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4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篇1

讀完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這篇飽蘸着母愛深情的文章,我的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啊!回憶小時候媽媽含淚責打我的情景,看看現在我打完孩子後的失聲痛哭,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便是母親痛,並忍受着的過程。

是啊,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母親付出了多少辛勞與汗水啊!與孔子齊名的大儒“孟子”,早年喪父,孟母“以荻畫地”教他學問。為了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曾三遷家園,終於造就了一代“亞聖”。當我們犯了錯誤,母親善誘勸告卻毫無作用,看着那高高舉起,爾後又停在半空中的母親的手,是“愛之深,恨之切”的表現啊!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為的是讓你懂得做人處事的準則,為的是讓你擁有披荊斬棘的氣魄,為的是讓你無愧於這份母愛。當一個慈祥的母親揮掌一擊時,更多的痛感在她的心上,幾乎每個母親責罰孩子都要流淚,淚水中全是心疼,滿是責備。正如畢淑敏所説“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而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一棵小樹,不修剪枝杈,便無法茁壯成長,甚至無法成才,一隻雛鷹,不經歷挫折,便無法獨自飛翔。母親的每一次責打都是一種磨鍊,她,獨自承受着痛苦的考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孩子的成才,她寧願懲罰自己,“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願自罰,哪怕它將苛烈10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嚥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母愛是精心呵護的温存,是無微不至地關懷,是亙古不變的摯愛,是血脈中流淌着的情感。在你幼稚的淚花中,在你跌跌撞撞的腳步中,你可體味到母親的辛勞?當你每一次失敗,每一次迷惘時,你可感受到了母親的焦慮?你的成長快樂中,又伴隨着多少母親的痛楚?

偉大的母愛,給了每個人生的權力,生的力量和生的希望。是的,母愛是最平凡的,母愛也是最偉大的!

對於母親的愛,我有切身的體會。然而讀了《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這篇文章後,我對之則有了更深的見解。

母愛猶如冬日温暖的陽光,它使我們的內心永遠都享受着那一縷暖陽。然而,這種愛包含着一種無奈的舉動——打。

也許慈母不該與打孩子這一詞語聯繫在一起,因為在孩子眼裏,母親就是心中的女神,她怎能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呢?我們會為此提出質疑。文中的小男孩就這樣站出來指責母親,可他不知道這是何原因。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每一位母親都盡力剋制打或罵,因為她們知道,自己哪怕一定點兒過激的舉動,都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難以治癒的創傷。故而,她時刻控制自己的.言行,她不願給孩子造成哪怕一點點的傷害。但是,面對我們的淘氣,當她們無法用説服教育挽回孩子出軌的思想或舉動時,只能讓疼痛來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切膚的疼痛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無疑使之對母親產生一種誤會與一絲責怪,甚至怨恨。可是孩子又怎能懂得,在自己承受表皮的疼、暫時的痛時,母親所要承受的,是長久的自責,是內心的痛楚。孩子不會理解。愛可以超越界限,愛能挽救很多東西。然而母親賜予我們的,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打不能代表母親的心,她何嘗不想永遠不出用這個武器,永遠在其心中保留自己完美的形象?可是,愛需要一絲這樣的陪襯。

孩子應該理解母親啊!

我永遠相信,母愛可以讓我們享用一生,並且猶如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限……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篇2

父母的愛總在不同的地方表現,當寒冷的冬夜,父母起來為掩好被子;當停電的夏夜,父母手拿扇子為你扇風,也許你都沒有看到,但他們的確用愛包圍着你。也許你要説,我的父母經常罵我,動不動就打我,可是你又能否看穿父母的心呢?

小時候,我很調皮,總愛到處跑,也喜歡呆在河邊,不管父母怎麼説,我都不聽,直到逼得他們舉起手,痛在我身上時,我才不會頂嘴,可心裏依然不服氣。直到家裏養了一羣鴨子,我整天忙於照顧它們才發現父母真得很有耐心在勸説我,逼不得已才動手,我每天都要看住那一羣鴨子,它們很調皮,就像那個和父母頂嘴的我,我管不住它們,心裏很着急,只能用一根很細很細的枝條輕輕抽打它們,它們叫了起來,我看見它們疼的樣子,心很痛,因為它們始終是我照顧的。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是否也因為我的叛逆而傷心難過?是否打我時他們也痛上百倍呢?我不敢再想了,我一直以為是父母總想讓我順着他們,卻發現以前那個我是一個頑劣的我,是我沒有學會換位思考,讓他們無法不去打我,使我改掉壞習慣。

也許正是父母的一次次不忍卻必須的打,讓我養成了好的習慣;也許當我學會去照顧別人的時候,我才懂得如何與父母相處。我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因為這樣我才不會用狹隘的心胸去曲解父母的好意,才不會發現不了打後面的愛,那是世間最真摯、最偉大的愛。現在的我一直沒有和父母再吵架,當有一些不愉快時,我就想到父母內心比我更痛,也許父母的想法會比我的更好,也許我可以心平氣和的和他們一起談論,化解心中的不愉快。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篇3

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捱到父母親的打,可是我們卻並不明白父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當我讀了《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這篇文章後,我便知道了父母親為什麼要打我。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寫的是一位母親心靈的聲音,讓我們知道了母親的感受,其實打也是愛。父母親打我們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這樣做的,是為了讓我們記住並改正缺點,其實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愛。

記得在今年暑假的一天,我要上網,而媽媽卻不允許,於是我就生氣了,説着説着,和媽媽吵了起來,把媽媽惹急了,她就動手打我。

現在想起母親曾經打我的那一刻,我已不再感到疼痛,不再感到委屈,也不再感到怨恨。因為我知道,父母打我和批評我也都是對我的愛,如果沒有他們的這種愛,我也不可能長大,也不可能懂得這麼多的道理。我小時候經常挨父母親的打,主要是因為我還小,還不懂得許多的道理,經常惹父母生氣,他們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在我的臉上打一巴掌。我明白了父母以前打我的原因,他們都是很愛我的,也正是因為愛,他們才會打我,讓我快快成長。而且他們在打我的時候,也曾都想過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不打我,在努力失敗之後才會揚起巴掌打我,他們的心靈是多麼的痛苦啊!

現在我知道了他們的心靈感受後,決定以後再也不讓他們打我了,不讓他們傷心了。以前我捱到他們的打所感到的疼痛,委屈,怨恨,讓它們煙飛雲散吧!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篇4

讀了《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我的想法徹底改變了。以前我總認為大人打孩子不是自己生氣了,氣無處可撒,我們孩子成了大人的“出氣筒”,就是父母不再愛我們了,我們被他們“遺棄”了……總之,我們孩子真可憐啊!可現在,我為自己有這種想法而感到羞愧無比。

父母用手打孩子,我本以為這樣打更疼,但結果卻是這樣才能精確地掌握數量,輕重,不至於失手,同時他們也遭受到同樣的疼痛。當父母向我們揮拳一擊時,更多的痛苦會在他們的心上。幾乎每個母親在責罰自己的孩子時,都會流淚,淚水中有心疼,也有責備。現在我才明白為何媽媽每次打我,自己都會氣得發抖,偷偷落淚,原來她比我還心痛……

愛的方式各有不同,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就像一棵棵小樹,父母就像辛勤的園丁,不斷地給我們修剪樹杈,讓我們在愛中茁壯,在愛中成長……

  畢淑敏《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後感篇5

畢淑敏寫的一篇散文最貼近我們孩子的生活——《孩子,我為什麼打你》。相信許多孩子都承受過皮肉之苦,那可不是什麼好滋味。

每個孩子都想做個“乖孩子”。即便是萬分淘氣的孩子,也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可。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了:繁重的學業常常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一切的課外班、興趣班陪伴着孩子的業餘生活。因此,孩子們開始厭惡學習,漸漸學會抵抗。隨之,父母心急火燎,個個都希望孩子們成才,這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父母苦口婆心勸説無用,遍來起了“硬功夫”——打孩子。

當你看見一個父親疾言厲色,扯着喉嚨大吼,手裏又拿着雞毛撣子或掃帚,而一旁的孩子可憐巴巴地蜷縮在牆角或號啕大哭,便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了。

就像畢淑敏一樣,打孩子時都有萬分不忍心,她説:“我不是身累,而是心累。”但是父母只遵循三個字:不得不。孩子們何曾明白,家長在打自己時也有切膚之痛,正可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孩子們被打後,心存不滿,甚至憎恨;父母們看到孩子這麼不聽話,愈發生氣,又要打孩子們。如此惡性循環,父母與孩子之間漸漸有了一層隔閡。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變得彼此疏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孩子一旦捱打,就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他;父母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救子心切”,就繼續打他。想想每個人都是對的,每個人都有道理,為什麼卻合不來呢?那是因為,彼此之間沒有你知我知,只是自管自,順着自己的想法走,自然總覺得別人不對。

每一件事都有利有弊,如果有利於自己,就有可能不利於他人。而人們只要互相交流,説出心聲,一切都會變得美好。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孩子,都要銘記一句話:打你並非不愛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