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性意見

來源:文萃谷 2.6W

我記得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崔永遠説:【抱怨也是建設性意見】什麼叫建設性意見?我是北京市民,我説現在車太堵,路不好走,這就叫建設性意見,難道還讓我們畫圖怎麼建立交橋、怎麼改善路口、怎麼修紅綠燈?這是我們的事情嗎?納税人養着這些人,他們就得有辦法,沒有辦法就要下來。”我很贊同這段話,但是我現在特別懷疑某此部門的能力。

建議性意見

週日下午(昨天),老公打電話給我,歡喜的説一條非常堵的路正在裝限高架,他説太好了,終於可以不用跟那些大車,集裝箱車擠來擠去了。當時是下午4點左右,安裝正在進行中。我先是高興了一下,然後馬上意識到,明天(週一)一定會是瘋狂的堵車狀態。果然,今天早上驗證了我的話,比平時堵上十倍。我覺得這連豬都能想到事,某些部門就想不到嗎?

1)週日下午是路上車最少的時候,這個時候裝限高架,果然很安全,但是誰去通知那些大車呢?有必要一夜之間就把他裝好嗎?不能先在兩邊支上架子,過段時間再封頂嗎?這樣也有個預警的效果。

2)這條主幹路是京津塘高速的引路,出了高速那些大車往哪裏分流,你們想過嗎?就不能在高速出口給每位大車司機發個通知或一個小便條告訴他們前面會限高,應該如何繞行嗎?

很多事都是這樣,北京拆了農民工國小也是一個意思。馬上要開學了,把學校一夜間拆了個乾淨。我就想問問,不能先把學生安排好了,然後再拆嗎?在中國,沒有什麼比拆一個東西更快了。

以上這些意見,不知道算不算建設性意見,現在看來光抱怨真的是沒有用了。作為納税人,我們不僅要養着這些人,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告訴他們該怎麼辦,該怎麼解決。

今天上了一節生動的,於我有很深感觸的課,給別人有建議性的意見。自己總結了下,大致內容如下:

在我們的周圍經常聽到有人埋怨這埋怨那,但對於問題只有簡單的要求,卻較少能思考提出一些切實的意見。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五種人:一種人是任何事情都不關心,就管自己過點日子;第二種人是關心但不上心,説到問題,總只有感覺,連個問題也説不明白;第三種人問題看的明白,就是老議論,也只議論,成了議論專家,這大致就相當於我們説的.牢騷;第四種人就是提了問題還能提供一些意見與建議,雖不實用,也至少説明不只説出問題而已,有建設的意識;第五種人就是把看到的問題當自己的問題,很認真地思考籌劃,努力為問題的解決獻計獻策,尋找可以推動解決的條件。當然很多人説,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且也沒有人能強迫你怎麼樣,但我認為對於我們社會中真正應該看為資源也特別應該鼓勵與提倡的是後兩種人,任何的組織裏面有後兩種人,而且有較多的數量那真的是一種幸運,也是應該追求塑造的一種團隊能力。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組織是完美的,但追求完善的個人與組織總是值得欣賞的;沒有人的建議是完美的,但只要人有誠心樂意為我們提供建設性的意見,這也是值得欣賞的,事實上建設性的信息本身也總能激勵人們前進,感受建議者的善意。人們要想提出意見不難,難的是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一個建設性的意見,首先要能把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提供儘量客觀的事實描述,説得明白;然後是在諸多的問題中找到一些關鍵與核心的問題來對待;再在這樣的基礎上彙集信息、思想、知識、經驗,從而提出相應的可供參考的一些解決思路。實際上提出建議是一種技能,在開始的時候提不出來,或者只能勉強提點,或者只能原則上提點,但經過經常操練,或者得到別人指點,也經常與有建設性提議能力的人交往,就逐漸培養出提出準確實際可行的意見的能力;提出建議也是一種品質,只有在提出解決問題的提案的時候,我們才能更多設身處地,更多地考慮我們所受的資源條件,也才能更多與處在問題關鍵點上的人們有對話的對稱性,而在建議思考的過程中,我們的思路才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減少極端性與情緒化。有建議能力與品質的人,他們的發言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敬,也更容易成為人們中的建設性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