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的隨筆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2.94W

小時候的中秋節大多是在一望無際的棉田中度過的。那時的中秋節要是能吃到一塊月餅就會感到很滿足,令人懷念的記憶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那個年代、那一批人共同的經歷。

月是故鄉明的隨筆抒情散文

如今又過了二十餘年,中秋將至,面對一桌佳餚與各種不同風味的月餅,卻找不到一絲童年的欣悦。回想起來,那時雖然勞頓、單一,但更多的確是輕鬆和快樂。

我出生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莫索灣墾區的一個偏遠連隊。從記事時起,每到秋天,天不亮,還沉浸於夢鄉時就被母親帶着下地了,累了就在地裏睡,醒了依然還在棉田裏。棉田的蟲、草、花、藍天、白雲伴我度過整個秋天,一切都是自然、親切、熟悉。

七八十年代的國小是五年制,每個連隊都有學校,有些人口多的連隊還有中學。一般國小部的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要參與本連隊秋收勞動,那時候參加勞動的孩子都很積極,很少請假,家長也不過問還要幹多久,一切行動聽指揮。

記得國小參加秋收的三年裏,每到中秋,老師手裏提着全班的`月餅,也就不足二十塊,午飯時間發給大家。那種高興勁不亞於過年,其實也就是兩人一塊,每人半塊,那時的月餅是團食品廠自己生產的,就是這半塊月餅凝聚着多少人的眷戀、期冀與回憶

國中時期的中秋節同樣是在棉田度過,那時的班主任老師帶着班長把全班人的月餅背到地裏,每人一塊。通常後面的同學還沒有把月餅領到手,前面的同學就將月餅三口兩口地下肚了。

到了高中參加秋收,已不像小時候那樣盼着過節吃好吃的,而是等着每天老師公佈拾棉花成績,排名次,發獎品。獎品大多是一個糖包子或者一碗肉菜,能得到這些就是無尚光榮。就是這些也不是每次都有,班上有的手快的學生,每天可以完成百餘公斤拾花任務,運氣好了,可連續獲得獎品。班上其他同學羨慕至極,我最多的時候也只拾了八十多公斤,累得筋疲力盡換來了一碗肉菜,大家圍坐一圈,很快見底了,末了還用饅頭把碗底的油湯蘸光擦淨。

那時,每當大家勞動累了的時候,倒在柔軟的沙上,沙子暖暖的、細細的、很乾淨,素面朝天。明月無一絲瑕疵,緩緩地行走,寧靜而美麗,每個人都屏住呼吸,享受上蒼賜予的恬淡。

大學畢業後,我很少回到印象中的棉田。前年趁出差的機會,我順便回去了一趟,兒時的記憶一點影子也找不到了,唯一不變的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一望無際的棉田。新型的城鎮化建設早已縮小了城鄉差距。如今,大型採棉機械的推廣和使用,免除了艱辛的體力勞動,學生不再背起行李、坐上拖拉機到連隊採摘棉花了,那段往事已經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月是故鄉明。讓每個人的心中燃起對美好的嚮往,沉澱對往事的懷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