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通用13篇)

來源:文萃谷 4.89K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為複雜的一種。那麼優秀的方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通用13篇)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1

一、研究目的:

我們班級有一部分小朋友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孩子由老人帶着,整天關在家裏讓他獨自玩耍,不讓他與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過分地照顧與遷就,使孩子難以適應集體環境,以致性格比較內向、膽小、退縮,不願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平時上課的時候也不舉手回答問題,更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對待班級的各項活動比較被動,寧願一個人呆着。我們稱這樣的孩子為退縮型幼兒。孩子童年時代的退縮行為如果不注意引導,有可能持久地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從上學期開始,我發現班級幼兒特別喜歡音樂活動,每次的音樂活動小朋友都能積極參加,就連平時比較內向的孩子都能積極參與,因此老師鼓勵這些孩子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充分創造自由寬鬆的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歌唱、一起表演,並鼓勵他們能主動進行表演。希望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使班級通縮型幼兒性格變得開朗活潑、增強自信,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集體環境,和小夥伴之間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

二、研究內容:

本次課題研究以大班幼兒為主,教師根據自己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音樂的實際水平,自己立課題,從大班年齡幼兒入手,從各個層面上對音樂活動對班級退縮型幼兒性格塑造的積極影響進行研究,具體內容為:

(1)歌唱、打擊樂器活動對班級退縮型幼兒性格塑造的積極影響。在幼兒園音樂歌唱、打擊樂教育活動中,一切從孩子周圍生活和實際水平出發,注意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為每個幼兒創造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培養幼兒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2)歌表演活動對班級退縮型幼兒性格塑造的積極影響。幼兒歌表演活動是綜合性活動,是幼兒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做一些有規律的、富有美感的動作,具有樂、歌、舞為一體。不僅能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欣賞能力,增強對音樂的敏感性和動作的協調能力,而且能真正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

三、研究對象及範圍:

班級內性格比較內向的退縮型幼兒

四、預期成效:

以審美體驗為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通過音樂欣賞、音樂技能的學習和音樂活動的參加,能夠培養幼兒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堅強不屈的性格。

五、研究的形式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觀察法(個案記錄)、情感薰陶法和訓練法、比較法、案例研究法、總結評價法等。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和音樂的實結際水平,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

具體如下:

1、調查法:初測,班級任意抽30%的幼兒進行抽樣調查,並以統一的音樂內容對幼兒進行測試:其內容為:興趣、性格、看圖説話、聽音樂的感受和描述或附加動作,根據調查情況加以分析,為實驗和研究採取的教育方法提供依據。

2、觀察法:研究者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依據幼兒園的心理狀態和表現,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並廣泛收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一系列內容。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時教師將觀察過程記錄撰寫成退縮型幼兒觀察個案,不斷積累經驗,提高研究水平。

3、情感薰陶法和訓練法: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一個人只有在情感方面發展是健全而豐富的。它的智力、體力和品德才能協調一致的發展。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健康的個性,才能在體力與智力、知識與道德、性格與知覺、美的體驗與美的表現等方面,獲得高度和諧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在環境的創設中極為注意營造優美和諧的音樂氛圍,激起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優美、愉快、輕鬆、無壓力的環境下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使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參加音樂活動,然而教師以有效的方法進行音樂舞蹈、節奏感的訓練,從而提高了幼兒音樂欣賞水平,陶冶了幼兒的情操,達到了音樂教育的目的。

4、比較法:在實驗中,根據對比班發展情況,進行各方面的測試,然後比較分析,再進一步的探索,不斷的給予評價與總結,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撰寫了音樂教育個案、論文和總結。

六、研究進度:

1、第一階段(20xx.3-20xx.5)課題的準備和初步實施:查閲、收集有關資料,加強相關理論的積累。認真學習有關音樂研究的理論知識,在音樂教育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方案,並進行課題研究的設計。

2、第二階段(20xx.6-20xx.7)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與幼兒生活有密切關係、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進行教育活動,首先激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幼兒理解音樂,喜愛音樂,感受到音樂的美,提高音樂水平。同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發展智力。在實踐中對課題的目標進行合理的補充和調整,論證教學方法、形式的可行性。運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案例,整理有效教育策略。確保本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效益性。

3、第三階段(20xx.9-20xx.11)在總結前一階段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行動研究、觀察記錄等方法進行驗證研究,調整、完善已有的教育策略。

4、結題階段(20xx.12-2015.3)總結課題研究工作,完成課題任務撰寫教學論文、研究報告和工作報告。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2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自己從教的實踐及有關理論,不難看出美術教育對幼兒成長所起的作用。本學期以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為研究內容,以中六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開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動,現將研究方案制定如下:

一、課題提出新《綱要》提出:

幼兒美術活動的目標在於幼兒興趣的培養、幼兒素質教育的培養。幼兒在繪畫活動中,通過手的動作,利用五彩的線條、大塊的色面,刺激幼兒的視覺,給予幼兒成功感和滿足感,使幼兒對繪畫活動產生一定的興趣。幼兒期是人的藝術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有明顯效果,其中美術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美術專指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等極其簡單初步的內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視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現出大自然的美和社會生活的美,以其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並能激發幼兒的審美觀念和造型智慧。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對其一生的精神素質和文化修養有着奠基作用。

二、研究意義《綱要》中指出:

我們應該為兒童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而在所有的藝術表達形式中,繪畫活動以其靈活的形式、鮮活的圖象、豐富的內容、靈動的線條、豔麗的色彩特別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也特別喜歡進行繪畫活動,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放飛心靈,跨越時空的自由想象,因此,繪畫活動成為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的重要途徑,而當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享受着自由與創作的快樂的同時,其它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 正確的教育意識直接帶動教師積極的教育行為。有着如何的教育觀直接影響着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

因為沒有正確的教育意識,在以往的繪畫課堂中,教師總會拼命地去強調安靜作畫並以此為理想的作畫常規,側重於技能的掌握,以至於往往評價的是作品形象臨摹的準確性,把評價點落在“像”與“不像”上,這些都是對幼兒為何要進行繪畫活動的理解上的偏離。我們應認識到:孩子參與繪畫活動是一種樂趣,在這種愉悦中,他們的感知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儘管他們畫的形象也許有些歪斜,也許與生活中的真實還有些距離,卻恰恰是他們在創造“藝術”,是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傳達、去表現自己的感知。

當然,有些年輕的教師又在這樣的一種認識中走過了場,出現了只要求幼兒的“充分想象”,以至於模糊了繪畫教學最基本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而沒有一定的技能,幼兒最終也難表達自己的所想。因此,當我們樹立和認識到幼兒園繪畫教育的最終目標應當是藉助繪畫這一載體,以達到將幼兒的認知、情感、能力、個性諸方面因素的提高與發展與繪畫融合一起、相互影響,有效促進時,我們也會全方位的考慮影響着這一能夠促使幼兒多重能力發展的活動形式的各方面因素。

三、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多種材料的展示,讓幼兒形成多種感官表象。

2、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

3、運用多種繪畫方式,提高幼兒繪畫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

1、探索如何幫助幼兒形成多種感官表象。

2、研究怎樣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3、如何發展幼兒的繪畫技能。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即邊研究邊實踐,在實踐中應用研究結論,並通過實踐不斷改進和完善研究結論。

2、觀察法: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

3、調查法: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 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4、經驗總結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收集相關的資料 盧梭的話 “應完全依賴具體事物”,就是説幼兒應通過感覺直接接觸事物而學習,因為唯有通過這種直接接觸,才能為幼兒抽象思維打下堅實基礎。所以一開始要收集大量與繪畫相關的材料。不僅對於教學資料的收集,教師自身也要收集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在理論的基礎上實施研究。

2、第二階段:提高繪畫興趣 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這樣不僅使幼兒對繪畫活動產生興趣,而且讓幼兒覺得繪畫是在遊戲。運用多樣化的工具和材料,引起繪畫的興趣多樣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起幼兒的操作慾望,繪畫可選擇的工具十分豐富,有油畫棒、蠟筆、彩色水筆、彩色鉛筆、毛筆、油畫筆、棉籤、彩色粉筆、印章、水墨、水粉等。在繪畫活動中,幼兒學習運用不同的繪畫材料和工具,通過線條、圖形、色彩、構圖等手段,創造可視的藝術形象,以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3、第三階段:提高繪畫技能研究何種方式可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單一的繪畫方式往往讓孩子們枯燥乏味,我們從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受力和多樣性入手,採取多種方式開展繪畫活動,讓孩子們玩在其中並能學到知識。在這個階段就要培養幼兒的基本技能。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方式表現作品,讓幼兒覺得繪畫就是在“玩”遊戲,同時讓幼兒感受繪畫是件快樂有趣的事情,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設計活動來鍛鍊幼兒的技能。如《下雨了》、《大草坪》、《媽媽的長頭髮》等等,不斷提高幼兒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

4、第四階段;總結

①、運用經驗總結法回顧、反省、分析、總結本課題研究的過程與資料,鼓勵教師不斷挖掘,及時總結提煉成功的活動經驗,撰寫有關的經驗論文。

②、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整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做好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在家庭育兒上出現重智育輕體育、重保育輕鍛鍊的現象,再加上多數家庭住在新村高樓,獨門獨户,因此幼兒户外活動的時間很少,普遍缺乏鍛鍊。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對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存在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户外體育活動的場地大,教師不好組織;有的認為體育活動容易出事故,還是少開展為宜。由此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常常流於形式,或停留在計劃上,而真正的實際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去的得不到保證。鑑此,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幼兒户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和,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的發展。參照《綱要》的精神,我們實施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 目標性原則

以幼兒發展目標為核心,將幼兒園的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新《綱要》提出的保教目標是制定幼兒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幼兒發展衞生學是制定目標的理論基礎。我園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是制定目標的現實依據。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過去教育工作中重內容出發,忽視教育目的的現象。

2、 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幼兒的發展。發展不僅體現為幼兒知識、技能的增長,更體現在幼兒的心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幼兒的發展規律既遵循一般的規律,又體現着個體的差異。為此,幼兒園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指導必須把着眼點放在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3、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幼兒主動性結合相結合的原則

對幼兒進行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應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計劃、組織幼兒園的户外體育活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引導幼兒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沒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任何教育難以獲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兒興趣與需要、注意、激發幼兒的內部動機,調到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發展需要和幼兒主動性的傾向,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新的“兒童中心”,消弱教師作用的現象。

4、 活動性原則

活動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橋樑,是幼兒活動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應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教育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幼兒動手動腦為特點的教育活動,活動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傾向。

5、 整體性原則

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途徑的教育均對幼兒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使體、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成為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克服重智輕德、重課輕遊、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脱節的現象。

二、研究內容:

1、我們發現園內普遍存在體育器材品種匱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問題,我們將就提高體育器材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尋求合理運用體育器械的規律。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充分蒐集廢舊物品和自然物製作各種體育器械;探索創新,發揮體育器械的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為幼兒選擇適當的體育器械。

2、體育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我們經常使用的遊戲的方法組織幼兒練習,把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變成有趣的模仿活動或有情節的遊戲活動,使幼兒輕鬆、愉快的參與活動,達到增強體制、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們將精心設計新穎多變的遊戲活動,在住址形式和內容編排上進行改革,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引導幼兒探索遊戲的玩法,促進幼兒的發展。

3、以課程理論為指導,優化幼兒每日“一小時”户外體育活動,課程目表是課程的靈魂,制定好目標對開展整個體育活動有調控和保證的作用。但長久以來,有的教師習慣於按照事先編排好的教學內容來實施幼兒每日“一小時”的户外體育活動,注重表面形式,頭腦中缺乏目標意識,我們將加強教師的園本培訓,樹立目標意識,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從體育的多維效應、多種角度見夠户外活動的形式,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使户外體育活動更有特色。

三、研究方法:

1、為使教師進一步樹立發展的觀念,掌握幼兒參與户外體育活動的一般規律及不同方面發展的特殊規律,易於根據發展目標設計教育活動。將每一目標分解為若干水平層次,形成從低到高的發展序列,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發展實際,選擇相應水平層次的目標。

2、各體育活動的目標既是教師組織教育活動的依據,教育內容、方法及手段亦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而定。

四、活動的組織:

1、組織原則:注重手段的多樣化與內容的豐富性。強調通過多方面的重複性的經驗促進每一分解目標的實現,充分挖掘各級發展目標。

2、基本形式:

(1)個體活動:教師根據當前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活動興趣提供環境,投入玩具和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活動。同時,教師亦注意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對於較長時間內一種或幾種行為練習的幼兒給予適當指導,以使幼兒通過個體的活動獲得發展。

(2)小組活動:主要作用是滿足幼兒不同的活動興趣,照顧幼兒不同發展水平,有利於教師因人施教、個別給予身體鍛鍊技能上的重點指導,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合作精神及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3)集體活動:集體活動以傳授身體鍛鍊的新知識、新技能為主,這些方面的知識技能適宜通過集體教育傳授給幼兒。

以上三種活動形式是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的,可以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不可相互分割。

五、保障措施:

1、每週進行一次心得體會交流,採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

2、每月進行一次户外體育公開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觀摩、點評。

3、不定期的學習一些理論指導或優秀教案等文獻資料,幫助教師及時瞭解最新的理念

4、每季度進行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效果測評,以掌握研究的實效性和進程。

六、研究過程:

1、 準備階段:

主要收集開展優化幼兒户外體育活動研究用的資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提高教師對優化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指導的理論水平,確定研究的內容,成立課題小組。

2、 實施階段:

制定目標與計劃、措施。組織教師進行實施計劃,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數據,及時調整實驗的進程。

3、 總結階段:

主要為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論文、總結、彙編結題材料。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4

一、課題名稱:

《幼兒生源問題初探》

二、問題的提出:

本園位置處於孟家溝村,前身為孟家溝國小,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幼兒園的性質為公立幼兒園,無論在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和教學物資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幼兒園的生源現狀卻不甚如人意,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去了相對較遠的孟家溝仁和小區裏面的私立幼兒園。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幼兒教育,這對我們幼兒園的發展是個很好的機遇,但生源是幼兒園生存發展的根本,在有利的環境下,如何擴大幼兒園的生源,更好的發展我們的幼兒園,提高幼兒園的知名度成了我們當務之急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這一課題。

三、研究對象:

幼兒園全體幼兒及其家長

四、研究時間:

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五、研究方法:

以實驗研究法為主,觀察法、操作法、調查法、談話法、文獻法等方法為輔。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讓幼兒認識各種常見的色彩,學習正確的塗色方法,對多種色彩感興趣。

(二)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的感知,誘發幼兒興趣,陶冶幼兒情操,開啟智力,在獲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時激發幼兒的創新精神。

(三)通過“觀察—體驗—發現—想象—表現—創造”來開展活動,讓幼兒觀察、遊戲、創作等具體實踐活動來進行,學習色彩的運用。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區域活動正符合這一要求。但是,在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家長對幼兒的培養存在“重知識、輕情感技能”的現象,這也直接影響到我們農村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幼兒園教育國小化現象不容忽視。為還給幼兒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我們將以此課題研究為契機、以區域活動為載體、以幼兒園為研究基地,努力探索適合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途徑與策略,探索區域活動目標的有效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師介入指導的有效性以及評價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內容。

通過區域活動有效性開展的研究,引導幼兒在區域中自主與材料、環境互動,嘗試獲得知識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幼兒探究、交往、動手等能力,培養幼兒自主、獨立、自信,創新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有效提高教師設計、組織、評價、推進區域活動的能力;在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從而奠定幼兒園的共同發展。

二、課題的界定:

區域活動(areaactiities):也叫“活動區活動”,是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進中國教育界的新名詞。當時美國正流行“開放教育”,對國內的影響比較大。“區域活動”在英文中有多種名稱,例如,遊戲區(Phayingarea)、學習區(leamingarea)或興趣小組等。活動區意味着選擇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決定自己做什麼和怎麼做,而興趣、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從劉焱的這一觀點,可以看出區域活動是一個整體概念,既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興趣性,又提出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説,區域活動是具有幼兒特點的,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提供合適的活動場地,多元化的活動材料、情境化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及合作伙伴,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活動。

有效性:是指能夠實現預期的目的、有良好的效果。這裏是指區域活動目標的有效性、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有效性、組織方式的有效性、實施的有效性以及評價的有效性等等。

區域活動有效性:是指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有目的地創設良好的有效區域活動環境,投放具有層次性、漸進性、差異性的有效區域活動材料,並給予幼兒有效的啟發式指導,讓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材料,與材料進行有效的互動,從而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有效地促進幼兒探究、交往、動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發展。

三、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由於班額過大、空間範圍小,開展活動區活動存在擁擠、凌亂的情況。

(2)活動區設置缺乏科學性。

(3)活動區材料的投放缺乏適宜性、動態性和層次性。

(4)教師的指導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

四、理論依據: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而活動區活動正符合這一要求。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遊戲理論。

皮亞傑開拓了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考察兒童遊戲的新途徑,他強調活動的重要性,強調兒童遊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結構,強調遊戲的情感發展價值。這些理論對我研究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開展有很大啟發。

(三)以加德納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論。

該理論強調人有多種智能,對每個人而言,這些智能表現各不相同,有些呈強勢智能,有些呈弱勢智能。這就表現為不同的個體在某些領域的發展上可能擁有優勢,相反,在另一些領域的發展上可能顯現相對的弱勢,因此教育應該給予兒童充分的機會展現自己的強勢智能。活動區活動的宗旨就是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既能讓幼兒充分滿足自己興趣、展示強項,又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其它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以新《綱要》理論知識為指導,繼續學習新課程改革精神。廣泛吸納新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成果,結合本幼兒園的實際開展課題研究,在確定課題、分析研究成果時使用此方法。

2、觀察法:在課題研究的起始階段、實施的過程中,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對幼兒的區域活動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考察、記錄、分析,獲得事實材料,以取得對幼兒發展的瞭解和認識。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圍繞課題研究目標,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邊實踐、邊總結,不斷摸索出經驗和規律的東西。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認真做好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實施情況的記錄,及時總結各階段的成果。

六、研究目標、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通過區域活動有效性開展的研究,引導幼兒在區域中自主與材料、環境互動,嘗試獲得知識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幼兒探究、交往、動手等能力,培養幼兒自主、獨立、自信,創新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通過區域活動有效性開展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師設計、組織、評價、推進區域活動的能力。

3、在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從而奠定幼兒園的共同發展。

(二)研究內容與重點:

(1)區域牆飾創設及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性指導策略;

(3)區域活動的有效性評價策略

(三)研究的思路:

對當前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運用《綱要》精神及遊戲理論指導課題研究。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豐富區域活動的內容,提供適宜的材料,挖掘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探索區域活動的有效指導策略。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區域活動的目標、內容、材料、指導策略,並邀請有關的專家、同行進行指導論證。

七、課題研究對象:

開發區中心幼兒園小、中、大班。

八、課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4月--xx年5月)

(1)設計課題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成立課題組,並明確個人分工。

(3)進行相關文獻的閲讀研究。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6月-xx年6月)

(1)對區域活動的現狀進行剖析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2)召開教師會議讓全體教師瞭解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3)專題講座,以理論引領實踐。

(4)骨幹教師區域活動觀摩研討,及時反思、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5)撰寫階段性總結及論文,完成各課題研究任務。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7月-xx年9月)

(1)區域現場展示活動。

(2)論文的撰寫及彙編。

(3)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組織專家鑑定。

九、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課題組科研人員能力保障:

(1)課題組主持人歐燕欽和蔡榕芳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育理論水平,歐燕欽是市骨幹教師,蔡榕芳是縣級優秀青年教師、並在2012年參加“福建省第六期農村幼兒園骨幹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她們撰寫論文在各級刊物發表。

(2)課題組的核心成員是本中心幼兒園教學一線的骨幹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其中本科以上學歷3人,縣級優秀青年教師1人,她們責任心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撰寫的論文曾有多人次獲得縣級一、二等獎,具有較強的課題研究能力。

2、組織保障: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做到統一認識,分工明確,目標一致,準備充分。

組長:歐燕欽蔡榕芳

組員:陳惠欽吳晉梅林麗香陳靜靜陳美燕鄭貞

3、時間保障:每月開展一次課題組教研活動,及時總結階段經驗;開一次課題組成員會議,討論交流實驗成果,部署課題研究,鞏固和推廣研究成果;幼兒每週區域活動時間充足,教學與科研同步進行。

4、經費保障:

學校核撥專用款項用於該課題的研究、實施。

十、預期研究成果

1、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調查與分析。

2、區域活動教師有效指導策略的論文彙編。

3、各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及玩法案例收集。

4、區域活動現場展示。

5、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開展的研究》實驗報告。

仙遊縣楓亭開發區中心國小年

3-5月

1.如何體現體育器材在活動中一物多玩的方法。

陸續

2.如何體現體育器材在活動中一物多玩的方法。

衞燕

以上是針對課題的研究實施研究方案,在實踐研究中,我們也將不斷的反思和調整思路,一切從實際教育活動出發,力求此次的研究活動從實際中來,迴歸實踐中去,最終能夠通過研究改變我園户外活動的現狀,是我園幼兒能夠運用所投放的材料,自由組合,快樂的遊戲,並在遊戲中養成合作,互助的集體觀念,自主、自信的享受遊戲。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6

一、課題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遊戲伴着兒童發展,兒童在遊戲中成長。課間遊戲是幼兒園自主性遊戲之一,由於課間遊戲在活動內容、地點、對象的選擇上完全由幼兒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孩子們可充分展示自我,課間遊戲為幼兒提供了主動開展各種遊戲的環境,孩子們可以輕鬆的進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兒的喜歡。課間遊戲也是教師瞭解孩子發展、增進師生感情、實施教育的良好契機。

但是事實上,當前幼兒園往往只把課間遊戲看成是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容易被忽視。幼兒園課間遊戲內容較少、形式單一,且缺乏較強的整合性、系統性。教師對課間遊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特別是對於小班課間遊戲,一些老師認為,讓孩子們好好玩一下,自己輕鬆一下,或者做一些準備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於是就出現了“放羊式”的現象,而且課間遊戲時間得不到保證,不是被侵佔就是被挪用。針對本園小班課間遊戲中存在的問題,我計劃開展“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實踐研究”,探尋適合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及材料,並探索有效的組織方法和策略。

二、課題的界定:

(一)課間遊戲。

是指:在教學活動之間或教學活動與集體遊戲之間開展的遊戲活動。

(二)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實踐研究。

是指:通過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組織與實施,研究適合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材料及有效的組織方法和策略。

三、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小班課間遊戲意識不足的問題。

2.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較少的問題。

3.小班課間遊戲的材料貧瘠的問題。

4.小班課間遊戲的指導策略較單一的問題。

四、理論依據: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遊戲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遊戲理論。

皮亞傑開拓了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考察兒童遊戲的新途徑,他強調活動的重要性,強調兒童遊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結構,強調遊戲的情感發展價值。這些理論對我研究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有很大啟發。

(三)學前遊戲論。

《學前遊戲論》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它以理論聯繫實際為原則,詳盡闡述了幼兒園遊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在幼兒園設計、組織與實施遊戲活動的策略和方法。這本著作對於我選擇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方面有很大幫助。

五、研究方法設計:

1.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總結、反思、調整、修正方案、調整目標,使研究更富成效。

2.文獻資料法:學習幼兒教育學、心理學及遊戲理論知識,瞭解有關幼兒課間遊戲的專業知識,並分析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現狀與動態,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3.個案研究法:對幼兒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表現出的典型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並進行系統地分析。

4.經驗總結法:對教育實踐工作及時的回顧、反思、總結、調整工作思路。

六、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內容:

(一)理論假設:

我認為如果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思想,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遊戲理論以及《學前遊戲論》研究結果來指導本課題的研究,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提高教師的遊戲意識和開發能力,逐步建立起小班課間遊戲材料庫,並加強對小班課間遊戲的實踐研究,就可以明確適合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

和材料以及有效的組織方法和策略。同時,幼兒與教師都能在課題實施過程中獲得情感、態度、知識等多方面的發展,並對小班課間遊戲的發展也有推動作用。

(二)研究目標:

1.培養小班幼兒對課間遊戲的興趣,開發多種潛能,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2.豐富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提供適宜的遊戲材料。

3.探索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策略。

(三)研究內容與重點:

1.豐富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

2.提供適宜的小班課間遊戲材料。

3.挖掘課間遊戲的教育價值,探索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

對當前幼兒園開展小班課間遊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運用《綱要》精神及遊戲理論指導課題研究。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豐富小班課間遊戲的內容,提供適宜的小班課間遊戲材料,挖掘課間遊戲的教育價值,探索小班幼兒課間遊戲的有效指導策略。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調整課間遊戲的目標、內容、材料、指導策略,並邀請有關的專家、同行進行指導論證。

七、課題研究操作措施:

(一)落實課題研究工作,規範課題管理

在園長的引領下,由我全面負責整個課題的研究工作。同時做好以下工作:

1.在自己的“博客”中,設立有關課題研究的理論學習、研究體會、方案設計等專題內容。

2.每學期至少開展針對兩名幼兒的“個案跟蹤研究”。

3.撰寫課題研究計劃與總結。

4.每學期至少撰寫一篇有關課題研究的論文。

5.圍繞課題研究進行至少一次公開展示研究活動。

(二)開展理論學習,轉變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始終引領着教師的教育行為。開展課題研究更要求我們不斷更新與充實教育理論知識、科研知識。圍繞本課題研究,我將加強遊戲知識的學習。同時,在專業雜誌中,瞭解有關幼兒課間遊戲的最新研究動態,借鑑、研究有效的指導策略,使自己能採用更合適的教育行為來幫助小班幼兒開展課間遊戲,促進小班幼兒的發展。同時,邀請青年教師培訓班指導老師與同組學員觀摩與指導,在與專家、同行“面對面”的交流中更好的感悟課題研究內涵,瞭解小班課間遊戲的基本知識。

(三)遵循科學原則,加強實踐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我將主要遵循多樣性、興趣性、發展性等多項原則,培養小班幼兒對課間遊戲的興趣,開發多種潛能,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創建一個能與幼兒、家長、同行積極互動的網絡平台,形成一個豐富的小班幼兒課間遊戲資源庫,包括文本資料、照片資料、視頻資料等。同時平台中也將開闢專欄將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經驗、困惑與大家分享、探討。

八、課題研究對象:

趙樓幼兒園小班幼兒。

九、課題研究過程:

(一)前期準備階段

1.課題立項準備: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調查與分析,初步設計課題研究方案。

2.制定課題工作計劃,確立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3.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體實施階段

1.搭建課題研究網絡平台,根據方案開展研究工作。

2.開展課題觀摩活動。

3.做好個案資料和遊戲集等課題研究資料的積累、整理工作。

(三)總結結題階段

1.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2.收集整理各類資料,完成課題結題工作。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網絡,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課題研究制度,能夠為我的課題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證和幫助。我園配備了

現代化的辦公設備,保證我能方便、快捷地蒐集信息、瞭解最新教育動態。幼兒園訂閲、購買了相關的書籍與刊物,為我查閲文獻資料提供了物質保障。

十一、預期研究成果形式:

1.結題報告。

2.個案、隨筆、研究論文等課題研究資料。

3.小班課間遊戲集。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7

一、課題名稱:

《幼兒生源問題初探》

二、問題的提出:

本園位置處於孟家溝村,前身為孟家溝國小,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幼兒園的性質為公立幼兒園,無論在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和教學物資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幼兒園的生源現狀卻不甚如人意,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去了相對較遠的孟家溝仁和小區裏面的私立幼兒園。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幼兒教育,這對我們幼兒園的發展是個很好的機遇,但生源是幼兒園生存發展的根本,在有利的環境下,如何擴大幼兒園的生源,更好的發展我們的幼兒園,提高幼兒園的知名度成了我們當務之急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這一課題。

三、研究對象:

幼兒園全體幼兒及其家長

四、研究時間:

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五、研究方法:

以實驗研究法為主,觀察法、操作法、調查法、談話法、文獻法等方法為輔。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讓幼兒認識各種常見的色彩,學習正確的塗色方法,對多種色彩感興趣。

(二)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的感知,誘發幼兒興趣,陶冶幼兒情操,開啟智力,在獲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時激發幼兒的創新精神。

(三)通過“觀察—體驗—發現—想象—表現—創造”來開展活動,讓幼兒觀察、遊戲、創作等具體實踐活動來進行,學習色彩的運用。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8

一.課題名稱:

體育課堂中如何運用遊戲進行教學課題負責人:王全鋒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狀況和個性發展。以往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反覆操練的練習,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使得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會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必須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遊戲的形式抓好體育教學,加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增長學生體質。

三.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1、自新課標實施以來,體育課一直沒有一套完整的教材,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這樣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着很大的激情發揮。

2、通過遊戲的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在玩中學、在學中練,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遊戲教學,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不僅能鍛鍊學生的身體,掌握知識,還能拓展學生的德育教育。所以一個好的遊戲能給學生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終身教育。

4、積累好的遊戲資料,促進教學工作的進展。

四.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有效的、可持續的成長,在實施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培養高效的教師,教師要通過課題研究與實驗,重塑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促進教師高效的專業發展,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構建高效教學氛圍,有力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校體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推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五.實驗對象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在國小1—6年級隨機選擇兩個班的一線的體育教師,另選兩個班為對比班

2、研究方法:調查法、試驗法、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類比法、評價法。

六.研究措施及活動安排:

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和前提,以行動研究、實驗研究為主要途徑,具體措施安排如下:

1、初期階段(2月份),查閲收集有關資料,以座談法為主要方法、努力尋求理論與實踐的通道。

2、中期階段(4月份)以行動和實驗研究方法為主,確定實驗班,通過研究證明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論假説,求真務實,上好每一堂實驗課,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安排教材內容,增加遊戲的內容特點,配合主教材,安排各類型遊戲。

3、後期階段(7月份),整理加工,對研究的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析、總結。對各方面有價值的理論和經驗進行整合、提煉,總結教學經驗,讓其符合改革精神,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七.預計的研究結果:

體育課堂中如何運用遊戲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課標精神,能促進學生的體質,發展各種身體素質。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9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1、課題的現實背景: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增強幼兒的體質,更大的價值在於通過户外活動鍛鍊幼兒的各方面能力,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展。户外活動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户外遊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培養充滿朝氣、健康活潑的幼兒是學前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需要加強幼兒户外體育活動,加強幼兒身體鍛鍊。户外體育鍛煉,可以為孩子提供增強互相協作能力和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機會,是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幼兒期是人的身體發展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是在實際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發展身體活動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為孩子創設一個積極、主動參與的活動環境,鼓勵幼兒積極地參與到户外體育活動中來。但目前在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的教育中,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如體育教學活動單一;體育活動形式不符合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體育活動不能滿足幼兒的興趣等等。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課題的提出,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

這一課題的研究立足於改變我園幼兒户外遊戲的現狀,增強幼兒的創造力,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自主快樂的遊戲。同時,也更新教師組織活動的理念,拓展老師的思路,增強教師的觀察和總結能力,促進教師向有力的支持者、智慧的引導者發展。幼兒園《綱要》“教師是幼兒遊戲的支持者,幫助者和引導者”這一理論依據,讓幼兒創造性的運用投放的材料而進行的户外體育遊戲。在孩子們玩這些物品的時候,教師將給予什麼樣的支持呢?如何讓孩子們這樣的户外遊戲中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教師干涉活動的尺度是多少?孩子現在的遊戲還處於無目的,無規則狀態,因此,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户外建構是的體育活動,研究目的是:讓孩子們能自發的合作,將投放的廢舊材料自主的整合利用,發揮孩子的創造性來組合這些材料達到有趣的遊戲,有目的的鍛鍊。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説,他們更需要充分的户外遊戲活動。然而,孩子的户外活動內容單一,對孩子肢體和動作的訓練也缺乏針對性、系統性,難以達到鍛鍊的目的。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園開始了對幼兒户外活動的探索。

2、研究意義

(1)户外活動是幼兒與豐富的活動材料、充足的空間、時間相互作用,促進其動作、思維、意志等方面發展的活動,也是培養、發展幼兒創新能力的一項活動,對幼兒將來的成長大有好處。因此,教師必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採取科學有效的方法,發展幼兒的創新能力。

(2)在户外活動中,幼兒的活動空間是室內的好幾倍,互相間的干擾很少,自由活動的空間非常大。幼兒處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中能充分發展個性,激發出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廣闊的户外活動環境,就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3)課題中的户外體育活動具有選擇的自主性、環境的開放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內容的豐富性、創新性等特點。是滿足幼兒身體和心理髮展需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在和孩子的玩耍之間,教孩子學會觀察,學會適應,掌握新知,建立自信,是最受孩子歡迎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户外活動中運動能使骨骼強健,肌肉發達,促進身體健康發育;運動能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為大腦提供高質量的營養,使頭腦更靈活,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對幼兒園中班户外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對利用户外體育活動提高幼兒運動能力的方法進行積極、大膽的實踐研究,試圖打破原有的體育教育模式,創設一個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的充滿情趣化的教學環境。希望對幼兒身體的發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幼兒園小班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研究。遵循幼兒園體育活動原則,根據本園幼兒的情況,活動的不同內容,幼兒不同的活動方式及環境等條件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材料、多樣的組織形式,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鍛鍊效果,從而提高幼兒運動機能,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總結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的教學策略,形成體現本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2、小班幼兒身體發展現狀調查研究。對我國幼兒園小班幼兒的身體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基礎。

3、幼兒園對開展幼兒小班户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研究。該部分調查研究主要包括:小班幼兒户外活動的時間、活動形式和途徑等,使本課題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研究之上,研究成果具有實用性。

4、影響小班幼兒進行户外體育活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幼兒園的管理規範的影響、幼兒教師素質的影響、幼兒園户外環境的影響等。

5、制定幼兒户體育活動的策略研究。這部分研究內容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提出優化户外體育活動提高小班幼兒身體運動能力的有效措施,挖掘户外體育活動的教育價值,探索小班幼兒户外活動的有效指導策略。以期對不同幼兒園小班幼兒身體素質提高的研究提供現實的參考和指導。

三、研究方法設計及預期目標:

(一)研究方法的設計:

1、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實踐、觀察、反思、調整、修正方案、調整目標,使研究更富成效。

2、文獻資料法:學習幼兒教育學、心理學及遊戲理論知識,瞭解有關幼兒課間遊戲的專業知識,並分析幼兒園小班課間遊戲的現狀與動態,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3、個案研究法:對幼兒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表現出的典型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並進行系統地分析。

4、經驗總結法:對教育實踐工作及時的回顧、反思、總結、調整工作思路

(二)研究的預期目標:

1、幼兒目標:通過實踐研究,構建“户外體育活動的優化方案”,促使幼兒更有興趣地參與到户外體育活動中並與户外環境產生有效互動;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環境裏感受大自然的薰陶,促進全身心的健康成長。

2、教師目標:

探索出優化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的方式以及有效管理的原則;根據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探索户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和策略;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12月)

(1)對蒐集到的相關理論資料進行梳理和歸納,形成本課題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並向上級有關部門上報該課題。

(2)對課題進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對本課題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進行修改並最後確定本課題的研究。

2、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對我國幼兒園小班幼兒的身體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找出導致問題存在的原因。併到其他小班對幼兒體育能力教育的狀況進行了解,學習先進的經驗,寫出學習心得。

(2)遵循幼兒園體育活動原則,根據本園幼兒的情況,活動的不同內容,幼兒不同的活動方式及環境等條件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材料、多樣的組織形式,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鍛鍊效果,從而提高幼兒運動機能,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總結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的教學策略,形成體現本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3)對得出的階段性的研究結論及時總結,形成階段性讀書心得和案例分析的形式進行總結。

3、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本階段是課題形成研究成果的階段,主要是對各種研究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形成研究報告。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對於研究資料開展書籍期刊與網絡知識相結合,認真研讀國內外關於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的研究,梳理知識結構,形成理論結構,以我園的學生生活狀況為研究積極進行調查問卷,形成初期的資料研究。

本課題分階段進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形成分階段成果和最終研究成果,當然這一切的成果離不開上級領導和學校對這一課題研究的經費支持。領導的指導關心、研究課題人員的努力、經費支持等,本課題一定會達到預期目標,形成優化幼兒園户外體育活動指導理論體系和幼兒園對於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模式。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10

體育活動是影響幼兒生長髮育不可缺少的積極因素,它不僅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的生長髮育,而且能促進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基本的活動能力,提高幼兒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培養幼兒優良品德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一、選題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於專項體能活動,很少使用廢舊材料製作的器械活動,形式上是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由於器材不豐富,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造成體育活動內容單一,對孩子肢體和動作的訓練也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在難以確保幼兒每天有兩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並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探索,不斷優化我們上林苑幼兒園的户外體育活動,增強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多樣性,提高幼兒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讓幼兒具有強健的身體。

二、研究目的

(一)研究活動的總目標

1.製作多種多樣的體育器材,創設活動環境,引導幼兒體驗活的樂趣。

2.充分發揮户外體育活動的整體功能,使孩子德、智、體各方面能得到全面發展。

3.教師通過探索,實踐,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二)各年級研究活動目標

小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幼兒在走、爬、鑽、跳、滾接等方面

中班:通過走、跑、跳、拍皮球等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靈活性的運用器材,體現器材的趣味性……

大班:通過走、跑、跨跳、匍匐爬、跳繩、拍球等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豐富幼兒户外體育活動。

三、操作實踐

(一)優化户外體育活動的素材

為了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1.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我園在體育器材在配置上只有購買的和一些簡單的器材,所以我們可以因地制宜,變廢為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用油桶、報紙球、繩子等製作自己使用的活動器具。如我們可以將小竹棍當成接力棍、跳竹竿舞、走迷宮等等,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廢棄的飲料罐和塑料瓶,如:將粒粒橙、酸奶瓶等用鬆緊帶連接起來做成拉力器;還可以用各種易拉罐做成高蹺,做成梅花樁練習平衡能力等等的一些活動。

2.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物多玩。例如我們前面用竹子製作出來的金箍棒,我們也有很多種玩法:“鑽洞、跳格子、跳竹竿舞、扮演孫悟空玩金箍棒、走迷宮”等等。還可以用一些廢紙做成紙球,可以進行拋、扔、投等多種玩法儘量拓展幼兒的發散思維。

(二)優化户外體育活動的指導

為了將活動從“形式”引向“過程”,從“內容”引向“發展”,從而增強教師的目標意識,我們課題組制定了相應的開展户外體育活動的目標。我們遵循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既有長期目標,又有近期目標。我們參照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目標,針對各班不同水平的幼兒,遵循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目標。

1.晨間鍛鍊活動

為提高幼兒晨間鍛鍊的質量,我們在組織形式及內容編排上儘量採用分散式,以自制的材料為主,內容豐富,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三五成羣地湊在一起,選擇自己的同伴、自己喜歡的內容,全面鍛鍊身體,提高體能。

2.户外體育活動

户外活動我們也將以器材為主,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儘可能多安排活動,讓孩子想盡辦法擴大户外活動空間。提供簡單的材料供遊戲進行,讓幼兒在想象情境中愉快地遊戲,使户外體育活動更富特色。讓幼兒擁有活動的選擇權,成為户外活動的真正主人,使户外體育活動達到活而不亂、有條不紊、生動活潑,從而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幼兒的活動能力,培養幼兒良好個性和養成自覺參加户外體育活動的習慣。

3.體育教學活動

我們將體育教學的內容延伸到户外活動之中,《開展體育活動觀摩》和《開展户外體育器械評比活動》,幫助幼兒練習鞏固,並不斷創新提高,使户外體育活動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充分體現器材的使用的科學合理,豐富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我們把體育教學寓於有情節、有角色、有競賽的遊戲之中,使之新穎生動,而且有目的、有計劃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增強體質。並針對大、中班不同的年齡特點,採用競賽性的遊戲,開展《户外體育活動評比活動》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效果,培養幼兒積極進取精神的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

四、成員組成與分工

組長:肖國苗上林苑幼兒園園長,主持課題的全面工作。

成員:衞燕上林苑幼兒園保教主任,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陸續上林苑幼兒園保教主任,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杜進上林苑幼兒園教師,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成員:武曉上林苑幼兒園教師,協助做好課題研究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11

一、研究緣起

1、體能發展的黃金時間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身心並重”的幼兒健康觀,並將幼兒健康放在了五大領域的首位。晨間户外活動的有效組織實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添加劑,是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日之計在於晨,應重視每個晨間40分鐘黃金時間段對幼兒健康的教育,每天合理科學有效地組織晨間的户外活動,可以使孩子擁有健康強壯的體質,更有陽光、開朗活潑的個性。

2、現狀呼喚效能課堂

目前很多幼兒園教師忽視晨間户外活動的有效組織實施,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問題一:認識不足,意識薄弱:有把晨間鍛鍊看成是遊戲活動的補充,僅僅滿足於有材料可提供和幼兒能進行“一物多玩”的遊戲,故有針對性的開展體能鍛鍊和提供符合體能發展要求的器材普遍不夠,因此晨間鍛鍊成了“看堆放羊”的擺設;由此幼兒園户外晨間鍛鍊活動常常流於形式,或停留在計劃上,而真正的實際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卻得不到保證,即使開展了也缺乏關注開展鍛鍊活動的密度與強度關係等等。

問題二:機械訓練、缺乏自主:很多時候活動內容是教師選定,教師規定在一定的場地,並按教師示範的要求反覆練習,孩子單調機械地重複動作,於是孩子對晨間户外活動逐漸產生厭倦、害怕、擔心自己練不好等,孩子對户外活動的內容形式不感興趣,缺乏主動性。

問題三:隨意性大,效能不夠: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但隨意性大,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導,晨練質量不高。如有的幼兒拿着活動材料“辦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鬧,有的拿着器具看別人鍛鍊,有的則較頻繁地更換活動材料。

那麼如何根據晨煉的特點,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讓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活動中達到鍛鍊的目的呢,探討研究晨間鍛鍊的效能課堂是迫在眉睫。

3、遊戲激發主動、愉快的學習

遊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幼兒健康教育活動不是靠機械的訓練或反覆鍛鍊,而是需要趣味性遊戲化的教學形式,讓孩子在玩中學才能促進身體的和諧發展。對於幼兒來説,遊戲中的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説過:“遊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幼兒遊戲活動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遊戲讓幼兒從體驗的意義上成為真正完整的、自由的人。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所有的知識、經驗才是有意義的。

因此,基於以上分析,我們提倡把效能課堂的內涵拓展到晨間户外活動上,要改變練習式、訓練式的户外鍛鍊形式,以晨間户外活動為突破口,力求通過實踐探索,提倡讓晨間户外活動遊戲化,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户外活動,使晨間户外鍛鍊的目標組織、內容組織、活動形式、活動評價科學合理化,以此推動幼兒園課程實施遊戲化的進程,推進體育活動科學化組織的總體水平。

二、研究設計

1、概念界定

晨間户外活動

晨間户外活動是指在幼兒園在8:00至8:40之間所開展的以體能發展為目標的户外體育鍛煉活動,其活動組織是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制定具體的、明確的、有針對性的顯性目標,或模糊、籠統具有靈活性的,幼兒自己選擇的隱性活動目標,通過循序漸進,動靜交替、玩中學等實施策略,合理安排活動量,激趣導入,有針對的户外鍛鍊活動。它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組織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遊戲化

遊戲化是指在學習遊戲化觀念的指導下,在活動設計過程中就活動內容、培養目標、動作發展、評價手段方面,就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與教學策略等方面,借鑑遊戲內容、情節,設計、選擇適當的活動器材、評價方法、教學策略,讓孩子以自發主動的學習方式展開學習過程,從而讓孩子在愉快的遊戲體驗中獲得知識技能,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2、研究定位

優化晨間户外活動的目標組織、內容組織、活動形式、指導策略、活動評價等,以遊戲化的組織及指導促進晨間户外活動實施的有效性。

3、研究原則

安全性原則

户外活動強度大,孩子在活動中容易興奮,因此首先在活動組織場地選擇上要考慮平坦、舒適、安全。遊戲活動中應特別關注因各種因素引起的衝突、摔傷、碰傷等安全問題,同時在器材選擇上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避免過重過尖過硬的器材,特別是選用半成品的廢舊材料時要本着安全意識,進行清洗、消毒。

趣味性原則

遊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幼兒健康教育活動不是靠機械的訓練或反覆鍛鍊,而是需要趣味性遊戲化的教學形式,讓孩子在玩中學才能促進身體的和諧發展。

靈活性原則

活動組織中要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及班級孩子發展水平靈活又適當地選擇遊戲內容和形式,靈活採用一物多玩,同時,在活動過程中隨時發現孩子的動作發展水平靈活進行目標調整,使每個孩子的動作發展水平都能在不同層面上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性原則

晨間活動注重輕鬆愉快地玩樂,但需寓教於樂,它是發展孩子走、跑、跳、平衡、攀登等能力的重要教育途徑,是作為健康教育活動的補充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

4、理論基礎

皮亞傑活動理論對晨間活動遊戲化的指導:

皮亞傑活動理論強調“自發主動”,強調兒童心理髮展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所獲得的這些巨大成就主要不是由教師傳授,而是來自於兒童本身,是兒童主動發現、自發學習的結果。知識能力的獲得要讓兒童自己主動地、自發地學習。教師除了為兒童提供主動地、自發地學習的機會外,還可以選擇一定的材料、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發展。他認為動作是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樑和中介,一切知識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的內化作用。也就是説,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是否定。

幼兒園晨間户外活動是一日活動中促進孩子動作和諧發展的重要課程環節,孩子動作能力的發展需要在主動寬鬆的氛圍中通過自身的主動參與,與活動器材愉快互動,而不能過多的通過機械訓練和反覆示範練習,因此應在仔細研究兒童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於兒童發展的遊戲活動,吸引兒童自覺、自為、自由地參加到遊戲活動中去,使他們在充滿樂趣、情趣和常識的遊戲中體驗學習。

5、研究目標

優化幼兒園晨間户外鍛鍊活動目標、內容、形式、指導、評價的科學合理化,消除户外鍛鍊機械重複練習的學習模式,以遊戲化學習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幼兒園課程實施遊戲化的進程,充分發揮户外活動的整體功能,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6、研究內容

(1)探索晨間户外活動遊戲性內容

內容的選擇直接的趣味性、教育性直接影響活動的成效,趣味性的遊戲內容可以充分運用傳統遊戲、民間遊戲、自選遊戲、自編遊戲等。

傳統遊戲:巧用舊遊戲,給傳統遊戲注入新的活力,結合新《綱要》的精神,賦予老遊戲以新的生命力。如“跳箱、平衡凳,梯子”內容比較單一,幼兒玩起來興趣不高。如果增加新的內容,整個活動用器械組合貫穿始終,設計不同高度、不同寬度、不同形狀的挑戰性障礙等,孩子們則活動興趣更高。

民間遊戲:丟手絹、跳繩、扔沙包等,只需簡單的材料就可進行,不受人數的限制,同時讓幼兒擁有活動的選擇權。

自編遊戲:教師根據現有活動器材,根據孩子發展目標定位,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器材的特點設計遊戲情節,或靈活使用同樣的器材,對器材進行一物多玩設計,避免器材的單一枯燥,讓孩子在愉快的玩樂體驗中享受成長。如託班玩大滾球

(2)探索晨間户外活動遊戲化的組織形式

摒棄以往單調乏味的機械練習,把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變成有趣的模仿活動或有情節的遊戲活動,使幼兒輕鬆、愉快的參與活動,把晨間户外活動寓於有情節、有角色、有競賽的遊戲之中,使之新穎生動,而且有目的、有計劃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增強體質,主要探索情景性、競賽性、趣味性等遊戲的開展。

情景性遊戲:設置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故事情景性的場景。如:要孩子跳高,可設置:猴子摘桃,讓孩子投入其中。更多的是針對小託班幼兒動作發展特點,可以創設遊戲的情景,讓幼兒扮演其中的角色,從而激發他們參與遊戲的興趣。

競賽性遊戲:為了激發孩子們創造競爭意識,友誼競賽是比不可少的。一般針對中大班幼兒動作發展比較協調,理解能力增強,有一定的自控力等特點,逐步採用競賽性的遊戲,以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效果,培養幼兒積極進取精神的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

自選性遊戲: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愛的活動器材進行自由玩,在玩中發現器材的多種玩法,教師隨時關注並與孩子共同捕捉設計幼兒感興趣的遊戲。如託小段孩子喜歡羣體追着大滾球跑,教師可以靈機推動大滾球,孩子追着球滾動的方向練習朝一個方向跑,這就是一種對跑的學習方式。

(3)探索晨間户外活動教師指導策略

活動中教師往往袖手旁觀或放羊式讓孩子自由遊玩器材,活動如果單純追求遊戲而缺乏指導策略,也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於是我們預設了以下四種指導策略的研究:

啟發式指導:孩子在活動中遇到不會正確使用活動器材,教師在活動中以點撥啟發的方式進行個別指導。

參與式指導:教師以遊戲中的角色參與融入孩子的活動中,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發展需要,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及時指導。

示範式指導:在遊戲活動之前,孩子對基本的動作技能缺乏正確的掌握,這時需要教師作示範動作或讓孩子指導孩子。

發現式指導:教師在活動中眼觀六方耳聽八方,仔細觀察孩子的活動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學習困難給予幫助指導。

(4)探索晨間户外活動科學化的評價

科學客觀的評價有利於孩子身體的健康發展,遊戲化的晨間户外活動不是單純的遊戲娛樂活動,最主要的是在遊戲中全面發展體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因此教師要心中有目標,只有通過多元多形式的評價才能更好促進活動遊戲化進程。

過程性評價:每一次活動中及時進行現場點評,或當天的户外活動結束後教師及時進行晨間談話小結評價。

主題性評價:通過親子趣味運動會,在趣味性的運動會上開展多種運動項目,或組織平行班同年級段的趣味體育活動遊戲,在主題性的活動中圍繞孩子的各方面表現評估動作的發展狀況。如是否平穩走完一節平衡木;是否能單腳站立半分鐘;是否能雙腳同時跳過低矮的障礙物;是否能騎三輪車或腳踏車等。

階段性評價:根據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各自身體發展水平,主要針對走、跑、跳、平衡、攀登等發展目標,在平衡性、揉韌性、靈敏性、協調能力等階段性地通過達標測查活動來評價。如小班段會手眼協調地拍皮球,能連續10個以上,大班段手腳協調地跳繩等。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採用以行動研究為主的方法,同時採用觀察研究、案例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推廣。

1、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教師針對實際的晨間户外活動中的問題,不斷提出改進教育的方案與計劃,用以指導活動,並根據實踐發展,分階段進行總結活動效果。

(2)觀察研究法:在晨間户外活動中,有目有、有計劃地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分析,跟蹤記錄幼兒在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事實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幼兒動作、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

(3)案例研究——找出典型事件,以研訓形式分析、討論現有問題及對策。

2、研究對象:全園648名幼兒

3、研究時間:本課題的研究,計劃在一年內完成。

4、研究基本步驟:

準備階段(20XX、9-----20XX、10月)

(1)以觀察、分析、查閲、諮詢等形式,瞭解目前幼兒園晨間户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思考活動低效的存在原因,從而給本課題的研究以明確的研究定位。

(2)設計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組,召開課題組會議,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制定研究制度。

正式研究階段:(20XX、11月----20XX、6月)

(1)制定具體的課題實施方案,按照研究目標,幼兒園全面組織開展實施。

(2)結合園本教研,圍繞“立足常態課,幼兒園户外活動的組織及指導”,定期開展案例討論學習。

(3)開展網上主題論壇,讓教師隨時捕捉自己在課題實施中的感悟並進行及時地溝通交流。

(4)開展晨間户外鍛鍊活動的常態課互聽互評活動,並以研究課的形式進行課題彙報交流,相互調整遊戲策略

總結整理階段:(20XX、7月---20XX、9月)

(1)召開課題成果經驗交流會。

(2)整理、分析有關課題資料,彙總各班研究成果。(包括案例、照片、觀察記錄、經驗論文等)

(3)課題組撰寫研究工作報告。

4、課題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教師相關論文

四、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

1、課題前期研究的基礎分析

幼兒園一日活動均為課程,前期我們對主題教育背景下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已做了深入的課題研究,特別是對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活動內容選擇、教師的策略指導等有了非常細化的研究思考,課題成果《綱要背景下教師有效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研究》曾獲區科研成果二等獎。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旨在繼續深入拓展研究內容,對晨間户外活動的有效組織實施作系統的研究。

2、研究人員的條件分析

本人自XX年以來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本科學歷,區二層次骨幹教師,XX年至今一直承擔分管幼兒園教科研工作,帶領指導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參加協助園長共同承擔負責省級立項課題《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實踐研究》《基於本土資源開發,幼兒園主題式親子活動的實踐研究》並獲杭州市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獨立承擔負責的課題《幼兒園環境課程設置的實踐研究》獲瑞安市科研成果二等獎,《主題教育背景下教師有效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研究》獲區科研成果二等獎,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實踐經驗。參與課題研究與實驗的其他成員均為區第三層次骨幹教師,教研組長,她們都屬幼教高級教師,本科學歷,平時團結好學、開拓、創新,有較強課題實踐經驗,具有一定的管理經驗、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1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説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佔全園的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於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髒,有的頭髮淋亂,有的穿着拖鞋,有的愛講髒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説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説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説:"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後的一生都會有着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着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對象,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複或練習而固定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範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衞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衞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衞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徵、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 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區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衞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查閲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並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徵。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後研究者通過講座、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藴涵着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 篇13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和組織的學習經驗。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將課程改革視為教育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視課程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橋樑,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實踐的反思:

1、對幼兒園課程存在問題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幼教課程受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知識中心論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教育者的地位與功能,無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對象完全異化成為一種“容器”,從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隨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力圖在課程中進一步克服教師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伴隨着這一趨勢,活動課程、遊戲課程、生成課程等課程方案走進了幼兒園,但是,新的理念在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線的幼兒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以兒童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預與要求,過分注重幼兒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導作用,養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規範意識的養成。一部分教師懂得要尊重幼兒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但併為掌握正確的培養方法,教育過程所採用的策略與應有的理念往往脱節,有時常常產生矛盾的結果。如:教師只是從温和的教育態度來淺表地詮釋尊重兒童,但在温和的外表下,控制兒童言行的實質並未改變,教師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師“標準”的就樹為樣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並未真正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體。

我們認為,實踐與理念脱節是阻礙教育改革深化的一個主要問題,解決這一矛盾,固然需要全面的把握理念的內涵與本質,但更需要掌握理念與實踐的中介,將正確的教育理念演繹成有效的教育行為。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兒童為中心,從目標模式到過程模式;理論上,課程的設計、運用和評價,以社會文化、知識和兒童發展這三個方面為依據,而實踐中,教師往往難以使這三者取得一種平衡。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地產生理想的效果,不僅在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要具備實施的可能性。因此,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本地社會需要和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成為本研究的重點。

2、對本園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園是全軍、廣西、南寧市四級示範幼兒園,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園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先後進行了《蒙台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實驗研究》、《自主性遊戲與幼兒主體性培養的實踐研究》兩項課題研究(注:均為南寧市“九五”規劃課題)。20XX年初我們對全園二十個班級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經過觀摩半日活動、教師座談討論、家長調查反饋,我們發現:在區域活動、角色遊戲等自發選擇、自主開展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表現明顯。但在一些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受控制的程度仍較高,主體性無法充分體現。幼兒在平日生活中主體意識、多方面的興趣性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

面對現狀,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漸認識到:從綜合教育到“五大領域”、“活動區教學”、“活動課程”,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兒的生活,忽略了教育對幼兒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幼兒以一種積極的個體意識去主動地感受生活、豐富生活、創造生活,在生活過程陶冶情操,培養個性,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理性的思考

1、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各領域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以及組織和實施、評價等所有環節中,也一致將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強調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各領域的目標表述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彙,突出了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趨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兒童能夠一生持續的學習,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不僅是未來的生活,也包括其現實的生活。這就使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是不是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是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這些必須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只有讓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幼兒園生活中發展潛力,良性成長,才能為一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現代教育“人文關懷”、“幸福生活”的呼喚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完整幼兒”。培養“完整幼兒”指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兒,強調的是人性和對人性的發展。幼兒教育必須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需要、有尊嚴、有動機的相對自主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主體性(主動性、自信心、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從知、情、意等多方面發展幼兒。

誕生並盛行於70年代初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提出“人文關懷”的主張。所謂“人文關懷”是指課程應充分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人的生成、發展與完善,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和人生的奠基工程,理應關注幼兒的生存、生活狀態,引導幼兒走向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追求理想的人格。對於幸福生活的引導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幼兒積極地展開現時的生活,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二是引導幼兒主動把握未來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這二者是共同延續不可分割的,只有積極地展開現實生活,才能主動地把握未來;要主動地把握未來,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極地生活。

鑑於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課程,目的是克服現行幼兒園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形成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案,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健康成長的樂園。

所謂快樂教育課程,就是讓幼兒在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生活的同時,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生活,使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獲得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快樂教育課程是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快樂教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理論、羅斯傑、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課程論、杜威的兒童發展為本理論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2、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內容;

3、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組織形式和有效方法;

4、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評價指標;

(二)框架構想:

1、課程模式設計:

許多資料表明,課程走向整體綜合化已成為教育的必然。目標模式課程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其操作性強、效果明顯可見是主要原因。過程模式的許多觀點的確表達了教育的理想,但他對教師的要求實在太高,其追求的價值比較抽象,因此從我國目前的師資狀況、社會意識及其文化價值觀念等條件來看,要完全採用這一模式,最後的結果可能事與願違。所以,結合我國國情,我們綜合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兩種課程模式的優點,採用主題教育與生成課程相結合,將教育目標、內容與幼兒興趣和需要巧妙結合,按《綱要》要求“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2、課程的目標設置:

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人為主線,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及幼兒年齡階段為兩條緯線,構建快樂教育課程目標系統。目標系統含總目標、分解目標、層次目標和單元目標。

(1)總目標: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學習、樂於生活、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通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2)分解目標:從“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來分解構建目標。

生活目標:

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熱愛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使幼兒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幼兒對美的事物的喜愛,培養幼兒認識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

學習目標:

激發、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促進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逐步形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使幼兒能將所學的知識或技能逐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嘗試用來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探究心、動手嘗試與操作能力,逐步培養幼兒學習能力。

交往目標:

樂意與人交往,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3)層次目標:根據各階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及年齡特點,制定出各年齡段幼兒的層次目標。

(4)單元目標:根據層次目標,結合社會需求、地域條件、幼兒發展需要,以情感教育和個性培養為着眼點,構建貼近幼兒生活的單元主題框架;同時,教師也根據對幼兒一日生活的觀察,從本班幼兒的興趣及需要出發,生成單元主題,根據主題制定目標。

3、課程的內容選擇:

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為框架,圍繞目標制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依據以下原則制定:

(1)應從培養未來人才的要求出發,具有前瞻性;

(2)應從本地人文背景出發,紮根於本地實際;

(3)應與幼兒現實生活經驗相結合;

(4)應考慮本班幼兒、個別幼兒的興趣、需要;

(5)應具有相對穩定性、靈活性、自我調整性;

4、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與方法:

(1)以整體性發展為原則,強調組織形式靈活化。即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服從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小組教育活動與個別教育活動。

(2)拓展教育途徑:在“一日生活即課程”的觀念指導下,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專項活動室活動、遊戲活動、生活活動、户外活動,注重正規教育活動與日常隨機教育活動相結合,注重通過一日生活中的各項環節培養幼兒積極態度與情感、良好習慣與技能。

(3)教育方法多樣化,重視運用現代與傳統的多種有效方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年齡、個性特點,採用相應的方法和手段。

(4)開發潛在課程的教育能量:

①創設有利於幼兒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包括建設優美的園所大環境,如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創設可供幼兒選擇的教育環境:如:建立幼兒閲覽室、美工活動室、音體室、感覺統合活動室、室內體育活動室、蒙台索利工作室等多種專項活動室以及角色遊戲長廊、多功能遊戲室、户外體育場等遊戲環境;

②創設充滿尊重、理解、肯定與鼓勵的精神環境,全員教職工努力營造安全、温馨、愉快的心理環境,是幼兒園能力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

③建立“合作型”的家園關係,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實現家園共育。

④充分利用社區自然環境、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5、課程的評價:

(1)日常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對班級體進行整體性的定量評價,對典型事例進行個別性的定性描述。

(2)終結性評價:主要通過一學期一次的教師主觀評價和一年一次的測試性評價,對課程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三、課題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為研究法,由園領導、園科研室成員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且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研究小組,邊實踐、邊研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方案,從實踐研究中形成思路,回到實踐中檢驗並形成經驗。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提出方案(20XX年3月—20XX年6月)

1、組織全體教職工分組討論,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以理論培訓與經驗交流相結合,幫助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

3、研究組集體討論,提出課程目標,選擇制定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方案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實施研究方案,收集、處理資料。

2、做好日常性評價及每學年進行一次終結性評價。

3、每學期召開一次全園教育工作討論會,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做好撰寫論文、階段總結、教育個案等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整理、歸納有關資料,彙編課程研究專著。

3、做好結題準備。

四、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相關問題的研究論文;

3、快樂教育案例及光碟;

4、《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研究》專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