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理論在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論文

來源:文萃谷 2.09W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閲讀是外語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是運用英語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對外語學習者提高語言能力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1]因此,培養學生較強的閲讀能力是英語閲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然而,由於民族院校英語教師對其學生的閲讀活動認識不足,其閲讀教學方法使用不當,致使學生的英語閲讀能力提高較慢。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圖式理論是認識閲讀活動的一個重要理論,可以為外語閲讀教學服務。民族院校的英語教師可以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認識閲讀活動的本質,分析民族學生英語閲讀的實際困難,從而採取符合實際的閲讀教學策略。

圖式理論在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論文

  一、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民族院校的學生多來自民族地區,由於民族地區的英語教學整體質量差,再加上,英語課程在中學開設的時間整體偏少,民族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總體表現為起點低、基礎差、層次不齊。這種英語學習現狀給民族院校大學英語的閲讀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許多教師認為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薄弱,是妨礙學生閲讀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於是,他們在閲讀教學中花費大量時間去講解詞彙和語法,讓學生閲讀、分析和討論的時間很少,致使學生的閲讀策略欠缺,高層次閲讀理解能力提高很慢。另外,許多民族院校處於發展中,教學手段仍有些陳舊落後,英語閲讀課多開設在傳統的教室裏,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低下,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而有些學校即使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教師的課件也只是課本內容的照搬,缺乏新意和拓展,課件製作也單調乏味,缺乏多模態的效果。此外,還有一些學校是有足夠的多媒體教室,可由於校園網建設和管理的不到位,許多教室的電腦不能方便的連接到互聯網。這樣一來,這些多媒體教室也就只能播放教師提前準備好的課件,沒法瀏覽海量的互聯網資源,也就沒法即興展示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學習英語的方法與策略。這些學校儘管在做各種精品課建設以及相應的教學平台建設,但是,由於網速慢以及學生上網不方便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這些網絡平台的利用率很低,未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最後,許多民族院校教師教學理念仍很落後。他們認為外語學習更多的是語言點的學習,只要學生掌握了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其閲讀理解能力就會自然提高。他們對閲讀材料的背景信息重視不夠,往往是有時間就介紹,沒有時間就略掉,根本談不上進行擴展延伸和對比分析,導致學生文化背景知識欠缺,未能對閲讀材料形成深刻理解。

  二、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及閲讀圖式理論

圖式( schema) 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康德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圖式是連接概念和感知對象的紐帶,就其本身而言,是想象力的產物。[2]後來,完形心理學接受了這一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實踐。20 世紀30 年代,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 Bartlett) 在其著作《記憶》( Remembering)中提出了圖式理論。他認為圖式是對先前反應或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是儲存在學習者大腦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是學習者知識庫吸收新信息的過程。[3][4]20 世紀70 年代,魯梅爾哈特( Rumelhart) 作了大量研究,把圖式的概念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理論。他認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的知識的理論,具體來説它是關於知識是怎樣表徵出來的,以及這種表徵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於知識應用的理論。[5]自20 世紀70 年代後期開始,在Rumelhart 和Carrell 等一批學者的努力下,圖式原理被引入閲讀理論研究,從而創立了現代圖式閲讀理論。[6][7][8][9]現代圖式閲讀理論認為,閲讀的過程是文本信息與讀者頭腦中已經有的知識結構或圖式相互作用的過程。與閲讀理解有關的圖式可分為三大類: 語言圖式、內容圖式、結構圖式。語言圖式是指頭腦中語音、詞彙、語法和習慣用法等方面的語言知識結構; 內容圖式是指頭腦中有關文章所涉及的主題知識結構; 形式圖式主要是指頭腦中有關文章體裁結構等方面的結構模式。

  三、圖式理論對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的指導意義

圖式理論能夠使我們認清學生閲讀活動的本質,進而認清閲讀教學的規律和基本原則,對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有極大的啟發作用和指導意義。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對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層次剖析,並形成了對閲讀教學過程更科學的理解。

( 一) 閲讀教學是教師引導下學生基於圖式的信息建構過程

前面提到,民族院校教師課堂上花費絕大多數時間講解語言點,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語言知識,很少有機會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與文本的互動。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沒有認清學生閲讀活動的本質,違背了圖式理論關於人類認知的解釋,很難有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閲讀是讀者頭腦中已有知識與閲讀材料所代表的新知識之間建立聯繫,並相互作用,最終改變頭腦中的原有圖式,形成新的圖式的過程。因此,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頭腦中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促進舊圖式的改變和新圖式的形成才是閲讀教學的本質所在。

( 二) 閲讀教學是教師引導下學生三種圖式交互作用的過程

民族院校部分教師認為學生英語基礎差,就在閲讀課上花費大量時間講解語言點,而忽視背景知識介紹和文章結構分析,他們的這種做法又違背了圖式理論對閲讀教學的另一要求,即閲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三種圖式交互作用的過程。前面提到,閲讀中有三種圖式: 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圖式是一種多元的網狀結構,圖式可以彼此包含、相互嵌入。[10]學生在具體的閲讀活動中要經過這三種圖式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取新信息,建構新圖式。內容圖式的建構建立在語言圖式建構的基礎之上,語言圖式的建構又發生在內容圖式建構的`框架之下,二者在閲讀過程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新圖式的建構。因此,民族院校教師只注重學生語言圖式的激活與建構,而忽視其它圖式的作用,違背了閲讀活動的本質,很難提高閲讀教學質量。

( 三) 閲讀教學是教師引導下學生兩種思維模式交互作用的過程

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的卡雷爾( Carrell) 教授等人借鑑圖式理論的觀點,研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閲讀教學,創立了“第二語言閲讀的交互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ESL Reading) 。閲讀活動是學生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思維模式的交互作用中進行的。[11]“自下而上”模式是指學生由字、詞的解碼到句子的整合,再到段落和語篇意義的構建過程; “自上而下”是指學生根據高層圖式如文化背景知識、主題內容知識、篇章結構等,對文本信息進行的預測、驗證和修正的過程。高效的閲讀理解,就是在這種“自下而上”信息的輸入與“自上而下”的預測、確認的交互作用中實現的。民族院校的閲讀教學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忽視了閲讀活動的“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片面的強調“自下而上”的閲讀過程,導致學生未能形成正確、有效的閲讀策略。

  四、圖式理論指導下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策略

在圖式理論的啟發和指引下,針對民族院校英語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採取如下比較科學的閲讀教學策略,以提高英語閲讀教學質量。

( 一) 閲讀前,引導學生基於話題情境學習核心詞彙

關注語言意義還是聚焦語言形式一直以來是外語教學史上的兩難選擇。[12]對於該問題,語言學家Long 率先提出了“意義優先,聚焦形式”的設想。他認為,外語教學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應建立在意義和交際的基礎之上。[13]他的這一觀點符合圖式理論的要求。圖式理論認為,語言圖式只有與內容圖式結合起來才有意義。這就要求閲讀課中,閲讀前的詞彙教學必須建立在相關主題的基礎上,並通過相關主題的背景知識介紹、討論等活動完成,使話題或主題成為教學活動的起點,並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線索開發利用相關的文本、圖表、音像、視頻等資料,使學生在瞭解相關信息的同時,學習詞彙及其它語言點,並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積極預測,從而激活內容圖式。比如,在《應用型大學英語人文素質閲讀教程》( 第一冊) 中有一篇是談論高中畢業後如何申請到大學就讀的閲讀文章。[14]在該篇文章中,作者提到“clearing university”這一概念,如果教師不介紹文化背景,不引導學生基於上下文學習這一概念,那麼,學生就很難對相關內容有徹底的理解。另外,這篇文章中也提到另一個詞“gapers”,對於該詞,如果不基於上下文,不引導學生進行“自上而下”的預測,只是就詞論詞,那就很難理解其意義。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我們需要學習新詞,但新詞的學習必須是在一定的話題情境中,通過有意義的方式進行。這樣,對於民族院校的英語教師來説,就需要克服各種教學設施不足,特別是網絡資源使用不便利所造成的各種限制。

( 二) 閲讀中,引導學生採用多種閲讀方式獲取信息

前面提到,閲讀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三種圖式和兩種思維模式交互作用的過程,此過程要求學生閲讀中運用多種閲讀策略,有效利用已有圖式,建構閲讀材料的意義,促進新圖式的建立。另外,閲讀策略訓練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閲讀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有助於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對民族院校學生獲取文章大意、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詞彙推理能力有明顯的作用。閲讀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在預測的基礎上,先通過略讀和跳讀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的內容結構。跳讀和略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注意文中的核心詞和話語標記語,積極做預測- 檢驗-預測的思維活動。然後,教師在檢查學生閲讀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該文章的結構、文體特點,激活學生的形式圖式。緊接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精讀,並引導學生關注一些閲讀中的語言難點和信息重點,幫助學生積極建構新的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最終達到對語言點的掌握和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能力。

( 三) 閲讀後,引導學生採用多種處理方式編碼信息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不僅要能夠讀懂相關文章,更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這些文章的關鍵信息,並進行必要的信息編碼處理,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編碼處理能力是閲讀教學的又一大任務。在閲讀活動後,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基於課文主題內容的多種信息編碼和練習活動,使學生頭腦中新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層次化、系統化,並向程序性知識圖式轉化。具體的,教師可以利用表格、流程圖、結構圖等幫助學生歸納和整理文章的內容信息; 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使用本節課學習的核心詞彙,就課文內容進行復述、改寫、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將閲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另外,教師也可以用順序還原法,讓學生將依照課文內容改寫後打亂的句子依照課文內容復原。在閲讀教學中,完形法也是一種鍛鍊思維的好方法。完形法練習要注意抽掉與文章主題或核心概念方面有關的核心詞語或可以從上下文推斷出來的詞語。[15]總之,有很多可以幫助學生處理、組織信息的手段和策略,英語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發現。閲讀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認知過程,是宏觀的認知圖式與微觀的語言文字辨認之間的信息互動的過程。[16][17]儘管在民族院校的大學英語閲讀教學中,存在諸多主客觀不利因素,但我們英語教師要在克服各種困難的基礎上,仍要嚴格遵循閲讀圖式理論的基本原則,用合理的閲讀教學模式組織教學,真正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