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彙總15篇)

來源:文萃谷 1.73W

人際交往心理1

1、首因效應

人際交往心理(彙總15篇)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稱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注意開始接觸到的細節,如對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對後來接觸到的細節不太注意。這種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對後來信息的影響,就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客觀地説,首因效應在交往活動中有一定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先人為主”,它影響着今後交往活動的深入進行。當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變的。雖然第一印象賴以產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於人的認知具有綜合性,完全可以把這些不完全的信息貫穿起來,用思維填補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體印象。

2、近因效應

近因,即最後的印象。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的印象對人們認知具有的影響。最後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闡釋的後攝作用。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後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般而論,在對陌生人的認知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而對熟識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比較明顯。這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既要注意平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後印象。

3、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作出全面的結論。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説的就是這種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光環效應狀態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優點或缺點也就隱退到光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光環效應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例如,男女大學生會對外表吸引人的同學賦予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徵,常常為那些長相比較動人的同學設計美好的未來。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一般説來,投射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指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個對他人有敵意的同學,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懷有仇恨,似乎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有挑釁的色彩。另一種是指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場上,想作弊的同學總感覺到別的同學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後一種投射往往會把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照樣有着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過這種投射重新估價自己的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

5、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由於人們頭腦中存在着某種想法,而影響對他人的認知和評價。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當我們認知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出現原有的某種想法),並從這種心理狀態出發,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聯繫進行認知和評價,於是也就產生了定勢效應。定勢效應在某種條件下有助於我們對他人作概括的瞭解,但往往會產生認知的偏差。例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為城市來的同學見多識廣,但狡猾、小氣;城市來的同學則認為農村來的同學孤陋寡聞,但忠厚、老實。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它主要表現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於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呈現出該類人的特徵,都認為他是該類人的代表,進而把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於他。刻板印象作為一種固定化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羣體作出概括性的評價,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人為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深入細緻的認知。例如,男生往往認為女生心細、膽小、嬌氣;女生則往往認為男生心粗、膽大、傲氣。

人際交往心理2

1、孤獨心理

其特點是寡言少語,對人缺乏主動、熱情。外在的表現往往把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慾望掩蓋起來,對別人懷有戒心,平時願意獨自學習或處事。

社交上的孤獨,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一種封閉的心理障礙,是一種心靈上的孤寂。找不到或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對社交缺乏興趣,不知如何去接近他人,與別人缺乏心靈上的溝通。對於別人來説,常常感到這樣的人難以接近,與之交往不是很累就是無效,於是便與之保持心理距離,久而久之,孤獨者就越加孤獨。這類學生的交往障礙更多地是由於其偏於內向的性格造成的。

2、自卑心理

其特點是在人羣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現,有較強烈的自卑感,凡事總希望採取觀望的態度 ,一旦與同學出現矛盾或考試成績不佳總是“自責”,長此以往這種學生會出現沮喪和悲觀的消極心態。有這種心理影響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不足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敏感,又擔心自己的不足或缺陷被別人發現而被瞧不起,所以在交往中缺乏勇氣、畏首畏尾。

自卑,即因自我認識發生偏差,過低地估計自己,輕視或看不起自己,是人際交往中的羈絆。過於自卑的人,別人同他打交道時也常常感到壓抑和沉悶,他也害怕同別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人際關係顯的很不協調。

3、多疑心理

其特點是不信任別人,與人打交道總好斤斤計較,不顧別人利益,很少能體貼別人。多疑的人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抱“以鄰為壑”的態度。多疑的人往往無中生有,搬弄是非,總把別人的善意當做惡意。結果不僅會產生人際關係的裂痕,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人際衝突和人際傷害。

多疑是一種沒有出路的心理選擇,是一種由主觀臆斷所產生的不信任他人的情緒情感。多疑心理的產生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疑心理,這與我們傳統文化的薰陶有關。如廣為人知的“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這幾乎成了中國人性格中的共性。當然這也有其積極的一面,與人打交道時多點心眼,防備被騙等。但在人際交往中更多地起着消極的作用,如多種無謂的爭執、吵鬧等,往往都是多疑在起作用。所以,多疑是人際內耗的禍根,是心理的毒瘤,它往往使“自我”變得陰毒可怕,無法溝通。

4、自負心理

其特點是自高自大,爭強好勝,固執已見,不信任他人,甚至瞧不起老師。這類學生往往目中無人,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其同齡夥伴也討厭同這種類型的同學交往,最後也會成為“孤家寡人”。

自負的人往往是以自我存在為前提的處事心態,凡是與我相吻合的便是真理。這種人偏面強調“自我需求的合理性”,極端自私自利和自以為是。如有些同學在午休或晚上,不顧別人是休息或學習,便旁若無人地在寢室裏為所欲為。這種人還常常喜怒無常,讓別人都圍着他轉,一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在同學中顯得十分霸道,以此來滿足自己的不良心態。這是一種令人憎惡的“自我”表現。這類學生產生的交往障礙主要是由於過分自滿,自我評價過高造成的。

5、嫉妒心理

其特點是在與人交往時,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如天生的身材、容貌、聰明才智、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威望等各方面的差距,就會產生抱怨、憎恨、甚至憤怒等複雜的心態。這種人總怕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在某些方面強過自己時,又無競爭的能力或勇氣,於是往往採取諷刺、挖苦、挑撥、中傷等不正當的行為,造成種種心理傷害。嚴重的嫉妒,還會吞噬人的理智,影響正常的思維。有的在“妒火中燒”的情況下,可能會鋌而走險毀滅自己的前程,甚至自殺或他殺等,也有的可能消極沉淪,從此一蹶不振。

培根説:“嫉妒是人類最卑劣的品質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嫉妒心人皆有之,只不過有輕重之分而已。嫉妒心理的.產生,常常是在周圍熟識的人之間產生,如同學、同事、朋友、親屬、上下級以至夫妻、兄弟姐妹、戀人等等。有嫉妒心理的人,最容易與他們比高低、分上下,不服氣、爭輸贏。而對那些位居高位的“偉人”、“大科學家”、“大名人”,人們不會產生嫉妒,其原因這些人與一般人差距太大,所以談不上嫉妒。嫉妒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極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和健全的社會生活。

6、逆反心理

其特點是在交往中總愛與別人“唱反調”、“對着幹”、喜歡充當“反派角色”。你讓我向東我偏向西,你讓我幹這我偏幹那。有的人甚至走極端,充當與眾不同的“英雄好漢”角色。這種人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已見,振振有詞,不能與別人合作共事,幹什麼事都彆彆扭扭等,事情還沒有做,意見就一大堆,誰不同意他的意見,他就反對誰。只能聽恭維話,聽不得反對意見或善言勸告,等等。

社會心理學認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失常心理,它是用抗拒、反對集體或者別人對自己的要求、指令的形式,逃避外界的壓力,從而維護自己個人的尊嚴、面子。有逆反心理的人,當他的需要受到挫折時,他就會對阻礙他的人,阻礙他的需要不能實現的規章制度和周圍環境等,產生攻擊行為。如他們往往用摔壞器皿、腳踢桌椅、重重關門等行為來發泄情緒。有些人雖沒這樣做,但是憤怒、敵意和破壞情緒卻長期積壓在心頭,沒有發泄出去,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他們進一步地心理失常,並會用社會所不允許的、人們不能按受的方式,把他們的逆反心理表現為攻擊行為(如打架、破壞財物等等)。

當然,青年人當中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由於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所形成的,如專門看受到批評或批判的作品、影視片、光碟等,他們輾轉相傳、爭相暗中傳閲,這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造成的。青年學生應用理智戰勝情感,提倡謙虛忍讓的美德,同學、師生之間要多理解、多諒解、友愛相處。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骨幹,決不能受困於心理疾病,若是出現以上負面情緒,還請及時就醫或者進行自己調整,才能更好地生活學習。

人際交往心理3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着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説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裏就存在着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説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明,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有可能這種美化將會影響你的生活,因為,你有可能成為一種光環人物,這就是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後,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着他,你的這種心理就是光環效應。情人眼裏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即人的設防心理。

設防心理

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祕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

心理健康問題,是困擾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個重要衞生因素。關於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的關係,國內外已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一致認為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習成績重要的綜合性因素。但是具體到心理健康的某個層面,尚無法取得一致的結論。筆者採用了一些新的統計學法進行研究,以期獲得更為深入的信息。

研究表明: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平時努力程度、內外傾向性和性別。此外,自我概念、歸因方式和神經質等對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

學習勤奮程度與學習成績之間的密切關係是不言而喻的,但個性的內外傾向性對學習的影響卻值得探討,國內外學者對此也存在比較大的分歧。有國外學者指出,使用一、兩個個性特質來預測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和學習能力是不現實的,但是將個性作為一個整體用以分析其對學習的影響也不切合實際。不過,個性的內外傾向性卻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問題。因此,在個性的內外傾向性背後似乎還有更深層次的信息需要挖掘,也就是説,內外傾向性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在探討它與學習成績的關係時,我們還不能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變量。傳統的統計學方法,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新的統計學方法結果表明,個性的內外傾向性對學習成績影響有多方面和雙向效應。一方面,外向性對學習過程有負面影響。因為,外向學生不喜歡安靜地學習,卻對社交方面有着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社會交往往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這可能是造成外向學生學習欠佳的直接原因;而內向學生則反之,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而且內向學生的思維比較縝密,考前準備比較充分,因而學習成績比較好、考試分數比較高。另一方面,外向性對學習也存在正面效應。外向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善於尋求幫助,一旦投入到學習中,更能夠發揮本身的潛能,從而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簡單地認為個性的內外傾向性對學習有着正面影響或負面效應是不科學的。筆者認為,個性沒有好壞之分,它對學習有着雙向的影響,最終決定作用方向的關鍵在於個性的合理發展。

性別是一個綜合的變量,許多心理行為狀態都具有性別差異,因此,性別是研究心理衞生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男生成績低於女生在醫學院校中是個普遍現象。在統計學研究中,筆者發現女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明顯多於男生。但是,女生並不是天生的學習能手,在醫學課程的學習中也具有不利於學習的一面。與男生比較,女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評價不高,具有多愁善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遇到問題不願意尋求幫助等心理特點。這種心理行為狀態不利於學習的進步。因此,對於性別來説,單方面地認為性別與學習具有某種確定的關聯也是不妥當的。實際上,男女生在學習上各具優勢。

此外,自我概念、心理控制源和神經質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也是多途徑。而且,學習成績的優劣也會影響到個體歸因方式的變化。當學習不利於其個體的意志而無法迴避時,使得個體產生不愉快的體驗,進一步增強了失敗的情緒,對學習的興趣降低,使學習成績進一步惡化,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統計學研究已證實了該效應的存在。但值得慶幸的是,個體的歸因方式和自我認知一樣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以一定的經歷或信息為依據。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機會,讓學生儘可能地感受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使之樹立強烈的學習自信心和能力感,促進學習的進步。

美國科學家最近通過研究發現,體內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大腦很容易處在緊張狀態中。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解釋了為什麼女性患類似抑鬱症這樣與緊張有關的疾病是男性兩倍的原因。

研究人員解釋説,在人的大腦裏,有一個叫做額葉前皮層的部位。這個部位對緊張刺激十分敏感。有研究發現,當人的緊張情緒發展到難以控制的程度時,大腦這部分的認知功能會受到損害。

研究人員介紹説,女性在一生中患抑鬱症的概率為五分之一。而且患上這種疾病與年齡、種族和收入情況均無關係。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試圖瞭解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受緊張的控制。目前比較認同的説法是生物學上的差異,如激素變化和基因構成等。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這一研究結果從另外一個方面解釋了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抑鬱症的原因。

研究人員將雄性和雌性實驗白鼠分別放在不同程度的緊張環境裏,然後測試它們的短期記憶能力,以確定這些白鼠的大腦對緊張所做出的反應。研究結果顯示,雌性白鼠在受到中度緊張刺激後即可使自己的行為變形。而在受到中度刺激後,雄性白鼠的表現卻可以達到如同沒有受到緊張刺激一樣。研究結果還顯示,對於雄性白鼠一點都沒作用的輕度緊張刺激卻會影響那些體內雌激素水平高的雌性白鼠。

研究人員表示,這説明,雌激素可以影響大腦對緊張刺激的反應,特別是影響對緊張十分敏感的那部分。儘管有多種因素可使女性容易患上抑鬱症,但研究結果證明,雌激素在其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對開發針對女性特殊生理情況的抑鬱症治療藥物十分有幫助。如果能通過控制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來遏止抑鬱症的發展,這對廣大女性患者來講將是一個十分慶幸的消息。

研究人員同時也告誡女性患者,當這種藥物出現時,女性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抑鬱症是一種單單通過藥物治療就能解決的簡單病症。藥物能延緩抑鬱症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但藥物卻無法解決抑鬱症給人們造成的後果,如對周圍事物無動於衷、難與別人相處和做不好工作等。這些是需要通過心理治療來加以解決的。

人際交往心理4

暑假的時候,我看了李世強編著的《人際交往心理學》。看完後,我覺得人際交往是一門非常有學問的課程。

書上有這麼個故事:老楊是個很熱心的人,不僅酒量好,而且會説話,很多朋友接待客人都喜歡讓他來捧場。老楊每次都不負眾望,把氣氛搞得非常好。

朋友的女兒會考成績不怎麼樣,沒辦法到縣裏的一中讀高中。朋友就想通過關係來疏通一下,於是請了一位縣一中的領導來家裏吃飯。領導雖然來了,但一直不願提幫忙的事,朋友看時機不對,也不好意思開口,場面有些冷。

老楊思忖,領導從事教育工作這麼久了,管理能力一定很好。

“聽説你年輕的時候是位非常有能力的教師,培養了不少人才。”老楊笑呵呵的説,“現在升到了管理層,真不錯!”

“有能力不敢當,管理也算是稍有經驗吧。”

“我的能力太弱了,想跟你請教一下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就這樣,老楊轉換了一個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形勢立馬好轉,朋友所求之事也水到渠成的辦成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感悟到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要想在短時間內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避免話不投機,就必須找到談話的“契合點”。讀後感m還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談中不要以自己為重,注意對方的'情緒,對方是否願意交談。如果發現對方不感興趣或是在應付,千萬不要猶豫,立馬轉移話題。你拖得越久,對方對你的好感也就越少。要是不及時轉移話題,對方會拒絕繼續溝通,決不能給對方説不的機會。通過及時觀察,迅速找到共鳴點,溝通才可以繼續下去,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細節。

沒想到心理學方面的書我也可以讀懂,而且,還能對我的溝通能力有所幫助。看來,博覽羣書好處很多,我以後一定要多讀好書。同學們,讀書正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人際交往心理5

摘要:傑出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現實日子中,不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呈現一系列的心思疑問,嚴峻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日子和作業。如何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輔導,協助他們優化人際關係,調適其心思疑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字: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 ;對策

一、人際交往及其效果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指人運用言語或非言語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進程。傑出的人際關係不光可以穩定情緒,給人以安全感,還有助於個別自我意識的深化發展。關於大學生而言,維護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不只是大學日子學習的需要,也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人際交往適應才幹是大學生社會化適應才幹的歸納體現。

二、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特點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估。自卑的淺層感觸是他人瞧不起自個,而深層的體會是自個瞧不起自個。自卑的人失望、鬱悶、孤僻,簡單消沉地評估自個,總覺得自個在容貌、身材、常識、才幹、談鋒乃至穿着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 ,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與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負重。為了到達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進入新的交往,將社交圈子束縛在狹小的範圍以內,形成了人際交往隔閡的局勢。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際交往中通常變現為傲氣輕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視他人為下級、被教學者。在與他人處事中,過於信賴自個,而不信賴他人,只關懷自個的需要,很少思考對方的需要,有時常常成心使對方墮入出醜、為難、為難地步。自傲的人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傲視一切,然後禁錮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思現象,年輕人面臨新環境的交往活動,常常體現出害臊、膽怯、拘束不自然。當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説話時感到嚴重,語無倫次,言不盡意,然後他們的舉動見人臉紅,手足無措。因為害臊者在人際交往中過多束縛自個的言行,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個的情感,常形成交往兩邊的不瞭解或誤解,且無法與人交流,繼而阻礙傑出人際關係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為片面推測而發生的對他人不信賴的複雜情感體會,體現為對他人 的言行敏感,總以為他人在談論自個,瞧不起自個,而對他人老是持不信賴的情緒,不願講真話,戴着假面具與人交往。猜忌是大學生展開交往的`大敵,它不只會使大學生之間關係鬆懈,也會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發生裂縫,使人際交往墮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現自個的才幹、學習 、聲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發生的一種不悦、自慚、仇恨乃至帶有破壞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種消沉的心思品質,變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果心懷不滿,抱以嫉恨,總期望他人落後於自個,乃至採納不合法的做法給他人形成損傷。妒忌會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開端,以害己告終。

三、對於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對策

1.規矩人際關係的知道。首要,要準確知道自我。經過與社會上和自個位置 、條件相類似的人相比來知道自個,在對比中認清自個的優勢和下風,長處和矮處,到達揚長避短,完善自個的目的。其次,要承認特性。大學生應當知道到,不一樣的人的特性是千差萬別的,互相相處中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咱們不能盼望得到每個人的認同,與每一個人都成為好兄弟,但要尊敬這種不一樣,以一種寬恕的情緒對待他人。準確的社會認知觀的形成,有利於增強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從人際交往的準則。首要,對等準則。在中國社會,無論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沒有凹凸貴賤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進行交往,切忌因經驗缺乏、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個年輕優異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摯準則。真摯是一種對人腳踏實地的情緒,是待人誠心誠意的友善表明,真摯的心能使交往兩邊志同道合,互相肝膽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虛偽是交往的大敵,大話、詐騙、玩弄、自私是就義友誼的惡魔,有必要堅決拋棄。最終,寬恕準則,體現對非準則性疑問不錙銖必較,可以以德報怨、寬恕大度。

3.培育人際交往的品質。一是自傲,在人際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談吐沉着;自傲者決非顧影自憐,盲目狷介,而是對自個的缺乏有所知道,並長於聽他人的勸告與協助,勇於改正自個的過錯。二是信賴,信賴即是信賴他人的真摯,從活躍的視點去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三是熱心,熱心能給人以温暖與安全,促進人的彼此瞭解,融化冷酷的心靈,交流人們的情感。

4. 把握人際交往的技術。一是學會協助他人。以彼此協助為開端的人際關係不只使傑出的人際關係簡單建立,並且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思間隔。當人遇到困難波折時,哪怕是他人一個真摯的笑臉,一個別貼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言語,都能讓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奮。二是學會適度讚揚。讚許他人要講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誇張誇大其詞,要長於調查和發現他人的長處,説出對方的可贊之處。三是學會詼諧。詼諧是美德和才智的結晶,是常識和才幹的展示,大學生要學會詼諧,注意培育自個敏鋭的調查力、豐厚的想象力、靈敏的應變力。

參考文獻:

[1]崔豔俠.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才幹培育[J].遼寧教學行政學院學報,20xx(3).

[2]倪嘉波.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探究,20xx(2).

人際交往心理6

大學人際交往心理要注意什麼?大學就彷彿是一個小社會,也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但大學生在這個時候會有一些和以往階段不太一樣的心理。所以大學生們要好好看今天的文章,因為人際交往一定要熟悉彼此的心理,這樣可以使溝通更加順暢。

面子心理

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説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從心理學角度講,則是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衝動心理

大學生處於特定的生理髮展期,自制能力較弱,遇事容易衝動,或者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做事爽快,實則也是衝動表現。象騎車相撞以及類似的許多事情,是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有時也很難斷定誰是誰非,雙方謙讓一下就相安無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讓一點,好言相對,然而大學生往往一時衝動,氣勢洶洶,把事情搞糟。

寬容心理

同學之間坦誠相待、互通有無,有利於增進彼此友情,減少不必要的磨擦、衝突。但是,如果你和同學交流時遇到意見分歧,或對方有錯誤時,你是措辭生硬,直道其詳,還是近取諸譬,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委婉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養幽默感也有助於把本來緊張的局面緩和得輕鬆自如;幾句俏皮話能使一個窘迫的場面在笑話中消逝。

封閉心理

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情感衝動的強度較弱,外露表現不明顯,被人誤認為封閉。實際上他們是情感深沉,能幫人一幫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所累,始終處於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鬆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事業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自以為是看破紅塵,新的事物,新的活動難以再激起他的熱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極混世,了此一生。對於心理封閉的同學,最重要是要努力改變自我,自強不息。大家要以更大的熱情關心他(她)、幫助他(她),不能簡單予以責備,甚至孤立他(她)。

所以以上心理,大學生們都記住了吧。人際交往就是要注意彼此的心理,每個人的心理都不一樣,所以彼此的交往一定不要傷害對方的心理,然後再要滿足對方的心理,當然在不會使自己不舒服的前提之下才行。

揭祕!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特徵

走入了工作崗位,就應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才可以更好的適應職場。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心理都是很浮躁的,並且也很難進入角色,所以對於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特徵要及時瞭解,如果你是大學生,則就要做好心理保健,讓自己更快的適應這個社會。

瞭解環境進入角色

社會好比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畢業生進入新單位後,首先應該認清自己在工作環境中所承擔的工作角色以及這個角色性質、職責範圍,弄清楚工作關係中上級賦予自己的職權和自己承擔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盡心盡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識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該請示的擅作主張,該自己處理的事務不敢作主或推給上司、同事,勢必會與新環境格格不入。

客觀全面評價自己

大學畢業生大都自視較高,在走出校門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創造一番業跡的宏大抱負,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估計往往失之於簡單或片面,他們的理想目標不是建基於客觀條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產生不安或不滿情緒,失去競爭的勇氣。

其實,社會是一個萬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於人發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於人發展的一面,作為大學生,只有正視現實,接納現實,正確地瞭解、認識自己,恰當地評價自己,將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站穩腳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創造業績的切入點。

完善自己知識結構

任何一個畢業生產可能在學校就學到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這是因為學校培養的是專門人才,而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到跨學科、多領域的知識。你是學工的.領導要你寫一篇新聞報道或調查報告,動起筆來你會感到很吃力;你是學新聞的,到工廠、科研單位採訪,會因自然科學知識貧乏,科技專業術語不通而力不從心。

社會需要的是“通才”、“複合型人才”,要使自己勝任工作、適應新環境,必須不斷根據工作需要學習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之,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必須明白,社會不會再象家長和老師一樣,欣賞你的天真清純。社會將會關心但不會遷就你這樣一個年青的新成員,社會要求你遵守規則,社會期望你勞動、貢獻。社會與自然一樣奉行一條法則:適者生存。

主動調整生活節奏

結束了宿舍-教室一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學校生活,來到了一個生活節奏全然不同的新環境,只有主動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才能儘快適應新環境。首先,作息時問的變化要適應。早上睡到九點,下午三點起牀的″九三″學社生活方式千萬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醫院、部隊、公安等單位工作,還要適應三班倒或夜間值勤的規律。

其次,由於南北方的生活習性、飲食結構、風土人情等差別,還要學會調整原來的生活習慣,培養新的生活習慣,順利度過異地生活關。再者,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業餘生活。在學校裏課餘有作業,晚間有自習,週末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參加工作以後,業餘時間的學習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來支配、安排,不善於支配自己的業餘生活.同樣很難適應新環境。

綜上所述就是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對於這些心理特徵適應社會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保健,變的更成熟,才可以更好的進入社會發展。此外,可以多瞭解一些保健常識,多結交一些社會上的人,可以讓自己更快的適應。

人際交往心理7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拒絕於團體之外,他便會產生孤獨感,精神會受到壓抑,嚴重的還會產生無助、絕望的情緒,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而他的學生舒茨則在《人際行為三維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人際交往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並在人格特質觀點的基礎上闡明瞭這種人際交往的三維傾向,呈現主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和被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這一觀點對指導人們的人際交往行為模式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參不參加羣體遊戲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來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家庭兩個孩子是少的,三四個是普遍的。用不着大人過多地費心,兄弟姐妹間就會苦樂同享相互照顧,而且還是很好的玩伴。曾粗略地算過兒時居住的那個四層十幾户人家的單元裏,大大小小的孩子加起來有四十來個。大院有近三十個單元,想玩什麼遊戲隨便一招呼就會有十幾個孩子跑出來響應。女孩們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們在開開心心的打殺中受傷掛彩也是常有的事。那會兒的孩子們最不缺的就是小夥伴和做遊戲。不過與熱熱鬧鬧、不知道什麼叫鬱悶的孩子們相比,那些為數極少的獨生子女們,以及被父母關在家裏的“乖寶貝”們,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為這些孩子的臉上往往缺少一種燦爛,多了一點孤寂帶來的鬱悶,而在待人接物時他們也常打出一塊“不合羣”的招牌。

包容於羣體之中是人際交往需求的根基的確,每個成年人的身上都會帶着兒時的印跡。獨生子女及倍受溺愛的孩子,在長輩、父母的嬌寵下往往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他們一旦走出家門步入羣體之中,其內心的感受是會相當複雜的。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無意識的狀態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於後天養成的惟我的行為模式。由於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衝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集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集體。

當他們走入社會,常會在活動中感到十分困難,而不能成為“社會活動家”。因為他們從沒有很好地將自己包容在羣體之中,也沒有把羣體作為生命中的依託,而是把自己孤獨地懸掛在了半空中——身懸心空也就沒有了根基。

包容行為的主動型與被動型之差異舒茨把人際包容的心理需求傾向的行為表現,按人格特質分為主動型包容與被動型包容。具有主動包容行為類型的人能主動與他人交往,能坦然共處於羣體之中,熱情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鋒或合作性的工作,在交往中能主動定位於某一角色,靈活地隨羣體的動態變遷而不斷變換不同的角色,能容納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態度是合羣附眾,求同存異。

具有被動包容行為類型的人常常表現為少言寡語。這應歸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經歷;歸咎於其成長環境中人際關係過於單一,沒有機會接受各種不同人際交往刺激的訓練。他們一旦步入社會,便會疏遠人羣,若被迫參加某一組織或活動,也不能主動地選定自己適當的角色,在獨來獨往中被動地期待和感受羣體的包容。他們需要被包容,但是在被包容於羣體之中時,又往往是處於緘默孤癖之境地。

同一場閤中,有盡興的,有不盡興的參加各類溝通信息、聯絡感情的聚會時,總會發現有些人在活動中,向來是情緒飽滿、暢所欲言,而且善於調節和活躍氣氛;有些人習慣沒精打采、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裏,讓組織者很是尷尬,不知他愉快呢,還是不愉快;還有些人則藉機宣泄,借酒撒瘋,又摔又砸,又哭又鬧,惹人生厭。

能量的釋放是人際交往的情感需求情緒情感是人際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情緒反應中,通過面部表情、聲調變化和身體姿態,來實現信息傳遞並達到互相瞭解。一個人哭,發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信號;一個人笑,發出的是愉快、幸福的信號。傳遞情緒情感的信息是人類心理能量在無意中的釋放,而接收情緒情感的信息是人類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它們可以隨時地不受限制地作用於人羣中,決定着交往的質量。比如,一個真誠微笑的人會吸引許多朋友,一個怒不可遏的人則可能嚇跑許多朋友。

情緒情感的表現特質在情感交流中,有人善於表達或傳遞情緒情感的信息,而有人則善於感受或接收情緒情感的信息。這就呈現出主動型和被動型不同的情感表現特質。

假如一個人的社會化環境是自由的、開放的,周圍有許多同齡夥伴,他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寬鬆的'、直接的,那麼他們的情感表現特質就是主動型的。假如一個人的社會化環境是封閉的、拘謹的,周圍很少有同齡夥伴,而是長輩或隔代人,那麼他先要觀察他們的情緒情感,再來決定自己是“大叫”還是“小打”,因此,他的情感表現特質是被動型的。無疑,這兩種情感表現特質的聯結取決於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經歷。

人際交往中,主動情緒情感和被動情緒情感,又分別具有正情緒情感和負情緒情感兩極性的表現形式。

主動正情緒情感表現為:理解、友善、親密、熱情、照顧和同情;主動負情緒情感表現為:衝動、憤怒、喋喋不休、輕蔑和厭惡。

被動正情緒情感表現為:隨和、接受、温情、親情和順情;被動負情緒情感表現為:怯懦、無奈、害羞、冷漠和厭倦。

情緒情感無時無刻不滲透在我們的行為當中,因此,也就時刻參與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如果你像故事中那些總是處於主動正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自然就會有許多人走近你;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主動負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難免很多人會因為討厭而遠遠地躲開你;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被動正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你或者走向別人,或者期待、接受友情的出現;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被動負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你就會固守在自我的小圈子裏,成為一個孤獨緘默的人。

如果真是“人心隔肚皮”的話,那麼我們何以瞭解人際交往的奧祕呢?對此,認知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即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認知乃是人際交往形成的始發的心理要素。

小倩雖然聰慧,但心理素質卻不高小倩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子。大學畢業不久,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不錯的男人,雙方都很滿意,一年後結婚,兩年後生子。生寶寶那年,小倩辭去了工作。有理論説,嬰幼兒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她便全心全意守在家裏圍着寶寶轉了三年。如今寶寶上了幼兒園,朋友在電視台的娛樂欄目組幫她找了個位置。可是從家那樣簡單平靜的環境,一下子跳到這樣一個喧鬧繁雜的氛圍中,小倩真不知道怎麼張口説話、説什麼話,她也不會展示自己,一個多月了她就是這麼悶悶不樂地待着。看着別人忙前忙後、談天説地的好不熱鬧,她心裏有説不出的緊張和不安,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適應這份工作。她甚至氣餒地想,這樣的工作本來就不適合我,不如走了算了。

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與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信息,人與人交往時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件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文件。

像小倩這樣文靜內向又少與人接觸的人,以及那些常被父母關在家裏的孩子們,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人的大腦是通過客觀交往經歷信息的不斷輸入,加之主觀的各種感覺,而形成許多交往的印象,當一觸動某個鍵時,立刻就會有相應的反映出現。可是小倩的大腦在這些方面的反映幾乎是空白的,不可避免她會為這樣的空白而感到心慌、無措和缺乏信心啦。

人與人之間必須發生一些事件或連續不斷的來往,才會形成一個個交往的經歷,同時也會相應地產生許多交往的感受。與讀書學習的單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雙向或多向的。一個人交往順利與彆扭,不僅與他的交往經歷有關係,還與他當時的情緒、氣質以及閲歷、經驗、個性和能力有關聯。提高與人交往的心理素質,需要通過不斷地積累經歷與刺激感受,從而使交往的認知意象一步步強化來得以實現。

和唯利是圖的人怎麼做朋友?

加應曾對人説:“所以特別願意和桃子交朋友,不是因為她長得好看,而是因為她為人善良、真誠,她尊重別人,不會傷害別人。在商界幹了這麼多年,我見過的人真是不少,但大家都是利益關係,有了利益衝突,就會相互坑害、鬥狠,哪兒會有什麼真心和友善?我受過的胯下之辱數不清,我覺得很難和這樣的人交往做朋友。有時想起來,真的很寒心。”

人際交往的認知表徵決定了模式與態度在交往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摩擦,傳情達意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感受。它們都可以作為信息或稱為外部刺激,在大腦引起種種神經衝動,並留下“痕跡”。經驗和知識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並形成我們的交往定型。交往定型應當是人格組成的一部分。這部分人格內容包括交往模式和交往態度。實際上,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本身也會因為以往的經驗,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傾向性,例如,加應的交往態度就是根據她的好惡所決定的。

人際交往的認知概念取決於容量與擴散認知心理學中的容量,是指感覺閾限和記憶容量大小。把容量引進人際交往則體現交往信息的多寡,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交往的層次與質量。認知心理學中的擴散,是指知覺整合和思維擴散程度。整合性知覺、擴散性思維,可以決定一個人在交往中是否自如、全面與和諧。

人際交往心理8

人際關係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人際關係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也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一、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基礎。社會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體的人及其相互之間的交往編織起,對於大學生來説,與周圍的同學、輔導員融洽相處,使自己減少煩惱,身心愉快,為集中精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二、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培育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個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過去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中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或喜歡過孤獨的生活,往往不會從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認識問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一個樂於交往的人,既願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又能坦然接受別人的言談舉止,容易與周圍的同學保持一種和諧的交往關係,而離羣索居、喜歡孤獨、亂離朋友、不願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因此,大學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未來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一個人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因為人際交往是青年人增長才學、開啟心智;適應社會、準確定位;認識自我、完善自身;協調關係、攻克難關的有效途徑,而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四、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大學生未來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只有善於與他人交往,對他人才能於所瞭解,又瞭解才能有溝通,有處理好各種關係。在不久的'將來,你們都會擁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從某種意義上説,也取決於你們自身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但許多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中有困惑:缺少知心朋友,與個別人難以相交,與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難,社交恐懼症。原因有三:一、自私自利。如今像你們這樣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對自家“獨苗”的呵護,成為培育“一切為我”的温牀。當你們來到大學校園,獨立地過集體生活,與同學相處時,一些同學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無餘。二、素質教育的匱乏。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卻忽視了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個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人際交往心理9

1.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不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説:“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3.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説是友誼之樹的蝕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説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自卑的人並不一定表現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必然容易導致失敗。

5.干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不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別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靦腆有三種情況:一是生性內向、沉靜。二是由於過於自愛,過於重視自己的言行。三是曾遭受某種挫折,而變得消極被動。對第一種情況,要加強性格鍛鍊,對第二、第三種情況,要改變觀念,樹立生活的信心,並培養交際技巧。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被家庭環境使人受到的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8.孤僻

這種人孤芳自賞,只是認為別人世俗淺薄。克服孤僻的關鍵在於打破自己設置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

9.角色固執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種角色,不知道適時變通自己,就會形成社會角色固執。比如,有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向下屬發號施令,可把這個社會角色用在對待妻子上,妻子就不會買他的賬;用它來對待朋友,朋友更會認為他盛氣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10

一、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障礙

有些人在於他人交往時經常是手足無措,緊張冒汗,滿臉通紅,口乾舌燥,心跳加快,恨不得儘快逃開人羣。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哪些?

1、猜忌心理

有這種心理的人喜歡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別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比如,看到其他同志私下議論,就以為在講自己的壞話;獎金被扣除幾元,就認定是某某人從中作梗…猜忌成癖的人,捕風捉影,節外生枝,結果只能自尋煩惱,製造隔閡。

2、怯懦心理

涉世未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容易產生這種心理。他們在話鋒閃爍的論辯中,由於怯懦,不敢發表深思熟慮後的真知灼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由於怯懦,醖釀已久的大膽計劃設想不能實 怯懦心理,是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一根繩索,應決斷而棄之。

3、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創造,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表現為抱殘守缺,不去延伸認識的觸角、拓寬思維領域,只能促使人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裏兜圈子。

4、逆反心理

求異思維並不等於標新立異與專唱反調。有些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於是就產生這種現象:你説某種錯誤觀點站不住腳,他就偏要挖空心思為其辯護;你指東,他偏要向西。這種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其消極作用顯而易見。

5、冷漠心理

有人認為,言詞尖刻、態度孤傲、表情冷峻,就是“有個性”,於是崇尚冷漠成為一種時髦。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它會使年輕人孤芳自賞、活潑浪漫的天性萎縮,從而步入寡合的死衚衕。因而,也是一種應該堅決克服的心理現象。 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温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有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幽默感、能為他人着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説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都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説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説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6、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二、人際交往的原則

l、平等原則

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關係,在我們的社會裏,人們之間只有社會分工和職責範圍的差別,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還是職業差別、經濟狀況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權利和人格的尊嚴,都應得到同等的對待,因此人與人之間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要尊重別人的愛好、習慣、風俗。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尊重自己。

2、真誠原則

真誠待人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證,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才能團結相處真誠團結是現代社會事業成功的客觀要求。就人生而言,僅靠個人微薄的力量是難以到達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誠待人,實事求是,要胸懷坦蕩,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別人,謙虛謹慎,文明禮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友愛原則

中國儒家有“仁者愛人”之傳統,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更應團結友愛。人際交往中要主動團結別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虛懷若谷、寬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友愛就是要愛同志、愛朋友、愛同事、愛人民。真正的愛心就表現在幫人一把,在別人需要時,奉獻自己的力量。

4、互助原則

互相關心,互助互惠,是人際交往的客觀需求,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有困難,需要他人幫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職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互相幫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人有難,眾人相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相互幫助就是要樂於幫助別人,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一定要熱情幫助。互助互惠,一個不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很難要求別人自願幫助他。互相幫助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利用不是踐行真誠和友愛。

人際交往心理11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藉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鬥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並且帶着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着主觀性、複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羣體屬於一個心理幼稚並且又擔負着巨大壓力的羣體。面對來自於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儘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症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説,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範,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並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我意識統一。能夠了解並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並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於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於自身的缺點不迴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悦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着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悦。

5.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於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並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誌。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並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並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於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於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採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並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脱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調試

大學生應當對於戒備心理存在着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於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髮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剋制自我,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對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祕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我,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於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並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後,大學生應當儘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於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衝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於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採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於有着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着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於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着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於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範,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於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係,把握好對象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 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着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着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藉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並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王寧.大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應對與心理健康[J].法制與社會.20xx, (1):259-260.

2.劉文、韓靜、張麗娜.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xx,(3):71-72.

3.吳智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J].職業規劃.20xx,(6):61-62.

人際交往心理12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理如不克服,會磨損人的獨特個性。

二、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言詞的人,由於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心理別人也能觀察出來,結果對自己產生看法,不願成為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託朋友辦事,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目光審視對方,無端猜疑,捕風捉影,説三道四,如有些人託朋友辦事,卻又向其他人打聽朋友辦事時説了些什麼。結果影響了朋友之間的關係。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説明自己標新立異,對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説好,我就認為壞;你説對,我就説它錯,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反感。

五、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説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説與某人交往有多深。這種人與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沒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光別人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各種事情只要與己無關,就冷漠看待,不聞不問,或者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人格”,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一些朋友。

異常心理會阻礙一個人的社交關係的發展,所以大家要避免這些異常心理,以免影響社交,不能結交到朋友,最終讓職業生涯和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同時要認識到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是要意識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滿足自己,又尊重別人。下面有幾個重要的人際關係原則:

1、人際關係的真誠原則。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衞。越是好的人際關係越需要關係的.雙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與人交流。當然,這樣做也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的。

2、人際關係的主動原則。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主動的人往往令人產生好感。

3、人際關係的交互原則。人們之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況下,真誠換來真誠,敵意招致敵意。因此,與人交往應以良好的動機出發。

4、人際關係的平等原則。任何好的人際關係都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臉色行事,就無法建立起高質量的心理關係。

人際交往心理13

一、人際交往應避免哪些心理

人在職場,就必然要參與社會交往,社交的範圍與每個人的職業、愛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總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沒多久,朋友又離他而去,平時和同事的關係也不融洽。究其原因,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狀態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也就是心理醫生所談到的社交病態心理。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應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理如不克服,會磨損人的獨特個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由於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心理別人也能觀察出來,結果對自己產生看法,不願成為好朋友。

3、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託朋友辦事,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目光審視對方,無端猜疑,捕風捉影,説三道四,如有些人託朋友辦事,卻又向其他人打聽朋友辦事時説了些什麼,結果影響了朋友之間的關係。

4、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説明自己標新立異,對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説好,我就認為壞;你説對,我就説它錯,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反感。

5、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説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説與某人交往有多深。這種人與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沒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6、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別人光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7、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各種事情只要與己無關,就冷漠看待,不聞不問,或者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一些朋友。

二、人際交往的技巧

1、多給別人鼓勵和表揚,儘量避免批評、指責和抱怨,不要逼別人認錯。

2、要學會傾聽。不要説得太多,想辦法讓別人多説。

3、如果你要加入別人的交談,先要弄清楚別人究竟在説什麼。

4、交談之前儘量保持中立、客觀。表明自己的傾向之前先要弄清楚對方真實的'傾向。

5、注意對方的社交習慣並適當加以模仿。

6、不要輕易打斷、糾正、補充別人的談話。

7、別人有困難時,主動幫助,多多鼓勵。

8、不要因為對方是親朋好友而不注意禮節。

9、儘可能談論別人想要的,教他怎樣去得到他想要的。

10、始終以微笑待人。

11、做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在講笑話的時候千萬不要只顧着自己笑。

12、做一個脱離低級趣味的人。

人際交往心理14

1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性,強調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各種

社會關係的總和”,強調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會基礎,人的思想觀念也是在社會環境中形成的。這和許多學説抽象地談論人顯然是有本質不同的,因此,馬克思主義進而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馬克思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就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大學生必須學會處理這些關係。這些關係的背後有一個總根源,就是利益的權衡,於是便需要人去奮鬥,而奮鬥要有一個宗旨,就是努力改變你所處的社會現狀。馬克思講過:“以往的哲學家都是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最講“處世哲學”,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説是主要講處世哲學,就是強調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從孔孟老祖宗那時起,就是主張處事應按哲理為之,一部《論語》大都是談處事的,而據説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處事不諳熟。於是不論學文學理的大學生,統統對講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的書籍知識求學若渴,大到處事格言,小到禮儀要旨,凡有此類書籍,一定借閲;有此類講座,均座無虛席。有一問卷調查的結果為證:對“你最想掌握的知識”,選擇“處世哲學”的達到65.2%。一時間,丁遠峙專門論述處世哲學的《方與圓》成了暢銷書,隨之,《縱與橫》、《得與失》、《點與線》等等一大堆書撲面而來。這都説明一方面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障礙,一方面大學生又急需這方面的指導。

2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

人生活在社會中,如何處理好各種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成為誰也迴避不了的事情。從進大學起,大學生就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舍友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係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人際關係,有的同學因為處理不當,整日鬱鬱寡歡,心情沮喪;有的同學因為人際關係緊張,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學則由於不知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經常為苦悶、煩惱的情緒所困擾。

根據調查反映,當代大學生人際關係狀況並不理想。結果表明,佔44%的同學反映,跟宿舍同學存在人際關係緊張現象,75%的同學反映曾經跟同學有過關係緊張的現象。當今大學生的.人生環境,在當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會直接衝擊大學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學生正處於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後於生理成熟度的“問題年齡期”(18,23歲),生活閲歷淺,心理承受力弱,產生矛盾困惑不善於或不能及時調適、化解。加上獨生子女

較多,無論家庭條件的好壞,都會受到父母的愛護,有的甚至是溺愛,導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辦事情沒有主見,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生活不能自理,於是產生心理障礙;有的由於適應能力差,容易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這種由於不適應大學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持續時間長,容易反覆發作,排解的難度比較大。一部分學生由於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成績不理想,產生困惑和焦慮。另一方面,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父母呵護備至,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關注自我過多,關心他人較少。

我們不難發現,在大學生中間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過於自我。大部分大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只從自己的經驗和角度去認識人和事,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對人或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處事當中只關心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而忽視別人的處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別人着想。常常喜歡盛氣凌人、自

吹自擂,並且自私自利,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

(2)個人性格。有的大學生性格孤僻,不願與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掩蓋起來,不關心周圍的同學,冷眼看世界,周圍的同學也很難與他交談,對班裏的事情表現得很冷淡,對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學生性格比較小器,對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或者因為自身的生活習慣,對任何人都過於挑剔,對同學的生活習慣都過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過分獨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於與同學交往,缺少集體觀念,這樣在大學人際關係中也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大學生個性特別張揚,奇裝異服,卻不關心宿舍的衞生問題,甚至是個人的衞生問題,這樣導致了宿舍的同學對其產生不滿情緒,影響了人際關係。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學生因為家庭環境差,或者因為外貌、成績等因素,導致自卑心理嚴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點挫折,就會意志消沉,灰心喪氣,有時還會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別人的恥笑與污辱,就會忍氣吞聲,沉默寡言,最終導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學生家庭條件好,但氣焰囂張,看不起其他同學,也導致人際交往有問題。

3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 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應堅持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等原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大學生處理好人際交往。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在工作中需要靈活掌握方法。

談話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談話對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把握大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變化,使談話順利進行。在談話過程中更要把握大學生的個性特徵,在和不同個性的大學生談話過程中,對談話對象的態度、語氣、表情、動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經常給大學生鼓勵和幫助,儘量避免埋怨和指責,幫助大學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對於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內向的大學生,更要如此。

大學生較強的模仿心理使他們總是在現實生活中尋求並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關心人,心理換位是促進理解的有效途徑。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及時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選擇最佳的心理狀態時進行教育。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育。幫助大學生們處理好同學、師生、男女等各種社會關係。

人際交往心理15

一、認同的觀點

人和人本來可以當朋友,但是有的人心裏設防,就難以相處,人際交往的明燈讀後感。世間,有的人喜歡成人之美,有些人專門喜歡破壞別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對我們設了心防,我們謙虛、禮讓,或是讚美、饋贈,都可以化解之。真誠相待,因為唯有真心才能贏得友誼。

二、與自身的.聯繫

人與人之間經常結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為誤會而生的,有因為吃虧而生的,也有因為語言傷害而生的。其實,人間不應該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虧上當,也應該不要計較,而予以原諒。“誠”是人際交往的根本,自古以來一向受到人們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個“誠”字,必能得到對方的真誠相待。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切記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雙方,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氣凌人。

三、反思重構

想要化解危機,先要建立憂患意識。危機可能隨時發生,凡事小心謹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堅固一點,比較不怕龍捲風;或住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就有鄰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類推,凡是會造成危機的人、事、物、地、時,都要事先防範,才能化解危機。要寬以待人,不要苛求於人,嚴於對人寬於對已是一種有悖於公平原則的雙重標準,它只會導致對方反感。相反,如果我們能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不放縱自己,不苛求於他人,必能贏得對方的敬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