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記憶裏的蘆葦蕩散文

來源:文萃谷 1.89W

20世紀80年代之前,老家淮河的蘆葦蕩有幾千畝之大。蘆葦是老家人過日子離不開的好東西。老家人蓋房用的是蘆笆,囤糧食用的是蘆褶,睡覺鋪的是蘆蓆,燒鍋用的是蘆葦下腳料,包粽子用的是蘆葉,寒冷冬天腳上穿的是用蘆花編的“一毛一窩子”,就連買油鹽醬醋也少不了用賣蘆葦、蘆蓆換來的錢。改革開放後,蘆葦盪開發成為特種水產基地,蘆葦雖不復存在,但過去一年四季走進蘆葦蕩的記憶卻是難以忘懷的。

走進記憶裏的蘆葦蕩散文

初春,牛草青黃不接,冬儲的稻草豆秸快喂完了,田埂上的青草剛返青,老牛吃不飽,犁田耙地哪來的勁?不過不要緊,這時蘆葦蕩裏齊刷刷的蘆葦都已經竄到半人多高了,綠葉婆娑,長成了青紗帳。揮刀走進蘆葦蕩,割上頓飯工夫,就足夠老牛一天的温飽了。

五月端一陽一,粽子飄香。端午節前,家家都會有人走進蘆葦蕩去採蘆葉。這時的蘆葉油光水亮,透出暗暗的清香,從頂端往下數六到十片葉綿一軟寬長,用它們包煮的粽子清香撲鼻,清爽可口。

晚秋,酷烈的西風把蘆穗烤得由灰變白,似一朵朵白雲在蘆灘上空起伏飄蕩。蘆花是編織一毛一窩子的好材料。那時候,農村貧窮,不少人家做不起棉鞋,貧苦人家的孩子就會走進蘆葦蕩去採蘆花,用來編織禦寒的.“一毛一窩子”。極貧困的人家買不起棉胎,還採摘蘆花充被禦寒。有首兒歌唱道:蘆花白,蘆花暖,蘆花一毛一窩防凍瘡,蘆花軟被禦寒涼。

寒冬臘月,霜降雪揚。蘆葉枯了,蘆稈黃了,整個蘆葦蕩一片金黃。忙完農活的鄉親們,磨快了鐮刀,泡軟一了皮划子(生牛皮做的筒狀鞋),蒸好了幾鍋白麪大饅頭,划起大木船,來到蘆葦蕩搶割蘆葦。他們搭起蘆葦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營生雖苦,但想到那一捆捆蘆葦能換來一張張鈔票,也就苦中有樂了。

走完了生命一個輪迴的蘆葦,有的被扎笆蓋房,有的被劈篾編席,有的被打漿造紙,有的被燒火煮飯。不管被用做什麼,它們都無怨無悔,以不同的方式回報了它立足的那一片土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