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蟬的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7.4K

在鄉村長大的人,誰沒有這樣的經歷呢?炎熱的夏日,中午,叫上幾個小夥伴,手持帶有鐵絲圈纏着薄膜紙的長竹竿,到村頭,到河邊,到唱聲不絕的小樹林裏去捕蟬。蟬唱歌太投入,一點兒也沒察覺,往往就成了大家的獵物,一箇中午,大概能捉十幾只蟬,裝在一個大塑料袋裏。通常,捉來的蟬被大家當成玩具,用細線拴住蟬的一條腿,線的另一頭綁上一根雞毛,再剪掉三分之一的翅膀,撒手,此時的蟬飛得又低又慢,一根長長的雞毛拖在它後面,在風中飄蕩着,有趣極了。

關於蟬的經典散文

蟬是夏天的客人,田野上,村子裏,到處瀰漫着它們時而短促,時而悠長的聲音,它們高高地棲身在梧桐或楊樹上,迎風而唱,忽高忽低,忽斷忽續,彷彿是一支樂隊在那裏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從早上七八點開始,一直到傍晚太陽下山才停止。那時的我常常擔心:它會不會唱死,唱歌直到累死?

長長的`蟬鳴聲,穿越時空,一聲聲,一遍遍,千年傳承,萬年積澱,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這高曠的,享樂的,帶着自己的滿足之意的歌聲是曾經入過詩的,當然很富於詩意。

有關蟬的文獻,就我的孤陋寡聞所知,最早見於《詩經》的《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蜩就是蟬,農曆五月蟬開始鳴唱了。《莊子》上説:蟪蛄不知春秋。是説蟬的生命短暫。這些還都是對蟬的客觀記述,曹子建的《蟬賦》就是純粹對蟬的詠歎了:皎皎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極力讚美蟬的資質之美。晉朝陸雲在《寒蟬賦》裏,更是把蟬寫成具備“文、清、廉、儉、信”五美的“至德之蟲”,“頭上有繡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時則其信也。”後代的詠蟬詩更是多不勝數,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虞世南、駱賓王和李商隱,他們都寫有詠蟬詩,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高潔、自信,春風得意,是清明人在談論真理;駱賓王的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憂憤孤絕,是患難之人訴説隱痛;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人生困頓卻無奈,是不滿現實的牢騷。小小的蟬兒,被詩人們寄意如此深遠,很是三生有幸吧?

法布爾 説,每一種生物都是上帝的一種藝術性的創造,就是説,都有它特有的美。那麼,蟬的美究竟是什麼?使得文人騷客們如此鍾情?是它生性高潔,棲高飲露?其實,它是靠吸食樹的汁液而生的。是它“獨夏而生,入秋而死”,高踞於嫩枝綠葉之上,不知疲倦地歡唱,守時且善鳴?是啊,夏天沒有了蟬,還叫夏天嗎?不過,最讓人驚歎的是它的生活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蟬的幼蟲在地下要待3—5年黑暗而寂寞的時光,它藏在土裏,默默地為將來的某一天做準備,真是一種志大無比的小蟲啊,它的耐性大得可怕。破土而出的幼蟲再蜕殼五次,才破繭成蝶羽化為真正的蟬。然後它奔波於天空和樹木之間,盡情高歌,自由自在,一個多月後,蟬們雌雄成蟲相遇、交配、產卵、孵化後,幼蟲會回到地底下,等待下一個輪迴。正是:四年地下苦功,換來一月歌聲。每一次蜕皮,它都在成長和變化,到最後完成羽化,生命如此難得又如此短暫,怎能不盡情享受,不展示輝煌?如此不知疲倦地歌唱,是在訴説生命的快樂吧。令人稱奇的是,北美洲有一種週期蟬,要在地下蟄伏17年,才換來陽光下短短几周的生活。真是一種神奇的生物!

蟬,又叫知了。知了,不知這名字是誰起的?真是精妙!它的確是洞悉生命的真諦,多年隱忍,一朝出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它原是自歌,不是唱給別人聽的,但有人要聽,不但聽,而且還聽出這麼多感慨,收穫這麼多讚譽,這是它不曾料到的,但它不驚亦不驕,該蟄伏就蟄伏,該出世就出世,該唱歌就唱歌,遵循着自然之道。

怪道佛家認為此物已參禪悟道。蟬,禪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