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課多一些自然本色

來源:文萃谷 2.49W

摘 要:隨着新課改的推進,語文課的教學探索越來越深入。語文課要重視語感培養,課堂教學注重有效性以及關注課堂的朗讀和積累,讓語文課鉛華洗淨,還其自然本色。

如何讓語文課多一些自然本色

關鍵詞:語文課;本色;訓練

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同行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也從未停歇過。我和每一個教師一樣,對新課改也經歷過一個由“隔山觀火”到“蹈火探味”的歷程。最初,我對新課改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學習和觀摩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展示課上,談及感受,曾有過對課堂出現新氣息的歡喜,也有過對語文課不知所措的迷惘,而如今面對嶄新的課文和學生期盼的目光,我多了一份冷靜,多了一份思考。

先前的語文課堂組織中有很多浮華的東西,這些促使我在教學實踐中去反思,我覺得語文課應該多一些自然本色。

一、語文課堂應切實落實好語感訓練

語文課是母語教學,它有別於其他學科特點,同時它是在語言文字中滲透着人文精神的教育學科,語文課任何目標的預設和課堂的生成都離不開傳遞這些生成的物質基礎,即語言文字本身,所以面對五彩紛呈的教學手段,面對花樣層出不窮的課堂組織形式,我覺得這一切都不應捨棄對學生進行漢語語感的課堂訓練。語文課的一切教學手段的運用和組織形式都應該建立在培養對漢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理解和把握之上,所以在語文閲讀課的教學中,應該以語言文字為本,以品讀感知語言魅力為核心,建立有特點的語文課堂教學風格。我舉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為例,有老師認為像這樣的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就是字詞句篇的落實,這固然沒錯,但我認為一味呆板枯燥的記背詞義,久而久之,學生會對語文課失去興趣,針對這篇文章可以以把握人物對話為主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演讀人物語言的方式,感知文本和文言文的表達特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不僅對文言文精練的表述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當堂背誦全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過我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學生在讀中對文言文有了濃厚的興趣,()形成了一定基礎的文言語感,學生在作文中時不時地用上幾句文言句子,卻也能收到頗不錯的表達效果。在實踐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課堂上培養語感對語文味的生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語文課堂多一些有效性的教學

根據我對當前很多語文課堂教學的考查來看,有兩種傾向極具普遍性。一是很隨便的課堂組織,觀念陳舊,未能脱窠於舊的灌輸的教學模式,環節生硬,以師授為主,缺少師生平等對話;二是很熱鬧的語文課堂,手段繁多,花樣翻新,但語文課卻更像其他的社會活動課,知識、能力的目標都遭到架空,或者語文課堂總免不了某些環節的生硬或缺少語文課的特點,這些都歸集於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話題上來。

很多語文課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就缺少有效性,存在着泛、空、不可操作、不可評價的特點。其次,對文本信息的利用也缺少有效性,課堂組織時探究的話題脱離對文本的感知和正確把握,遊離於文本之外的對話同樣是無效的。再次是教學環節上,一大版塊式的設計很具普遍性,舉一例來説,像這樣的環節“走近文本”“走進文本”“學習探究”“合作學習”等等,在公開課的環節組織中是時常出現的字眼。而很多優秀的語文課,卻從語言文字入手,將目標定位於評析語言,感悟情感,形成思維的表達,課堂上沒有機械的教學版塊,卻處處圍繞文本語言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對話,通過朗讀、評述等方式解讀文本,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語文課看似普通,實則有效,是真正的本色語文課。

三、讓琅琅的書聲重回語文課堂

語文課首先是語言文字的教學,和通過語言文字的層面去架構和生成新的知識能力層面。本色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多種形式的朗讀手段仍然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體驗情感的重要組織形式,語文課堂可以有激烈的討論,可以有生動的述説,可以有音畫的介入,但不可以沒有琅琅的書聲,和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新課改的很多課堂上曾經以學生漫無目的的述説代替了聲情並茂的朗讀,曾經以空洞無效的對話代替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而這些都隨着課改的深入,得到糾正,還語文課堂一個書聲琅琅的世界。

四、讓積累的理念自始至終貫穿語文課堂

語文課不可求速成,語言、文字、情感的生成都得靠積累,任何速成的模式教學都不可能真正促成語文能力的提高。文字語言要積累,閲讀理解要積累,寫作感悟要積累,因為語文積累的不僅是知識,不僅是能力,更是做人的點滴積累。所以,再好的課堂不能造就速成的精英,但有積累為理念的課堂教學定能促進精英的造就。

伴隨新課程改革,我們與學生一道成長,新課程呼喚教師能多一份冷靜和理智,讓我們為新課改下的語文課鉛華洗淨,還其自然本色多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