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玉米地的散文

來源:文萃谷 7.2K

在一次招待外賓的宴會上,其中一道甜點是玉米羹。當服務員將玉米羹擺到大家面前時,一位來自北美的客人哇地綻開了笑臉。當然,我們並沒有聽到哇的叫聲,驚喜是從她那微張的口形上表露出來的。小小的玻璃碗裏,黃澄澄的蛋花湯中卧着金燦燦的玉米粒,飽滿,晶瑩,惹人喜愛,誘人食慾。喝到口中,嫩滑,脆爽而又香甜。

家鄉的玉米地的散文

玉米原產於美洲,以北美為盛,據説是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墨西哥也因此被譽為玉米的故鄉。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十六世紀中後期。在明朝末年,栽培玉米的省份只有十餘個,現已擴展到三十一個省區市,從東北平原起,經黃淮平原,到西南地區,形成了一條中國玉米帶。由於各地的習俗和語言不同,玉米的別名也不同,如苞米、苞谷、苞蘆、棒米、棒子、番麥、粟米、蘆蜀、玉茭、玉蜀黍等。

玉米雖説是粗糧,但在食品短缺的年代,它一度是北方鄉民們的主糧。隨着温飽歲月的到來,大米白麪日漸充裕,玉米也退出了人們的餐桌。現如今,在講究營養搭配、注重保健養生的時代背景下,食用玉米又重新受寵。特別是玉米大家庭中的甜玉米、糯玉米和水果玉米,更受人們的青睞,以至於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煮玉米的攤子,聞到爆米花的香氣。即便在高檔宴會上,也能看到玉米的身影,玉米筍、玉米羹和奶油窩窩頭等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餐桌上的尚品。在美洲等地旅行,簡餐店裏少不了電爆玉米花,賓館裏的自助早餐一般都有奶油玉米片沖泡食用。那位來自北美的女士所以驚喜,除了玉米羹確實討人喜歡外,還因為她看到了家鄉的愛物。可能是受了她的感染,也讓我想起膠東老家的玉米地來。

盛夏季節,北方的田野裏除了間或有少量的大豆、高粱外,最多的還是玉米。玉米的外形像甘蔗,但秸稈比甘蔗粗壯,高且挺直,葉片比甘蔗寬厚,大且伸展,綠油油得鋪天蓋地,將人們的視線遮擋得嚴嚴實實。小時候,看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不知道怎樣來形容,長大以後才知道這叫青紗帳。

望不到邊的玉米地裏,似乎總有我們期待的東西。儘管天氣炎熱,但卻擋不住青紗帳對孩子們的誘惑。暑假裏,我們會約上鄰家的小夥伴,拎上拔野菜的籃子,興沖沖地往村外而去。鑽進玉米地,除了能找到又肥又嫩的灰菜、莧菜、馬齒莧外,運氣好的話,還能摘到小甜瓜、小西瓜。這些瘦小的甜瓜和西瓜不是專門栽培的,而是從糞肥中生長出來的。玉米的秸稈和葉子遮擋了陽光,並汲取了大部分營養,所以這些小野瓜總也長不大,但成熟後同樣香甜可口。有時還會發現鵪鶉、野兔。抓不到鵪鶉,可以撿到鵪鶉蛋。野兔見了人,會咚一聲彈起後腿,一溜煙地逃去。玉米地裏,彈琴鳴唱的昆蟲很多,嗓門最大的要數叫蟈蟈。越是天熱,它們越是齊聲叫喚個不停。此起彼伏的渾響連成一氣,那陣勢只能用大地飛歌來形容。還有不會叫的大肚子蟈蟈,它們拖着針狀的尾巴,靜悄悄地潛伏在玉米稈上,逮到它可以放到灶台下燒烤,吃到嘴裏鮮美噴香。玉米地深處,那時還有墳地,我們叫它老塋盤。老塋盤上長滿了荊棘和野草,荊棘叢中往往有小動物出沒,偶爾還會碰到黃鼠狼。黃鼠狼這傢伙,皮毛油亮,身手矯捷,瞪着一對溜溜轉的小眼睛,機靈得很,倏忽間便不見了。我們自小就聽到過很多有關黃鼠狼的.迷信故事,加之這傢伙身上有一股子特難聞的氣味,躲之唯恐不及,更不想去招惹它。在玉米地裏待的時間不能太長,悶熱和燻蒸會讓人中暑。籃子裏的野菜裝滿了,我們便會招呼同伴一起鑽出來,趕回家喝水、沖澡、納涼。

到了深秋時節,粗壯的玉米稈瘦削了下來,肥厚的玉米葉耷拉了下來,那葱葱郁郁的墨綠色也變得焦乾枯黃。玉米地也不再那麼密不透風,稀稀落落地可以讓人看清地裏的一切。成熟後的玉米就像有了孩子的女人,懷中都抱着一個胖嘟嘟的玉米寶寶。那一綹一綹的玉米纓,猶如黃髮垂髫,綠中帶黃的玉米皮恰似襁褓,層層疊疊地將玉米寶寶裹在其中。它們在媽媽的胸前翹首張望,顯得玲瓏可愛。秋收過後,農家院子裏到處都能看到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堆積在柵欄裏的玉米垛,好似一座座黃金塔;懸掛在屋檐下的玉米辮,如同一串串珍珠簾。它們就像展齒微笑的小羅漢,嘻嘻哈哈地訴説着豐收的好年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