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隨筆《猴子種果樹》

來源:文萃谷 2.63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聽課隨筆《猴子種果樹》,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聽課隨筆《猴子種果樹》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下面我就楊老師所講的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這節課的開始,楊老師以開火車讀詞語,指名填空的形式對上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了複習檢查,既對前面所學內容進行了複習鞏固,又自然地引入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個別學生讀詞語時不夠準確,把“着急”的“着zháo”讀成了“zhāo”,老師未能及時發現並進行糾正;二是學生在齊讀詞語的過程中出現拖音的現象,老師沒有很好地給予指導。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楊老師抓住“天天澆水、施肥”引導學生説出梨樹苗的成長是不需要每天都澆水、施肥的,從中感受猴子等待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感受猴子的這種心情,以讀促思。同時,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楊老師恰當地運用了隨文識字,在學習課文的同時也對其中涉及的兩個生字“澆、肥”進行了學習。在學習生字時,楊老師提出把“澆”的三點水換成火字旁,變成什麼字?在這裏,建議在對生字進行過認讀之後,讓學生來説一説自己是如何記住這兩個生字的,例如“加一加,換一換(燒、曉、繞)”,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去學習,去比較,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在學習二、三自然段時,楊老師以扶為主,指導學生根據出示的要求自己去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然後交流討論,從烏鴉的話中明白“梨五杏四”的意思,並在這裏簡單概括農諺是農民從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理解“農諺”時,楊老師先讓學生思考,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對它的理解,然後進行適當的補充。同時,在這裏又出示了幾個其他的農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魚跳水,雨要來。”這對學生既是一種課外知識的積累,更是對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習烏鴉説的話時,楊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烏鴉認為猴子有沒有耐心?從哪兒看出來?”學生找到的答案是“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在這裏,老師引導學生把烏鴉的話改為了“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你沒有這個耐心。個人覺得這部分可以刪掉。從烏鴉和猴子的對話中引導孩子通過朗讀理解,明白猴子等不及,沒有耐心就可以了,而且烏鴉所説的那句話,並不是一個反問句,沒有必要對這個句子進行這樣的改變。在體會了猴子的沒有耐心之後,楊老師設計了讓同桌合作演一演二者之間的對話,並指名來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站起來之後只是單純地進行了朗讀,而並沒有“演”,因此我認為這部分可以改為同桌分角色朗讀二者間的對話,或者是在找學生來演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演”,究竟該如何“演”,落到實處。

在二三自然段學習的基礎上,楊老師對四到八自然段採取了以放為主,指導學生自學課文,適當點撥。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在自學中就顯得遊刃有餘,能夠從喜鵲、杜鵑和猴子的對話中感受到這是一隻(沒有主見)的`猴子。在這一環節,教師沒有設計過多讀的部分,而是在理解了猴子的沒有主見之後,把猴子在文中所出現的三次説話的內容單獨出示出來,自由朗讀,説一説從中知道了什麼?(沒有耐心)至此,一隻(沒有耐心、沒有主見)的猴子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在這兒,教師設計讓同桌合作來演一演,但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找學生上台進行表演並指導。對於四到八自然段,朗讀進行的不夠充分,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教學的環節銜接還要更加緊湊,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多種形式地去讀,在讀中去深刻感受猴子的沒有耐心和沒有主見。

在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問題的表述不夠清楚,以致於很多學生不知該如何來回答“就這樣指怎麼樣?”在老師結合板書反覆強調了幾次之後,學生還是沒有説明白。

在課文全部學完之後,教師引導學生説一説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在尊重孩子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學生思考,説出自己的感悟。從中明白做事一定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會一事無成的道理。

對於生字書寫的指導,個人認為在前面進行隨文識字的同時,就可以進行,不必要放在課堂的最後再單獨展開,這樣既節約了部分時間,同時也顯得更加緊湊和有效。

和楊老師一樣,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廣泛閲讀各種書籍,從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未來的路還很長,加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