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文萃谷 1.11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濟學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濟學讀書筆記15篇

經濟學讀書筆記1

最近,我閲讀了《讀懂世界的第一本經濟學書》一書,從中學到了許多有關於經濟學的知識,深感此書是一本好書,特此與大家,。

本書的優點一是在於其語言的樸實易懂,能把經濟金融方面的一些專有名詞以通俗的語言轉化,或是以簡單的事例來解釋給讀者。二是將經濟學的內容分為一個一個小節,每小節的篇幅都不長,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經濟來寫經濟,這使他不像其他經濟金融類那樣宂長又枯燥。所以,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生來説,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書,也可以是學習經濟的入門書。

在本書中,我最喜歡名叫《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的那一節。當今,時常會有報道:“xx研究所聲稱經濟將在xx年趕超xx國家”此類言論屢見不鮮。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這種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長遠預測是的。將這種行為戲稱為“畫今天的餅,充明天的飢”。長遠的未來充滿隨機變量,經濟發展的快慢隨着這些隨機變量而。

天災人禍,不可抗力都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趨勢,於是在這種未知的狀態下,對未來的任何長遠預測都是不負的。作者提到,比長遠未來預測好的多的是短期預測,或者説是短期。有了短期的規劃和目標,我們才能腳踏實地地走得穩。老老實實做今天的餅,總比不着邊際地畫明天的餅好的多。

所以我認為,國家若想要經濟發展,高喊“xx年超過xx國家”這樣的口號是無意義,規劃和目標不會把國家經濟向前推動分毫。而是應該清醒地自身經濟發展的優劣勢在哪兒,該怎樣揚長補短,這才是正確的方式。誠然,經濟的規律在發揮作用,引導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序運行,我們有個大目標固然重要,作為研究機構,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力氣在刀刃上,用他們的去指引經濟發展,他們這些研究機構應該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能夠從根本的機制制度上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我們今天的經濟,缺少的是創新,缺少的是一種推動創新的温牀,能夠讓經濟發展的創新動力。未來很遠,我們嚮往,把握當下,完成當下應該承擔的責任。

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經濟二字與常人的太遙遠,讀了之後才發現,經濟二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貨幣、GDP、與市場是我們生活的基礎,而我們都是經濟社會運作的一員。

經濟學讀書筆記2

這本書是關於城市經濟學的一部著作,城市經濟學屬於地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探討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區位決策和企業利潤最大化問題,並描述這些決策如何促使不同城市規模與城市形態的形成。什麼是城市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屬於地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經濟學研究在資源稀缺背景下人們的決策問題。家庭制定效用最大化決策,而廠商制定利潤最大化決策。地理學是研究事物如何在空間上配置的學科,並回答人類活動的起源地問題。城市經濟學將地理學和經濟學融合為一體,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廠商利潤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區位選擇。城市經濟學還可以用於甄別無效率的區位選擇,對可供選擇的公共政策進行檢驗,以便作出有助於提高效率的決策。

這本書共分為6個部分:在第1篇,它解釋了城市為什麼會存在及導致城市增長與衰退的原因。第2篇主要講述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政府在決定土地利用模式中的角色。第3篇探討城市交通體系,包括分析公共交通體系的定價與設計、小汽車使用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擁擠、環境破壞、碰撞)。第4篇利用一個理性模型探討城市犯罪的起因和空間影響。第5篇解釋了住宅市場的特性,檢驗了政府住宅政策的影響。最後一部分解釋了地方政府分割體系的理論基礎,並探討了地方政府對政府間補貼的反應及納税人對地方税的反應。

書的內容比較淺,相當於專業入門教程,是為本科學城市經濟學和城市事務課程的學生所設計的。書中所使用的經濟學概念可以通過書後面提供的一個附錄(“微觀經濟學工具”)來理解,那裏麪包括了所有關鍵的概念。 因此對我們而言,閲讀並不是很困難,這本書研究城市和城市問題,這些問題在現代社會都是很熱門的話題嗎,因此這個研究本身也就很有社會價值,對我們這些心繫社會,想要研究,解決城市存在的問題,推動社會前進的學生而言,就更是這樣。我們對城市有種複雜的感情。從正面來看,城市推動了創新、生產和貿易的發展,因而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從負面來看,城市存在着諸如噪音、污染、擁擠等問題。我們將在本書第一部分看到,廠商和居民之所以選址於城市,是因為城市內部集聚所產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這些城市問題所帶來的額外成本。而書的後半部分主題是制定解決擁擠、污染和犯罪等城市問題的政策可以增強城市活力,推動城市發展。有些觀點有的和我平時的感覺很不同,但是看過作者的分析後,我的觀念並不那麼確定了,總而言之,這是本很有價值的書。

經濟學讀書筆記3

薩繆爾森是當代新古典經綜合派領袖人物,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坦利·費希爾介紹薩繆爾森時所説的:“薩繆爾森對經濟理論的幾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貢獻”。 從第一章緒論開始這本書就以自然明瞭的辭藻將本應繁雜的理論娓娓道來。使讀者能夠足不出户就可將當今社會上影響人類生活包括經濟現象、環境變化、世界經濟和整 個社會的變動趨勢與經濟學基礎識知相結合進行初步的瞭解。

這本書的編排基本上能滿足各個層次讀者的需求,較高深的內容在附錄或特別標明的小節裏單獨安排。第一篇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紹了一下學習經濟學的一些必備基礎知識。第二篇是微觀經濟學:供給、需求和產品市場,第三篇是要素市場:勞動、土地和資本,以上兩篇也是我們在任一本微觀經濟學的書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題。第四篇從微觀的角度主要討論了下國際貿易、政府以及環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講述了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縱觀全書,所有的經濟理論都建立在三大假設上面:稀缺性假設,經濟人假設,理性人假設。稀缺性假設是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可以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至今沒有人

對其產生過懷疑。但經濟人假設與理性人假設則從理論和實踐上備受質疑。經濟人假設與理性人假設可以歸結為 “理性經濟人”假設。其基本含義有兩點:自利與理性行為。古典的“經濟人”假設以完全理性為條件,即經濟人無所不知,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場方面也是一路綠燈,就是説處於完全競爭狀態且產權明晰。這顯然超出了經濟人的能力範圍。西蒙則把完全理性修正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約束條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對稱,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第二篇供求關係這章講述各種經濟關係受供求關係這一亙古不變的原理影響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鮮豔畫面。雪災時期小城市裏,純淨水、蔬菜、蠟燭、大米短時間內漲價數十倍,春運時的火車及高速公路的汽車上一包方便麪售價五十元,等等。物價短時間內上漲了一些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後物價恢復正常就行了,實際上必定也會回到原來的價位。適度的進行管制允許物價在一定範圍內浮動才是明智之舉。我們都知道消費物價指數CPI在不斷上漲,長期的物價上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短期的由供求關係造成的物價上漲也如此。

第三篇有關效用論及產品市場的篇章,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條件的各個公式、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的產量曲線圖、MC曲線與AC曲線之間關係的數學推導過程、完全競

爭市場的條件、壟斷競爭市場的定義、規模報酬遞增的定義等精彩絕倫,在書本中舉出的大量實例又讓我對他們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的瞭解。

第四篇裏講到了洛倫茲曲線、基尼係數的知識和對公平與效率這個永恆話題的討論。大量的數據和圖表很直觀地讓我瞭解到世界各個角落的國民收入分配現狀。收入分配問題的嚴峻性在這些年來我國大刀闊斧摧枯拉朽式的經濟發展中漸漸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諧是整個社會是否和諧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構成。

第五篇至第七篇薩繆爾森在宏觀經濟學方面,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軌跡進行了研究,並指出了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四個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他指出,如何積累資本以求得持續高速發展是經濟落後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的產出少,可能剛剛能解決生存的問題,無法進行積累以求得未來的發展;而有的國家也許產出較高,但也存在將產出中的多少用於當期的消費,又有多少用於投資的問題。這些國家應當儘量減少當期消費,把儘量多的產出繼續投入,使經濟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薩繆爾森的整個經濟學邏輯體系並非完美無缺,隨着歲月的流逝,對其《經濟學》批判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過。凱恩斯主義者批評其過於為自由放任的市場制度辯護,而斯密

的追隨者則又批評其過於追隨凱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氣地指出,現代經濟學被人為分割為“宏觀”和“微觀”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論,為後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值得後人認真揣摩學習的。

凱恩斯曾説,“從長期來看,我們都要死去。”薩繆爾森雖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將永久地教導一代一代學人,並繼續影響着這個世界。

經濟學讀書筆記4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説,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麪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説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裏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説,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説,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説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

經濟學讀書筆記5

翻開《西方經濟學》,翻到微觀經濟學這一章,書中詳細而全面地從經濟行為的角度介紹了微觀經濟理論,如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要素市場理論等,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一些更新的微觀經濟理論,並應用這些理論分析説明了許多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的結合,使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經濟現實後面所隱含的經濟思想,並且又能學會用理論分析實事的方法,使我們在學習中得益良多。

通過課本的學習,我們不難發現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很大。

  (1)研究對象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所説“居民户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説,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

  (2)解決的問題不同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範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係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週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總而言之,但就我所學的信息管理專業來看,本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而我們也主要學習經濟、管理、數量分析方法、信息資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經濟學成了我們學習科目中的一大重點。只有學習好經濟學知識,包括今天我所學習的微觀經濟學,懂得用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才算得上一個合格的管理學學生,因此,微觀經濟學實際上就是一個基礎,一個基石,一個讓我走得更遠,看得更遠的鋪墊。

經濟學讀書筆記6

經濟學是用來衡量利益的最大化,從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樂,時間,金錢,感情等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捕捉到經濟學的影子。讀《生“快樂”就這兩個字而言,每個人對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當應對同一事物的時候。比如説:活中的經濟學》會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感情的追求,吃虧與否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觀者的眼中有多與少的分別,但是在自己心中,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旁觀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來看的。然後把與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種快樂當成是最快樂的。世界具有多樣性,秉除自然環境的因素來説,有很多的“多樣性”其實是因為人性的多樣性,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對同一事物,每個人又每個人不同的對待態度,有不同的得到快樂的方式。其實快樂沒有絕對的最大值,終極而言,快樂是唯一理性目的。當你到達你目的的時候,你就擁有了快樂,擁有了自己就應追求的,屬於自己的快樂。每個人有各自的目標和進行權衡的基本準則。快樂與痛苦相背馳。當你遇到的痛苦沒有到達你自己痛苦標準的時候,它其實也是快樂,準確地説已經得到了快樂。

那麼我認為一個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單面向的人得到的快樂要多。會有人説不。那麼當應對一件事的時候,()假如兩個人都沒有到達預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會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這一件事情的標準。此時他得到的可能,或者必須超過了他退回來的標準。那他理所應當得到快樂。而就應單面向的人對自己唯一的目標有唯一的追求。當失去的時候,他承受的就是極大的痛苦。當失敗的時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們得到的快樂卻是相同的。這就是一種對價值觀點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結果。要懂得如何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得失與利益。

時間。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沒時間”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會去做。“沒時間”這三個字就成為了藉口。其實看你想不想,願不願意去做。時間是擠出來的。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不會多給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總會有時間來完成其它事情。也能夠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在乎不衝突,不影響的狀況下進行另一件事。因為在經濟學的視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當然,利益不單單指金錢。能夠是任何一方應對自己有用,有幫忙的選取,或者是到達某個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説你要出差,是經常性的出差。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麼你出差不管是車上還是飛機上。都是按照工作時間來算的。當你已經準備好了這次行動的一切事物,而還有很多時間。那麼你在這些時間裏要幹什麼你就應如何度過這些時間,是睡覺,看電視,看報紙還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這段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另一個目標或者是心願。那麼你就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兩個工作。是否能夠理解為你每一天的時間超過了二十四個小時此時你預期得到的也會多於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與否就是靠時間。你能夠將時間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錢,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很多人説:“錢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錢。錢它由人造出來,然後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誰能做到7視金錢為糞土當然,前提是數目讓你心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過的卻寥若星辰。給你錢你是否能夠買來親情,友情和真摯的感情不會。但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卻是困不住你內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飾背後的辛酸和痛苦。

用經濟學來説金錢,就會提到如何運用金錢,如何收入大於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學會用最少的錢來換取最多的利益。錢是當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公平。只要雙方願意,在相互同意的狀況下就能夠交換。錢打破了這個平衡,使得每個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價值。假如甲有一個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他此刻務必要用乙的一個東西來完成一件事。但是這個東西對乙來説也是最寶貴的。就要讓甲拿出自己的來交換。甲認為自己的一個能換乙的兩個,乙也是這麼想的。那麼此時就出現了問題,誰的東西更有價值此時此刻就不能只思考他們心中的“認為”。要看對於所有的人來説哪個更有價值。從而給它們定價,然後進行交換。錢就扮演了這個主角。

有錢的人能做到揮金如土。但是對一位老百姓來説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總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錢。省下錢來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問一個問題“何為省錢”難道你所謂的省錢就是當你想吃一個蘋果的時候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別人吃了,你沒出錢,他出錢了,你就因此省了錢不是的。錢是用來幹什麼的,很簡單,生活需要。因為一切物品都用錢來衡量了。假如一個蘋果一元錢,這是市場價格。你想吃一個蘋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買來了。而別人花了一元。你此時省錢了。但是別人買了蘋果,你沒有買,只能説你剩了一元錢,不能説你省了一元錢。要用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才行。

《生活中的經濟學》它講述了在生活中一些問題和事情上,如何運用“經濟學”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審視一個問題,從中得到與自己有利與不利信息,從而進行更多更好的選取。能夠將自己預期的利益擴展至最大化,讓你得到的遠遠剷除你的付出。要學會用經濟學中的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來對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現的某個問題。爭取把從中得到的,就應得到的拿回來。最主要是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這樣在應對和解決問題上才能到達遊刃有餘,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濟學讀書筆記7

作者指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存在“四大” 失衡現象,包括收入分配結構、內需結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的失衡, 因而需要構建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的機制。如何構建均衡發展機制,作者從公共服務方面入手,認為公共服務具有收入分配效應、內需經濟結構效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效應和城鄉結構效應,能夠成為破解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機制,因而通過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和構建公共財政體制等措施,發揮公共服務的宏觀經濟結構效應,使之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均衡發展的機制。

首先,作者闡述了“四大” 失衡現象。

一、失衡現象

(一)收入分配結構失衡

作者依據宏觀經濟學原理,通過收入法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數據來説明中國宏觀收入分配失衡。從文章中可知,我國與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所佔比重平均在50% 以上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1993-20xx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所佔比例,不僅未隨着農業就業人VI比重的下降而上升,反而大幅下降約10個百分點。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與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呈反方向變化。還有從增長率方面看,1993年以來GDP的增長率和財政收入增長率都高於居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導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大眾沒有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

成果,沒有實現“藏富於民”,進而導致內需不足,宏觀經濟結構失衡。

(二)內需結構失衡 一是政府投資與私人投資失衡。作者指出中國投資率一直在上升,但是投資內部結構是失衡的,政府投資並沒有帶動私人投資。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經濟稍微好轉,緊接着就是產能過剩,而中國式“產能過剩” 的關鍵機理在於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二是投資與消費失衡。依據宏觀經濟學原理,消費需求是一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同時依據國際經驗.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率一般較高。三是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失衡。四是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失衡。作者分析,內需結構失衡,不僅具有通常意義上的投資與消費失衡問題,而且具有投資內部結構、消費內部結構失衡問題。

(三)城鄉結構失衡

這一點還比較好理解,就在我們身邊,很容易感到城鄉的收入差距,再加上作者舉得具體實例和數字,更一目瞭然。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結構的最突出失衡在於城鄉結構失衡,而城鄉結構失衡最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上,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標分別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從文中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差距都存在擴大的趨勢。同時城鄉結構的失衡不僅僅是反映在城鄉居民的收人與消費水平的差距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享受的差距上,這裏以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為例,而基礎設施的投資具有長期性質,我們可以用城鄉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來説明其差距。作者舉例説明,無論是

絕對差距還是相對差距,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差距具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城鄉結構失衡的表現,更重要的內容在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

(四)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

中國的三大產業之間的結構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的長期性問題,第一產業比重雖然在逐步降低,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與國際比較,還是存在較大的失衡。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僅是三大產業之間的失衡,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失衡。

二、解決辦法

作者分析了以上四大不平衡之後,指出存在一種機制, 既能夠解決收入分配結構失衡,又能夠同時解決城鄉結構失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 特別是內需結構的失衡,這個機制就是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因為公共服務具有經濟結構效應,能夠破解中國的宏觀經濟結構失衡問題。

(一)收入分配結構效應

文中指出公共服務至少從三方面影響收入分配格局:公共服務不均等會直接影響收入分配,因為它們本身便是不平等的表現;公共服務的提供可以減少私人支出,增加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務通過對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動者素質、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改變,影響生產函數。進而影響收入。

這説明,公共服務可以通過直接影響初次分配和問接影響再次分配

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只要能夠改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機制,最終都能夠改變收入分配的格局。因而公共服務的收入分配效應是指政府通過公共服務的供給,改變消費者的支出和生產者的成本, 提高居民的人力資本和能力,直接或者間接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能夠起到調節居民的收入差距的效應。作為弱勢羣體的勞動者,如果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無形中能夠削弱收入差距帶來的負面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改進了他們創造財富等經濟活動的條件,如果貧困居民能夠享受好的教育與培訓服務, 自然就能夠增加其人力資本,提高其未來獲取更高收入的機會;如果沒有良好的公共服務投入,個人在公共服務上的消費支出的比重就很大。

(二)內需經濟結構效應

當前中國內需結構存在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結構失衡、農村居民消費與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失衡,作者認為這些失衡的關鍵在於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到位,形成了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產生了內需經濟結構失衡現象。公共服務通過其消費擠入效應、消費結構效應、消費預期效應和消費環境效應產出了消費效應。依據需求定律,一種正常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比關係。公共服務是一種正常商品,因此公共服務的價格下降或上升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效應。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僅與現在收人有關,更重要的是與未來預期收人有關。政府可以通過供給公共服務,改變居民的消費支出預期,提高居民消費傾向。若政府在公共服務的供給方面缺位,居民的未來預期支出

壓力增加,就會提高儲蓄率,降低消費傾向,形成預防性儲蓄效應。由於消費是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的,如果消費環境較差,即使有消費能力也無法消費,因而公共服務具有改善消費環境的消費環境效應。

(三)城鄉結構效應

中國的城鄉結構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事實上就是將城鄉劃分成了兩種社會身份,在公共服務的提供上就是很好的寫照;例如教育和公共設施服務的投入方面,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礎設施服務,幾乎完全是由國家財政投入的;而農村的教育和基礎設施服務,基本上是靠農民自己來解決的。這種“身份” 制的城鄉結構失衡嚴重阻礙國民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去轉變城鄉結構。要轉變城鄉結構,關鍵就是要加快新型城市化,而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求農民工的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又是在於能否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即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當前城市户籍制度難以突破,就是在於城市户籍制度承載着大量的公共服務享有特權,擁有城市户籍就擁有了一系列附屬的公共服務享有權利,如果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享有的權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去身份化”,那麼户籍制度的破解就迎刃而解了。

因而農民工能否融人城市的關鍵在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而且城鄉差距的縮小在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農村土地的資本化實現也在於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城鄉結構改善的關鍵也在於城鄉公共服務能否均等化。由此,公共服務的城鄉結構效應就是在於通過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僅有利於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而且農民通過與城市居民享有同

經濟學讀書筆記8

經濟學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上的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假設都是似是而非的。隨着歷史學民俗學統計學的發展一個又一個假設被推翻。我們不禁要感歎經濟學的基礎發生了動搖。博蘭尼説土地勞力金錢都是虛構商品永遠不會徹底實現。歷史上從不存在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不存在一個獨立於社羣文化生活純粹以市場供求最大化物質慾望和利潤等邏輯來運作甚至能夠自我調節的經濟體。

1、"以物易物與交易"等個人行為僅偶爾出現在原始社會。經濟學是最強調個人行為的不過人類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從來不是以單個人的身份出現的。馬克思對物物交換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階段割裂了開來。這樣的情況幾乎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2、貿易並非出現在社區內部它是不同社羣之間的外部事物是從羣體之間的交易擴展到個人之間的交易。

3、貿易並不依賴於市場它起源於單向的運送無論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場是所有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第一課但市場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市場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古希臘市場功能主要是通過海盜等非和平手段實現的。

4、市場存在與否並不是本質上的特徵地區性的市場並沒有擴張的趨勢。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國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納很高的最優分工水平時國際貿易就會產生。這不符合民俗學的實證研究。

5、分工並非起源於貿易而是起源於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經濟的事實。斯密認為人類獨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換的傾向因為這對個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場範圍大小的限制。但在資本主義興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性別地理因素等原因勞動生產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錢並非是一項決定性的發明金錢存在與否並不必然造成經濟類型在本質上的差異。金錢並不是所有社會必然的產物很多發展到相當高程度的社會羣體排斥使用貨幣。

7、中古時代鄉村與貿易無緣。城鎮與城鎮之間的貿易也從來不是公平的。貿易的差異是地方實力的體現。

8、重商主義迫使國界之內的城鎮和省份的貿易更為自由並將自治市鎮的制度擴展到全國。重商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一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現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9、15世紀以前從來未曾有過國家保護政策。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是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形成的。在此之前並沒有很明確的國家概念更沒有對外封閉的國家保護政策。如日本中國。

10、壟斷是資本主義的常態競爭是特殊和少見的。資本主義的成就是限制市場的產物。積累大量資本的能力依賴於創造壟斷的能力而每一次偉大的技術進步都為壟斷部門創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資本家總是試圖做一切事貿易生產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門他們才有望獲得壟斷優勢。只有二流的貨色才會去專攻一門才會是商人或工業家。

經濟學讀書筆記9

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着平等競爭、互相借鑑、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髮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着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佔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這段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小—平同志説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轉載自本站,請保留此標記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脱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複雜,但兩者的共存佔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

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是,馬克思的科學論斷也一再的被歷史的實踐所證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人類社會一定會實現共產主義,但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幾代、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奮鬥,甚至是流血犧牲。

經濟學讀書筆記10

讀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我們在經濟學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把願望和結果分開來看。願望是一回事,但願望曹誠的結果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還是想繼續就昨天提出的那個荒謬的比喻來絮絮叨叨,因為儘管我嘴上説着那是一個多麼荒謬的想法,但在我的內心裏,彷彿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説,順着這個思路,不斷糾纏、辯駁,就能收穫些什麼。

我看到過的每一本經濟學相關教材在講到供給需求的時候總會提到房價這個例子,殊途同歸也好還,異曲同工也罷,這本書也沒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沒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其實挺想知道,那些寫書的經濟學家或者大經濟學家們,他們真的完全搞明白這個問題了嗎?比如説,有沒有誰能準確地告訴我,現如今北京的房價將何去何從,亦或再直白些,什麼時候買個房子最合適?讀後感·當然,不會有人來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麼大經濟學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個師長聽到後,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對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極有可能。

我並不同意“需求是刻畫人性的”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複雜得多。這個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實際只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説服自己的方式,一種自我疏導的方式——對於一個問題,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説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

需求第三定律,“好東西運到遠方”。我覺得這個還是需要結合“願望和結果沒啥關係”來看,才算完整。

“經濟體系要解決的首要難題是應付變化的問題”——價格是個有用的工具:

1)傳遞關於稀缺的信息;

2)指導生產;

3)做出獎懲,決定商品分配。

這提醒我,工具變量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具體的思考還需要進一步去做,我還沒有想明白。

經濟學讀書筆記11

最近看了一些書,在這裏記錄下當時看書的感受和體悟,共享的同時也加深自己的理解。閒話少敍,《經濟學思維》。

首先説下閲讀本書的感受,這本書不是成體系的介紹經濟學理論,但是裏面類似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社會現象用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經濟學理論或者我們默認的市場規則。

首先,其實我們的社會對於讀書和教育有偏頗,以下有個觀點:

一個正常的社會,大部分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能夠帶來財富的實用性知識,獲取的方法包括但不侷限於學校教育,實際上,能夠獲取到這些實用性知識的主要途徑恰恰不是學校,而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説直白點,就是幹中學。

中國社會上,總是盲目的抬高讀書的地位,好像閲讀就是一種多麼高尚脱俗的事情,要麼就是一種大家認為“讀書無用論”,其實閲讀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環節一樣,你喝水嗎?上廁所嗎?你撓癢癢嗎?對不對,只有把這個事情當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候,你才能放下,真正的體會到讀書帶來的樂趣,否則要麼就是裝模做樣,要麼就是騙自己,(你能騙的了自己嗎?)

書中關於讀書的觀點,分享一下:

讀書之三要:

A、要閲讀整本的書。現在社會的碎片信息太多,人們反而沒有一種框架和推理的能力,變成了盲從之眾,這個意思是説作者可能在某個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點他的升級的觀點,但是為了表明他的這個觀點在這個位置上是如何比原來先進的,他需要介紹下現在的整個框架和人們針對現狀一個通用認識。

B、要帶着問題去讀書。主要針對知識性和工具性的書來講,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這樣帶着整個問題就需求答案,就類似當年我們剛學會查字典是一個道理,針對性強,解決問題之後得到滿足心理更強。説相聲還得抖個包袱呢,是不是?

C、讀書需要和人討論。如果只是一個人讀書,讀完之後感覺自己是理解了,但是人是有一個心理暗示:就是惰性原則,以為你自己懂了,如果現在有個沒時間的人,讓你去給他講一遍,這樣人家算是帶着問題來聽書,現實情況是你有90%的可能會被人問的張口結舌,估計還得重讀。另外一個場景,就是我們當年上學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平台,大家水平差不多,遇到問題及時就溝通,互相學習,這樣你學到知識就能記憶一輩子。

讀書之三不要:

A、不要帶着包袱去讀書。其實就是説不要覺得你讀過幾本書,你就尾巴翹到天上去了,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説了算的,他在社會中的綜合價值已經體現了是不是人才這個定義了。不要總覺得讀過幾本書,你就是人才,就被埋沒了。

B、不要玩物喪志。這個觀點説實話,我不是太贊同,主要意思是不要太執着於書的形態(是否是紙質的,電子書也能看),這個東西我覺得主要看個人的習慣,現在人們獲取知識來源這麼多渠道,其實就是個人習慣。

C、不要只知讀書,不知現實。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比較重要,其實説出了社會中很多“書呆子”類的,只具備書本知識,但是脱離社會現實,辦理實際事務時比較低能,還會影響他自己對社會形成一個扭曲的認識。在一些比較抽象的領域,比如圍棋、數學、計算機類的,可能會容易出現天才,可能十幾歲就成功了,但是不會有十幾歲的法官和人事經理(這些需要社會經驗積累)。

經濟學讀書筆記12

為什麼作者説儲蓄比消費重要?

為什麼通貨緊縮也不一定全是壞事?

國家職能如何影響民眾經濟?

美元如何統領世界?

全球經濟危機的真正誘因是什麼?

中美關係的實質如何?

讀完《小島經濟學》,這些問題你都能找到答案,也許你還會有自己更獨到的見解。趣味的是,你不用絞盡腦汁、死記硬背就能理解很多經濟實質。

這是一本寓教於樂,別具風格的經濟學著作,曾被評為六星級讀物,深受各界人士喜愛,適合的讀者年齡涵蓋9到90歲。

為什麼此書有這麼大魅力?亮點在哪?

作者(美·彼得·D·希夫安德魯·希夫)將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經濟學知識有機融合到趣味輕鬆的故事裏,不僅普及基礎知識,可貴的是揭示了很多我們所不知的經濟實質。

作者在書裏以一種最直接、最理性的方式表明美國經濟就是最大的“龐氏騙局”,從中揭露當今世界的貨幣政策和政策的謬論。

可謂是講故事時娓娓道來,講到要點時自然而然地融入經濟學原理,又旁徵博引的,讀了對身邊的經濟現象豁然開朗。一讀就愛不釋手,很快就能讀完又很想再回味第二遍,第三遍……

末幾章,看上去講樓市,講通貨膨脹,講政府計劃,似乎離普通民眾很遠,但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故事裏的“經濟學套路”

故事從三個島民開始,不滿足於現狀的艾伯勇於挑戰生活,編織了漁網改變了島上的一切。從這章節引出工具改變一切的經濟常識,也給出一個關鍵的名詞,即資本,作者強調了資本是有價值的。讓我們明白工具的實質意義,它要能服務於生活才有價值。

隨後島上開始有了借貸,很多新變化有序進展着:島民多了空餘時間催生了一些經濟活動例如做服裝,蓋茅屋;魚的安全存儲問題開了銀行;基於整個島的安全需求建了水廠;為結局小島內外糾紛,誕生了共和國……

讀到這裏,讀者除了讀懂一些經濟名詞或經濟關係如資本,借貸,儲蓄等,也能瞭解到美國起初的興起歷程及它如何由一系列的現實需求逐步走向繁榮昌盛,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一點,經濟學本身不復雜,它始終基於我們的生存需求。

對於我而言,我進一步領會到:平時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思考它怎麼產生很關鍵,能更好地去理解背後的實質,有所新創造。

當然,我們從中已經能讀到作者鮮明的觀點:經濟需要雄厚的生產基礎,儲蓄至關重要,過渡的空前消費不利於經濟繁榮,甚至是後文所講的“通魚膨脹”、樓市奔潰等惡劣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小島上自從政府的職能轉變就頻頻面臨經濟危機。自私的政府過渡鼓勵消費,過量“出產”無價值官魚,出台一列貸款優惠政策鼓勵購房、入學,引起了通魚膨脹,物價飛漲,真魚貶值,甚至動搖了“魚”本位。後來得救於中島帝國,中島帝國為其輸送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消化了大量實際沒價值的魚儲蓄券。

從這些我們就能讀到美國當初是怎麼經歷經濟危機的,又是如何利用其它國家坐收漁翁之利,也瞭解到更多真正的中美關係。

當然,也並不是説你讀了就一定能完全看懂經濟學,看懂國際行情,特別是末幾章,個人覺得還有深奧。建議看了要多跟實際生活中的經濟活動做關聯,多瞭解點新聞,你會收穫更多,對經濟學的認知有一個質的飛躍。

然而,我可以保證的是,你去讀就一定有收穫。因為此書除了跟經濟相關的,我也讀到了一些人生哲學,這些簡單分享給你。

2、故事裏的人生意義

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在有限的生命裏去極致體驗。

如果沒有艾伯最開始的思索,鼓起勇氣,捱餓去編織漁網,小島也就一直那樣,繁榮不起來,島民的生活也會如一潭死水。其實美國經濟也一樣,沒有先輩勇於開闢一條道路,它也沒能有巨大的經濟地位。

所以且不説國家,就從我們個人而言,應該在日常生活善於思考,想想人生的意義,不為工作而工作,不為忙碌而忙碌,不陷入“茫忙盲”的深淵。

艾伯利用漁網捕魚後,他不會為捕魚而捕魚,而是騰出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做服裝,而且開了服裝公司;查理創造了衝浪板,又建立了衝浪學校;貝殼去做獨木舟和手推車……

看起來好像也挺正常,順理成章,但是如果放到現實了,很多人可能就無法這麼轉變了。例如很無奈地陷入無止境,甚至耗費身體的加班中,不喜歡又不敢去突破,工作久了年少的愛好和夢想早就丟給現實。

生命就應該有所追求,活着就應該越來越有意義。讓我們做生命的主人,自己去主宰命運,而不是生活的奴隸。

經濟學讀書筆記13

1、樑小民先生做學問有態度,寫經濟學侃侃而談,信手拈來,隨手一個身邊例子,用經濟學解釋得頭頭是道,大道至簡是也。

2、特別喜歡樑先生的講述,不囉嗦也不矯情,理性、智慧、透徹。20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書寫中露出有種種刻意,和樑先生沒法比。

3、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啟發,而非叫人照本宣科似的執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初衷。對此來説,本書則顯得客觀——不教你非得如何做,也不叫你非得信我。我喜歡這樣的態度。

4、中國經濟在此書出版後猛烈發展,幾乎剎不住車,我想這可能超出了樑先生的預期。

5、貧富差距在拉大,收入不均愈發明顯,這也應該是作者當初所未料的。書中沒有給出解決方案,但我自己覺得最終靠的是文化。願我們深厚的文化早日喚醒富人的良知。

6、説到這裏扯一句,毛有點太怕文化人了,或許怕文化人點出其正當性。這我可以理解,不過中國曆代統治者推崇儒家文化的做法可以説非常有見地了,這是統治者為後世統治者留下的寶貴經驗。

7、煙草行業真是一個bag般的存在,這個行業對人民和其他行業來説是bag,它所創造的税收和效益也真是相當可觀了。

8、計劃經濟現在有些變形了,自己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那麼產生不公平也就難以避免了。更嚴厲些吧,再嚴厲些吧,把蛀蟲都挖出來,制度本身還是有優勢的。

9、壟斷型企業會被誰打敗?一定不是同行業,打敗他的人,不在熟悉的賽道上,也不在多數人所能思想到的領域中。未知是迷人的,企業家們,趕緊努力去創新吧。

經濟學讀書筆記14

《牛奶可樂經濟學》很簡單,聞其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與經濟學有關的書籍,但大多數的人聽到“經濟學”這個詞時,往往會感到頭疼。而當你讀了《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時,你就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理解“經濟學”,也會改變經濟學在你心裏的那個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樂經濟學》的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弗蘭克教授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博物經濟學作業”,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會在書中舉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讓學生寫小論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並以經濟學的視角做出回答。教授的這些基本原理簡單而又生動,很容易被人理解。經過幾年的積累,這些問題被收集成冊,就成為此書的藍本。

在本書的各個章節中,作者通過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們講述了生活中的經濟學。例如在作者講述產品設計中的經濟學時,讓我懂得了產品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產品設計要實現二者的平衡。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還有作者講述的供求關係實踐原則也讓我尤為深刻。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舉出了一個“為什麼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的花生米?”這個例子很真實,免費花生米可以隨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補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從而點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給商家帶來相對可觀的利潤率。

而水和酒又互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對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買的水的價格相對較高,那酒客們為什麼不買酒呢?這樣何樂而不為呢?這些例子讓我理解到了市場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過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價格定律”,也告訴我任何試圖利用富人願意多花錢的想法的供應商,都會給競爭對手創造出直接的獲利機會。書中生動鮮明的例子數不勝數,通過這些例子,改變了我之前那個以數學為核心的硬學科“經濟學”的觀點,讓我知道了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根植於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牛奶可樂經濟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脱出來,併為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了無限能量。因此,如果我們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幾個“為什麼”,我們也會從中收益很多噠。

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讓每個人都成為經濟學家。

根據具體事例理解這些原理,誰都能毫不費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經驗中一百多個事例,教會了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並在不同環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與此同時,體驗到作為“經濟學家”的美妙之處。

弗蘭克的書告訴我們,多多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趣的東西,而且經濟學基礎概念會給這些行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釋。這是學習經濟學的好方法,適用於我們所有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

經濟學讀書筆記15

《魔鬼經濟學》是美國經濟學家列維特和記者都伯納合著的一套書。書中所闡述的不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而是如何站在經濟學角度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謎團。

萬事萬物皆有隱祕的一面,誘因是現代生活的根基,找到這些原因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書中的前言部分就舉了幾個有意思的例子:

20世紀90年代,美國本應飆升的犯罪率為何驟降?是因為管理、經濟繁榮和新型治安策略?這些看似主觀的因素聽起來十分可靠,但卻經不起推敲。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結果出乎意料:墮胎合法化使潛在罪犯減少,從而導致犯罪率的下降。

專家,是指生活中掌握大量信息的人,例如醫生、房屋中介、股票經紀人等。然而現代社會,互聯網的普及使專家所佔的信息優勢日益縮減。專家所提出的理論有時是錯的--他們也會利用信息優勢謀取私利,錯誤的理論似乎順暢無阻地從專家口中,傳到記者耳中,然後進入大眾思維,並迅速上升為傳統觀念。所以,傳統觀念常常是錯的。但如果我們知道什麼值得測評以及如何測評,就有利於理清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如果你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觀察數據,某些以其他方式無法解答的謎團就會迎刃而解,因為要擊碎混淆視聽和自相矛盾的謊言,數據的力量就無可比擬。

“道德代表着人類對世界運轉方式的期望,而經濟學代表着其實際的運轉方式。”經濟學是一門有關測評的學科,它包含一系列行之有效、用途廣泛的工具。但經濟學的工具也完全可以用於分析其他話題,而且分析起來更有意思。撇開道德立場,沉下心來鑽研數據,結果常常會得出有悖於傳統、出乎意料的發現。

因此,作者虛構了一門學科:魔鬼經濟學。這本書如同尋寶遊戲,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探究某些有趣案例的客觀價值。

那就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探索之旅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