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瓜營養的美文:冬瓜

來源:文萃谷 9.71K

編者按:劉宏江,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散文隨筆學會常務理事、省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省旅遊文學協會常務理事、省地方誌學會理事,合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長豐縣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散文集《村路帶我回家》《幾度芳草綠》《鄉愁入夢》等。

描寫冬瓜營養的美文:冬瓜

我至今也沒完全弄明白,分明是夏季里長出來的瓜,為什麼偏偏被人叫作“冬瓜”。

冬瓜最初的皮色是青綠的,身上佈滿細密的絨毛。就在它漸漸老熟之際,渾身上下生出粉一樣雪白的顏色,像是冬日裏凝結的一層白霜。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才有了“冬瓜”的名子。

冬瓜,和南瓜一樣,體型碩大,憨憨傻傻地躺在地裏。春天,一粒小小的瓜籽種到泥土裏,到了夏秋季節,長長的瓜藤上,竟然結出這麼個圓滾滾像枕頭一般的大傢伙來,簡直不可思議!

冬瓜,只可以拿來當蔬菜吃,不像南瓜那樣可以當糧食、作主食。我小時候,就特別愛吃冬瓜。無論是炒食煮湯,還是醃着醬着吃,我都是喜歡的。記得小時候,中午做飯前,母親笑呵呵地説:“今個殺一頭肥豬給你們吃吧!”小孩子都明白母親的意思,她是在哄我們玩呢。不過年不過節的,哪來的豬肉可吃,平白無故的,別説殺一頭豬,就是割一斤肉都不捨得。其實,母親是告訴我們,今天又要吃冬瓜了。因為冬瓜憨態可掬的形象,就像一頭肥壯的豬。而冬瓜切成片,滴一點打色的醬油或加一勺黃豆醬燒出來,簡直可以和肥肉以假亂真了,讓人垂涎欲滴。只是,吃到嘴裏,根本沒有豬肉的油膩和醇香,一點也不解饞。

過去,我的家鄉流行一種“送冬瓜”的古老風俗。哪家娶了媳婦,進門幾年還不開懷,肚子上看不出一點動靜。家裏的老人,因為抱不上孫子也着急上火,整天愁眉不展。這種情況下,村裏那些好事者,就會想出“冬瓜送子”的招數來。

中秋月圓之夜,一羣年輕人跑到村外的冬瓜地裏,挑選一隻又大又圓、形狀周正的冬瓜,拿一管毛筆蘸上墨汁,在粉白的瓜面上勾勒出小孩子清晰的`五官,眉是眉眼是眼的。立刻,這隻冬瓜就變成立一個樣子可愛的大頭娃娃。接着,將冬瓜用幾尺嶄新的紅綢布抱着,乘着一片清朗的月色,一路嘻嘻哈哈地送到那户盼着抱孫子的人家。進了院子,只聽領頭的口中唸唸有詞:“小冬瓜,毛呆呆,八月十五來投胎,今兒吃個大冬瓜,明年抱個大胖娃。”領頭的人高聲大嗓,把這句吉祥的話連説了三遍,讓送瓜的場面充滿了儀式感。

求子心切的主人家,早已眉開眼笑,急忙把送冬瓜的村人讓進屋內,小心翼翼地接過冬瓜。接着,又是遞香煙,又是衝紅糖水,又是打荷包蛋,忙不迭地招待這些好心的村民。這隻冬瓜,一定要讓那對小夫妻一同吃了,保不準就能懷上孩子。如果來年這家媳婦真的懷孕生子,送冬瓜的人還要被主人家恭恭敬敬地請過來吃喜面,好吃好喝一番招待。過去在鄉下,就有很多被人家背地裏叫作“小冬瓜”的孩子。

“送冬瓜”也有送錯對象、鬧出笑話來的。小時候,我們村子西頭住着一對年過半百的老夫妻,膝下無兒無女,日子過得淒涼。有一年中秋節,村裏幾個愣頭青小夥子臨時起意,將一隻大冬瓜送到他們家裏來。一向和顏悦色的老夫妻倆,立即變了臉色,將送冬瓜的人一頓臭罵,拿笤帚疙瘩轟出門外。等到一幫看熱鬧的人走後,老夫妻倆傷心不已,老淚橫流,控訴説這幫不安好心的傢伙,分明就是在看他們沒兒沒女、斷了香火的笑話!

我知道,“冬瓜送子”的説法,其實是沒有半點科學道理的,不過是為了表達一份祈願、一種祝福罷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伴隨着村民們思想的解放,見識的增長,“送冬瓜”這種沿襲已久的古老風俗,在我的家鄉差不多已經消失了。

冬瓜,富含營養,而且有防暑解熱、利尿消腫的功效,減肥效果尤其明顯,是一種有益健康的優質食物,被稱為“夏季養生第一瓜”。只是,今天的人們,在菜餚的做法上,尤其講究食材的搭配和營養的合理性。作為時令蔬菜,不是冬瓜燉排骨,就是冬瓜肉丸湯。炎炎夏季,餐桌上一份冬瓜老鴨砂鍋湯,更是人們的最愛。吃起來,既有瓜菜的清爽,又有鴨肉的醇香,營養搭配真是恰到好處。


【本文作者:劉宏江。(公眾號:大作家牽手小作家)】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