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後記範文(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2.57W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語文教學後記通用的相關資料,歡迎閲讀!

語文教學後記範文(精選6篇)

語文教學後記 篇1

做為一名青年教師,非常感謝學校和各位老師給我這個機會。能坐在這裏發言,我很高興。下面,我就將自已在這一年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給我提出寶貴意見。現在我就從兩個方面談談。

一、基礎教學

平時的教學工作,可以説大家做的都一樣,我不覺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與大家交流,所以我選擇了兩點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字詞

國小階段的識字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三年級更為重要,所以我加強了生字、詞的學習。除了多寫、多練習外,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練寫生字10分鐘,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內容一定要是課本內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覺前再把所學的生字讀一遍,加深記憶。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除了生字詞的練習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因此,每節課教學之前我都要佈置學生自查字典,自學文中的生字新詞,並要求在查字典的過程中記錄有關知識。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生字的書寫和記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學會預習

三年級是閲讀教學的關鍵時期,課前預習的教學必不可少。但這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讓學生們先了解什麼是預習,於是,在三年級上學期,我給孩子們擬定了一份簡單的預習方案:

1、將課文讀三遍:要求文中的長句、難讀的句子或出現生字、詞較多的句子要反覆讀幾遍;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瞭解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在基本瞭解預習後,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瞭解預習的必要性及其好處,我在三年級下學期,又重新擬定了一份預習方案:

1、自由讀文二遍,熟悉課文內容(讀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聲的讀 、可默讀,也可朗讀)。

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要查字典弄明白,並在課本上做批註)。

3、讀文第三遍,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課題下)。

4、讀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問?(三個)

5、讀文第五遍,寫出你初讀文章的感想。(於本子上)

現在,課前預習以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學習習慣。

二、作文教學

(一)模式教學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國小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説,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國小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櫃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説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瞭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於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峯》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裏,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峯。”這裏,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説,我在上每一 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記得,我受到老師第一次表揚的作文是寫的《我的家人》,而這篇文章就出至於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現在想想,這也許就是關鍵,只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為受人觀注的文章。雖然三年級還只是作文的起步階段,但我仍要求孩子們寫作文時儘量寫自己身邊最真實的事來寫,而除此,我還有一個要求:每篇作文的結尾一定要寫出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和觀點,而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孩子們能獲獎的原因,或許就是真中取勝吧!

(三)悄悄話和睡前半小時

什麼是悄悄話?這又是一種什麼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其實這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真實獨白,寫出自己最想説的話,悄悄話其實就是日記的另外一種形式,不同之處在於,在這種形式中孩子們可以和老師做心與心的交流,可以隨心寫出自己最想説的話,所以孩子們更樂於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説而我卻無動於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對孩子們心中的高興和煩惱,我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們交心,有時在本子上直接給孩子回話,而更多的是找他們談心。而從中可以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長。有了老師的迴音,孩子們在寫時就會沒顧及,而寫的興趣也會更濃。還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對你有意見。要寫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積累,閲讀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時的讀書計劃。睡前半小時,就是睡覺前必須讀書半小時,而書籍類型我並不做規定。因為我記得竇桂梅老師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話、神話、名人傳記,除此之外,也許沒有什麼可以包袱他的詩意、靈性和慧根,只有孩子們在閲讀着沾滿蜂蜜的書籍,在舒展自由心靈,張開想象的翅膀的閲讀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這些少不了家長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長都做了交心談心,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及好處,有了家長的積極配合,睡前半小時的計劃也順利開展起來了。剛開始,只是閲讀,然後家長在簽字本上反映孩子們閲讀情況,隨後,我開始教給孩子們怎樣將好詞、好句積累下來,如何做批三注,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

三、多練

要想寫好作文,無外乎多練。我佈置小練筆是很頻繁的,內容大多取之於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級中出現的事寫自己的感想。其實,課文也是很好的小練筆的來源。例:學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我便佈置孩子們寫出自己的感想。隨後,再連續幫家長做一個星期的家務,再來寫一篇感想。這樣既練了筆,又讓孩子們真真瞭解槐鄉孩子的了不起。説真的三年級課本中60%的課文我都讓孩子們寫過小練筆,而這樣太多的練筆孩子們肯定會厭煩,所以孩子們的小練筆,我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給予他們自由的發揮空間,字數也不限制,有話時可寫多些,沒話時也可只寫幾句話。但一定要寫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想。而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有待以後進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我們班有三名同學獲得了一等獎,這除了平時的訓練外,對題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網查找了近幾年楚天杯作文競賽的題目,以及各種針對作文競賽的評論,隨後對這些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再確定了考試題型範圍為童話和記事類文章,而寫童話的機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專門針對了這類的作文做了訓練。我來學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這兒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我的成長,離不開在座各位老師的幫助,在這兒我謝謝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麼問題,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語文教學後記 篇2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後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 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紮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儘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閲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語文教學後記 篇3

給一縷春風,報以整個春天。這次“讀文心譚”活動,我將信任這縷春風交給學生,學生呈現給我的,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

這次教學活動,我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只起好指導和引導作用,學生給予我的,是一份大大的驚喜。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既在意料之中,更在意料之外。這節課亮點紛呈,作為教師,我感觸頗多。

首先,教師要發揮好指導作用。課前,我和同學們先確定元帥組,確定課堂教學主持人。然後對主持人和帥組同學悉心指導,引導他們感悟文本、賞析文本。主持人和老師一起對元帥組同學分工,確定活動方案。這樣的活動開展一兩次後,學生對整個活動流程及注意事項就會了然於胸,後面再開展活動時,教師的指導過程就會淡化。這次教學活動,因有前兩次活動作基礎,老師只佈置了一下任務,確定好主持人,主持人便能井然有序地開展整個教學活動。

其次,充分相信學生。很多時候,教師往往放不開,不相信學生的能力,生怕學生將課堂搞砸了。相信學生,給他們施展才能的平台,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次教學活動,我堅持做一個懶老師,只對兩位主持人提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將課堂充分交給他們,他們井然有序地開展完了教學任務,教學時間分配得十分恰當,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應變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大大超過我的預料。一些學生寫的賞析片斷也超過我的預期,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全方位地理解了文本,鍛鍊了理解感悟能力。整個課堂機智靈性的話語不斷閃現,王利娟同學公佈“優秀寫手”時的開場白令人印象深刻:“同學們的寫作真是文采飛揚,這令我們幾位評委左右為難……”這樣的語言充滿了智慧,既照顧了沒獲獎的孩子的情緒,也能彰顯作為評委的公正公平。

再次,這節課也有諸多不足。整個課堂,好像都是優生展示的舞台,一些差生只是課堂的看客,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沒得到應有的發揮。在“寫文”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給予充分的指導,學生的思維只侷限在內容和語言技巧的仿寫上,思維拓展不夠。學生點評不到位時,教師沒有相機引導,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夠。

語文教學後記 篇4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採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後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繫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穫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利,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於“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後解疑,相信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一遇到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討論,有時都沒有給學生自己考慮的時間就討論,這樣浪費了很多有價值的時間;另外,有些問題確實不值得小組討論,而我不合時機的運用小組討論,出現了課堂“懶散”的局面,如:讓學生討論課文譯文,這就屬於“畫蛇添足”,多餘之舉。

語文教學後記 篇5

《動物笑談》,是奧地利生物學家、鳥類學家勞倫茲寫的一篇有關研究動物的文章。

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我首先引領學生理解題目的含義。開篇作者就點明“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為時,常常會發生一些趣事”,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到題目中的“笑”字,然後引領學生分析題目“笑”的含義,在這裏作者不是講述動物的趣事,而是講觀察者自己在研究動物時的趣事。

本單元訓練的重點之一是默讀課文,提高閲讀速度和質量。接下來讓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環節,學生通過速讀課文,理解了課文講述了四個場景。通過讓學生概括每一個場景,使學生既明確了文章講述了四個有趣的場景——做有關小鴨子的科學實驗,為了換回皇冠大鸚鵡模仿大鸚鵡的鳴叫,大鸚鵡惡作劇的咬斷老教授身上的扣子並整齊的各排一隊,把母親織毛衣的毛線纏到門前的檸檬樹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對題目的“笑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設計的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品味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我讓學生從四個場景中選擇幽默風趣的語句加以品析,體會作者優美而生動的筆觸,細膩又傳神的描寫。如寫換回大鸚鵡的場景中,這樣寫道“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殺豬時豬的嚎叫,再用擴音器放大幾倍就得了”。“我四周的人一個個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裏”……這些飽含深情又生動活潑,科學嚴謹又不乏幽默的語言,給讀者帶來快樂的同時,又撩撥着讀者內心最柔軟的琴絃,喚起讀者和作者的共鳴,那就是對動物朋友的敬意和同情。

語文教學後記 篇6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湧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温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閲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説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閲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閲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説:“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説過:“對兒童來説,‘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閲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閲讀教學本該如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