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理論下英語閲讀教學論文推薦

來源:文萃谷 7.96K

一、圖式分類及特點

圖式理論下英語閲讀教學論文推薦

1.圖式的分類

內容圖式是讀者對閲讀材料的背景知識,即對文章主題的熟悉程度。內容圖式可彌補語言圖式的不足,要理解語篇,除語言知識和結構知識外,讀者還需要熟悉閲讀材料的背景知識。這樣才能進行正確的閲讀理解,達到較高的理解程度。結構圖式是指讀者對閲讀材料的體裁、所用的修辭、邏輯結構等方面知識的瞭解程度。它包括不同文體的知識,也包括對使用不同文體、語篇結構(先提問題後解決問題的結構模式、因果關係結構、比較結構等)、詞彙和語域的文章的理解。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的文本結構模式。例如對於議論文來説,論點(thesis)、論據(argument)和論證(demonstration)為其三要素。讀者在閲讀中就可以先找出語篇中的三要素,然後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比、類比來闡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讀者大腦中的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結構相互作用,可達到最佳的閲讀效果。

2.圖式的特點

(1)圖式知識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不同的語言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習俗,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是學生理解英語文章的羈絆。

(2)圖式知識具有較強的學科色彩。人們常説“隔行如隔山”,一個讀者,無論涉獵多麼廣泛,都無從瞭解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不斷湧現的、紛呈的學科領域。在閲讀某學科專業知識頗強的文章時,不具備該學科知識,自然也會存在理解困難。

(3)圖式知識是動態的,它隨着讀者視野的開闊、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得到修正和擴展。

(4)圖式具有共同性和差異性。正因為圖式有共同性,人們才能夠進行交際,達到理解。圖式有差異性,因為圖式是在經驗中形成的,漢語社會中人們的經驗與英語社會中人們的經驗就存在着各種差異。

二、圖式理論對英語閲讀教學的啟示

(一)用圖式理論解讀閲讀的失敗

閲讀是閲讀材料內容和讀者圖式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是語篇提供的線索和背景知識重建意義的過程。因此並不能把閲讀理解的失敗僅僅歸結為是語言知識問題,還可能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作者所期望的特定圖式讀者不具備,即便沒有語言障礙,讀者也無法對文章進行正確理解。譬如:讓一個對汽車基本構造全然不知的人去閲讀一篇有關汽車維修的文章,也許藉助字典和已有的語法知識,他能夠明白全部詞語的意思,搞清楚每一個句型結構,然而他也僅僅只能獲得字面上的意思,他仍無法完全理解真正的意思;

(2)雖然讀者具備了與文章相關的圖式卻無法在閲讀過程中成功地加以激活,因為閲讀材料中沒有提供足夠的線索來幫助激活讀者的相應圖式。

(二)設法調用和激活學生頭腦中現存的圖式

許多研究者及專家學者對圖式理論與閲讀理解進行分析評述後,一致認為,閲讀理解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被動解碼過程,它是信息輸入和閲讀者之間的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與閲讀材料的語言難度相比,閲讀者頭腦中現存的與之相關的圖式變得尤為重要。所以在大學英語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設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圖式,建立新的圖式。

1.以介紹和討論關鍵詞來激活學生原有的圖式。關鍵詞是能描述文章本質的詞語,它與文章主題思想緊密相關,關鍵詞有利於相關圖式的啟動,教師可以在閲讀前精心挑選出少而精的關鍵詞語,發動學生討論,並因勢利導把學生的思維引至文章的脈絡上。因為讀前討論實際上是對文章內容的預測。

2.鼓勵學生“積極閲讀”,大膽做出合理的猜測。Good-man(1967)把閲讀看作是“一場心理語言的猜測遊戲”(apsycholinguisticguessinggame),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閲讀理解時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猜測性,這種猜測通常是把既存的知識作為背景,在輸入的刺激的基礎上做出對文章主題思想的預測,這種預測有助於學生提高閲讀速度並加快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在閲讀前列出問題等措施鼓勵學生做出預測,如預測閲讀材料中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猜測文中事件的因果序列,推測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行為,猜測兩個對立觀點的大致內容等進行積極閲讀,然後在閲讀中尋找證據驗證或調整自己的預測。

(三)採取合理措施幫助學生建立新圖式

圖式理論認為,讀者大腦中的圖式越多,其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學生在閲讀某些材料時有時會由於背景知識的缺乏出現無“圖式”可啟動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幫助學生補償所缺知識:

1.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語言圖式。卡雷爾認為:“對於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要想激活有關圖式,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否則,即使有豐富的內容圖式,也會因語言上的不足而導致交際的失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讀者相關的語言圖式匱乏,就很難做到正確地編解碼輸入的語言信息,很難做到通過文本中的上下文線索來激活頭腦中既存的相關內容及結構圖式,更談不上對文章進行正確的理解。因此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幫助學生排除語言知識方面的阻礙,為學生能夠順利地閲讀提供前提條件。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詞彙是語言大廈的磚石,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學語言最基礎的部分。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閲讀,通過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獲得必要的語言輸入,擴大詞彙量,提高語言理解水平,從而有效地促進理解。同時,作為教師應該明白這一點:一個個單詞意思的簡單相加並不等於整個語篇的意思,把注意力過多放在孤立的單詞上只會導致對整體語篇的忽略。閲讀的速度和閲讀的質量因此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應充分利用語境加強對詞彙的記憶和用法的理解。

2.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內容圖式。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對閲讀理解非常重要,外國文化背景知識是外語學習者構建內容圖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讀者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不瞭解與某些詞語和文章相關的文化內涵、宗教觀念、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地理位置等,儘管他具備了豐富的語言圖式,也很難使語言圖式與閲讀材料的內容相互作用,調動相應的內容圖式。有時在閲讀中儘管存在語言障礙,熟悉背景知識的讀者也可以跳過字面上的'障礙而正確理解文章。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幫助學生攻克此類閲讀障礙。第一,教師可採用對比法介紹中外文化背景知識,對比是指在閲讀時對不同文化、不同道德標準和不同價值觀念的異同進行比較,通過異同比較,能有效幫助學生加深記憶,促進理解。第二,直接介紹。在學生進行閲讀之前,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提供相應的背景知識,此法可以使學生把所掌握的背景知識及時與閲讀內容相結合,便於吸收促進背景知識的吸收,更精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效果尤佳。也可選擇在適當時間,如課前或在本節課教學內容已完成並有剩餘時間時,給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第三,指導並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閲讀,下意識地積累文化背景知識。多讀一些具有時代氣息,反映不斷變化的語言、文化、社會以及相關學科的讀物。

3.幫助學生完善結構圖式。不同閲讀材料的交際功能有異,文本的內容和主題有別,語篇的體裁不同,因此文章的結構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一副請柬同一篇社論的結構完全不同;一封信同一篇新聞報道的結構也是大相徑庭。篇章結構的特點會幫助學習者直接、有效地瞭解文章內容。例如,新聞文體在篇章結構方面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開門見山,在導語部分就把報道的關鍵點説出來,回答五個“wh-ques-tions”:time(when);place(where);person(who);content(what);reason(why),以便抓住讀者。通常文中的第一句都與標題的內容相符。然後在主體部分,報道才逐步做進一步解釋和説明。學生在閲讀時,認識、掌握不同的語篇結構會提高閲讀速度並能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對文章的鑑賞能力。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內容廣泛,體裁多樣化,為系統介紹各種體裁文章的結構特點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個有利條件,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訓練學生運用文章結構信息理清段落間的邏輯關係及全文概括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對閲讀材料內容的理解。圖式理論揭示了人們現存的知識結構對閲讀理解的影響,對英語閲讀教學有着極強的借鑑和指導意義。在英語閲讀教學中,善於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幫助學生建立相關圖式,可以達到縮短閲讀材料和學生之間距離的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傳統的“自下而上”的閲讀方法不能被忽視,尤其對於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重視詞彙語法的學習,應當訓練學習者迅速掌握大量的詞彙和語法結構,打好基礎,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階段能夠更加廣泛閲讀並建立更多閲讀所需的圖式網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