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粹之茶文化

來源:文萃谷 1.53W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為此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分享中國國粹之茶文化,歡迎參閲。

中國國粹之茶文化
  中國國粹之茶文化介紹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所產的茶葉不同,地域性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飲茶習俗也大有不同。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維吾爾族的香茶、傣族的竹筒茶、納西族的鹽巴茶、僳僳族的雷響茶、布朗族的酸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回族的罐罐茶等等,不勝枚舉。就是漢族地區,也有各式茶俗和不同的沖泡方式。從茶藝表演角度來看,除了上面介紹的工夫茶、綠茶、紅茶、花茶等形式外,還有融入地方特色的茶藝表演,如擂茶、新娘茶及各地的茶禮表演等。在這些茶藝表演中,歸屬於徽州文化的婺源茶道則以深厚的文化底藴,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 農家茶是由民間鄉里的飲茶習俗演繹而成,在婺源幾乎家家種茶,人人飲茶,勞動時要帶茶,家裏來客人要敬茶,農家的姑娘人人能泡出一壺壺好茶。農家的茶,講究茶的好喝,不過分追求茶具的優劣,體現了農家的質樸與真誠。而農家姑娘天真、純樸,身上透着健康活潑的青春氣息。農家茶的表演就是以此為基調提練產生的。

農家茶表演用的茶具為青花瓷壺、青花瓷碗、燒水用的銅壺,簡單而樸實。表演用茶為“婺綠”。表演用水為溪漳山泉。

  中國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原是南昭、大理國時期國王宴請將軍大臣的禮待,後來配方流入民間,形成民間待客的一種方式。早在南詔時期(公元649年至902年)即作為招待各國使臣的宮廷茶點,是對賓客的最高待遇。在《蠻書管內物產》中就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明末,《徐霞客遊記》中記有“一清、二甜、三蜜茶”的記載,可見“三道茶”的品飲方法在白族地區很早就有流行。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白族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

白族傳統“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品嚐“三道茶”更富含着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

  我國潮州工夫茶的文化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全國,遠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 (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 (二)孟臣淋霖: (三)烏龍入宮: (四)懸壺高衝: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 (六)薰洗仙顏: (七)若琛出浴: (八)玉液回壺: (九)遊山玩水: (十)關公巡城: (十一)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 (十三)品香審韻: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 (十六)重酌妙香: (十七)再識醇韻: (十八)三斟流霞: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