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珍藏仇莊

來源:文萃谷 5.42K

仇莊村有條中心主路,從村東一直延伸到村西。

經典散文:珍藏仇莊

當你從路東口兒進村以後,只見迎面兒的兩側牆上分別寫着:“順乎民情、水到渠成”和“天合人意、福至匯通”,這兩句話在陽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它的內涵卻飽滿而深邃。

這條路鋪着平坦的柏油,路兩邊兒齊刷刷排列着灰色的水泥路牙。路比較寬,上下兩車道,路中間划着醒目的虛黃線。

路上沒有樹葉、煙頭兒、痰跡和垃圾,路兩側也看不到任何堆積的雜物。

沿路兩側矗立着高高的灰色鋼製電線杆兒,中部都懸掛着兩串兒大紅燈籠,頂部裝着單臂路燈。

陪伴着路燈的有梳粧整齊的白蠟樹、碧桃、榆葉梅、金枝槐和紫葉李,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那些矮小的綠草葉子緊緊擁抱着晶瑩剔透的露珠,顯得格外的精神。草地裏還生長着一些紅色、黃色、紫色和粉紅色的小花兒,陣陣風兒吹來,那些花兒不斷地搖擺着,真像身穿花裙的小姑娘們跳着優美的舞蹈。

綠地上還立着半米多高的白綠相間的國家電網提示牌兒,上面寫着:“綠帶來生命,花帶來色彩,電帶來光明。”

東口兒路南的牆上圖文並茂地畫着二十四孝故事,有一百多米長,成為村兒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見過許多村莊,那裏靠路邊兒的牆上大都寫着這樣或那樣的口號兒,還有的寫着不知真假的廣告詞。仇莊村的文化牆卻與眾不同,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和傳統美德。路過這裏的人們,不論是本村兒的還是外來的,都會感受到“孝文化”的薰陶,久而久之,“孝文化”就會在更多的人心裏紮根落腳,不斷將這個寶貴財富傳下去。不經意間,忽然發現兩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兒,她們正以文化牆為背景,用手機在拍照。不知她們倆是仇莊村的還是外村兒的,看得出來,她們喜歡照相,喜歡“孝文化”。她們以後一定會成為人妻,成為母親。母親是對子女進行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和實施者,其素質直接影響着子女的品質,甚至影響着一個村兒乃至一個地區的希望和興衰。兩個女孩兒瘦瘦的,個頭兒都在160多公分,她們倆沒有時髦的穿戴,沒有濃粧豔抹,長得樸實端莊,她們是我見過的最美麗、最動人、最可愛的女孩兒。

村部兒坐落在路中部北側,附近有文化廣場、幼兒園、超市、公廁、多功能廳和一些村辦企業。

陸續有身穿寶藍色工裝的人們走進一家企業的大門,他們有騎車的,有步行的,有一個人走的,也有結伴而行的,大多數是年輕人。那寶藍色工裝在陽光的映照下,如一塊塊移動的藍寶石。

三個宣傳櫥窗立在村部兒的對面兒,上面醒目地寫着:“法制天地中國夢,道德村莊和諧情。”

旁邊兒高高的鐵架子上對稱安放着四個灰色大喇叭,這樣的大喇叭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了。有人告訴我説:“村兒裏一直用大喇叭,已經伴隨我們好幾十年啦。”

過去,電話、電視在農村還是稀罕物,大喇叭是村兒裏的主要宣傳工具。村兒裏常用它通知開會,宣傳政策,告訴村民重要的事兒。村民們也靠它瞭解國家大事,收聽天氣預報。

三十多年前,我在縣五金廠工作,附近的喬莊村就有大喇叭,每天早晨六點半準時播放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對郊區農村廣播,之後就是縣廣播站的簡短節目。現如今,許多村兒的大喇叭早已“退休”,很不容易再看見。在這裏看到熟悉的大喇叭,就像遇到了久別的老朋友,感到格外親切。

路的兩側,延伸着一排排磚牆紅瓦排子房。陽光均勻地灑在那手挽手肩並肩的紅瓦上,那依然是明代的陽光吧。遙想當年,江南有仇姓大户來此定居建造了仇家莊,後來,人們習慣稱呼為仇莊兒。他們從江南來到這裏的那天,也一定是沐浴着温暖的陽光吧。如今,那陽光不曾改變,仇莊村的容貌卻已經變了,村兒裏實現了亮化、硬化和綠化的全覆蓋,變得越來越俊秀了。

這裏看不到其他村莊“千峯競秀”的民居,而是鱗次櫛比,整齊劃一。很久以前,仇莊村就自行規劃了排子房,每家每户都像城裏一樣有了門牌號兒。後來,村兒裏對村民住房的間距、宅院長度、街道寬度、房屋各部位尺寸以及原房屋如何處理都作了詳細規定,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這個舉措,不僅有利於建設規範整齊的文明村,還能有效節約土地資源,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更能避免鄰里之間因為建房而產生的不愉快,促進鄰里和諧。

村民建房都用了紅瓦,這些瓦片兒雖然不像宮殿和寺廟的黃色琉璃瓦那般高貴,但是,它們卻本分地保護着屋裏的主人們不受風雨侵擾,保護着他們的幸福生活,而自己卻長年累月默默地承受着風吹、暴曬、雨淋和雪打。瓦片兒用自己弱小的身軀給村民們帶來了舒適的生存環境,卻從不求人們的讚揚。

瓦片兒是平凡之物,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和遺忘。但是,它們不忘使命,不改初心,盡職盡責地匍匐於人們的視線之外。那些為人類幸福而忠於職守,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的人不就像這一片片不惹人注意的瓦片兒嗎?這才是一種道德上極為崇高的境界。

柳樹情懷

仇莊村文化廣場西側,生長着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柳樹,在很遠的地方兒都能看到那一蓬綠意。

這棵大柳樹有十六七米高,樹幹粗的要兩個人才能環抱。看得出來,這棵大柳樹有一定歲數了,就像村兒裏德高望重,樸實厚道,慈眉善目的老人令人敬仰和愛戴。

大柳樹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葱葱,遮天蔽日,在炎炎烈日垂下一地陰涼兒。閒暇時,村民們有的在樹下石桌上閲覽書籍,談古論今;有的打牌下棋;有的在樹下盡享天倫之樂,照看着自己的小孫子。麻雀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鳥兒在樹的枝葉間飛來飛去,不知疲倦地,無憂無慮地歡歌。蟬也加入到合唱團,盡情地舒展着歌喉。在大柳樹下,人們可以充分地享受着悦耳、奇妙的大自然樂章。大柳樹襯托着仇莊村,使得仇莊村充滿了生活的情調兒,讓仇莊村變得真實、自然、温馨和親切。

大柳樹並不需要高檔的肥料滋養,只要有泥土、水和陽光就能夠生長,而且會長得非常健壯。大柳樹有着獨特的美麗,是其它的樹類植物無法比擬的,這種美麗就在於枝條和樹葉的下垂,它長得越高大,枝葉垂的越低,這些枝葉和它們的母親——大柳樹一樣,深深地眷戀着大地。千萬條細柳不管自己如何生長變化,位置如何挪移,都始終保持着原有的本色,它們似乎都很有靈性,深深地感激地氣對它們的滋養。

不知道這棵樹是誰種的,又是誰精心培育的,他們,也許至今還健在,也許已經長眠在家鄉的沃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懷念和感激。他們那“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可貴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大柳樹的血脈裏,融入到仇莊人的心靈深處。

仇莊人深深地愛着大柳樹,對樹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

村兒裏精心設計和建造了三環,其中一環就是綠環,那是覆蓋全村兒的綠化工程。在北京市啟動的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中,村兒裏還對一千五百畝地進行了綠化,推進了平原造林的進展。

人離不開天空、水和樹。仇莊村的父老鄉親熱愛藍色的天空,清澈的水和充滿生機的綠樹,於是,他們在道路邊兒、田埂間和自家的小院兒內外都種上了樹和花草。那草木青翠碧綠,花兒濃郁芬芳,空氣清新濕潤的景色,彰顯着仇莊人獨特的品味和個性。

這些大大小小的樹在仇莊村自成風景,宛如一道道保護神默默守護着温情的家園,突顯出人與樹,人與綠色,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

朋友,如果你要來仇莊村,展現在你面前的是“村外不見房,進村聞花香,出門綠成蔭,路路綠成行”的景象,這樣的美景,怎麼能不讓人陶醉呢?

麥子飄香

初次來仇莊村的那天,看到了久別的綠油油的麥子。

陽光下,青綠的麥子一望無際,陪伴着它們的,還有一座座排列整齊的無公害蔬菜大棚和高大成行的樹木。

那方方正正的麥子地,就像珍貴的翡翠碼放在田間。

頭枕着沃土,在大地母親的温暖懷抱,已經酣睡了一個冬天的麥子,在春風的輕輕呼喚下,漸漸甦醒,經過春雨的洗禮和澆灌,麥子慢慢地長高、抽穗、灌漿、成熟,整個過程是如此的自然而不經意。

那一棵棵麥子都把根牢牢抓住大地,挺直了自己的身軀,穩穩地站在家鄉的沃土上,接受着親人們的檢閲。

多情的風兒吹來,碧波奔湧,麥子紛紛閃動着自己的旋律,泛起層層激情,送來迷人的香氣。

都説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仇莊村的鄉親們非常明白這個道理。老人常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莊稼人的命根子,只要你勤快,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才會有好收成。”還有的講:“種糧食不能懶了,更不能糊弄自己。愛護土地,保護土地不受污染,保護糧食的安全,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他們更懂得地養糧,糧養人,人養地良性循環的道理。於是,村兒裏種地採用了測土配方,營養診斷,平衡施肥,推廣施用有機肥和緩釋肥,有效涵養了土地,增加了收成。

再次來到仇莊村,麥子已經變得金光燦燦。

麥子就像黎明到來那樣悄無聲息,麥子長熟了,給村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麥地裏傳來了“轟隆隆”的機鳴聲。放眼望去,幾台收割機在麥浪中來回穿梭。收割機的旁邊兒圍着好幾個農民,他們正拿着口袋裝着麥粒兒,裝滿了再運回去。不像從前,麥子成熟時,人們還得拿着鐮刀,彎着腰一把一把地將麥子割下,用小推車或拖拉機把麥子運到打麥場裏,將麥子在場院曬乾,用牲口拉着碾場碌碡碾壓,再用木杈將麥秸挑到場院邊兒,然後用木杴把麥粒兒、麥糠等混合物使勁往上空拋,藉着自然風揚場,使得麥粒兒與麥糠分離,這樣就可以把麥子裝麻袋入倉了。以後有了脱粒機和揚場機,更方便了。再後來,有了收割機,提高了效率,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最大限度保障了顆粒歸倉。

我喜歡麥子,它的一生從油綠到金黃,一代又一代演繹着一種質樸的泥土精神。

那數不清的麥子正像勤勞、正直和善良的仇莊人,他們的骨子裏有麥子的純潔和善良,有麥子的樸實和憨厚,更有着麥子的莊嚴和高貴。

觸摸村史

仇莊村注重文化資源建設,千方百計辦起了村史展。

展覽館記載的主要內容有仇莊村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文化教育、民風民俗、傳統農具和大事記等。

一位村官兒介紹説:“建這個展覽館,是為了讓年輕人瞭解村史,瞭解村民以前的生活和生產的艱苦,體會現如今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珍惜美好的生活。”

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許多老式農具都陸續被現代機械所代替,若不及時將這些農具收集起來,很有可能再過若干年就會徹底消失了。仇莊村和仇莊人做了一件傳承歷史的重要事情,使得這些僅剩不多的老物件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下來。在展廳內,最吸引人的還是那些傳統農具,用於耕種、灌溉、收割、加工、貯藏的一應俱全,這些老物件讓人感受到了時光的荏苒和時代的變遷,也給村兒裏的年輕一代保存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記憶,傳承了京郊大地的農耕文化。

農具,看似平常,但是卻凝聚着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鋤鐮犁刀鍬鏟耙,既是他們手腳和肩腿的延伸,更是人與大自然博弈後的互贈。

眼前的展品讓我目不暇接,我看到了用來計量糧食的鬥、升,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播種機——耬車,用來鍘草的鍘刀,做磚的磚鬥,做瓦的瓦軋,用來磨面的石碾和石磨,打水用的轆轤、壓水機,割麥用的鐮刀等舊農具。還有鼓風機、碌碡、犁耙、鋤頭、大叉、三齒、耠子、簸箕、鍘刀、風箱。也有很多不認識的農具。

很喜歡展廳的耬車,有文獻資料記載的播種用農具就是西漢的耬車,耬車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播種兩項工作。記得童年,我大舅家有一個耬車,曾經用牛拉着播種麥子,大舅扶着耬車,邊走邊搖晃着耬車,讓麥粒均勻地種到地裏。耬車也叫“耬”“耬犁”,主要由耬架、耬鬥、耬腿、耬鏟構成。有單腿耬車至七腿耬車多種,耬車可以播種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過去,仇莊村的鄉親們在耕作中主要使用七類農具:耕地整地用犁、耙、耱;播種主要用耬車;中耕用鐵鋤進行除草、間苗、培土作業;灌溉用轆轤和抽水機;收穫用鐮刀、短钁、簸箕、木杴、鼓風機;糧食加工用碾子和磨,棉花加工紡車、彈弓、織布機;運輸用擔、筐、馱具、獨輪車。這些農具,在仇莊村村史展覽館大部分還都能看到。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驥才説:“我們歷史文化的根在村落裏,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部分在鄉村,如果鄉村沒有了,這些文化遺產會全部消失。”

這些農具見證了京郊大地農村的歷史演變,是農村非常珍貴的財富和農具文化,更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幸福晚年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都要經歷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的不同發展階段,這是大自然規律,任何人也無法改變。

村官兒高會軍曾經對我説:“關愛老人,幫助老人其實就是在關愛和幫助自己。”我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物慾、人慾橫流,讓人們的心理和感情變得自私、冷漠,温暖、情感和真誠越來越少了,五千年來傳承的“孝文化”在現代人的頭腦裏越來越淡薄,孝順老人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媒體的法制欄目也經常播放一些兒女不孝順老人的案例。針對這一現實問題,這些年來,仇莊村把弘揚“孝文化”作為禮樹村風的切入點,把“孝”作為治村之策,要求村民必須行孝道。這樣的治村理念還是不多見的。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孝”,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把‘孝’視為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認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更是治國之道。”“孝文化”藴含着豐富的倫理和人文精神,也體現了“儒教的仁義,道教的清正,佛教的善良。”從這些意義上來説,贍養父母,孝敬老人,這是做人的根本所在。子女們應當懂得感恩,崇尚孝道,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兒。

“村看村,户看户,羣眾看幹部。”為了樹立尊老孝親的村風,村官兒們都從自身做起,一方面孝順好自己家裏的老人,起到了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千方百計為村兒裏的老人辦實事兒,讓他們安度晚年。

村兒裏在村東口兒設立了二十四孝故事文化牆之後,又在百姓俱樂部設立了文明禮儀宣傳長廊和新“二十四孝”文化牆,在文化廣場設置了法律格言牆和法德共治主題雕塑,讓村民處處都能感受道德、法制和“孝文化”的薰陶。

隨着“孝文化”的深入宣傳,受眾面兒越來越廣泛,村民的文化需求更是越來越多。為了不斷滿足村民的需求,村兒裏專門兒開設了“傳統文化大課堂”,利用遠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等資源,為村民定期播放傳統文化經典課程《弟子規》《讀論語》,每次上課,教室都座無虛席。村官兒們還逐户去發放《三字經》《靜思語錄》等小冊子和《大愛》等道德教育光盤,引導村民做好人、幹好事兒,特別是要孝順老人。

每年臘月二十是村兒裏自定的“老人節”。十多年來,每逢這一天,村官兒們都要集體走訪每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他們送上過節費,還要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健康狀況。

村兒裏不僅掌握着每位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還逐户和老人的家屬簽訂了《贍養協議書》。在《贍養協議書》中,大到老人的住房面積,小到供給老人的口糧和細糧比例,都有詳細規定,制度化的管理,促使各家各户都把“孝”落在了實處兒。

村養老管理服務中心建立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兒就是對全村六十歲以上老人建立檔案,包括老人的個人信息、配偶信息、其他家庭成員信息以及目前生活狀況的描述,建成了村級老人檔案庫並實行了動態管理,便於村兒裏更好地為老人服務。

激勵機制也用到了孝順老人上,村兒裏定期組織“孝順公婆的好兒媳”“孝順父母的好兒女”“和諧家庭”“文明户”等評比活動,激勵更多的人尊重老年人,孝順老年人。經過這些年的引導和教育,如今村民家庭矛盾越來越少了,家庭生活越來越和睦與和諧。

農村建公共浴室,還真是個新鮮事兒。浴室採用太陽能與電加熱方式供應熱水,開放時間為每年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五月初,收費標準是每人次三塊錢。浴室內有20多個淋浴頭,可供40人同時洗浴。村兒裏規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洗澡免費,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帶着家裏六 十歲以上的老人來洗澡,也全部免費。

如今,城市社區正在想方設法為老年人建立餐桌,由於種種原因,還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仇莊村,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村兒裏建立了老年人食堂,配備了專用送餐車,安排了專職做飯和送餐人員,保證了老年人訂餐、送餐和就餐工作有序地進行。食堂按照有利於老年人營養搭配原則進行配餐,由送餐員及時送到老年人家裏。老年人也可以根據需求到食堂就餐。

老年人不住敬老院就可以得到日託服務,這是多少城市老年人夢寐以求的啊!然而,這在仇莊村卻不新鮮了。村兒裏的養老管理服務中心成立了日託所,設置了牀位,實行統一管理,牀上用品統一配置,定期清洗,為老人們提供了一個乾淨舒適的生活環境。一些子女要出遠門兒了,為了避免老人在家裏孤單,無人照顧,也會將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到日託所,讓他們在這裏度過快樂的一天。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老人,仇莊村建立了一支由十人組成的居家養老義務服務隊,由老年人周書蘭任隊長,其他九名成員都是自願參加的。他們經常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衞生打掃、衣物整理、陪同看病、檢查沼氣、換燈泡、維修水管和調解糾紛等服務。當老人出門購物、看病或者來養老管理服務中心行動不便時,居家養老服務隊的成員就主動接送他們。

人活一世,圖的就是有情有義,只有懂得了情義,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才算完整。情義不僅僅關係到農村村民或者城市居民個人和家庭,而且關係到我們民族之福祉。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之本,孝順老人可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講:“孝順老人,應當外安其身,內安其心。”

我們在積極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更應該大力倡導孝道,弘揚“孝文化”,千方百計營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使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能夠代代傳承。

這些年來,仇莊村的村官兒們在村內大力弘揚“孝文化”,“用孝心凝聚人心,以‘孝’促發展,以‘孝’促文明,以‘孝’促和諧”,效果顯著,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孝文化”如同仇莊村的大柳樹那樣,在村民心裏牢牢地紮下了根。

村兒裏的帶頭兒人王書信説:“凡事都有個主題,咱村文化的主題就是‘孝文化’,就是要讓孝順成為村風。”

村官兒情懷

五月初,通州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京璋和內司委主任郭寶聖等領導帶領我們來到仇莊村視察,仇莊村和王書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早晨,我從玉橋東里前往位於通州區最南端的仇莊村,到了村兒裏才八點多鐘,看看與王書信約定的時間還早,就沒有先到村部兒,而是在村兒裏忙着拍照。

當我來到文化廣場拍照時,王書信和高會軍等人看到後,馬上出來迎接我。王書信遞給我一個桃兒,説是村兒裏種的,很甜。一個桃子,一下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他把我讓進辦公室,我們就像老朋友那樣聊了起來,使我對仇莊村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對他這位傳奇人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998年,村兒裏的第十任帶頭兒人將重擔交給了王書信,歷史也把一份沉重的責任交給了他,對他寄予了殷切的厚望。

十六年來,村兒裏遵循着王書信提出的“順乎民情,水到渠成”的自然法則,堅持了“以德為政、以法治村”的理念。“以德為政”就是要求村官兒們必須有德性。在他看來,“德”就是為人正直,工作有為,得到大家認可,這是村官兒必須具備的起碼素質。有德性的人,才能為老百姓做好事兒,幹實事兒,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護。“以孝治村”就是要求村民必須行孝道,人人孝順老年人,建設和睦家庭,建設文明村莊。他用“德”要求自己和村幹部,用“孝”凝聚人心,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村兒裏的發展進步有機地融為一體。

王書信帶領村官兒們始終堅持 “管理村民動感情、工作起來有激情、服務到位要熱情、共享成果見真情” 的多情化服務。他説:“要想把事情做好就應該順乎民情、符合民意,瞭解老百姓所想、所思、所盼。要和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兒上,和老百姓攀親戚,把他們當成一家人,知道他們要我們做什麼。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鄉親們的理解和支持。”

那年,村兒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遇到了資金緊缺的困難,王書信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的樓房作抵押,貸款80萬元,解決了燃眉之急。

這些年來,村兒裏非常尊重鄉親們的意願,每年都要召開全體村民會議,把村務、財務情況向他們亮底兒,自覺接受父老鄉親們的監督。

鄉親們都覺得,王書信是個想幹事兒,能幹事兒,會幹事兒的人,值得大家信任,跟着他走沒錯兒。

王書信與團隊帶領鄉親們精心設計並鋪設了村民的福祉大道。美麗的仇莊村變成了北京市的郊區生態村,全國文明村,成為通州一顆耀眼的明珠。

仇莊村這些年的深刻變化,村內和睦和諧的人文環境,整潔優美的自然環境,安居樂業的舒適環境,已經遠近聞名,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源源不斷。最近,北京電視台對仇莊村進行了專題宣傳報道。一個名不見經傳,常住人口不足800人的小村子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樣子,正是因為村兒裏有一位出色的帶頭兒人,有一支優秀的團隊,有一羣不平凡的父老鄉親們。

讀書情結

在現實生活裏,車馬喧囂,燈紅酒綠,浮躁的環境正在磨滅很多讀書人的意志。但仇莊人雖“結廬在人境”,卻“心遠地自偏”,他們不受車馬喧囂攪擾,不受物質世界誘惑,總是“在繁華中選擇寧靜,在忙碌中選擇思索,在誘惑中選擇堅守”,堅持讀書讀報,為自己提供有價值的精神食糧。

仇莊村的發展,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跟愛讀書的王書信密不可分。在他的房間裏到處是書,枕頭旁、書桌上、飯桌上,就連衞生間的凳子上都有。《法家的管理之道》《低調做人的哲學》《黃帝內經》《論語》《弟子規》都是“50後”王書信反覆要看的書。他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裏尋找營養,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村兒裏建了“益民書屋”,有各類圖書5000多冊,都進行了分類整理並上架。那裏專門設立了法律讀書角和婦女讀書角。每天晚上,書屋總是燈火通明,前來看書和借書的村民擠滿了屋子。村兒裏以這裏為文化活動的載體,經常組織未成年人、年輕人、婦女、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開展讀書學習活動;組織老年人開展“聽書聽報”活動;利用週末、節假日、寒暑假開設電腦培訓班兒,免費教村民學習電腦。

許多村民和農民工通過讀書看報這個途徑,及時瞭解了相關政策。那些從事種植、養殖、運輸業致富的農民,都是通過讀書看報獲取了相關信息和技術。讀書還可以教育人,村兒裏那些喜歡玩兒鬥地主、搓麻將、扎金花兒的都把更多的閒暇時間用在了讀書看報上。

在借書管理登記簿上,周淑蘭的名字出現頻率最高,她是這裏的借書大户。五年前,她作為北京市唯一的代表,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首屆全國全民閲讀活動經驗交流會,不僅作了重點發言,還獲得了一等獎。

村兒裏還有一個特殊的讀書羣體,年齡最大的八十多歲,最小的六十歲。每到週日,十幾位老年人經常聚在一起讀書,飲食保健知識和教育下一代的相關書籍,都是他們集體學習的內容。

有人説,喜歡讀書的人都能夠長壽,因為,書中的精髓對人的內心涵養,好的心性養成都是有益的,如同地裏的莊稼與有機肥料的關係一樣。讀書,可以使人們淨化靈魂,沉澱思想,昇華精神,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仇莊人愛讀書,書讓他們的眼界更寬了,看得更遠了。

幸福家園

記得那次跟隨着區人大領導來視察,許多人不約而同地讚歎道:“這是村子嗎?”言語中,流露出大家發自內心對仇莊村的羨慕和讚歎。

這些年來,村兒裏在全區率先成立了全程代辦服務室,為村民提供全程服務。還成立了村民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進一步擴大了為社區村民服務的範圍。相繼完成了改水、改廁、吊炕、道路硬化、沼氣氣化、陽光浴室和節能路燈等一系列民心工程。

村兒裏十分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十多年前就制定了考入大學的本科生和大專生的獎勵辦法,後來又增加了對考入高中的學生進行獎勵的條文。多年來,村兒裏堅持安排專車送考入大學和高中的新生去入學報到

每年的元旦、春節等重要節日,村兒裏都要在多功能廳組織大型文藝演出、藝術展覽和“紅色影片展播”;信息服務站定期為村民組織信息技術培訓和蔬菜種植培訓;建立了通州區第一個村級百姓俱樂部和北京市僅有的村級村民文化活動中心,購置了搖籃、搖椅、乒乓球桌、枱球桌、點歌機等文化娛樂設施,配有羽毛球、圍棋、象棋以及報刊雜誌等文化讀物。還建立了村內合唱隊、秧歌兒隊、廣場舞蹈隊、老年樂器隊、籃球隊、乒乓球隊,為他們開展活動提供場地、音響、樂器、電子版優盤,每月進行一次文體比賽。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還建有三十多米長的文化長廊,以構建和諧村莊為主旋律,融入了法律和道德內容,以格言、警句、古詩和圖畫的形式對村民進行素質教育,免費對村民長期開放;村兒裏的文化廣場、健身廣場、街心花園、村民大舞台、多功能廳和“益民書屋”都非常吸引人,每天都有很多人蔘加活動;村兒裏還在廣場安裝了一台LED大屏幕,每天播放通俗易懂的中華德育故事、勵志漫畫等,對村民進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孝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等。在廣場還建有“法德共治”主題雕塑。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仇莊村的老百姓農閒有了事情做,生活有了樂趣,精神飽滿了,就連思想都有了明顯變化。

為了解決村民存取錢路途遠的難題,村兒裏通過和北京農商行協商,在村兒裏安裝了銀行自助取款機,村民不出村就能取錢,還能繳納手機話費和充值。

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效果明顯。實現了管網供水,家家户户安裝了水錶,改善了村民飲水條件;建新式節能吊炕180個,新式吊炕能夠將冬天室內温度提高3度左右;集中建了沼氣站,實現了資源再利用和全村統一供應燃氣;為全村農户建了300個“三格水衝式”廁所。三格式化廁所是由三個相互連通的密封糞池組成,糞便由進糞管進入第一池依次順溜到第三池,實現了無害化處理;村兒裏還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和15個垃圾收集大箱,安排了10名專職保潔員。免費為村民各家各户配置了密閉垃圾桶,每天有專人上門收集垃圾,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村兒裏完善了雨水處理系統,鋪設了污水管線,實現了雨污分流和生活污水處理,有效地改善了環境質量;在村兒裏道路的主要位置安裝攝像頭32個,新建封閉式圍牆1800米,在全鄉率先實現了封閉式社區管理。

在新形勢下,村官兒們認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對村兒裏的發展非常重要,於是,村兒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採摘觀光園,努力向旅遊農業發展。村兒裏有三百多畝露天菜地,種植綠色安全的特色蔬菜,有效解決了“4050”人員的就業問題。先後引進了八家環保企業入駐仇莊村工業大院兒,實現了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在本村兒就業,就業率達到91%。村民年人均收入元,高於周邊許多村兒農民的年人均收入。

仇莊村立足於廣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他們的意願,在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為村民營造了一個功能齊全,設施配套,鄰里和諧,生活幸福,安全便利的生存環境,成為令人羨慕的温馨家園。正如村歌兒《亮起來》唱的那樣:“春華秋實亮起來,水到渠成傳送愛。左鄰右舍亮起來,共建和諧花如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