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砍樹伐木工的建議書

來源:文萃谷 1.14W
  建議書砍樹伐木工人篇一:寫給伐木工的信

伐木工:

對砍樹伐木工的建議書

你們好!

我要和你們談談,就是你們砍樹的事。

目前,我國的樹木大量減少,有些樹種甚至已經絕跡。這是誰幹的?就是你們這些伐木工人。你們亂砍家鄉的樹木,害得許多小動物無家可歸。是你們,讓夏天的蟬不再鳴叫;是你們,讓樹上的鳥不再唱歌;是你們,讓啄木鳥沒有蟲子吃;就是你們,害了無數無數的小動物。

本來山上的泥土被樹緊緊抓住了,可如今泥沙沒樹管了,也就因為你們大量砍伐樹木,風雨一到,泥水不斷地往下流成了泥石流,泥石流阻斷交通,損壞建築物,結果又害了人民。你們應該知道,樹木可以吸收壞的東西,而且放出好的東西。可是樹木都沒了,壞的東西直接侵入到我們的身體。你敢肯定,醫院裏沒有因為你們破壞森林而遭受禍害的親人嗎?包括你自己,也會深受其害。

如果,我能實現一個願望,我願把我家裏的所有紙張,歸還給大自然,讓大自然的森林為我們盡情述説他們的故事。

希望你們保護樹木!

給你們提建議的人

xx月xx日

  建議書砍樹伐木工人篇二:伐木工人的啟示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幹。第一天,老闆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闆説:“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乾得很起勁,但是他只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0棵。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闆那兒道歉,説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闆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説:“我天天忙着砍樹,哪裏有功夫磨斧子!”

讀完故事後,文中的那個“伐木工人”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專業發展的路上,有多少時候,自己也如他一樣,只是一味的“低頭拉車”,卻從不“抬頭看路”,只是一味地“默默耕耘”,卻忘記了耕耘後的盤點與反思。

懂得了這一點,就明確了今後專業發展努力的方向——讓“反思”成為必須,讓“反思”伴自己成長。

  一、反思教育理想——“不做教書匠”

記得蘇州市學術帶頭人管建剛老師曾經寫過這樣一本書:《不做教書匠》,我很喜歡這本書的題目,把它作為反思自己專業發展的一種指導思想。在自己每一段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反思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的不足,進而調整自己發展的方向。“不做教書匠”向着“專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科研型”教師的目標前進!

  二、反思教育行為——“課堂捉蟲”手記

全國國小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有一本書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梳理課堂》,這本書是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捉蟲”手記,書中記錄了她對語文課堂的診斷與反思。沒有問題的課堂是不存在的。有問題表明還有發展空間,關鍵要敏鋭地發現問題,勇敢地正視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把課堂上的問題作為一種可供開發的資源。多給課堂“捉捉蟲”,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高些,成長就會快些!

  1、撰寫“教後反思”——給自己的課堂“捉蟲”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後及時反思,交流課堂感受,分享教學成功的喜悦和尋找失敗的解決辦法,對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非常重要。“教學反思”是我們反思自己教學常採用的方法,課堂不僅要“反思”,而且要將“反思”進行及時的記錄與梳理,反思課堂上的亮點與不足,適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反思學生的表現,讓學生不斷成長,用手中的筆讓“反思”更加有實效。

  2、撰寫“聽課隨筆”——給別人的課堂“捉蟲”

“反思”別人的課堂,提高自己的教學。在觀摩別人的課堂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反思,也是提高自己專業成長的很好的辦法。由於自己從事語文教學管理工作,能有很多的機會外出觀摩名師的課堂,平時推門聽普通老師的課,每學期我的聽課節數都在七八十節,這些課給了我很多的啟發,特別是我們學校的“推門聽課”,雖然課後都要對老師進行詳細的口頭評課,但是並沒有進行撰寫“聽課隨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想我會把“撰寫聽課隨筆”當成是一種習慣,讓自己在“習慣”中成長!

  三、反思角色定位——“蹲下來和孩子説話”

有位心理專家寫過一本題為《蹲下來和孩子説話》這樣一本書,我覺得這個題目正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最好詮釋,並且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在關注自己發展的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經常“蹲下身子”去問問學生的感受,聽聽他們的意見,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讓我們與“反思”同行,讓“反思”伴我們成長!

  建議書砍樹伐木工人篇三:現場管理(一個伐木工人的故事)

有一個工人在一個伐木廠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決定認真做好這份工作,好好表現。上班第一天,老闆給了他一把斧子,讓他到人工種植林裏去砍樹,這個工人賣力地幹了起來。

一天時間,他不停地揮舞着斧子,一共砍倒了19棵大樹。老闆滿意極了,誇他幹得不錯。工人聽了很興奮,決定工作要更加賣力,以感謝老闆對他的賞識。

第二天,工人拼命工作,他的腿站久了又酸又疼,胳膊更是累得抬不起來了,可是這樣拼命,卻並沒有帶來更好的結果。他覺得自己比第一天還要累,用的力還要大,可第二天卻只砍倒了16棵樹。

工人想也許我還不夠賣力,如果我的成績一直下降,老闆一定會以為我在偷懶,所以我要更加賣力才行。第三天,工人投入了雙倍的熱情去工作,直到把自己累得再也動不了為止。可是,讓他失望的是,他只砍倒了12棵樹。

工人是個很誠實的人,他覺得太慚愧了,拿着老闆給的高薪,工作卻越來越差勁。他主動去向老闆道歉,説明了自己的工作情況,並檢討説,我真是太沒用了,越賣力幹得越少。

老闆問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工人一聽愣住了,他説:“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砍樹上了,哪裏有時間去磨斧子啊?”

埋頭苦幹是很好的做事態度。可是,這並不意味着只要我們花上大量的時間,事情自然就會解決。實踐告訴我們:不是不做事,也不是隻做事,而是要注意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啟示:

  一、管理活動哪些工作具有“磨刀”性質

上述伐木工人,工作可謂兢兢業業,他不辭辛勞、埋頭苦幹,甚至加班加點,卻仍然做不好工作,原因就在於“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砍樹上了,哪裏有時間去磨斧子”。工作之所以累,是因為不會講方法。

我們在管理活動中,有些工作是不是和上述伐木工人一樣?“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趕生產上了,哪有時間——!”認真想一下,管理活動中有很多工作就屬於“磨斧子”的性質。

  1、計劃

我們常説: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對於生活、對於工作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接手一項工作,首先腦海裏要有一個概念:這事情我得合計一下。合計就是計劃。執行力與計劃性並不矛盾,計劃本身就是執行的一部分。領導看重的是結果,所以強調執行;管理者強調的是做事的效率和質量,所以要計劃。計劃不周,不僅會造成做不好,更會做錯。

磨刀不誤砍柴工。接受工作後首先要考慮你的資源及如何使用這些資源,計劃越周密,工作開展的就越順利。計劃工作是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磨刀”項目。

  2、員工培訓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投入決定着價值的產出程度。作為生產力三要素中唯一能動的要素,勞動者作用的發揮程度,決定着生產力水平高低。可以説,掌握先進技術的勞動者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競爭日益激烈,競爭層面不僅體現在人員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不僅體現在勞動力市場上,更體現在企業內部使用和培養上。

先進的機器靠人去駕馭,企業的效率靠人去完成。員工的思想要統一,員工的技能要提高,員工的積極性要創造,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培訓。提升了勞動能力,就提升了企業績效。

  3、調查

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被問題搞的暈頭轉向,卻很少抽出點時間來調查一下問題的來源。為了趕工作,為了搶進度,該省的都省了,到頭來卻發現,問題還是那個問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提問題、安排事情,要掌握一定的信息量,根據所擁有的信息作出判斷,解決問題、化解風險,本身就是一種“磨刀”,一種鍛鍊。

  4、檢查

工作任務安排下去了,並不代表已經得到執行。執行過程中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俗話説:計劃不如變化快。加強檢查,能夠及早的發現問題,從而及時調整、及時修正,保證工作按照預定計劃去完成。檢查工作,可以視為工作過程中的'“磨刀”行為。

  5、班前會

交代任務、安排工作需要一種形式。社會化大生產已經不再是一種個人行為,團隊活動構成了現代企業工作的核心。團隊活動的顯著特徵就是組織紀律性和行動一致性,要求進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召開班前會是必要的,是一種臨陣前的磨刀行為。

  6、設備保養

先進生產工具凝聚着無數勞動者的智慧和汗水,正確使用和維護先進工具,不僅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約自己的勞動。最大程度的發揮先進設備的效能,是企業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養好設備,使設備始終處於完好狀態,可以減少和避免設備損壞之後再進行修復的重複勞動,有利於提升勞動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設備保養也是“磨刀”的一種形式。

  7、原材料準備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生產加工開始以前,首先要保證物料充分、有序、檢驗到位,便於生產的便捷和高效。原材料準備越充分,生產保障越有力。

實際生產中不乏這樣的事情:生產開工了,卻發現某種關鍵配件沒有到位,只好停工派人去採購;或者人員與機械、原材料不匹配,造成人員閒置和浪費。這些,都是原材料準備不充分或計劃不到位造成的。

  8、工藝

一個產品有一個產品的工藝。遵守工藝、按章操作,是必須遵循的基本生產常識。但在具體實踐中,常常有管理人員對工藝缺乏應有的重視,有的根據個人的經驗安排生產。有的未對工藝進行貫徹、在員工不知情的情況下生產,這些行為都容易造成很大的工藝浪費。

重生產沒有錯。但不遵守工藝的瞎指揮、盲目生產,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

  9、試驗打樣

樣品生產,是大批量生產的重要前奏。現代企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其中成本的壓力和創新的壓力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創新通常要付出成本,但不創新就不會發展,因此每次創新都要做小樣,根據樣品生產情況逐步擴大生產規模。

試驗打樣,是大批量生產的“磨刀”工序。如果為了搶時間、趕進度直接進行大批量生產,就會擔負很大的成本風險和管理風險,任何成熟的管理者都會竭力避免這種操作方式。

  10、過程檢驗

過程檢驗,像檢查一樣,是生產過程中的監控行為。專業的檢驗更專注於內在質量的跟蹤檢查,更容易從內部發現問題和修正錯誤。從表面上看,過程檢驗是質檢人員的事情,其實生產者也要進行階段性檢驗,更有利於改進生產。

  二、現場管理的一般方法

工作現場,是一切物資材料、勞動投入、產品產出的策源地。現場管理,主要圍繞人、機、料、法、環、測六個方面來進行。

1、人,是現場管理第一要素。知兵才會用兵。現場管理,首先看看員工數量及組成,然後根據生產要求分配任務。有些是常規性的任務,有些是臨時性的任務,有些是持續性的工作,有些是需要調整的工作,這些都需要通盤考慮。

2、機械設備及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備的可動性,工具的性能,維護保養的狀況,決定着人機配合的程度。提高現場效率,設備的效能很關鍵。同時,設備和工具又與勞動安全密切相關,因此設備管理很重要。

3、原材料及輔料。物料準備充分與否,擺放是否有序,質量是否符合要求,關係到生產加工能否順利進行。因材料不足影響生產,常常會波及到員工收入,影響到員工積極性。

4、工藝規程及制度措施。大工業生產依靠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工藝和制度操作。工藝規程和制度相當於企業生產活動中的法律條文,現場管理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方能保障生產的效率和威嚴。

5、生產作業的內外部環境。環境也是生產力。有的產品對環境温濕度、環境衞生要求很嚴格;有的企業對人文社會環境很敏感;很多員工對後勤服務、制度文化很在意,這些環境因素都需要企業加大力氣研究、解決。

6、監測和檢測。進入生產廠區,監測和檢測就開始了。從原材料到人員情況,從制度工藝到工作環境,從設備工具到生產安全,都要進行全過程的監測和檢測。監測和檢測貫穿於整個生產過程。

分析現場問題,有多種方法,有小組討論法,有關聯樹法,有魚骨圖法,有頭腦風暴法,有開諸葛亮會法等等。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根據現場管理六要素劃分關聯樹或魚骨圖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其他方法更為明瞭和直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