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日本的第一印象雜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6.94K

在日本待了一週之後,我感到很舒服。

我對日本的第一印象雜文隨筆

剛開始出國的時候,我經常會在幾天過後感到有些想家。直到最近幾年,這種情緒才逐漸減弱。

只有這一次去日本,我絲毫沒有那種特別想回家的感覺,更沒有什麼身體和精神上的不舒服。

時差的原因,固然是一方面。一個小時的時差,和沒有時差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出過國的人都知道,倒時差是對身體的一種考驗。對於大部分只能乘坐經濟艙出行的人而言,即使是經常出國的人,也很難做到百分百不受時差影響。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上和社會氛圍上的親切感。在日本,我感受不到那種若隱若現的、精神上的隔閡。

我之前去過的十幾個國家,除了泰國之外,全都是歐美國家,也就是以白人為社會主體的國家。前幾年,我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認為,大部分歐美國家的社會氛圍都很好,陌生人之間都會互相露出笑容,或者互相打招呼,而中國人則很少這樣做。後來,通過觀察,我發現,單就酒店服務員等服務業人員而言,大部分德國人、法國人和挪威人確實像網上所説,比較友善。其他國家相對而言就要差一些,感覺和中國差別不是很大。

而且,我能夠感覺出,對於陌生人,尤其是外國人,西歐人和北歐人所表現出的善意,大都是一種有節制的善意,即僅僅對人友好,但卻缺少幾分熱情。我只在巴黎的一家酒店裏見過一位十分熱情的女服務員。

然而,我在日本所住的幾家酒店的服務員,基本都和那位巴黎的女服務員相差無幾。每當我向他們詢問某處景點的去處時,他們總是會仔仔細細地給我介紹去景點的路線,以及有關那些景點的歷史和典故。

小時候,我總覺得日語是一種特別囉嗦的語言,聽起來讓我感到有些煩躁。這很可能也和電視屏幕上的那些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有關。我能夠感受到,在日本這幾天,我原本對日語的那種輕微的反感,已經漸漸地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熟悉感。因為,日語中的漢字比重比我想象中要多一些。無論是在東京,還是在京都,地鐵站裏站牌上的大多數站名都完全以漢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像我這樣幾乎完全不會日語的中國人,根本不會在地鐵站中迷路。

膚色同種,文化同源,我第一次認識到這兩個原本很陌生的名詞的確切含義。

對我這樣的吃貨來講,更重要的`一點,是飲食上的同源。

我爸曾經告訴我,一個人最愛國的器官,是胃。大部分人在國外待過幾天之後,都會忍不住想吃自己本國的飯。中國人尤其如此。

我對這一點深表贊同。每一次出國,無論是去出差還是去遊玩,我們全家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尋找酒店或者目的地附近的中餐館,以解決胃部的需求。

這次在日本,我只吃了一頓中餐。而且,不是專門去吃。

許多我愛吃的東西,日餐中都能找到。無論是麪條,還是炒飯,或是火鍋,應有盡有。

在名古屋,我真正吃到傳説中特別有助於健康的日式火鍋。

本來,日式火鍋的傳統是先上蔬菜,後上肉。請客的主人為了照顧包括我在內的食肉動物們,特意為我們加了盤松阪牛肉。

一雙長筷子,夾起一片薄如蟬翼的鬆阪牛肉,輕輕放入湯鍋中,連涮三下,隨即夾出來,放入口中。肥瘦適中,鮮嫩可口,香氣四溢。簡直是一種享受。

我一共去了三座城市。名古屋、京都,還有東京。三座城市,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日本。

有人説,這三座城市都能在中國找到類似的影子。名古屋好比是青島,京都好比是西安,而東京則相當於北京。

我反而覺得,東京不太像是北京,更像是上海。

它像北京的方面,可能只是同為首都的一些共性。這一點,上了年紀的人和在兩個國家生活過好多年的人可能會體會得更深。

在我看來,它展示給我的,是日本最繁華、最先進的那一面。

[if !supportLists]一天[endif]夜晚,我坐在出租車上,沿着大橋回酒店。大橋上的光線很弱,來往的車也不算多,只有幾道不算明亮的燈光來回閃爍。

當我抬起頭,一眼看到前方的大橋盡頭,大片高樓瞬間躍進我的眼中。我視線所及之處,每一座大樓上朝向我的窗口都亮起燈來,露出晃眼的亮白色光芒。無數窗口化為無數亮白色的正方形光斑,隱約映出大樓的輪廓。從遠處看,無數光斑拼湊成一幅波浪狀的畫卷,由近及遠緩緩鋪開,由低到高逐漸鋪滿對面的天幕。灰黑色的大樓輪廓在光斑的照耀下若隱若現,黑白分明。此時此刻,天地間沒有其他光源,甚至沒有明顯的其他色塊,只剩下最簡單的黑與白,最純粹的光與暗。

同樣的畫面,我只在上海最繁華的一片商業區看到過。或者説,在某些以未來世界為主題的科幻電影中看到過。

當然,我知道,這肯定不是東京的全貌。但我覺得,它很可能是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

京都和東京剛好相反。

對於這座古城而言,現代社會的元素少之又少,幾乎被壓縮到最低。

從我住的酒店前往花見小路的路上,樓房的高度漸漸降低。房屋外表的裝飾也越來越少,鋼筋水泥逐漸變成木材和油漆。

正是冬季,櫻花未開。但花見小路上的遊人絲毫不少。其中很多都是像我一樣的中國遊客。他們當中有很多都穿上粉紅色的和服,然後拿出自拍杆,聚在一起照合影。

花見小路確實是一條小路。小到幾步就能走到盡頭。很多人都説,這小路其實壓根就不是什麼有名的景點,完全是中國遊客炒出來的。

在我看來,花見小路最好看的地方,就是看不到任何“假”的東西,沒有任何違和感。

中國大陸的許多古鎮,許多名勝古蹟,有多少真正流傳下來的東西?又有多少沒有被銅臭氣沾染的地方?

名古屋剛好介於東京和京都之間。

從這一點來看,它和青島確實也有幾分相似。不僅僅是在氣候上,更是在風貌上。

名古屋有一座城堡,青島有一座道觀和一座教堂。

名古屋的雪不大,青島也從未有過足以遮蓋一切的大雪。

名古屋的都市區裏藏着其貌不揚的風味小店,青島也是。

兩座城市,都是古典文化和現代商業文明融合的產物。

最重要的是,我在這裏第一次嚐到美味的鬆阪牛肉。

在日本,除了語言上的差異之外,只有一件事能讓我明白,自己身處國外,那就是能夠隨意地用谷歌和維基百科。除此之外,一切幾乎都是熟悉的,而又帶着幾分新奇。

我將來還會有很多次去日本的機會。我想,我應該會漸漸更加適應日本的社會氛圍。這個發達而祥和的國家,給我留下一個不錯的第一印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