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的建議

來源:文萃谷 1.07W

三資企業(外商獨資、合資、合作企業)在中國投資已有十幾年時間。以廣東為先,向北從沿海地區擴展,接着往內陸推進。大部分廠商是在最近10年以內設廠的。在這期間,投資環境、投資政策、市場及社會的變化,真是眼花繚亂。其變化之快,真讓投資者感慨萬千。從尋找投資地點、合作伙伴、談判、建廠、拓展業務、內部管理、中外方關係、勞資關係、與政府關係到今日面臨激烈市場競爭,其中艱苦與無奈,只有投資者才能體會 。

對企業的建議

一般説來,投資者須經過3 - 5年的投入期才能期望盈利。若在外資進入高峯期(92年 - 95年)投資的三資企業,如今可能開始進入盈利期。今日,三資企業在中國面臨的局面是:市場經濟基本成型,大部分行業面臨激烈競爭。本土企業崛起,無論在經營或管理上逐漸趕上三資企業。外資優惠政策逐漸被取消,原來靠優惠政策立足的三資企業必須轉型。今後的情況是:市場逐漸成熟,賺暴利發橫財的機會越來越少,只能立足長遠,辛勤經營,就像境外的母公司那樣。以下就經營層面及管理層面對三資企業永續經營與持續發展提出個人看法。

經營(生存)條件包括產品、市嘗資金三要素:

在產品與市場方面,三資企業在進入中國大陸之前必然已經過市場調查。對外銷導向的企業來説,應具有成本優勢。對內銷導向的企業來説,其產品在中國市場應有立足之地。跨國及大型企業有較周詳的市場調查計劃,對市場的掌握較準確。中小型企業對市場掌握的準確度較差。一些跟着下游總廠進來的協作廠可能沒作過市場調查。其中台商由於語言相通的“陷阱”而忽視大陸經濟體系及企業文化的.迥異,最容易產生自我誤導。在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的早期,三資企業的產品佔有較大的優勢,此一優勢隨着時間而縮校由於三資企業見多識廣,在新產品開發能力上應仍比本土企業強。在外銷市場方面,是三資企業的傳統強項,與相同規模的本土企業相較,三資企業至今仍佔有優勢。在內銷市場方面,三資企業先天上處於劣勢。所以內銷導向的三資企業通常為合資或合作方式,以藉助於中方的內銷能力。對一般消費性產品(面對消費大眾的產品)來説,中國市場已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資本主義市場的行銷策略與手段可運用自如,三資企業有較好的表現機會。但對工業性產品(面對國內企業的產品)來説,中國市場至今仍不是完全開放的市常政府保護,地方保護主義,國內企業的保守觀念以及經營機制的問題,三資企業很難直接打入市場,通常須要通過合資(或合作)中方的協助,或採取代理商與經銷商策略。

在資金方面,跨國及大型三資企業有傳統性優勢,有充足的預算作長期計劃。但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不易覓得有實力的中方合資或合作,本地銀行貸款取得困難,憑自己有限的資金,必須在短期內獲得盈利,其經營壓力可想而知。

中小型三資企業現今面臨市場激烈競爭,本土企業的挑戰以及優惠政策的取銷,經營難度越來越大,只有作長期打算,力爭在經營條件上保持競爭力。若能在合理的期間內獲得盈利,則可證明當初投資的正確性。若不能獲利以及可預見的未來沒有獲利的潛力,則應改弦更張,發揮中小企業靈活的優勢。可運用自己在國內累積的經驗,整合國內外的業務及人事關係,改變產品,甚至轉換軌道,進入其他行業。筆者見到不少小型台商,或改變主力產品,或轉換主力市場,或從事與原來完全不同的行業,雖然辛苦經營,卻也有立足之地,真正發揮小企業靈活應變,生存力強的特色。

企業首先需解決經營條件(生存條件),在起碼的經營條件得以確保以後,接着解決管理條件(發展條件)。因為企業不僅求生存,而且要發展。事實上,經營與管理相輔相成,生存與發展互為依託。管理條件包括企業日常活動中的七大要素:銷售、研發、生產、物料及採購,財務,人事行政,資訊。

三資企業碰到的管理問題千頭萬緒,其中心議題則是人的問題。常見的情況是:與境外母公司同樣的設備與生產線,生產力卻遠低於母公司;母公司的管理制度在此執行起來卻走了樣;一大堆在母公司不會有的問題在此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層出不窮。其實事後想起來,會有這麼多的問題產生是很正常的事。這是兩種不同經濟體系、企業文化、思考邏輯以及行為模式相互碰撞的結果。管理上常見的問題可舉例如下:觀念問題、能力問題、作事的態度、對公司的忠誠度、職業道德、大鍋飯心態、山頭主義、鬥爭心態、拉幫結派、缺乏品質、效率及成本觀念、不愛護公司財產、不善溝通協調等等,這些有關員工素質的基本問題對管理者造成最大的困擾,管理者用於適應與解決這些問題的精力甚至超過解決管理七大要素。筆者接觸三資企業的管理者,言談之中所觸及的以這類話題為最多。其中企業主談及最多的是觀念不同與溝通不易,尤其是那些到國內時間尚不長的企業主。企業主(主要是中小企業主)在與本地員工的接觸中首先感覺到的就是觀念衝突,因而常常直覺的認為改變員工觀念是建立管理規範的開始,故而花大量時間與員工(尤其是幹部)溝通,試圖改變他們的觀念,卻發現徒勞無功,令人喪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