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學習要點

來源:文萃谷 1.79W

學習本文,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詩詞五首學習要點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識記每篇文章的出處,作者及所處的年代。

4、背誦詩詞曲五首。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從和州返洛陽,途經揚州時,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贈他,他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作為答謝。

“樂天”是白居易的字。

關於作者: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他和柳宗元同中進士,一起參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團,在當政的幾個月內實現了一些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他與白居易同年(772)生。兩人在長安認識,互相唱和詩達數十篇之多,世稱“劉白”。

思考:

1、詩的開頭兩句“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是什麼意思?

這兩句意思是寫作者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一樣。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淒涼荒僻之地。這兩句寫出了作者長期被貶的憤慨心情。

2、本文運用了典故,請同學們把它找出來。

本文有兩個典故,一個是“聞笛賦”,一個是“爛柯人”。

3、關於本文的主題

本文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本意和比喻義是什麼?

這兩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樹比喻作者自己,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陳代謝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通意義。後人用此句,並不和詩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展。

  二、《赤壁》

1、關於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詩人。他生活在日趨衰落的晚唐時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負是恢復唐王朝天寶以前的興盛景象。他反對最高統治者窮奢極欲、不恤國事,更痛恨藩鎮割據和回紇、吐蕃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認為唐王朝必須除去這兩大禍患,加強統一,收復失地,國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減輕。但他始終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一直慨歎憂鬱。杜牧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顯著,後人稱盛唐時期的杜甫為老杜,稱晚唐時期的杜牧則為“小杜”。著有《樊川集》。

2、關於本文的主題: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3、如何理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

  三、《過零丁洋》

《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傑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官至丞相兼樞密使,封信國公。他在職時,正值元蒙軍隊大舉南侵,南宋處於亡國邊緣。為了救亡圖存,他積極組織抗戰,不幸兵敗被俘,英勇就義。他在獄中寫有《正氣歌》長詩,表現了他的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1、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被俘後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所寫。後來元軍統張弘範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時,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節。

2、關於本文的主題:

作者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了詩人憂國之痛和願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3、寫出《過零丁洋》表達作者視死如歸的赤膽忠心的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寫的。當時王安石當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壓抑,所以詞中頗有消極傷感的情緒。但他畢竟有着曠達的.胸襟,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中達到了自我解脱。

學習本詞,要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這首詞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麼?

交代寫作緣由,引出下文。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3、請寫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是: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乃寫景之句。“轉”、“低”是從人的視角看月,這使我們聯想起李白的《靜夜思》中的什麼詩句,寫的是思鄉之人,抒的是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5、在蘇軾這首詞中“無眠”之人特指的是什麼?

思念遠方親人的作者自己。

6、雖然月圓人難“圓”,但是豁達的詩人還是祝願: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山坡羊·潼關懷古》

1、關於本文作者。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代散曲家。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陝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興還是亡,帶給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來,封建王朝“興”時,怎樣?“亡”時,又怎樣?

在作者看來,封建王朝“興”時,必大興土木,剝削壓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時,老百姓因戰禍流離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題:本文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