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3.09W

本來不想寫讀後感,後來想想還是寫的好。

《黑旗》讀書筆記

這本紀實作品前半部分的枯燥讓我很沒有好感,而且直説了吧,現實意義大於文學意義。這本書之所以火爆,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題材。當然,也很有可能因為這是我讀的第一本紀實題材(還有另一本未讀完),所以我的無知導致我覺得無趣和乏味。搜索豆瓣評論的時候發現這本書即將影視化,所以我覺得還是寫點什麼的好。

這本書的題材,百度一下就知道,lof太神經,我就不明説了。

最近有許多作者喜歡從生活中取材,但明喻暗喻十分淺顯,都停留在幼稚的表面。據我所知,甚至有些負有盛名的大家也走進了這個誤區。我並非是想扮演一個獨醒的角色,因為我其實很討厭“獨醒”這個概念的濫用。屈原之後,私以為能擔得起這個名頭的人少之又少。

遠了。所以,我推薦這本書,純粹因為我喜歡這本書傳遞的思考:對於仇恨和隔閡,我們應當如何應對,以及惡勢力會如何進一步動作。

很早以前偉人就説過了——“環球同此涼熱”,即大同世界,沒有一方可以獨善其身。然而就是有人要耍心機,就是有人要壁上觀,就是有人要渾水摸魚,哪怕他們對最壞的後果心知肚明,因為很簡單——有利可圖。所以他們對待敵人的態度也千差萬別,或仇視,或曖昧,或親近,令人十分費解。

真可怕。

書中一切起源都是約旦國王的那一次大赦。如果沒有那次大赦,是不是就不會有扎卡維了呢?我認為不是的。因為總會有瘋狂的人迫不及待地要成為風口浪尖的'英雄,臆想着、意淫着,把全人類推上末日。

這些故事總是能澆滅我的積極和信心,讓我回歸現實並擁有一定的理智。我本來以為努力當個樂觀積極的人已經很難了,沒想到保持這種積極的狀態更難。

不管是我小時候在上海街頭受的本地人的那一個白眼,還是蘇南蘇北蘇中的歧視鏈,或是我最近遇到的一個變態持續一年的騷擾,還有微博上永無止境的爭吵,這些都是我煩躁和悲觀的來源。人們在安逸中開始尋找矛盾,在矛盾中伺機爭吵,最後在爭吵中走向戰爭。然而諷刺的是,最是鼓動戰爭的,往往是最貪生怕死和事後渴求和平的。

不過這些在宗教面前就不一定了。

《黑旗》就是講述了一羣瘋子的故事。他們渴求混亂和死亡,沒有理由,因為這是那個看不見的神借他人之口告訴他們的。這本書裏的人,百分之九十沒有自我思考的能力。

書非常長,人物多且複雜,以極端組織首領為主要描述對象,講述了他們的起和落。但是比起這些所謂的首領,我覺得書裏描述的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也很值得唏噓:温和積極的外交官因為國籍被殺害,友好相處的人們因為挑唆而輕易向對方舉起屠刀,年輕人因為三言兩語就披上彈衣,殊不知自己此行並非是消滅敵人,而是炸死無辜的路人,等等。

微博上總有人鼓吹,説我們已經開智了,不再好糊弄了,然後就評論、轉發的人一頓彈冠相慶、尋找族類,一副唯我獨尊、桀驁不馴的模樣。我的微博大號首頁,總是大家一窩蜂的吹捧或是謾罵某事物,比如《軍事聯盟》就飽受三國曆史圈批評。誠然,我也不大看得起這劇,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然而有些人就是要吹毛求疵,連犄角旮旯裏的東西都要拿出來痛罵一頓,然後重要歸到“到底是爛劇”的結論上。本來沒有多少人這麼覺得的,結果隨着聚聚/大大/太太們的轉發或嘲諷,一順溜就都罵了起來。

沒必要。沒必要這麼粗俗,沒必要這麼苛刻。

比較敏感的例子我就不説了。一天天看下來,大家每一次都在演清高和團結,其實每次都是在被人牽着鼻子走。我覺得挺蠢的,因為這種表現就説明了——他們還是很好煽動。不論如何,面對紛雜的信息時,不應該先想一想“的確如此嗎?”。當然了,我覺得他們蠢,他們肯定也覺得我蠢,鄙視從來都是互相的,這一點覺悟我一直都有。

我在逛絲芙蘭的時候,所有的店員似乎都很忙,只有一個裹着頭巾的姐姐站在那裏,沒有什麼顧客找她。我懷着好意上去了,但事後想想人家或許並不領情,説不定還覺得我髒了她的嘴。這個念頭一出來,我就覺得自己也真是無藥可救了,因為我竟然無法判斷,我這個想法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星巴克裏滿桌的人都在笑着、説着,有的在下,有的在看書,有的在和朋友説笑,有的在談論商務。而遙遠國度裏,年幼的孩子們死在彈片下,失去光芒的眼睛永遠映照着故國破碎的山河。星巴克裏的他們對於世界那一邊的苦難並非一無所知,也並非毫不掛心,只是這些實在太過遙遠,遙遠到明明是真的我們卻幾乎覺得不存在了。

我在一片祥和的咖啡店中品讀苦難,説不出來的滋味。

那就到此為止,不再説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