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2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通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非常快樂。”這就是楊絳先生一家的快樂觀,幸福感。

她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人很單純,生活的簡單,與世無爭,與人無爭;之所以幸福是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非常快樂;之所以甜蜜是因為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通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背啥背,這些都是生活中難免的,出點岔子就抱怨,心情不好,那一輩子有多少不如意的事,就每天心情不好,行李拿錯廢點事不是也回來了嗎?一定要想好的方面,把那些不痛快的事,一定要忘到九霄雲外,不要老在腦子裏想這些不愉快的事了,想想高興的事吧!

人一定要向積極的方面去想,樂觀的面對眼前和未來的事,千萬不要總生活在抱怨當中。”這是前幾天我愛人和兒子聊天説的話,聽來我也很受啟發。

簡單、積極、樂觀、知足我們的心情就愉快,我們幸福感就滿滿的,我們生活就過得快樂。

幸福、快樂與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是一種自己情緒的支配。我們生活的煩惱大都來自於自己和別人的攀比心理。比工作好壞,比職位高低,比掙錢多少,比房子大小,比汽車檔次,比穿衣首飾,比孩子學習,比身材胖瘦,比個頭高低,比老公本事,比老婆漂亮,比……攀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比的自卑,比的抱怨,比的嫉妒,比的煩惱,比的憂愁,比的痛苦。

不要和別人攀比,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現在、今天的自己比過去、昨天的自己過的幸福、進步,我們應該知足感恩、快樂開心!現在、今天的自己和過去、昨天的自己比退步落後,説明自己的努力不夠,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檢查自己,加倍努力,更加勤奮,明天爭取超過今天的自己,相信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美好!

我們應該學習楊絳先生一家簡單的生活理念,知足常樂的積極心態,不攀比、不爭、不怨的處事方式,更要學習她們全家相知相伴,互助珍惜的親情恩愛。

比自己強的千千萬,不如自己的萬萬千,把複雜的生活過簡單,把困難艱辛的事情想樂觀,豁達積極,陽光向上。我就是我,走自己路,過自己的生活;不比不卑,知足感恩,互助友愛,珍惜生命,快樂幸福就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2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歎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敍敍叨叨的講着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着日子。她繼而説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藴含着一點火花,潛藏着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並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於夢中,記錄於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於楊絳是怎樣一種"悽悽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於世,不厭其煩的回憶着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説,“我們仨”是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説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鍾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

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着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進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鍾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敍。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此間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別離,去者不如留者神傷之甚也。”這是詩人拜倫寫的一段話,被錢鍾書先生翻譯得生動典雅,如此意遠情舊的來釋解陪伴錢氏走完一生的楊絳先生最合適不過。

每次讀書前,習慣性的將書的前幾頁或後幾頁翻來看看,看看目錄,看看簡介。簡單的包裝,簡單的名字,拿到手裏時就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封面是深紫色的書名和作者名,最上面是手書的“Mom,Pop,圓o”三個名字,這就是一個最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的組成,也是《我們仨》的三位主角。

書中文字温婉平實,卻又一透出厚重的感情,雖然記錄的都是生活中的點滴,卻讓人讀後不能忘懷。年愈九旬的楊絳先生在九七年早春痛失愛女後,九八年一同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人生伴侶又離她而去。至親至愛的親人就這樣走遠,失散了,楊絳先生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到這句話時總會唏噓不已。

書中前兩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以楊絳先生的夢境敍述。一個萬里長夢,記錄了她白髮人送黑髮人,夫人送丈夫的悲痛心情。漫長的離別,一程程相送,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再見一面,再送一程。拉長的離別,對有情的人來説,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為,陪着走得越遠,就越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從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後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對他們來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書的附錄裏還有錢媛在病牀上未能完成《我們仨》的部分手稿。其中最感人的一篇是錢媛離世前十來天寫給媽媽的信:“牛兒不吃草(此時錢媛骨癌晚期不能進食),想把娘恩報,願採忘夏花,藉此謝娘生。”樸實無華的語言,卻着實觸動着母親的心,看完不禁讓人倏然淚下。

末了,借用楊絳先生在書中説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只歎相聚太短。或許應該惜福珍惜,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快樂是短是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們仨讀書筆記4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着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書筆記5

妻子無意間給我提起他在《讀者》上看到的一篇有關楊絳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讀過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們仨》。只是記得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愛女錢瑗和錢鍾書先生先後病逝後,飽含着對丈夫、對愛女永世別離的痛苦和思念寫成的,具體內容已渺然不能記起。我便到書架上找到這本書。

僅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把這本不到二百頁的書讀完了。這一天的時間裏,我幾乎撇開了其他一切事務,專心致志地讀。我被書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潔淨的文筆深深吸引着!

不得不承認,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機緣的,讀書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感觸是極淺薄的,也許跟年齡和閲歷有關。想到這兒,很是愧疚,那簡直就是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褻瀆。

《我們仨》共分三部。第一部《我們都老了》,寫的是一個夢境,大概是錢鍾書先生病逝後不久,情景悽婉。只有不到一頁半的文字。末一句是: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開首便是: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共有三十多頁,以夢的場景寫錢鍾書先生及錢瑗先後住院治病,楊絳先生以耄耋之歲奔波於家和醫院之間,伺候丈夫,牽掛愛女。境況之悽絕讀後不禁讓人潸然落淚。第三部《我一個思念我們仨》,寫的是一家三口波瀾起伏又恬淡寧靜的幸福生活。起筆於一九三五年兩人新婚燕爾,共同去英國牛津求學,止筆於錢鍾書先生和錢瑗先後住院治病。楊絳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麗的筆觸濃縮了從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餘年的生命歷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頁,約計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二。

《我們仨》到處洋溢着對人性真善美的嚮往追求以及對人生際遇的莫測和無奈。譬如,書中寫錢瑗四歲時的天真無邪和伶牙俐齒,有一次錢鍾書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別兩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錢瑗已把錢先生當成陌生人,説: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説: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楊絳先生寫到讀書和待人: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生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楊絳先生在書的結尾處有這樣幾句話: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胡喬木曾誇讚錢鍾書先生:不着一字,盡得風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可以説:輕輕觸筆,盡得風流。

謹以此文,以表達長久以來對錢鍾書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並祝福楊絳先生幸福安康!

我們仨讀書筆記6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應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應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剩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文學十大好書評選結果已揭曉:《我們仨》居首位。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日看完了全書,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應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主角,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麼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個個變大,最終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後的温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裏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於這個道理,痛苦到達最高-潮之後,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悦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麼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便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然她的不一樣,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穫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們仨讀書筆記8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楊絳

楊絳先生優雅而博學,從她的文字中書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顆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她的文字温暖而安寧,幽默而睿智。她有一個被時代熟知的稱號“錢鍾書夫人”,錢鍾書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錢老對於夫人的評價,同時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讚歎。她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卻有着一個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帶給我們人生的啟迪。《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讀《我們仨》,書香君在她樸素的文字下感受到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歷盡滄桑後無聲的探尋,是寧靜生命裏擲地有聲的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温婉的文字中,將“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樣一個被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充斥着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勵,依然對生活保持着樂觀而積極的心態。在楊絳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的苦難沒有難為到充滿愛的家庭,幽默而生動的場景躍然紙上,讓書香君回味而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在楊絳看來苦難是一部荒誕的喜劇,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書香君也能在這樸實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們仨”真實而温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磨難,平靜面對並學會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提升生命的質量。

我們仨讀書筆記9

這本書最開始是在網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説這本書非常感人,於是我去學校圖書館找了,可是這本書並不能外借,我在圖書館看了大半本。這本書很薄也就一百來頁,剩下的'是假期在網上找的盜版資源,但是感覺比紙質書差很多。

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實話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了,很難想象一個快百歲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兒和丈夫的離世,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書中並一味地表達喪夫喪女的痛苦,而是寫一家人之間温情細節,着筆細膩,娓娓道來。有時候我會因為他們説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會心一笑,我並不懂什麼高深的寫作技巧,複雜的內涵藴意,只是單純的因為這一家人平淡的相處而感到温馨親切。有時候會因為他們的經歷和情緒而感到莫名的難過,看着錢媛在病牀上仍然執筆寫《我們仨》的目錄,記下與父母生活的點滴,讓我感受到濃烈的悲哀。看着楊絳與錢鍾書依偎在一起,這一刻沒有文學家沒有翻譯家,只有一對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濃濃愛意。在這本書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心靈雞湯,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淡淡訴説着夫妻間的愛情,母女間的親情,以及家人離世後的種種掛念與不捨。

其實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些看不懂的,裏面總是夢境與現實不斷切換,讓我分不清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慢慢看下去,我才發現原來那不是夢境,那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楊絳先生以做夢的形式講述了親人的離世。以一種虛幻的手法讓我們看到死亡。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不忍心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在經歷了這麼大的悲痛後,盡然還要寫出一本書來,難道不是傷上加傷嗎。但當我真的看過這本書後,才發現並不單描述喪失親人的悲痛,而是寫了很多親人在世時的温暖回憶,這也許是一種紀念與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兒相處的細節記錄下來。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是有關他們的記憶不會逝去,會永遠留在楊絳先生的回憶裏。

這本書的後記裏還有許多錢媛小時候寫的信、簡筆畫,還有錢媛生前為母親《我們仨》寫的目錄。有些字跡不清晰,內容也很簡單,但是看着這些他們留下的東西,我感觸良深。人活在世,並不一定要留下什麼供世人談説的曠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讓人紀念的東西。

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總體感覺淡淡的,所有的感觸都是在全書讀完後才有的。雖然不能説因為一本書而看透生命的意義,也能從這本書中讀到自己的感悟。我並沒有因為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貴就是在於讓人能夠重視和尊重生命。我想一個人如果能像楊絳那樣淡定從容,那麼死亡就不會那麼可怕,離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開始。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珍惜時間,珍惜每認識的一個人,感謝生命中路過的每一個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昨晚看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國小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説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愛着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了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在國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户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了,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了。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