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通用14篇)

來源:文萃谷 1.52W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通用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通用14篇)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1

本節課是一節複習課,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展示成果,師生交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等方式複習本章內容,最後做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題目,通過反饋練習來看,絕大多數同學對本章的知識掌握較為牢固。

本節課讓我感到滿足的是:

1、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都講到了,從表面上看學生掌握的還比較不錯,(可以從練習中看出)。

2、師生配合非常默契。如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努力思考,積極舉手回答。

3、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了較多的教學手段。如學生課前自學,完成學案,分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並搶答相關的問答、多媒體的應用等等。

感到欠缺的地方:

1、知識的呈現方式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如引課創設的情景應該更生動,更貼切學生的生活。

2、幻燈片應該:“活”起來,讓學生感受無性生殖的嫁接原理。

3、分小組合作學習的交流時間過少,沒有顧及到差生,教師巡堂指導的時間也欠缺,今後我一定加強學生自學互動這一環節。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2

課前反思: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生物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課標進一步倡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組織培養活動或參觀組培生產基地。

課中反思之一:採用會意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被子的植物“雙受精”、鳥類的“雙重呼吸”和“雙子葉植物”,學生很容易掌握。

課中反思之二:學生認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關鍵區別是"是否有生殖細胞的參與",認識非常準確。

課中反思之三:在講到生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哪個更有利生物種族的延續時,不少學生説無性生殖繁殖週期短,能節約資源,又能保持生物的性狀,應該是無性生殖。有學生在我的啟發下認為有性生殖結合了父母雙方的缺點和優點,提供了產生集雙方優勢於一體的新個體的可能性,為生物的進化準備了物質基礎,因而有性生殖更有利生物種族的延續。學生們在爭論中達成共識,有性生殖是一種更優越的生殖方式。

課後反思:本節課我將植物無性生殖的應用引導到扦插、嫁接、壓條和植物的組織培養上,將動物的無性生殖的應用重點放在克隆技術上,這樣的編排有利理清教學思路。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3

本節課的設計有兩個明確的想法: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閲讀、觀察、實驗等方法自己獲得知識,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認識規律;二是在認識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後對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在教學設計上,將“自我評價”化整為零,使評價與學習過程緊密銜接,成為認知的最後一個環節,目的在於縮短認知與評價的間隔,鞏固知識結構,使評價成為知識拓展與昇華的手段。

通過課後向學生徵詢意見,認為這節課方式靈活,組織嚴謹,教師語言風趣幽默,教學效果不錯,學生學習的興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繫,但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教師可多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馬鈴塊莖,還有姜、蒜、番薯等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通過列表對比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本質區別;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認真觀察,瞭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並能學以致用。都得到了培養,不過,課堂上的學生活動還要更多設置學生動手性的實驗或實踐內容。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4

今天和學生們上了一節非常態的課,帶着雞蛋上課,和孩子們一起“玩蛋”。

這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下的《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這節內容,整節課其實內容量不多,關鍵是要講述清楚雞蛋的結構和相應的作用。而如果直接跟學生們講雞蛋怎麼樣怎麼樣的話,我想會非常的無趣,非常的乾燥,學生也會學得不靈活。

其實,雞蛋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都是非常非常的不陌生了,是我們每一位的好朋友。但是熟悉並不一定就是了解,每天在看它,吃它,但可能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它。

有的小孩呢,就只見過熟雞蛋的摸樣,根本沒有看到過生雞蛋的樣子。所有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最直接的認識,縮短生物課與生活的距離,進行了這節讓我們一起“玩蛋”的趣味課。在課前呢,我預先佈置了它們一個週末任務,回家一定要進廚房,請教媽媽,怎麼科學的把雞蛋打破?即雞蛋打完後,蛋黃等物質出來了,蛋殼還要保持完整的。

學學給雞蛋做一個“科學的手術”。

有意思的任務佈置完,看見孩子們個個都是非常興奮與期待,今天終於等來了。一起開始吧。

1、等待接受“手術”的雞蛋

2、給雞蛋“化粧”

3、聚精會神的為雞蛋脱“外衣”──蛋殼

4、哇,好美,卵殼膜出來了

5、哎呀,我的雞蛋“難產了”

6、呼,終於出來了

7、合個影吧,“母子”平安

展示完畢,一起總結:雞蛋,我愛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5

在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這節課時就是在和同學們玩的過程中,很愉快的過去了。雖然是玩,但其實是在學,從脱“外衣”,到發現裏面真美,好有詩意,到看見金黃金黃的成果,最後到“母子”成功出來,整個過程,同學們都有問題去想,我負責指導,這是哪個部位,這有什麼作用。

學生通過看到實物,有較深的印象,每位學生都操作的非常認真,恐怕自己的作品弄壞了,比老師講解十遍還有效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可以看出,學生都很喜歡實驗課,都是些熱愛生活的孩子。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6

1、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形象逼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2、探究雞卵的結構時,讓學生親自動手,能讓學生感悟到平時自己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這麼多的知識,用雞卵做為實驗材料,與生活聯繫緊密,突破了重難點。

3、課堂上,每一環節我都先讓學生自學,然後再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學生在探究卵的結構時,實驗時間不夠充分。

2.、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時給的時間不夠富餘,有的問題啟發性還存在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備課,比如準備探究的材料、查閲資料、收集資料、研究教材,並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

思考與實踐:

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多種,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更重要。我是這樣想的,你呢?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7

本週主要學習了生殖系統,具體內容是人的生殖和發育。鑑於學生處於青春期,對此部分內容敏感,有些學生可能想了解又不敢大膽看書,所以我佈置了本週內回宿舍時,必須攜帶課本,必須預習或複習本章內容。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其二,關於生殖系統的結構,難以理解。課本圖片學生有可能看不懂,教師要稍作介紹,主要指出男性精子排出時經過的結構和女性卵細胞排出時經過的結構,還有精子進入輸卵管的通道,這些問題都要結合圖片介紹,讓學生自己指圖説出過程,有利於掌握和理解。

其三,關於二、三節,第二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可結合實踐、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理解,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自身的變化,切實瞭解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從而做到駕馭自我,自我調節,健康的生長。第三節主要是瞭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因。掌握計劃生育的具體措施,應該注意的是,關於避孕措施的介紹要強調一下,普及這方面的教育。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8

新課程發展的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生物科學來源於自然世界,迴歸於自然才能化僵為活,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發揮本土資源優勢,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提升了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從自身做起才能切實提高這一代人的環保意識。

課前我指導學生進行了社會調查,我覺得社會調查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學生似乎永遠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學生對社會好奇,但又懼怕,通過社會調查的形式,學生有了接觸世界的機會,在調查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通過調查活動,我知道了學生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科學的,這就是我不斷努力探索的動力。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9

上週在學校上了一節公開課《鳥的生殖和發育》,結合杜郎口中學之行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鳥的生殖和發育這節課的重點是鳥卵的結構和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難點是探究鳥卵的結構及其適於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雞卵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但真的要讓學生詳細的説出各部分的結構及其作用恐怕很難。因此在課堂中讓學生親動手解剖雞卵,讓學生詳細的觀察,使學生對雞卵的結構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水平。由於過高的估計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至於學生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沒有把一個雞卵完整的解剖開放在培養皿裏面,這樣就耽誤了整節課的推進速度,從而導致臨下課時草草收尾,讓我感到非常的失敗。從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低下也反映了我們平時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過於注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分組實驗沒有有效的去落實,老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猜想鳥的卵細胞是由卵的哪幾部分組成時,學生不能準確的猜出,此時教師也沒有及時有效地給學生點撥或點撥不到位,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回想很是不應該。總的來説我自己認為這節課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學習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生物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舞台,成為學生不斷提升能力的階梯。

一 、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學高為師,如果一個老師在學生面前沒有博學的知識,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是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的。“沒有金剛鑽,就不能攬瓷器活”此話説得一點都不假,如果我們老師沒有實實在在的業務水平,沒有教育理論作支撐,我們就很難在課堂中表現的遊刃有餘,我們就不可能把教學工作做好。語言的簡練、普通話水平的提升、專業知識的強化與提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處理課堂突發問題的靈活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等都是需要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汗水。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首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從尊重學生開始做起。 教師要尊重學生。當教師把孩子作為一個權利主體尊重時,他們身心發展的巨大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既可以顯示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也有利於促進民主、平等的習慣意識的培養。重視孩子的感情,培養學生敏感、豐富的體驗也是完整的和諧教育所需要的。人的感情是心靈中最隱祕、最脆弱,也是最容易被激發的區域。教師重視學生感情;學生得到尊重,受到重視,有助於學生養成温順、謙和、樂於分享、善於溝通的性格習慣,而教師自己也會更有人情味。

要有一顆公正之心。 實施和諧教育。優秀教師應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學生們對教師公平與否的事情特別敏感,如果學生們看到教師一直用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論對方是男生、女生,不論對方漂亮、醜陋,也不論成績好、壞,他們就會受到啟發和激勵,會感到教師的誠實和公正。由此,學生會獲得安全感,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信的習慣。反之,學生會懼怕錯誤,產生孤獨和排斥心理,不利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其次,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還應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學生。教師應用積極的、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估計學生的天性,多關注學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種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和傾向,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因而對教育好每個學生應充滿信心。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壞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門鎖了的情況下一個學生為了幫助同學拿丟在教室裏的文具翻窗而入。我們的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呢?我相信大多數老師會首先肯定學生助人為樂的精神,然後再把翻窗的危險性告訴他,最後告訴他今後遇到這樣的事該如何處理,我也相信這個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會更樂於助人,而且處理起事情來也會成熟很多。我們再試想一下,如果教師採取相反的態度,忽視學生助人為樂這一良好動機,而一味指責他違反校規爬窗户這一行為,那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

再次,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應以讚賞的眼光鼓勵學生。這是我常對學生説的一句話,相信也是每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每個教師都應相信學生的確潛藏着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 教師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①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②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③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

④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三、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之後的自豪和幸福感。

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我們必須做到因材施教。特別是在生物教學中探究性的實驗比較多,因此我們設計探究性實驗必須貫徹適宜性的原則,不能急於求成,應與學生的已有能力相適應,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聯繫,與學生實際技能相適應,形成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實驗體系。有些探究性實驗難度較大,最好採取分步走的辦法有計劃的分散難點,教師可把一個探究性實驗分解為幾個逐步遞升的階段,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實踐及教師的適當引導逐步突破各階段的障礙,培養他們由淺入深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體系中教師將要探究的目標轉化為明確可見的探究活動,逐個分解到程度不同的探究實驗中,在實驗中採用不同的途徑,使學生在教師逐步的引導下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技能去親自“發現”新知識,成為科學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同時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維果茨基把學生在教學中的發展分為兩個水平:一個是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現在就能獨立完成教師所提出的智力任務;另一個水平是“最近發展區”,即學生的一些思想過程正在形成,但還不能獨立完成智力任務,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自己的緊張努力,才能完成任務。學生的第二個發展水平一旦轉化為第一個發展水平,他們的智力也就提高了一步。可見,為了引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引起最佳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探索性實驗的設計要“適度”。“適度”是指設計既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聯繫,同時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樣的設計如同樹上的果子,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摘下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並轉化為學習上的一種內驅力。想吃桃子,得跳一跳;跳一跳後,保準能摘到。

總之,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性的,應安排好探究難易的“度”。使學生即感到有點難、又興致沖沖,跳一下很有成就、並興奮不己,下次還想跳。

以上只是我個人粗淺的認識,還望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10

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閲讀、觀察、實驗等方法自己獲得知識,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認識規律;

二是在認識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後對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上,將“自我評價”化整為零,使評價與學習過程緊密銜接,成為認知的最後一個環節,目的在於縮短認知與評價的間隔,鞏固知識結構,使評價成為知識拓展與昇華的手段。

通過課後向學生徵詢意見,認為這節課方式靈活,組織嚴謹,教師語言風趣幽默,教學效果不錯,學生學習的興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繫,但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教師可多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馬鈴塊莖,還有姜、蒜、番薯等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列表對比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本質區別;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認真觀察,瞭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並能學以致用。都得到了培養,不過,課堂上的學生活動還要更多設置學生動手性的實驗或實踐內容。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11

《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八下第一章第四節內容,是在植物、昆蟲、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之後一節有關發育和生殖的課,對生物的生殖已經有一定的瞭解,但是鳥類的生殖已經脱離了水環境的限制,所以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學習的與生殖發育的特點的關係。

上主要採用了――發現式教學模式。

首先用動物的兩種繁殖行為“蜻蜓點水,母雞抱窩”引入課題,鳥是同學們比較喜歡、也比較熟悉的動物,但對於鳥類的生殖和發育的知識,學生們也只是一知半解,還不能上升到理論上來,所以在教學中,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然後結合生活經驗説出學生原有的與鳥類生殖發育有關的具體行為。如小雞剛出殼毛絨絨的,而麻雀剛出殼體表幾乎沒有毛,然後引出新課鳥的發育有的充分有的不充分所以,有早成鳥和完成鳥之分。然後從鳥的形態各異但是都是由鳥卵發育而來很自然的導入學習鳥卵的結構,以為例來觀察。

而後通過對比早成鳥和晚成鳥,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在這個階段中巧妙地設置問題,讓學生動眼去觀察、動腦去思考、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雞卵的結構時,讓學生親自動手,能讓學生感悟到平時自己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這麼多的知識,用雞卵做為材料,與生活聯繫緊密,突破了重難點。

課堂上,每一環節我都先讓學生自學,然後再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的地方:

沒讓讓學生親自做實驗來了解雞卵的結構及其作用,若親自實驗可以分散學習的難點。學生做完實驗後,讓學生繪製雞卵的結構。在教學設計的結尾,讓學生留心觀察鳥主要吃什麼,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愛護鳥類的意識。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組織學生課前蒐集資料、觀察加強感性認識,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將知識轉變為基礎,聯繫生活、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多種,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更重要。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12

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精心設計實施了本節課。

生物科學來源於自然世界,迴歸於自然才能化僵為活,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發揮本土資源優勢,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提升了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從自身做起才能切實提高這一代的環保素質。

課前我指導學生進行了社會調查,我覺得社會調查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我們的學生似乎永遠是家庭、學校兩點成一線,孩子們對成人社會好奇,但又有些懼怕,通過社會調查的形式,使學生有了接觸成人世界的機會,在與各種調查對象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們瞭解了成人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孩子們調查歸來,總結經驗時説:怎樣才能讓一個路人願意停下腳步,配合調查呢?這需要調查者做到禮貌、誠實、懇切。多麼今人高興的總結呀,如果我的孩子們成人以後本着這樣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怎能不説我的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呢?

這節課的課堂不再是我展示風采的舞台,各個小組精心準備的彙報,一個比一個精彩,同學們在交流與爭論中掌握了知識,昇華了情感。我的角色是加油器,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使孩子們更加積極踴躍地投入。下課後,孩子們圍着我問,下次的課題是什麼?

我熱愛我的孩子們,熱愛生物教學,這是我不斷努力探索前行的動力。

用真情澆灌學生,用生命感悟教學!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13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麼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人雲亦云的“人形鸚鵡”或者是讀了一輩子書的“兩腳書櫥”。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課程如何實施?這節課留給執教者的啟示無疑是立體的;教師應該逐漸走下講台,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教材應該逐漸蜕去“權威”的外衣,成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材資源的組成;課堂應該逐漸從教室擴展到校園、社會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空間,緊緊植根於社會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課堂教學應該逐漸從刻板、僵化、單一走向民主、開放和富於個性,從而變得越來越鮮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縱觀這節課,通過執教者的自我反思、組內教師的剖析以及對學生的訪談,認為亮點有

(一)學生解放了

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因而變得盲從依附。而在這節課上,學生被賦予了很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自由和權利;不因為自己見解的獨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評價的自由和權利等等。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和富有朝氣。在兩個開放性設計活動和最後一環節的“創新題”比試中,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在老師的信任、尊重和引導下,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僅“探究氣孔”一個設計活動,學生居然呈現了五種創意,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難怪有學生説:“課要是堅持這樣上下去,老師,你鐵定被我們比下去!”而這不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嗎?

(二)教材開放了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成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為此,教師牽着學生的鼻子去學教材、鑽教材,甚至是背教材,教材被神化了、絕對化了,教學也因此變成了教書。而這一節課,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熟悉教材的老師不難發現,本節課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延伸、拓寬和重組,並加強了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繫和融合。通過“品品説説、看看議議、動動探探、比比賽賽”四個單元活動,使枯燥的書本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讓人看得見、摸得着,讓學生有親近感,這樣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學習內容,學生能不喜歡嗎?

(三)過程開放了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強調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這節課,在充分體現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還凸現了教學的開放性。體現之一:教師的某些問題不是事先預設的,而是隨着教學的展開逐漸形成的;體現之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開放的,結論是學生合作探索獲得的;體現之三: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民主平等的,整個教學過程較多的是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學生的解放,教材和教學過程的開放,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讓課堂“活”了起來。誠然,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需要探討的問題,如:教師在尊重學生獨特見解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關注學生的差異?面對學生獲得“自主”後發出的充滿挑戰的開放性問題和多樣化思維,教師如何“引領”?怎樣創設並促進學生的有效“合作學習”?如何解決“探究”和有限的“45分鐘”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節課中,傳統教學的思維慣性還不時讓教師認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必不如師,在某些活動中有着太多的暗示,不妨再多放手一些,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和深入實踐的機會,其實失敗了又何妨,重在探究的過程。還有就是為誇獎而誇獎的痕跡太多,對學生而言,一味地誇獎如同一味懲罰一樣,弊大於利。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開發者。優秀的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能用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教材,根據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現實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藝無止境”,生物學教學永遠是一塊無限廣闊的創造天地。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複習課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篇14

課前反思: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課中反思之一: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所聞,藉助掛圖(或教材插圖),可以歸納出青蛙的生殖和發育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階段,並採用與家蠶比較的方法,得出其生殖和發育的特點是完全變態發育。

課中反思之二:在昆蟲的變態發育有“幼蟲”和“成蟲”兩個階段,青蛙的變態發育有“幼蛙”和“成蛙”兩個階段,對於動物而言可統稱為“幼體”與“成體”,這樣有利於學生簡單而清晰地掌握這些名稱。

課後反思: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地生活,因而兩棲動物對環境的依賴性很大。隨着水污染的加劇和環境的惡化,兩棲動物的種類已十分有限,僅存有尾目、無尾目、蚓蠑目4000餘種。介紹兩棲動物和環境的關係,可以對學生滲透環境保護教育。 為您提供優質資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