玉器是新的風格逐漸取代商玉風格,從商玉立體的、平面的、繁複的、簡單的多種類型的玉器,逐步轉化為薄片狀、平面陰線刻為主的玉器,較多地沿襲了商玉線條 簡練的做工,後期又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陰線細密紋飾玉器。而玉圭最早見於新石器早期,它是由當時的石斧演變而來的。石斧是在狩獵、勞作和部落戰爭中所使用的工具,逐漸演化為了圭。進入西周,玉圭成為朝廷祭祀的一種禮器,後來又成為一種權利的象徵。朝廷在分封諸侯時,常常賜以玉圭,作為統治地方的權杖。獲得玉圭的諸侯在封地內掌握有生殺大權。

中國古代玉器之玉圭

圭是六器之一,是重要的禮器,《周禮》記載其為祭祀東方方位之用。《説文》中稱的“剡上為圭”指的是上部尖鋭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就其實物來説,圭可能是石錛或石斧的演變。今天古學界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及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其實真正標準的尖首形圭始見於商代而盛行於春秋戰國。

作為上古重要的禮器,圭被廣泛用作“朝覲禮見”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説文》釋圭為:“瑞玉也,上圓下方,圭以封諸侯”,《古玉圖考》根據形制、裝飾圖案等標準將圭分為 “鎮圭,琬圭,琰圭,瑑圭,大圭,穀圭,恆圭,信圭,躬圭,四圭.裸圭,蒲璧” 等。

可見圭的形制特點因時代不同、種類相異而存在較大的差別,新石器時代的“玉圭”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真正的圭。這種長條形、平首帶穿的玉器多見於龍山文化,以素面為多,少數在下端飾有陰線弦紋,精美者刻有獸面紋。紋飾系用利石刻成,有明顯的刻劃痕跡。

龍山文化玉圭為長方條狀,上端穿孔,下端磨刃,圭身兩面琢刻神人、神獸面和神鷹紋,反映着龍山文化氏族的圖騰信仰。

商代玉圭,扁長條形,方首鈍刃,通體磨光,有的刻有精細紋或繪硃色條帶。

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為15至20釐米。戰國時期出土的圭數量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寬窄大小不一,現今所見的均為光素。山西侯馬盟誓遺址所出的盟書均書寫於不規則的石圭上。

漢代玉圭己從社會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貴族為了顯示其地位,才特別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後,歷代都有不少仿製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狀,有的器表滿布浮雕的谷紋或蒲紋,有的陰刻出四山紋,寓安定四方。

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者不同權力的依據,各種圭代表的意思大體如下:

鎮圭:天子執握,上端鋭角飾四山紋,取安定四方之意。

信圭:侯爵執握,上端呈鈍角,肩部兩角琢成直立人身形,紋飾精細,取忠勇正直之意。

躬圭:伯爵執握,上端為圓形,紋樣粗獷,取恭順之意。

恆圭:公爵執握,上端為方齊形,取恆楹架屋,棟樑柱石之意。

琬圭:上端為圓形,圭身染色,為天子派遣使臣所執。使臣持此信節執行任務,被稱為“護送琬圭”。

琰圭:上端為鋭角,取鋭不可當之意。天子派使臣征討平叛時執用,當作信物,有尚方寶劍的作用。

時代不同,玉圭圭體大小、形狀及紋飾和名稱也有所不同,現今所多見的玉圭上端為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為長方形,也有上端為圓形圭。事實上戰國以後圭在社會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點綴朝廷的威儀時曾製造過,但絕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今日所見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戰國的作品,清代偽古玉中也有少量圭形作品。

史前古玉十二字鑑定法

從事紅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紅山文化珍寶館館長任楠,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鑑定法”,在收藏界被稱為鑑別紅山古玉“任楠方法”。

據瞭解,任楠的“史前古玉十二字鑑定法”是對史前古玉進行傳統“眼學”鑑定與高科技鑑定並舉。這12字是:淨、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所謂“淨”的對立詞是“髒”,髒乎乎、乾巴巴或爛得渾身都是窟窿是造假者慣用的手段;“熟”的對立詞是“生”,也像人的成熟一樣,可看到也可觸摸到;“肥”,就是玉中的沁,分為內部肥和外部肥,內部肥是一種虛白的、雲霧狀的,這種沁是仿製不出來的,外部肥在玉的外部呈獻不規則的像雞胸板油一樣,也是人為做不出來的。

“孔”是指紅山玉器表面受侵蝕後留下的“微孔”,它需要在放大後才能看到,這是在紅山玉器鑑別中最先提出的鑑別方法。這種“微孔”非常神奇,在高度放大鏡的觀察下,孔內的結晶會呈現出一個絢麗多彩、極其壯觀的微觀世界。

“次”是指古玉表面會生成“次生物”。所謂次生物,就是在玉上的一些顏色、成分都不相同的物質,有的.還會導致玉的變質。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幾千年,必然形成次生物。它是隨着紅山古玉年代的推移而不斷“長”出來的,這也是造假者造不出來的。

淺談古玉的收藏與鑑定

亂世藏金,盛世藏寶,隨着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代藝術品的收藏以其獨特的文匯內涵,高檔的文化品位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古玉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精華,也是收藏家們關注的熱點。很多人準備涉足古玉收藏,而收藏就免不了要投資,對古玉的投資不同於股票投資,房地產投資,它有着相對較高的門檻。下面對目前社會上的古玉收藏現象作一簡要分析,希望能對初涉此行的藏家有所幫助。

中華第一龍

首先,要投資古玉收藏,自然要認識到它的優勢。與其他古代藝術品相比較,古玉具有以下優勢:

1.文化內涵豐富。玉,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礦石,從中華先民在生產勞作中發現了它的美麗特質,到以後漫漫歷史長河中人們賦予它無數的文化內涵和神祕色彩,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古玉是歷史的佐證,是文化的載體,在它身上可以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現象,宗教思想、禮儀制度、審美情趣等等,這是其他古代藝術品無法比擬的。從某種意義上説,玉器發展史就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縮影。玉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詩經》雲:“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是説君子象玉那樣温文而純潔;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並指出玉有十一德,將人的美好品德與玉的温潤光潔內質聯繫在一起;西漢劉安假託風胡子之口提出“玉兵”時代,並指出“玉為神物也”;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註釋“玉”字時説:“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辭海》中“玉部”共收詞彙150餘條,其中多數是讚美和吉祥之詞。

2.時代悠久。中華民族使用玉器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內蒙古東部敖漢興隆窪文化及遼西阜新查海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而且綿延至今仍保持着強盛的生命力,這不能不説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3.堅固耐久,易於保存。玉的礦物學名稱為透閃石或陽起石,硬度6~6.5,比重2.9~3.1,表面細膩,質地堅硬,不易受風化侵蝕,對保存環境條件要求低。許多古玉埋藏於地下數千年,出土後仍然光彩依舊,即使表面有沁色,也能看出造型和紋飾,這比起易碎的瓷器和書畫來,顯然更容易保存;

4.便於展示。玉器不但可以像瓷器那樣陳設在案頭,像書畫那樣懸掛在牆壁上,也能佩帶在頸下、腕上、腰間,還可放在手中把玩,可謂一器多用;5.保值增值潛力大。很多藝術品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可以無限產出,而玉料是天然稀有礦物,不可再生,總有采完的時候。古人與今人所用的玉料是一樣的,只是加工成玉器的時代不一樣,因此,無論是古玉還是新玉都值錢;6.市場廣闊,羣眾基礎好。中華民族是愛玉、尊玉的民族,全世界華人都有崇玉的情結。現在社會各階層的人,無論貧富,幾乎都愛玉器。

其次,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玉器收藏的難點:1.贋品多,真偽難辨。初涉玉器收藏的人首先遇到的就是真偽問題,這不僅僅是玉器,而是所有古代藝術品收藏都面臨的問題。贋品永遠比真品多,這是古玩市場的規律。但反觀之,練眼力,辨真偽,也是收藏樂趣所在;2.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每個歷史時期玉器的造型、紋飾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樣,收藏者不但要熟記大量玉器特點,而且還要了解各時期的歷史知識以及考古資料,辨別玉料,認識不同時代的制玉工藝特點;3.鑑定玉器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積累經驗。僅僅翻閲玉器圖錄是不夠的,一定要上手看古玉,多參觀博物館藏品,多與專家交流,持之以恆,必有收穫。

玉鷹:遠古人民崇拜的化身

西周玉鷹

此玉鷹為西周玉器。高5.4、寬7.6、厚0.4釐米,重21克。玉質為青色,因輕度侵蝕,略呈雞骨白色。玉鷹體扁平,作停立狀。長頸前伸,圓目,鈎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兩面紋飾相同,皆以陰線刻出。曲背及頜處各有一圓孔,可供穿系佩戴。此玉鷹是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滕州市姜屯鎮莊裏西村徵集得來,現珍藏於滕州市博物館。

西周時期的動物玉雕中, 鷹不甚多見。傳統意識裏,鷹是一種猛禽,而非瑞獸。與之相比,龍、鳳、魚、羊、麒麟、蝙蝠等等一些動物則被認為是祥瑞,以它們為紋飾做成的玉器,寄託着人們求吉祥、保平安的美好願望。然而追溯到遠古時代,鷹卻是人們敬仰崇拜的對象。遠古時期自然條件惡劣,要想生存,就必須具有強健的體質和堅韌的毅力。在原始先民眼中,“鷹有敏鋭的雙眼,鋼鐵般的利爪和強健的翅膀,翱翔在天空的鷹是自由、勇敢和力量的化身。”所以,人們崇拜它、景仰它,以鷹為紋飾做成的裝飾品更能彰顯主人的勇猛和不可侵犯。

博大精深的古代玉器:玉璜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禮樂,規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們經常所説的“六器”即“六瑞”。實際上,無論從文獻記載上,還是從考古發掘品來看,“六瑞”的形狀和用途都是相當繁雜的。下面介紹“六瑞”之一的玉璜:

玉璜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多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漢代,通常作為朝聘、祭祀和喪禮時用。“六器”中,玄璜禮祭北方。北方聲秋,主冬閉藏。古人禮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

玉璜的形制《周禮》中稱“半璧為璜”,但資料表明,各個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的特徵外,其形制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璧形。在考古發掘中所出土的玉璜常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的內端常有飾孔飾雕,多發現於墓主人的頸下或胸腹部,可能用於佩帶,並往往是組玉佩飾中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稱。

玉璜的用途,有一種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鐮,取火用的,古人出於對火的崇拜,立為禮器。傳統的説法:原始漁獵時代,古人喜愛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摹仿魚。考古學家發現同時期出土的彩陶上,繪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魚紋。玉和彩陶同時發育,二者相互參鑑,非常可能。這一説法,後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中。當年姜太公於渭水河畔垂釣,一天,釣了一條赤鯉,剖開魚腹發現有一個玉璜,上面刻着9個篆字:“姬受命呂佐之報於齊。”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請姜呂佐輔,功成後,封齊地報答太公。太公見此璜,心裏有底了,於是,整天舉個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王到來。

璜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這時期的玉璜體積小,厚度大,質地較差。新石器中期長江流域良諸文化開始普遍製造和使用玉璜,這一對期玉璜被人們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品,形狀多不規則,變化較多,出現了鏤空玉璜,有多層次的淺浮雕獸面紋玉璜,獸面周圍飾有精細的複雜陰線。從馬家浜文化經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玉璜的器型經歷了條形璜→橋形璜→半璧形璜的演變過程。在馬家浜和崧澤文化時期,璜大多單獨穿繩引線勒繫於頸部作為佩飾。良渚時期考古蹟象顯示,璜的組佩方式和佩掛形式都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改變,跟管、珠等組佩件玉器共同穿系連綴成組玉佩的現象已相當普遍,而且在一座墓葬已經出現多璜共出的現象。這可能是後世多璜組玉佩的萌芽。

商代起玉璜成為人們流行的佩帶物,原來一般的玉璜無法顯示出佩帶者美化自己的意願,又不能區別佩帶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飾紋和式樣上出現多樣化,以滿足各層次愛玉者需要,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藝人所創新品種。西周時期,玉璜逐漸形成具有禮器和佩飾的兩種作用。這一時期,玉組佩大為盛行,玉璜作為組佩中的主件,其紋飾花樣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龍紋玉璜和人龍合體紋玉璜。

春秋戰國兩漢時期,禮崩樂壞,玉璜等禮器也漸成佩飾和隨葬品。這時期,佩玉盛行,玉璜依舊作為成組佩玉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其形式和紋飾極為豐富,並出現了許多異形璜,如戰國時期出現了鏤雕雙聯玉璜,漢代出現了鏤雕出廓玉璜)等。

漢以後,玉璜作衰退勢。南北朝時,官服需懸掛玉,玉璜重新出現,此時玉璜已演變為梳背形或菱形,目前所見南朝和北齊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狀,兩端靠外周處鑽孔,有的在內外周緣還包鑲金邊,與早先稍微有異。這一時期佩玉在社會中流行的範圍很小,因而玉璜的數量極少。

唐代貴族婦女喜佩戴成組佩玉,佩玉的主體是雲頭狀玉璜。同南北朝時相同,玉璜在當時頗為罕見。宋至明清偽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於供玩賞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佩帶的已逐漸變成玉鎖、玉牌等新的器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