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通用18篇)

來源:文萃谷 1.08W

教育教學理論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我們在讀了這本書後,可以用讀書筆記把啟發寫下來。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教育教學理論優秀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通用18篇)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

用了三週的閒暇時間,將朱永新的《新教育》通讀了一遍,並對重點部分做了標記和註釋。"新教育"一詞,是作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和實踐,逐漸新興的現代名詞。書中講述了新教育的學理基礎、四大改變、十大行動、每月一事等內容,簡言概括為:不斷提升自己,用心教好每個學生。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書中提出的好多理念確實很好,也有部分學校正在借鑑,但想將它實踐於所有學校,的確有點烏托邦。要想搞新教育,學校、家庭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但在放眼當今教育,唯分數是論,漠視孩子心靈的成長,家長對孩子德育教育的'淡化,無不表現出與新教育相違背的思想或行為。當然,我也不是將教育矛頭指向家長,學校的確有教育孩子的責任,但不要忘了,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好比蓋樓,地基都沒有,想蓋高樓大廈,那也只是痴人説夢吧。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千萬不要一味地想着未來多麼的美好,而忽略當下。

我常在想,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德行越來越差?為什麼天天上補習班還是那點可憐的分數?呵呵,如果在根上出現了問題,那還談何理想,談何抱負?突然想起師父曾和我説的一句話:只顧低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吧,盲目地以分數論天下,而忘卻了教育的初衷,前方的路都沒了,還會有光明大道嗎?再加上教師的職業倦怠、家長不注重家庭教育,無一不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黑手。

因為自己還年輕,還有一腔熱血,對未來還有憧憬,但單憑一己之力,與大環境抗衡,簡直是大象與螞蟻,自不量力。不管怎樣,還是儘自己所能,管好一方熱土吧。

新教育,故然好,想全面鋪展開來,需要很多對教育充滿激情的家長和教師,願,我能看到那一天。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2

只看書名《關注音樂實踐》,就感覺到這本書值得研讀。因為當前我國的新音樂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音樂實踐,怎麼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音樂實踐正是一線音樂教師必須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內容,觀點鮮明,實例豐富,論述詳盡,論證有力,所列舉的音樂實踐項目有可操作性,對於音樂教師來説很實用。因此毫不猶豫地買下並開始翻閲,果然收益良多。

本書的作者埃里奧特博士是一位音樂教育哲學家,在音樂教育專業所任教的課程包括音樂教育基礎、音樂認知、研究方法、音樂課程發展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書中他通過把音樂理解為多樣化的人類實踐之廣義研究,特別關注現有的音樂教育理論所遺漏和忽略的問題。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古往今來的哲學與音樂教育的關係。第二部分在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的新思維方式上構建了音樂教育哲學。第三部分為音樂教學提出了一種新的音樂課程發展觀。

因為翻譯的關係,書中很多內容需經反覆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涵義。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説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看過後,感覺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較困惑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一些關於音樂教學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1、何為音樂?

對於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來説,對音樂本身的理解必定影響其對職業的態度。一直以來人們對音樂本身都有各種各樣的理解,而自己對於什麼是音樂也存在着一些困惑。《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明確地告訴我們:音樂製作和聆聽是人類可獲取的、獨一無二的思維形式,是人類認識中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資源。這種對音樂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創新性的。

2、為什麼音樂在學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樂教師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音樂在學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嗎?在看了這本書後,這種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在書中作者基於他對近期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詳細考查,逐步建立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哲學基礎,強有力地證實了音樂是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有動力的和實踐性的追求之一,是個體和集體全面發展的根基,也是音樂教育實踐的根基,並由此斷定:對所有人來説,音樂在教育中佔有中心地位。書中詳盡的論述專門為激勵、引導和支持在職和實習音樂教師而設計的。讓人明確音樂教師這個職業的社會價值。

3、音樂課該教哪些內容?如何教?

每次上課前都會選擇教學內容,思考教學方法,設計音樂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當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方面,這本《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確實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內容,實例。書中構建了一種新的音樂教育理念,提出“課程作為實踐”的觀念,這是作為創造性思維的催化劑和構建個體哲學的催化劑,它為音樂教學中的“為什麼、是什麼和怎麼樣”提供了嚴密的反思。通過有説服力的綜合討論,為音樂教育者解釋了應該如何去實現他們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於打破傳統的音樂教育哲學,為表演、聆聽、音樂素養、多元文化、創造性活動、自知自覺、課程發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屬性和意義提出了創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適用於處理音樂教育中的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

《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對於我來講是一本有點深奧的哲學書,也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為了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涵義,為了學習借鑑,我會常常翻閲這本好書。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3

在空閒時間裏,我每天都堅持讀葉瀾教授撰寫的《新基礎教育》,這本書的理論性很強,我覺得有的地方我還沒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覺得很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切實際,比如葉瀾教授倡導的“新基礎教育”追求的學校效應概括為四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留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這四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針對性,形象生動地勾勒了轉型前後學校日常實踐的不同形態,呈現了“新基礎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師智慧”、“學生成長”和“主動發展”等主題詞。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能夠在工作之處就接觸到葉瀾教授的新基礎理論,我覺得我很幸運,這本書我還需要一遍遍地拜讀才能慢慢地透徹地領悟其精華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對書中教師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較深。

書中指出,教師要主動從傳統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實現自己更新。我認為,傳統的教師角色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還想再加上幾個詞:創新,與時代接軌。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學習與繼承,不思也不會創造的水平上。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慾望點燃起來,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於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高遠志向,才是當代中國教育特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和作為教育專業人員的教師,其自身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問題,也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突顯出來了。因為,“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對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

所以,我會不斷進行自己的創新,以造福於我的學生們。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4

寒假讀了《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發現它並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論書籍一樣高深難懂。書中結合很多我們教學中的一些實例進行分析和解讀,使自己對“新基礎”的一些專業詞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還給了我新的啟發和認識,讀了以後,我將平時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新基礎理念相聯繫,還頗有收穫。

“新基礎教育”的宗旨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新基礎教育有“四個還給”:

1、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2、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

3、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

4、把精神煥發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華內容,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七條:

1、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得少於1/3,學習空間的結構要體現開放性、多樣性與靈活性);

2、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

3、實現師生之間的民主與平等;

4、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

5、促進師生的有效互動;

6、實現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

7、注意教學行為的反思與重建。這些理念怎麼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需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探索。

過去我執教過三年級,發現自己對三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沒有明確把握,尤其是閲讀能力,不知道該如何培養。我發現“新基礎”提出了“能級”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層次級別,並就基礎教育階段九個年級的不同語文能力提出了層次性非常強的能級要求。每一年級細細讀來,都能找到在整體性思維關照下年段能力培養目標,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通過閲讀,我知道三年級是語言發展三個“低潮期”之一,要求過高、過低都脱離學生的發展需要,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適度的、具有挑戰意義的要求才能促進學生髮展,避免三年級出現“低潮”現象。書中對“識字教學”“閲讀教學”“聽説教學”“寫作教學”“課外閲讀”都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教學建議。

三年級識字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加強識字教學精細化程度,提高學生運用漢字的正確率。有了一二年級的識字基礎,到了三年級能放手讓學生自學生字,可是由於識字量越來越大,用錯寫錯的現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視易錯、常錯字的複習,並採用多種形式複習,不斷增強學生的“放錯”意識。這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重視的。三年級要重視詞義的確切理解,我平時也教給學生一些常用解詞方法:分解組合法、近義詞、反義詞、結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視了讓學生通過勤查字典、詞典來理解,以後應該讓學生多用工具書,尤其是預習時,應要求學生查詞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並學會聯繫上下文選擇確切義項。

三年級閲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找準閲讀理解中的過渡點,順利實現低高過渡。

1、找準過渡的關節點,提升閲讀理解力。

要從關注文章中的字、詞、句到同時關注文章整體,要從關注單句、複句到同時關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關注句羣和自然段的結構。

2、從較多關注故事情節到關注思維能力發展。

要加強歸納自然段意思的指導,梳理文章思路指導,簡要複述指導,整理知識指導,提高質疑水平指導,書中有具體方法指導和舉例,讓我收穫頗多。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這些方面的指導。

3、從較多體悟詞語、句子的含義、情感擴大到學習段的體悟。

在教學中,用“學結構、用結構”長程兩段式策略,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時間、空間,提高學生體悟段的水平,為以後提高篇的體悟水平打基礎。這一點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這點,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並不斷完善現在教學設計,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斷提高學生體悟層次。

4、把握介紹性説明短文特點和學習方法策略。

在書中舉例了類單元組合教學方法,給我們以很好的借鑑和啟發。一篇篇散點的課文在類結構的大網上找到了結構的教學點,也就有整體中的具體,語文也就變得更有邏輯了。這樣的結構性思維,亦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意識,從而達到“教結構、用結構”的理想課堂。

5、默讀、速讀能力的培養。

要想提高默讀速度並不難,關鍵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恆。以後不管是在課內還是課外,都要注重默讀、速度能力的培養。

最後我再説説寫作教學,學生普遍不高興寫作,遇到寫作文,有的同學“不會寫”,有的.同學覺得沒什麼好寫,幾句話就寫完了,有的同學的習作呢,沒有條理,東拉西扯,句子不通順也是普遍現象。“新基礎教育”實驗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師要幫助學生髮現寫作素材,首先可以從課文學習中發現寫作素材,第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教師應指導並組織學生觀察周圍生活世界,提高觀察的敏鋭度和能力。第三為學生創作寫作情景。豐富、充滿情趣的活動能提供寫作素材,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寫出的文字才會活潑。老師要提供可效仿的寫作方法。三年級以寫作段為主,到三年級下學期,適當寫點記敍性短文,寫學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級過渡。對比自己的習作教學,不管是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還是觀察方法的指導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後在習作方面應加強指導,並多開展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並加以一定的指導,相信學生一定會有話可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讓他們覺得寫作並不是一件難事。

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來改變,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步伐,真正與孩子們共同成長!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5

在假期中,本人認真閲讀了《新基礎教育論》的有關章節,其中對新型教師的教師觀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葉教授在書中指出教師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也是學校教育在實踐層面取得命脈所繫。當代教育變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以教師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為改革的切入點:在課堂中,要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其全而發展的同時,促進成個性發展,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調適自己,選擇自己。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讓學生學習有關心理知識,幫助他們認識求助心理諮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師還可以成為研究者,通過教學實踐,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應有着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以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教師在不斷地審視中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絡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運用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從事教育科研、研究總結新的.教學規律,由“教書先生”向“研究型、學者型”轉換。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為人生的各個發展階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撐。新課程以全新的課程和教學理念徹底搖撼了傳統的教師文化體系,它必然要求創建新型的教師文化,為新課程的推行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為了迴應新課程的挑戰,為了自身價值的體現,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進行持續的專業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師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條件,教師可以藉助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探究,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還必將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

當然,葉教授還指出許多精闢的觀點與理論,還有待自己的深入瞭解,我想,閲讀了本書後回到現實以後可能又有所鬆懈,但我想在我的心靈深處至少有一根琴絃已經被撥動,它對我以後的生活或多或少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更利於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課堂中的教學。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重建、為學習創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師自身素質與課堂教學質量。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6

常聽人説,學生的幸運是遇到一位好老師,而我想説:座位教師我的幸運是人生旅途中有花樣的學生陪伴,傾聽花兒盡情綻放,我們的生命才會飽滿豐盈。這是我學習“新基礎教育”的最大感悟。

初讀此書,感悟膚淺,但一本好書的最大價值是耐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初讀無味,繼之有感,再讀如佳釀。《新基礎教育》以它獨特的魅力,充滿活力的腳步,在反覆研讀中讓我頓悟,在不知不覺中邁出了課改的腳步……

通過學習,我對“新教育觀念是新基礎教育之魂”有了全新的認識,它包括三個層面:即基礎教育的價值觀,學生觀,學校教育活動觀。

感悟之一來自於第一層面:教育要“面向未來”。無論從社會的角度還是個體的角度看,基礎教育永遠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所以,在時間的價值取向上,增強未來意識是新基礎教育的重要觀念。而對“生命性”的理解是:在現實的基礎教育中常常忽視了對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的生命,忽視了教育是面對處在人生最重要時期的、具有奠基意義的“發展中的人”——青少年,同時,還忽視教師同樣是一個有多種需要和能力、具有發展可能的人。強調基礎教育要有遠慮,不可只求近利。要為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這就是基礎教育所要體現的“社會性”。

感悟之二是如何看待學生。在這一點上,根據以前的經驗,總是把學生看作是接受教育的被動者,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或服從教師。而新基礎教育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被動學習上升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發揮出來,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同時,在新基礎教育過程中,承認差異,關注差異,採取不同的教學機智,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實現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長和個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發展。

感悟之三就是學校教育活動觀的更新,我的理解是“決戰課堂”。倡導“以學生髮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新教學理念,就要:

1、為學生提供課堂主動學習的條件。(包括時間和空間)

2、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

3、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和要求教師學會“傾聽”。

4、加強“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

5、豐富課堂師生的互動關係。

6、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搭建展示他們才能的舞台,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是把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了嗎?我以前始終都是把學生看作認知體,認為只要讓他們在各式各樣的考試中有一個好成績就行了。從來不會考慮,教育對於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麼。葉教授的話讓我真正開始認真思考: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於生命成長的。首先我認為要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其次做好自己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後確定在以後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

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課堂上學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紀律的渙散,不能僅僅從加強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這個方面去反思,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難道不應該從教學方法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直觀性,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上去反思考慮嗎?再例如學生成績考得不理想,就責怪這些孩子學習不努力,智力落後;學生課間吵鬧,就批評他們不能遵守紀律,調皮搗蛋。如此一味地強調學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視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認為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髮言踴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説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於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為了純粹的表現。看來“以學生髮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説説就行。

真的希望作為太陽底下最燦爛的職業,人民教師中的一員,我的一言一行不會辱沒教師的角色,不會辜負人民賦予我的神聖使命,別無選擇,我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動用心去餞行葉瀾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時間中去驗證其理論。

我願意成為太陽花叢中的一朵,雖不起眼,卻能在陽光下燦爛開放,我更願意與我的學生們一起在“新基礎教育”這一片太陽花中,共享陽光雨露的滋潤,盡情綻放!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7

在每位老師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不是每天所面對的沉重工作,亦不是那搖擺不定的教育政策,而是遇到一班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班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每天老師都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老師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老師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無論您是否有一段上述的經歷,我誠意地向您推薦這本由戴晨志博士所著的《新愛的教育》。文中的倪美英老師,是一位平凡的教師,卻有着不平凡的教學經歷。最初,她帶着滿腔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卻不可避免地以老師的權威管教學生,以分數和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甚至以外表來衡量孩子……結果傷了孩子的心。後來,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她漸漸學會了用愛去關心、照顧、激勵孩子,那些平常人眼中叛逆、成績差、有各種毛病的孩子們,在她愛的關懷下重新激發出自信心,從困境中站了起來!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師教學中的小故事為素材,在每一個故事之後,皆設有「講台」和「啟示」。他摒棄學者那種使用宂長説道理的作風,用故事、引述、結合現實狀況及生活中的例子,為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技巧作解説,引發我們更多的感悟和啟示,交給我們更多的溝通訣竅。在此,我個人把微不足道的讀書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愛的教育,並不在於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

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練習而來的,老師的愛和鼓勵,也是需要練習的。在我去年剛任職時,心中曾有着滿腔的愛,希望能全心全意地扮演好教師的角色。然而,在學校方面的要求與家長的期望下,我心急了,曾以教師的權威嚴厲地管教學生,但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每次管教之後過不了多久學生依然如故,而且有時竟適得其反。正如書中所言“打罵學生,或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最快方法’,但也是一條‘最遠的路’……最遠到達孩子內心的路,因為打罵、威脅、恐嚇,絕不能讓一個孩子從自己內心去要學好做好!”書中提到‘冷卻情緒,轉移焦點’,是很實用的方法。俗話説:一個拳頭打過來,最好的方法是用布包住它,而不是用拳頭還擊拳頭,那樣的結果是很痛的。所以不妨靜下來,心存體諒,瞭解學生犯錯的真正原因,以‘同理心’讓對方感受到被關愛的温馨。我現在正努力調整心態,以更寬容、更平和的心來對待我的學生。期望將來他們都能夠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快樂學習與成長,並能發揮其潛力。

第二,教育的功能,不在於刻意壓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啟發人性的光明面!我們可以試着做引導者,而不是“強勢指導”或“命令者”!因為有創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誘的引導,比言辭教訓或命令,更有助於孩子們的自己成長。“老師的用心,孩子看得見!”,名教育家福祿貝爾也曾説:“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讓孩子知道過錯,並誠心改過,這豈不是愛的教育無比之美嗎?每一個學生都有着他不凡的一面,至少學生心底深處的真、善、美,是會偽裝的大人所比不上的,老師的'愛,就像暗夜中的燈火,能讓學生看到光明,你豈能忍心只給予黑暗的批評和否定呢!

第三,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説:“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真的,如果老師或是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縱、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恩澤和愛;然而,若稍有不慎,過度放縱與溺愛,亦可能是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啊!所以,要讓學生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要捨得讓他跌倒,他才會有爬起來的勇氣。當然嚴格之前,是否也應有愛與關心,瞭解原因呢?書中提到的玉梅,罵髒話,功課沒寫完,全身髒兮兮,若不去了解原因,只一味地嚴格要求,豈不是給這需要愛的孩子,雪上加霜嗎?穿六條內褲捱打的陳樹旺,不也是如此。或許,就單單是身為老師的努力,是根本不夠,沒有身邊的人配合,這套教育也實施不了,面對不講理的家長,身為老師的,可能也是隻能搖搖頭,束手無策了吧,書中提及了這麼一句話「捨不得管教孩子、捨不得讓孩子捱罵吃苦,則他將來會更苦!」身為父母的應該真正的理解這句話的涵義。愛,就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讓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也捨得讓他跌倒,他才會勇敢爬起來,而且走得更好,更快、也更有自信!作為教師,我們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應該及時的與家長溝通,讓我們的教育在學生平時的校外生活中得以延續!

第四,俗話説:“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所以,只要親近,就能瞭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實體會!老師不能只會做一個“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張嘴,指揮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命令孩子洗這個、掃那個……老師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對象;老師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會伸出食指發號施令,那麼孩子將來也會是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成為只會“一指神功”,只説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師,是為了教育學生,為了讓孩子有歡笑,才來當老師的,而不是為了生氣,才來當老師的。維持心情的平和、穩定,對老師來説是很重要的!因為,心情不穩定,看什麼事情都可能會有偏頗。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氣、動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寬恕’!當我們多一些寬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就像心理學上所説的“心裏想好,就是好;心裏想壞,就是壞!”只要看對方不順眼,那麼不管他做什麼,你都看不順眼;只要看對方順眼,那麼不管他做什麼,你都覺得順眼,很可愛!老師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再去鼓勵孩子!能維持心情平和、穩定,並隨時調和身心情緒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8

桌上擺着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手握着一隻黑色簽字筆,便開始了我的閲讀時光。

新教育這本書可以説是新教育人的根本書籍了,讀後,它使人受益匪淺,讓人悟性大開,從而對教育事業有了一種新的認識。

看這本書我無法做到一目十行,生怕會遺漏掉什麼或產生一種沒有看過的錯覺,它需要我們細細品味,一字一句地去看,用心去感悟。後來看到書的後幾章節,我才知道原來我運用了新教育實驗所提倡的知性閲讀式的方法去咀嚼它獨有的味道,倍感開心。

看完此書我花了三天,實屬不容易,書中雖有讓人乏味的但又實在的理論知識,但更多的是一個個新教育實驗後留下的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身為一名還未正式成為教師的"門外漢",跟它對話,我吸取了好多新教育實驗所帶來的寶貴財富。

新教育是一種"新"和"星"教育,在傳承中國先人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教育的革新,如它個性鮮明的十大行動,四大改變,"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課程等,並且不斷建築"星工場",培養一羣"擦星族",讓"星星之火"不斷燎原。

新教育是一種"心"和"幸"教育,它注重師生精神世界的建設,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力營造一個和諧特色創新的書香校園

新教育是一種"行"和"信"教育,強調行動,在行動中見真知,相信"只有行動,就有收穫"",秉着一種"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的堅信理念。

作為一名即將成為新教育的人,我的感悟和反思如下:

面對學生,要求教師需要做一個有心的老師。教師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如閲讀習慣,運動習慣,晨誦習慣,寫日記習慣等,用拍照片或是寫每日教育隨筆或是在網絡教育在線的貼吧裏發表感想的形式去記錄孩子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用最真摯的教師舉動去温暖每個孩子的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每一個學生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興趣愛好,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培養一羣"童心悦讀"的孩子,讓童書陪伴孩子的`成長,這樣做也可以使學生自主自覺地去學習,正如新教育實驗裏所開展的師生共讀、親子共讀活動和運用的兒童階梯性閲讀理念需極大地借鑑。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樹立積極向上的職業認同感。在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認知上,新教育提倡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模式: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這也就表明教師要通過專業閲讀不斷地充實自己,堅持寫每日教育隨筆來記錄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心路,與專業的人士共同討論和分享心得。教師也需時刻銘記新教育的九大定律:態度決定一切,説你行你就行,體罰近乎無能,讀書改變人生,課堂屬於學生,性格主宰命運,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創造輝煌,愛心產生奇蹟,這些定律可能會為教師今後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發。

學生需要優秀的老師,而優秀的老師在特色和諧創新的書香校園中產生。學校需要努力做好學生、老師和家長的"三點一線"的工作,創造自己獨有的個性化的校園文化和品牌。

所以多多悦讀,堅持寫每日教育隨筆,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取,向上吧,兄弟!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9

常常覺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觀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細節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當提起一個作家,從小到大,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從內心升起一種仰視的心情,拿起一本書,也總是會想這是作家寫的,不是普通人所為,可不是一般的書,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人,非普通人。這種念頭,存在心裏幾十年,到現在,仍有。

這幾天,一直在讀郭景瑞老師的《新愛的教育》,讀書之前,總是覺得這又是一本不凡之書,也許就像大教育家誇美紐斯一樣,一定會給人一種高屋建瓴的指導,一定會充滿智慧,充滿哲理,也一定會有許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論,給人思想的啟迪……懷着這樣的崇敬與虔誠翻開了書。

打開書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覺就已經蕩然無存!預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論和哲理並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記體的教學隨筆。我懷着好奇繼續往下讀,郭老師一直以一個長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談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後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嘮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書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師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樣面對瑣碎的雞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頭爛額,也會遇到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因為學生而晚上睡不好覺,也像大家一樣並非處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邊思考邊試探邊進行。

特別是在幫助兩個問題學生路小宇、劉金龍的過程中,兩個搗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語言都讓人覺得那麼熟悉,好像這兩個孩子就在我的身邊。劉金龍這個刀槍不入的浪蕩子,因為報復而故意把自己的筆放在全班公認的特別老實的孩子的鉛筆盒裏而大喊自己丟了誣陷人家,並且還大有一副説到天邊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時,郭老師的一頓諷刺挖苦,也讓我覺得痛快淋漓,我也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下課後,聽到不服氣的劉金龍“呸呸”兩聲,郭老師的內心獨白,真是説到了我的心裏去了,彷彿是我在面對這個事件,真是生氣窩火又着急。劉金龍的報復,下課後對老師的“呸呸”郭老師的隱忍,內心的苦悶,憋屈,晚上因苦無對策的失眠……這樣的場景真是太常見,熟悉了。怎麼辦呢?郭老師在着急,讀書的我的着急也絲毫不亞於郭老師,後邊呢?道歉的結果呢?不領情怎麼辦?……這些預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於想知道後文,郭老師會怎樣做呢?郭老師苦苦尋找的那把鑰匙能找得到嗎?劉金龍真的能轉變過來嗎?

在《七月:像得了神經病·金色的童年》一章裏,郭老師那極具親和力的又充滿感召力,更具文化韻味的動員,讓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學生也可以以之為榜樣,把學生和文人墨客相提並論,學生會覺得自己和名人一樣優秀。好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好的老師更會激勵學生。我們常説要鼓勵表揚,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尋找這樣的機會,總是對生活做着這樣的一種假設卻從來沒有抓住機會付諸實施。並且有時還會抱怨學生,不給自己表揚的機會。殊不知,這種機會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可我們常常會視而不見,從而使機會悄悄溜走,而我們甚至會抱怨,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這樣訓導學生。

這些故事的敍寫,不僅讓我從中獲得了豐厚的知識經驗,學會了更多的實用的管理技巧,也讓我頓悟:原來書可以這樣寫,原來這些日常的生活瑣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經歷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我怎麼以前就沒有發現呢?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麼就想不起來把它們撿拾起來連綴成鏈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郭老師又一次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

一本好書,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衝擊我們的視覺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細流柔柔地滌盪我們的心靈,泛起層層漾漾的漣漪。《新愛的教育》是耶!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0

我們對《“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熟悉。一種牽掛、欲罷不能的情緒隨着新學期的來臨,日益明顯。在隨後的校本培訓中,有幸聆聽了李家成對本書的精彩導讀,目睹了他充滿激情與智慧的學者風範。精神振奮之餘,信手翻讀,有感於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時期基礎教育觀中強調重視“生命性”,認為身處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儘管他們擁有生命最寶貴的時候,卻並不知道這一時期對於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儘管擁有各種發展的可能,卻不知道如何選擇,如何學習,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長煩惱時。即使讓現在的我們回首看這段時光,我們依舊看不清,説不明是怎樣度過的。等待着下課,等待着放學,等待着遊戲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遠了。煩惱着作業,煩惱着考試,煩惱着大人的叱罵,這些煩惱也早已飄搖得無影無蹤。我的少年時代,遠遠不像那時老師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你們像早晨8—9點鐘的太陽,世界是屬於你們的”。雖然這激動人心的話語,曾多少次激發年少的豪情。可僅此而已,我相信那時的'世界從來就沒屬於過我們,相反世界老是悖離我們的意願,不是嗎?曾經眩目的也僅僅是那年齡,那青春的年齡。只有那年齡説明着我們曾經擁有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候啊!重視“生命性”這樣的話,確實令我深有感觸,如果我們致力於教育與學生的生命血脈溝通,如果可以表達出那天真快樂的真實生命形態,這是幸事!

書中還有這樣的一句話:差異的兩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識別,引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而天才則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規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評或限制。強求一致,可能扼殺天才。誰能知道從事教育一輩子的老師,又有幾人能有幸教到個把天才,卻常常要揹負扼殺天才的罪名!這是我原來的認識,原來我不懂,現在卻明白了,只要我面對學生一天,就必須面對學生的差異。我們很可能由於對人的認識的“偏差”,會固執地讓學生變成我們眼中的模樣。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學生,才能激發學生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從他們今天的行為中看到明日的輝煌!

《“新基礎教育”論》裏不乏這樣的話,這樣的思想:尊重學生,生命的自覺成長。像是一個丟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尋理想,“新基礎教育論”試圖讓教育者回歸理想。就是像她所説:“教師從每一節課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滿足。”語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讓我不止一次歎服:新基礎真的是春天的事業!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1

寒假裏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就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國小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閲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台。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就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就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就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就是慢的,俗話説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就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就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就是慢,詞為藝術。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羣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裏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裏。教室座位整齊,台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説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説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就是一種什麼樣貌的課

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裏慢就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就是慢的,説話的語速就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説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己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就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一文裏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説,學校還就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説:“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説,這正就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就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就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就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就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就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就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就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就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就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就是真正的教育。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他提出的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我們的課堂令人嚮往,師生互動,氣氛熱烈,和諧積極,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説:"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説:"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塊兒做功課,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起活動,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真誠,讓學生喜歡我們,進而喜歡我們的課堂。

第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們要從課堂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都要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給予積極的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説絲毫不顯過時,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3

讀了張平的《什麼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説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資料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説自信就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就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理解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説:“教育就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説: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培根也以前説過:“習慣真就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夠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就應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能夠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説:“教育的靈魂,就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潛力的培養。”“創新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就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完美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創新精神,首先就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説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就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就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4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一絲曙光,引領着我走出教育的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讓我深感教育原來是如此的美麗。以下是我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體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陶行知講生活就是教育,是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範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同時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

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過麪包生活,受麪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麼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寓教於樂,情景創設”。在教學中大膽鼓勵,積極引導,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學中,教師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不為教師所關心。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説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少了,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的現象明顯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膚淺的見解,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堂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學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5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逃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6

作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對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較!記得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

教師時常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局面,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讓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

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逃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7

前一段時間有幸讀了《新教育》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激發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憧憬。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身為教師給學生的示範只停留在讀一遍題目,又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學生認真審題呢?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在備課時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學內容,就認為學生也熟悉了。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是學習的方法。如果教師在每次讀題時能做到讀兩遍、三遍,指導學生如何來讀題。

讀完此書後讓我不禁感覺到擁有一名好教師的思想,能指導我們不斷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地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完善。但思想、主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拿來”之後也要善於與時俱進,並且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思考。你想關於教學研究,怎麼去選擇一個課題?怎麼去定位,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時間再去讀幾本關於類似的書來提升一下自己。

書中講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己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對照這裏提到的要求,我身為一名教師,覺得離理想的教師的距離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學習。這也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氣餒,要總結失敗的原因。要完全做到書中所講的八點,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隻要有這方面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會慢慢向理想的教師靠攏,縮小其間的差距。

不過在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極有愛心的教師。因為愛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

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讀書筆記 篇18

寒假裏,我在校領導及同事的推薦下讀了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的教育文集中的《新教育之夢》。一卷在手,讀後真是受益匪淺。將近五百頁的文字,分為六大部分。分別記載了朱永新的教育隨感。我很佩服這位專家能有這麼執着的精神對待他的教育事業,並且在自己的事業中有着豐厚的建樹。讀過他的文章,讓我有種愧疚,沒有理想的目標和動力實在不能稱得上有為青年,況且現在我還年輕,漫漫人生長路要走,我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新教育之夢》為我們講述了積極的人生態度以下幾個緯度:

一是對待未來的態度。二是對待工作的態度。三是對待社會的態度。四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五是對待他人的態度。六是對待自己的態度。

在這幾個態度中,我覺得對他人的態度與對自己的態度同樣重要。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和諧相處,能否具有優良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與朋友的尊重和愛戴,能否主動幫助別人,理解別人,是否具有積極的交往態度的體現。而對待自己是否又有自信,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把握各種機會鍛鍊自己也是是否具有積極的自己能力的體現。如果我們能在教育過程中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有了如下體會:

1、在教育教學上,我們不應過分執着於某一種觀念,而應發揮我們的創新精神,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來進行整體思考,各個突破。着力於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

2、在教育教學中,注重情商的培養,而不僅僅只是開發學生的智商。事實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情對的成長、發展能起更大的推動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應該深入學生的心理,真正瞭解學生的感受,這將有利於我們更好得處理師生互動關係。

4、生活中的故事很多,以教育為主題的故事更是叫我們眼見不鮮。我們已經變的麻木,如果我們能把“它”一一記錄下來,在閒暇時拿出來翻翻,不又是別有一番一會。

5、生活如同一本書,其中藴涵着不少的哲理和啟示。我們應該多加觀察,多加思考,從中得些人生的藴涵,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獲得,更是一種人性的修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