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健康教育意義

來源:文萃谷 2.17W

近年來,隨着社會和家庭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健康教育受到了重視,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淺談健康教育意義,供大家閲讀參考。

淺談健康教育意義

  淺談健康教育意義1

得在一次北京市殘聯組織的康復教師學習培訓班上,有位北師大的老師講過這麼一句話,她説:“不生病的身體不算健康,思想與心靈的純淨才算是完全的健康”。世界衞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

由於聽力障礙給學生帶來的困惑,導致學生對相關信息的閉塞,以及理解能力的偏差,傳統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各種心理現象變得愈來愈突出。如:早戀、説謊、孤獨、嫉妒、自卑、抑鬱、多動症,以及極少數在學生因受環境影響和不良影視劇的影響而產生自暴自棄,厭世輕生,玩世不恭的念頭和行為。諸多心理的副作用我們眾所周知:小則關係到個人的前途和幸福,大則關係到社會的安寧、祖國的未來。所以,在這裏就我個人工作經驗,談一下對特殊學生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和看法。

1、健康教育對特殊學生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從事康復教育的老師,每天接觸的學生都是有聽力障礙的,也有個別小部分是心理障礙的學生,年齡一般都在十三歲至十八歲之間,大的有二十歲左右,都處於青春期,生理逐步發育成熟。也正是因為各方面的發育成熟,打破了少年期的心理平衡,他們產生了青春期特有的困惑、恐懼、疑慮和痛苦,也會對異性和某些事情存有的神祕感感到好奇、新鮮。雖然這種青春期的學生生理和心理變化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作為特殊教育老師要引起足夠的注意,提早預防,及早採取措施。

2、如何對特殊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結合“早戀”這一現象進行舉例説明。我康復中的一位聽障學生,屬於語後聾,是個女孩兒,今年18歲,獨生子女,12歲之前是正常聽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語言理解能力很好,簡單的對話和交流基本都可以獨立完成,來到我們學校一個月內表現也很突出,所有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但唯有一點讓所有同學和老師對她很擔憂,就是有“早戀”現象。談戀愛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是一種必然的正常現象。我認為預防工作即使做得再好也不能杜絕早戀現象。關鍵不是阻止,而是如何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讓孩子認識到早戀的危害。

這就要我在平時的工作中多觀察、掌握準確的信息,詳細瞭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

3、針對情況區別對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對於相互有好感的同學,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不能捕風捉影,破壞學生之間原有的和諧氣氛;對於往來親密,行為不良的學生,要及時引導並要求他們立即改正;對於其餘的情況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對其進行道德教育。要疏導他們理智對待自己及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識、學本領上,並懂得道德和規範。切忌形成對立情緒,否則一切教育都將是徒勞。健康教育固然離不開家庭和社會因素,但更離不開心理、思想的困素。因此,解決這些類似問題還應講究方法,正確引導,更要從心理和思想入手,深入瞭解學生的想法,對症下藥,進行逐步的疏導。切忌粗暴壓制,強逼屈從。

4、信任是前提,做學生最忠實的朋友。

成為一個傾聽者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高度上,把自己當作是他們的朋友,因為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樂意聽他們訴説、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朋友,只有這樣才可能知道學生最真實的想法,並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在我與這位學生第一次談話的時候,她曾問過我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師,我們班的XX男生的髮型我覺得很帥很好看,我很喜歡,你覺得好看嗎?”我猶豫了一下想到其實她目前正是處於“早戀”傾向的邊緣,於是我故作輕鬆地説:“我不覺得呀”,異性同學存在着好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所必經的,只要不過分,沒有必要刻意扼制。接着我又説:“他人挺好的,你是不是特別喜歡他?”如此輕描淡寫的一番話讓這位女生覺得老師並不是對此深惡痛絕,也沒有要將自已的問題不弄清楚誓不罷休,於是很自然地和我説了自己的心裏話,將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了我。

5、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品質,自信是關鍵。

運用鼓勵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我畢業後,很榮幸地成為一名普教老師,更幸運的是成為一名特殊教育戰線的康復教師。轉眼間四年時間過去了,在我執教的這幾年中,我曾多次碰到這樣的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不記筆記,不和同學交流討論,作業本空白,甚至講完的習題都不改。他們對學習失去了熱情,意志消沉,對學習變得漠不關心。出於責任心,我經常會滿腔怒火地質問:“為什麼不完成作業?”而學生總會面無表情地回答:“不會!”每當聽到這樣的回答時,我心中的怒火更勝,卻感到無處發泄。那些做不完作業的學生往往也是那些學業上得不到好成績的學生,為此我也感到無奈。每一次和這些學生較量過後,失敗的似乎總是我,這讓我感到很沮喪。可是我們往往會發現:這些學習上比較落後的學生往往具有優秀的品質,他們熱情、大方、講義氣,肯幫助人、尊敬教師並經常幫助教師做一些“體力活”。比如,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活動時,我沒有相機給學生拍照,有個學生就主動把他家的相機拿來讓我用。還有些學生主動去抬水,他們這種精神品質上的閃光點往往感動着我,讓我下定決心,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這些種種嚴峻的現實無不時刻提醒着我們:不能只關心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他們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其實,針對學生的身體健康來説,我們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是模糊的。一般來説,如果學生出現身體健康問題,教師和家長都能迅速帶學生到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學生一旦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及由此引起的負面現象時,教師、家長卻不懂得結合學生所處的情況從心理方面分析和處理。尤其是家長更不願意去接受或相信,有關心理健康心理諮詢等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識還了解甚少。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從何入手,不能認清心理健康與孩子發展的關係。

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説,給人魚,還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教育學生也是如此。聽力障礙學生因為受自身聽力和語言條件的限制,交往圈子比較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多與正常羣體接觸,讓他們找到交際的快樂,敢於交往,主動交往。同時要對學生在交往上給予指導,防止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受到不良風氣影響,家長也得參與監督,讓孩子擁有一羣健康、積極的朋友。讓學生學會交往,處理好人際關係,這是教給學生學會生存的本領,也是健康教育要達到的目標之一。

綜上所述,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學校和機構高度重視,教師心理諮詢的專業化,更重要的是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同時學生也要正確理解“健康”的真正意義,正確對待健康教育這門課程。

我堅信我已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種下了一顆命名為“健康”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淺談健康教育意義2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人心理活動的規律,採取正確的方式予以引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健康,鍛煉出良好的心理素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目前的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由於學生接觸各方面信息的來源大大提高,學生課業日漸沉重的情況下,有許多學生無法很好地處理不斷產生的各類問題,進而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無法保持一個健康、良好的心態,產生心理問題,對學習、生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情況嚴重的,還會危害他人、社會,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對學生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我國當前眾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要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認清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現代醫學發現,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就目前來看,許多人都是在學生時期,由於在身體、心理上的不成熟,導致遇到問題無法很好的進行處理,而學校、家長又僅僅將對學生的關注集中在學習成績上,較少對學生的生活、人際關係狀況進行了解,且處於學生時期的人羣,在心理上有較強的依賴性,在遇到挫折時,相較於成年人,更加會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業壓力導致

無論是國小、國中、高中還是大學,以我國目前學生所面臨的學業而言,任務量是非常繁重的。許多家長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國小階段就已經給孩子報了這樣那樣的輔導班,導致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放鬆和對已經學到的知識進行消化,因此,也就無法很好地對知識進行掌握。當學生在學業上取得的成績,無法達到家長、老師的滿意時,一些家長、老師往往採用批評的方式進行教育,對於一些學生而言,批評能夠提高他們的認識,改變學習的態度,更加的在學習知識上下功夫,然而,也會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性格或是家庭環境的原因,產生自卑心理,在面對批評時,無法很好地應對,進而對老師和家長產生好、恐懼,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差、精神不集中等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嚴重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造成學習上的心理障礙。

(二)外部環境影響

一些學生,由於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在心理上相較於大多數學生來説,會比較脆弱。如父母離異、因某些缺陷被同學嘲笑等等,都會對學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這一部分學生, 由於自身條件的弱勢,往往會以一種敏感的情緒對待問題,無法正視他人提出的意見建議,往往以對抗的態度來應對各種情況。許多學校所謂的問題學生,基本上都能從他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找到問題的來源與癥結。

二、針對存在的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為解決當前存在於學生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校方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方法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應提高教師們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存在問題時,主動地加以引導。教師應注意培養自身與學生的關係,以平等的、傾聽的方式,介入到與學生的交談過程中,應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在班級中,教師應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兼顧,不能因為學習成績的優劣對學生進行人為的區分,因為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都應得到平等的對待,否則,會造成學生之間形成隔閡,造成不良的影響。

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心理問題,應儘可能地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應注意學校環境的佈置,如在教室中懸掛名人名言,校園中保持良好整潔的環境衞生,通過自然環境起到淨化學生心靈的.目的,讓他們在一種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學習,在良好的心態下受到教育,進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針對我國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避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時,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指引方向,進而使他們能夠掌握獲得快樂生活、學習的能力。在當前的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我國教委所確立的教學大綱中,對德育的要求裏做出了明確的説明: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針對學生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符合當前教育所面臨的形式,更是響應國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幫助學生在今後的人生過程中,對碰到的問題能有正確的認識,避免他們因為暫時的挫折產生消極後退的心理,當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心理知識,應對今後出現的種種挑戰時,就能夠更好地進行應對,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等都會產生極大的助力。由此可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身為教師,應主動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在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及時地給予他們幫助,從而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健康心態的、全面發展的個人,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淺談健康教育意義3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傳授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文化知識只是大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而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質和奉獻的精神,造就大學生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靈魂更是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

現代大學教育觀念體現在其社會本位觀和個人本位觀的辯證統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養成社會需要的、能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注重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質的培養。而個人本位觀注重發展個人需要,從現代大學教育的觀點來看社會本位觀和個人本位觀的結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價值觀點。實際上,文化學習和知識學習既有社會價值的因素也有個人價值的因素。只有當一個人能夠順暢地融入社會,和諧地與周圍的人或事物相處時,他才能構建一個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環境,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個人才能的發揮和社會價值的體現。所以,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除了考慮要如何將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外,還要考慮如何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與社會和自然保持和諧關係的能力。但是,大學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的培養在大學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誤區,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學性與規律性認識不足。由於對上述兩個問題認識不足,加上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視對個體嚴重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問題的事後處理,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學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重心理諮詢,輕健康教育”,“重障礙性諮詢,輕發展性諮詢”。至今有些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僅僅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方面,心理諮詢的對象只是針對心理異常的學生,而對大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着成長與成才、情感與學業等諸多困惑的大學生無關,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範圍受到侷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心理障礙、生理疾病、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壓力、家庭及周邊環境的影響,是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時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樹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我國不少高校先後設立了大學生心理諮詢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點放在諮詢和治療上,缺乏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預防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據全國心理衞生協會統計,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佔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時期竟達34%。很多大學生心理壓力加大,特別是大學生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實現、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殺、兇殺等惡性事故更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嚴重地危及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現是:環境變化帶來的心理挫傷與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學生生活學習在一起,出現交流中的困難,產生孤獨,不適應大學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識與閲歷的匱乏,產生認識和情緒上的極端表現。此外,獨生子女自私、膽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都對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與品格造成影響。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樂羣交往與封閉孤獨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自尊與自卑的矛盾、競爭與求穩的矛盾、性生理髮展與性心理髮展的矛盾也都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沒有身體疾患)、心理穩定(沒有心理障礙)、社會成熟(具有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質)。四者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心理學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那種狀態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狀態,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社會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總之,心理健康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能積極調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變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

大學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自覺地採納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促進身心正常發育。在一定程度上説,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壞,影響整個社會健康知識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基礎。高校健康教育是以傳授知識,建立衞生行為,改善環境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其最終目的是要人們自覺自願地保持健康的意識和行為。沒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或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將對未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建議大學健康教育尤其採取以下積極對策:

(1)教師應具有科學的教育觀,注重以人為本、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教育,注重發揮課堂教育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各個方面的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是在體驗掌握知識給自己帶來的身心愉悦,體驗創造,體驗收穫,體驗成長的美好。學校既是讀書的地方,也應是學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地方;既是引導學生進步,又是適應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地方;教師既是學生的引路人,又是學生的知心人。

(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品質。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某些心理素質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以及科研動手能力。通過運用激勵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採用強化和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要面向學生,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通過心理講座、心理報告、心理沙龍,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及自我心理健康調節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3)積極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內化自覺行動。事實上,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動行為,樹立其主體意識,並體現主體參與,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夠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通過課內外各種環節教育,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提高,增強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面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進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對社會生活得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自覺行動。

(4)學校應努力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人的心理髮展的重要途徑,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在實踐活動中,大學生自我、環境以及自我內部的矛盾運動引發大學生的自主行為,通過自覺接受外界信息來調整適合自身的心理狀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抗挫折能力,磨練意志,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糾正大學生自身出現的認識偏差,縮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豐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園文化能夠調節心境、愉悦身心,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學生髮展的關鍵在於其個性的自由發展。只有在開放、自由的廣闊空間裏才能實現大學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發展。這種空間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層面上的。在自由獨立的心理空間中,人們追求着理想和終極價值,發現自我、把握自我,實現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間以物理空間為依託,但主要還是要求在精神上的無拘無束,自由馳騁,要求有一個能任其自由發展的精神文化環境。大學校園文化應提倡交流與碰撞,提倡開放與爭鳴,提倡兼容幷蓄、多樣性的統一。校園文化有助於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鍛鍊多方面的能力。

(6)積極引導學生做到快樂學習,快樂是人們在某種活動中獲得的興奮感、滿足感、幸福感,是一種愉悦的心理活動過程。喜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有興趣才能夠感到快樂。培養興趣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師應督促學生了解學習目的,間接建立興趣。當學生對學習某課程沒太強的興趣時,老師引導對其最終目標的瞭解就變得尤為重要。學習過程多半是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的,這種艱鉅性往往讓人望而止步,而學習又是學生的天職,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瞭解每門課程的學習目的,加強其對學習的個人意義及社會意義的深刻理解,從而使學生對各科的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標,使學生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對學習產生信心和興趣,並通過不斷的鼓勵來鞏固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助於其產生自我成就感,從而不知不覺地建立起直接興趣。

(7)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處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認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強。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尋找個人自尊自信的支點。找好正確的參照標準,使他們能揚長避短。其次,要創造成功的記錄。自尊自信是成功的產兒,沒有成功,就不會自尊自信。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該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採取賞識的方式表揚和鼓勵學生,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重建、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與意志力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在未來有所作為,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體魄等方面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