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範例

來源:文萃谷 1.01W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例1

“此間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別離,去者不如留者神傷之甚也。”這是詩人拜倫寫的一段話,被錢鍾書先生翻譯得生動典雅,如此意遠情舊的來釋解陪伴錢氏走完一生的楊絳先生最合適不過。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例

每次讀書前,習慣性的將書的前幾頁或後幾頁翻來看看,看看目錄,看看簡介。簡單的包裝,簡單的名字,拿到手裏時就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封面是深紫色的書名和作者名,最上面是手書的“Mom,Pop,圓o”三個名字,這就是一個最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的組成,也是《我們仨》的三位主角。

書中文字温婉平實,卻又一透出厚重的感情,雖然記錄的都是生活中的點滴,卻讓人讀後不能忘懷。年愈九旬的楊絳先生在九七年早春痛失愛女後,九八年一同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人生伴侶又離她而去。至親至愛的親人就這樣走遠,失散了,楊絳先生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到這句話時總會唏噓不已。

書中前兩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以楊絳先生的夢境敍述。一個萬里長夢,記錄了她白髮人送黑髮人,夫人送丈夫的悲痛心情。漫長的離別,一程程相送,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再見一面,再送一程。拉長的離別,對有情的人來説,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為,陪着走得越遠,就越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從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後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對他們來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書的附錄裏還有錢媛在病牀上未能完成《我們仨》的部分手稿。其中最感人的一篇是錢媛離世前十來天寫給媽媽的信:“牛兒不吃草(此時錢媛骨癌晚期不能進食),想把娘恩報,願採忘夏花,藉此謝娘生。”樸實無華的語言,卻着實觸動着母親的心,看完不禁讓人倏然淚下。

末了,借用楊絳先生在書中説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只歎相聚太短。或許應該惜福珍惜,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快樂是短是長。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例2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完最後一句,掩卷,歎息,繼而陷入縹緲的沉思。樸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歷經滄桑後無聲的探尋,是生命寧靜而無聲息地流逝。

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温婉的文字中,“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都靜靜道來。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動亂,如此紛難的人生裏,一家人互為依靠,在歷史車輪無情而又苦難的傾軋下,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樂觀。他們並不是在寬容苦難,而根本上就是淡漠着苦難,所以他們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楊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裏的幽默和生氣如此自然地躍然紙上,讓人讀來時而顰眉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時而嚮往。

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着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圓圓後,錢鍾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裏,盛在碗裏,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行文裏又充滿了為人妻的自得和驕傲;而圓圓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圍城》裏的鮑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經了一天繁瑣的工作,在安靜的深夜,捧着《我們仨》讀來,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靜靜聆聽着九十多高齡的楊先生輕述人生往事,內心深處的熨貼和舒服簡直無可再提。楊先生的文字,含蓄節制清新温婉,藴涵着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細節裏所飽含的愛和關懷,也讓我一再感動至含淚。比起現在某些“作家”動不動就要怎樣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裏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來,《我們仨》就如清涼的泉水在這個夏天給我們以閲讀和感動的快樂。

最後,還想提一提三聯出的這個版本。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第一次拿到時就被打動了。封面是素雅的淺咖啡色,細條直紋,手感極佳,帶點深厚而莊重的時間感,書名是楊絳先生手書的“我們仨”,深咖啡色,整個感覺渾然一體。書裏面還附錄了不少錢鍾書、楊絳和女兒錢媛的相片和手跡。

這是本絕對值得細心閲讀的書,也是本值得收藏的書。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例3

最近一段時間,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型的小説,一本接一本停不下來,也許冥冥中有一種牽引吧,5月下很自然地選了這本《我們仨》。一直很佩服楊絳先生,還記得她在百歲生日時的感言: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仨》深情地記錄了她和錢鍾書及女兒錢瑗在一起的日子,在温婉平實的文字中,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1997年,錢鍾書和楊絳的愛女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錢鍾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書的結束語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讀到這裏,心就會抽動一下,忍不住潸然。

20xx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她曾借蘭德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如今她真的走了,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望先生一路走好,一家團圓!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例4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於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的都是她卧病在牀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該説既是文章的結尾去恰恰也應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後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後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後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友説“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於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