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1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戰爭論》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戰爭論》讀書筆記

《戰爭論》讀書筆記1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於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為近代兵學的原典。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並被列為西點、聖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餘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為論例,頓覺光芒四射,今天,它終於在我的手中! 讀完全書後,我得到一個結論:要做營銷,就一定要讀《戰爭論》!克勞塞維芡將戰爭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讀着都可以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似乎參與了這一場“大戰”!

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於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着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

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在最劣勢的時候,甚至處於最被動的狀態下,是否發光,哪怕是一絲光線,也能指引後面的所有人前進,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然而,我們身邊太缺少這樣的領導者了。在戰爭開打後,許多領導者往往不知道怎麼做,多數都不懂怎麼

帶領團隊,更不要説是去發光了。

克勞塞維芡《戰爭論》,教導我們怎麼在一場戰爭中去把握更多的機會;教導我們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態和態度,畢竟具備這些,是參與戰爭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戰鬥力是否爆發出來,是否更有“勁道”,決定製服敵人的力度。

作為中國企業,太需要“領航員”了,克勞塞維芡已經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也告訴我們怎樣去參與一場戰爭。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説:"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繫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裏: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

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衝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必須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為,一方為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着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裏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着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

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瞭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髮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通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説:"在實際生活裏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裏,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説:"戰爭中的一切情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裏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子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須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情況缺乏瞭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遠成不了好的“領航員”。

今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着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戰爭論》讀書筆記2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後,今天開始讀《戰爭論》,這對於我來説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

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五六頁之後,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由於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勇氣再次翻開那本放在書櫃角落,並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着眼皮用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上中下三冊翻一遍。翻是翻完,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穫就是記住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開它,面對長達一千多頁的這本書心情是複雜的,我希望此次能夠從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裏不禁有些擔心自己能否堅持把它讀完。

讀《戰爭論》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們用腦子去思考、去體會。書有不同類型,當然我們讀書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對於《戰爭論》這樣一本作者用畢生心血寫成的經典之作豈能想讀武俠小説一樣呢?

讀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學習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沒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我們那裏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呢?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絕頂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報。回首四年大學生活,洋洋灑灑寫下三十多萬字,也有不少得以見報,小試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奮鬥的開始,俗話説:“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寫得多漸漸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在研究一些深入問題的時候我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讀書是需要堅持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習慣,靜心、靜心、再靜心,俗話説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是該磨刀的時候,停下筆,多看書。如今在一次翻開《戰爭論》我也不期望能夠完全將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穫,並希望以後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時候每次都能有所收穫。

《戰爭論》讀書筆記3

要我説讀後感談不上,我認為你把握以下所説的就差不多了,畢竟是歐洲版的《孫子兵法》,其權威性應用性自然無與倫比,一千個有一千個戰爭論,你心裏的想法遠遠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説呢?

克勞塞維茨通過軍事活動的考察認為,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無論這種死板的理論多麼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決戰爭理論與戰爭實踐之間的矛盾。

為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對經驗進行這樣的考察(對我們來説也就是對戰史進行這樣的考察),就能深入地瞭解它們。"也就是説,理論不應當成為一套供戰場上使用的代數公式,不能通過規定死板的原則,為人們指出狹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論應該"成為通過書本學習戰爭問題的人的指南,到處都為他們指明道路,使他們順利前進,並且能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理論應該培養未來的指揮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確他説,應該指導他們自修,而不應該陪着他們上戰場,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髮展智力,而不是一輩子拉着他走一樣。"總之,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只有根據上述觀點,才能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作戰理論,即是説,建立一種有目的、切合實際的作戰理論。而且這種理論只要運用得當,就會不斷接近實際,以致消除理論脱離實際的反常現象。克勞塞維茨認為,要考察戰爭,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從研究和思考中獲得,也可以從戰爭實踐中獲得。指揮官應該像蜜蜂從花裏採蜜一樣,善於從戰爭生活中吸取精華。

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是否運用戰爭史例是一回事,運用得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回事。並認為,能否正確地運用戰爭史例,直接關係到能否正確地説明和理解有關的戰爭問題。還由此扶出了運用戰爭史例的四個着眼點:

第一,用史例説明某種思想。在論述問題時,當作者的思想不能為人們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誤解的情況下,引用戰爭中的史例來説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證讀者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説明某種思想的運用。既一般地論述某種戰爭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應注意引用戰爭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時的各種具體情況。

第三,用史例證明自己的論點。當需證明戰爭中的某種現象或某種行動,可能會產生何種效果或結果時,用過去已發生的事實往往更有説服力。

第四,通過詳細敍述某一史例或列舉若干史例從中吸取某種教訓。

戰爭不是消遣,不是一種追求冒險和賭輸贏的'純粹的娛樂,也不是靈機一動的產物,而是為了達到嚴肅的目的而採取的嚴肅的手段。戰爭由於幸運的變化,由於激情、勇氣、幻想和熱情的起伏而表現出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一手段的特色而已。

社會共同體(整個民族)的戰爭,特別是文明民族的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

因此,戰爭是一種政治行為。只有戰爭真的像按純概念推斷的那樣,是一種完善的、不受限制的行為,是暴力的絕對的表現時,它才會被政治引起後就好像是完全獨立於政治以外的東西而代替政治,才會排擠政治而只服從本身的規律,就像一包點着了導火索的炸藥一樣,只能在預先規定的方向上爆炸,不可能再有任何改變。直到現在,每當軍事與政治之間的不協調引起理論上的分歧時,人們就是這樣看待問題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看法是根本錯誤的。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現實世界的戰爭並不是極端的行為,它的緊張並不是通過一次爆炸就能消失的。戰爭是一些發展方式和程度不盡相同的力量的活動,這些力量有時很強,足以克服惰性和摩擦產生的阻力,但有時又太弱,有時急有時緩,因而有時迅速有時緩慢地達到目標的,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戰爭都有一段持續時間,足以使自己接受外來的作用,做這樣或那樣的改變,簡單地説,戰爭仍然服從指導戰爭的意志的支配。

既然我們認為戰爭是政治目的引起的,那麼很自然,這個引起戰爭的最初的動機在指導戰爭時應該首先受到極大的重視。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地決定一切,它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因此,政治目的本身往往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儘管如此,它還是必須首先加以考慮的問題。所以,政治貫穿在整個戰爭行為中,在戰爭中起作用的各種力量所允許的範圍內對戰爭不斷髮生影響。

由此可見,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如果説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軍事藝術可以在總的方面要求政治方針和政治意圖不同這一手段發生矛盾,統帥在具體場合也可以這樣要求,而且這樣做的要求確實不是無關緊要的。

不過,無論這樣的要求在某種情況下對政治意圖的影響有多麼大,仍然只能把它看做是對政治意圖的修改而已,因為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沒有目的的手段永遠是不可想象的。

《戰爭論》讀書筆記4

看將近半個月,終於看完這套厚厚的理論書。《戰爭論》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內容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內容是附錄。

從總體來看,這套書對戰爭的定義,作戰的方式等寫得都很詳細,細小到每一個環節。但這樣反而覺得有些重複和囉嗦,不如《孫子兵法》那樣簡潔,給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間,如果真正的精讀此書,反而怕引起教條主義,思維侷限在一個區域。不符合戰爭多變化的特點。並且對我這種對軍事不解的初級讀者來説,讀着頗為費力。

《戰爭論》第二卷,我認為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尤其喜歡關於防禦的那一篇,在戰爭中,我一向都喜歡防禦,而對進攻興趣不大。其中還談論到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戰爭就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政治服務於王權,是王權的工具,間接的`軍權也是服務王權。所以軍事一直處在附屬地位。如果金權超越王權,軍權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樣子,只是換個服務對象而已。

書中大量列舉腓特烈大帝、拿破崙的戰爭事實,以前我對拿破崙進攻沙俄而遭到慘敗一直很感興趣(因為希特勒也是敗在這裏),在書中也得到強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説,只是最後總結性言論裏説道,拿破崙的錯誤在於沒有認真對比俄國與歐洲諸國的區別,用攻打歐洲諸國的方式去進攻俄國,結果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帝國灰飛煙滅。

此書內容太多(有77萬字),並且都是理論性言論,我承認自己並未完全消化,這套書和《國富論》一樣,等過幾年後,我一定會重讀的。

《戰爭論》讀書筆記5

最近在網上見很多網友推薦讀一下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反正無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對該書有了初步的瞭解。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後人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但是,在讀這本書時不能忘了一個重要的人,克勞塞維茨的妻子瑪麗,這位偉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軍中感染了當時席捲歐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後,強忍着悲痛和對丈夫的思念,經過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後出版,使這本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名著得以保存,《戰爭論》書中論述了作者對戰爭藝術的獨特見解,包括對戰爭和政策關係的研究,“摩擦”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氣的重要性以及對於一般戰略的看法等。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兵聖”。

據説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也極為重視這本書,其著名的《論持久戰》也借鑑了不少該書中的理論,當然老毛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結合中國的特點為我所用,呵呵不説了,有興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戰爭論》讀書筆記6

何謂戰爭,《戰爭論》作者克勞維茨對戰爭的理解是“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但不可否認反恐戰爭、局部戰爭等各種戰爭危險仍然充斥着這個世界。研究戰爭不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和平鴿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戰爭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制止罪惡槍聲的響起。

《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著作,在軍事思想上反映了資產階級初期的進步傾向和革新精神,對戰爭本質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正確的'見解,對軍事思想的發展曾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一着作至今仍為資本主義國家軍事界所推崇。閲讀此書能讓我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批判的選讀這本書後,讓我對“國家使命”四個字有更深的理解。

所謂自強,就是緊緊抓住新時期軍事變革的難得機遇,儘快實現中國國防與軍隊建設質的飛躍。引述《戰爭論》中的一段話,“面對重大的歷史變革,唯有跟上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擁有自主決定權。”中國的主權與安全,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不能寄希望於任何人恩賜和施捨。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一再發表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實際上就是“威脅中國論。”就是威脅中國不可壯大軍力國力,扼殺中國這頭雄獅於睡夢中。應對這些心懷叵測的人,唯有自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經。加快發展中國軍事力量,當中國的國防力量與別國對等,才能擁有同等的地位和話語權,“中國軍事威脅論”也就不攻自破。但我們在自強的道路上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以“超英趕美”或“取代美國,爭霸世界”為目標。中美軍事戰略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國土防禦戰略,後者是全球進攻戰略。如果我們參照美國的軍事戰略,不僅走偏了方向,更是貶低了自己。

所謂自衞,就是科技強軍加快建設的步伐。我們不能任人欺侮,必修有能力讓任何威脅我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侵略者付出應有而又慘重的代價,並且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但我們的自衞必須有嚴格限定,不能像《戰爭論》中所述暴力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我們堅持不能“打第一槍”更不能去挑釁別人。和平解決爭端才是首選的方式。

《戰爭論》讀書筆記7

什麼是戰爭?戰爭的本質就是搏鬥,戰爭的雙方都力圖用體力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所以戰爭是一種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暴力行為。戰爭的特點表示為:物質暴力為主要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敵人為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做到的是讓敵人喪失反抗能力因此戰爭的目的又可以解釋為“是使敵人無力抵抗”。

戰爭行為是迫使人們最大的使用暴力的行為,即使在今天也是,榆次同時又不是單純的理智行為,它受思想,情緒等人的因素影響。最終使人們儘量最大的使用暴力,儘量多的使用力量。而戰爭是實際行動所以現實會對戰爭的計劃謀劃和實踐給予修正。它受多種現實因素制約也影響着多方面。戰爭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非一場或幾場戰役決定關鍵戰役只會影響戰爭而非決定戰爭。因此戰爭的結果也不是絕對的,戰爭中的概然性代替了邏輯的極端概念。戰爭中現實的政治目的也迫使戰爭趨向極端的暴力。

軍事行動的間歇,交戰雙方之所以發生衝突是因為他們存在着敵對因素,軍事行動的間歇中着種敵對關係並未解除,所以間歇是源於交戰雙方中的某一方而不是雙方。若原因存在於雙方則敵對關係不成立那麼戰爭就該終止。一單間歇結束,軍事行動再次出現連續性,則一切又相着極端發展了。

戰爭是一種類似賭博的行為,因為有偶然的因素存在。

與此同時戰爭中人的感性,主觀意志和客觀環境都是時時刻刻變化的對戰爭的情況影響巨大。這也是戰爭類似賭博的原因。同時,戰爭的`情況依然是嚴肅的,手段也是嚴肅的,但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戰爭也是千變萬化的。

戰爭的目的和手段

戰爭的目的就是用一種暴力的方式迫使敵方屈服於我們。它的目標就是打敗敵人。一個國家的要素可以概括為三個:軍隊,國土,意志。戰爭目標的實現前提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就是讓敵人的軍隊陷入無法作戰的境地,不能作戰的境地。所以敵國的領土必須佔領,否則敵國就可以在那裏產生新的軍隊。與此同時消滅了軍隊,佔領了領土只要敵人的意志沒有屈服於我們則戰爭仍未結束。因為意志為屈服就存在反抗,就算簽訂了合約也可能在上述情況發生,但簽署了合約後,緊張關係就會緩和。因為那些傾向於和平的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國家與民族中都是很多的。從現實角度講,簽訂合約後戰爭基本結束。

軍隊與國土是相互關聯的概念。軍隊是用於守衞國家的領土,領土可以供養軍隊。打敗軍隊便於我們佔領國土。佔領國土可以削弱軍隊。而意志是凌駕於這兩個概念之上的的存在,它雖然受軍隊與領土影響但更主要的事去影響軍隊和領土。甚至是軍隊被消滅,領土唄被佔領只要意志沒有屈服那麼戰爭就沒有結束。

用暴力手段迫使敵人屈服這一概念是抽象的,戰爭離不開實際,那麼實際情況對戰爭的影響巨大。所以在無力抵抗之外還有兩個促使求和的條件,一是獲勝機會渺茫,二是勝利代價過高。

總而言之消滅敵人的軍隊永遠是最高目的。在戰爭中危險,勞累,情報,阻力都是戰爭氣氛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那麼面對這些東西一個優秀的將領必備的品質就是沉着它能減少以上的阻力。同時訓練所得的經驗不比實戰經驗,將軍的經驗不同於軍隊的經驗。和平時期聘用一些有戰爭經驗的外國教官也是不錯的選擇。

《戰爭論》雖然是19世紀軍事理論偉大著作但是再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

《戰爭論》讀書筆記8

《戰爭論》是十九世紀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當時的德國古典哲學影響很大。由於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是不正確的,有些觀點,特別是一些軍事學術上的具體問題,同今天的客觀實際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個自覺地採取辯證法研究戰爭理論的軍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論斷。

恩格斯和列寧對其中某些觀點也有過好評,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曾説:“目前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思考問題的方法是奇特的,而書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勞塞維茨不是一個在戰場上很有成就的軍人,他的一生沒有經歷過什麼重大的戰役。此外,雖然深受德國哲學的影響,但是他還稱不上是哲學家,所以他寫的書既算不上地道的軍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學著作。但是關鍵在於他有了創新,用哲學的方法來解釋了軍事學。

實際上,這本書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後由他的夫人幫他整理出版,書中很多的章節都不完整。克勞塞維茨自己也曾經在遺稿中説過:假使我過早地去世,因而中斷了這項工作,那麼現有的一切東西當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樣的思想材料了。它們將會不斷地遭到誤解和任意的批評。

如果作為讀者你想從這本《戰爭論》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訣竅,那麼你肯定會非常失望。因為這本書通篇描寫的是什麼是戰爭,而不是如何戰爭。在這本書中,我個人覺得他得出的比較有價值的觀點有一下幾點:

一、“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

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公認,應該説這是這本書中最最重要的貢獻,即使意思形態不同的共產主義者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列寧在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的社會沙文主義的鬥爭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過作者的這句名言,同時還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討每一次戰爭的意義和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從這個觀點出發考察各種戰爭的。”

在書中他定義了一種“絕對戰爭”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實際戰爭中,好像並沒有這種戰爭發生。不管戰爭慘烈到何種程度,都沒有達到作者筆下的“絕對戰爭”的標準。當這種戰爭被弱化後,他背後的主謀(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戰爭只能被定義為一種手段,而不是一種目的。

二、人民戰爭。

他的這個觀點比xx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經提出***的軍事思想不過是克勞塞維茨的翻版。(在戰爭年代,xxx的確拜讀過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至於xxx是否剽竊別人的觀點,這個命題就讓歷史學家求證去吧)。“人民戰爭”這個概念雖然在書中出現的頻率不是很高,但是畢竟是作為一種戰爭的方式提出來了。這與他第一次用辨證的方法寫軍事學著作一樣,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人民戰爭的描述主要出現在他書中山地作戰和後勤這兩大塊。

三、指揮系統扁平化。

這個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來的,但是無論如何,這個觀點和現代的軍事指揮系統的發展趨勢是不謀而合的。例如美國的的未來戰場指揮系統中,作戰指揮部可以對單兵直接下達作戰命令。這樣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轉達(傳統的信息傳達方式)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或者被夾雜了很多傳達者的主觀意見。

四、提出了戰略和戰術的劃分。

雖然現在有很多關於戰略和戰術的劃分標準,但是克勞塞維茨的劃分方法也還是比較獨特的。他指出:戰術就是如何戰鬥,而戰略就是如何運用戰鬥。

簡單的説了一些我認為《戰爭論》中比較有意義的四點後,也應該對他錯誤的觀點進行一下駁斥:

一是防禦是比進攻強的形式。

這個觀點是充斥這整本書的'觀點,書中作者認為,防禦是消極的,進攻是積極的,防禦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

因此,防禦者通過防禦比進攻在形式上強的因素來抵消進攻者在實力上強的要素,從而達到彼此平衡的狀態。

其實作者這樣把防禦和進攻單獨的列舉出來談是不正確的,因為,任何進攻都會以防守而結束,而防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攻。(都是指廣義上的)應該説防守和進攻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實作者在最後的幾章中也提到了進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無法領會作者的原意。但是進攻和防守在我認為絕對沒有強弱之分。

二是萬物絕對化、極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為受了當時哲學的影響,什麼東西都會追求絕對的概念,不時的就會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極端的邏輯怪圈中。

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戰爭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動用暴力。他曾經痛斥“不流血的戰爭”這種觀點,認為在戰場上一定要殲滅敵人的主力。雖然他指出了戰鬥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為上的戰爭規則,也不懂得上兵伐謀的道理。而關於這點,我國的孫子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實這種暴力最大化觀點和他提出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矛盾的。因為,從廣義上來講,既然政治是戰爭的目的,那麼戰爭就必須受到政治決策者的影響,也就是説,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戰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視政治,那麼政治必將成為戰爭的奴隸。而且,如果戰爭一味追求暴力,那麼戰爭就稱不上藝術,而應該改名叫屠殺。

本來還想寫第三點、第四點,但他書中的語言太晦澀難懂,而且邏輯有的時候很亂,以至於我不確定他的觀點是否正確,我讀得並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書中關於防禦和進攻的論述佔了一半,當中有很多的觀點和現在的作戰樣式不相符合,這裏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讀讀。

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更別提軍事學這種充滿“概然性”的科學。我想,如果給作者多幾年的時間,他一定會給我們澄清他書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觀點,但是造物弄人,這位軍事天才英年早逝,適得他的軍事理論也變得撲朔迷離,可能這本身也符合軍事學的規律吧。

《戰爭論》讀書筆記9

要我説讀後感談不上,我認為你把握以下所説的就差不多了,畢竟是歐洲版的《孫子兵法》,其權威性應用性自然無與倫比,一千個有一千個戰爭論,你心裏的想法遠遠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説呢。

克勞塞維茨通過軍事活動的考察認為,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第1卷,121頁)事實上,無論這種死板的理論多麼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決戰爭理論與戰爭實踐之間的矛盾。 為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對經驗進行這樣的考察(對我們來説也就是對戰史進行這樣的考察),就能深入地瞭解它們。"(第1卷,122一123頁)也就是説,理論不應當成為一套供戰場上使用的代數公式,不能通過規定死板的原則,為人們指出狹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論應該"成為通過書本學習戰爭問題的人的指南,到處都為他們指明道路,使他們順利前進,並且能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理論應該培養未來的指揮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確他説,應該指導他們自修,而不應該陪着他們上戰場,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髮展智力,而不是一輩子拉着他走一樣。"(第1卷,123頁)總之,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第1卷,124頁) 只有根據上述觀點,才能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作戰理論,即是説,建立一種有目的、切合實際的作戰理論。而且這種理論只要運用得當,就會不斷接近實際,以致消除理論脱離實際的反常現象。克勞塞維茨認為,要考察戰爭,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從研究和思考中獲得,也可以從戰爭實踐中獲得。指揮官應該像蜜蜂從花裏採蜜一樣,善於從戰爭生活中吸取精華。 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是否運用戰爭史例是一回事,運用得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回事。並認為,能否正確地運用戰爭史例,直接關係到能否正確地説明和理解有關的戰爭問題。還由此扶出了運用戰爭史例的四個着眼點:"第一,用史例説明某種思想。在論述問題時,當作者的思想不能為人們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誤解的情況下,引用戰爭中的史例來説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證讀者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説明某種思想的運用。既一般地論述某種戰爭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應注意引用戰爭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時的各種具體情況。 第三,用史例證明自己的論點。當需證明戰爭中的某種現象或某種行動,可能會產生何種效果或結果時,用過去已發生的事實往往更有説服力。 第四,通過詳細敍述某一史例或列舉若干史例從中吸取某種教訓。

《戰爭論》讀書筆記10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於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為近代兵學的原典。

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並被列為西點、聖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餘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為論例,頓覺光芒四射,而在鄒校長編著的《百家經典選讀》中,更是將其列為我校學生應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於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着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

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在最劣勢的時候,甚至處於最被動的狀態下,是否發光,哪怕是一絲光線。積少成多,許多人一同努力發光,那麼就不再是微光,而希望之光,勝利之光。

克勞塞維芡《戰爭論》,教導我們怎麼在一場戰爭中去把握更多的機會;教導我們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態和態度,畢竟具備這些,是參與戰爭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戰鬥力是否爆發出來,是否更有“勁道”,決定製服敵人的力度。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

一、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

二、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

三、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

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

他説:"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繫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裏: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衝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必須依靠情報。

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為,一方為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

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

戰爭是充滿着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

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

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裏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着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瞭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

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髮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通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説:"在實際生活裏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裏,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説:"戰爭中的一切情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裏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子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須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情況缺乏瞭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

今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着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戰爭論》讀書筆記11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必須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這裏的軍事力量應該包括軍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以其必須在感情的範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應該忽視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在一些關係生死的殊死的鬥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徵可以是簽訂和約,要求苟合。這些特徵至少説明敵人目前承認失敗,以後怎麼樣那是以後的事。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鬥爭趨向於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必須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於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於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來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來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説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麼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情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和意志力往往要考慮自己的消耗,要考慮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禦強於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考慮由於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情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意義。實事也説明在很多的情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並沒有發生。應該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己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棄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佔而對方抱有積極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於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做出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於慌亂並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於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於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