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與西方的科學》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3W

東方與西方的科學

《 東方與西方的科學》教學設計

【目標引領】

一、 基礎目標

掌握理解文中詞語:駭人聽聞、氣勢洶洶、盛氣凌人等。

二、發展目標

1.瞭解東方科學和西方科學的關係,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2.掌握對待文化的正確態度,包容並接受西方文化。

【過程記錄】

一、預習

1.識記字形

至高無上—禮尚往來 絕無僅有—決不 盛氣凌人—陵園

2.識記詞義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

氣勢洶洶:盛怒兇狠貌。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3.預習過程中感到不理解的問題:

二、學習

1.東方與西方的科學是什麼關係? 東方科學在歷史上有什麼作用? 2.作者認為應以怎樣態度對待東方科學?

三、質疑

1.思考:“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這句格言包含了哪些真理?

2.通過學習你還有哪些疑問,記下來認真思考,與同學、老師討論交流。

四、訓練

(一)知識識記

1.根據漢字寫注音或根據注音寫漢字。

覆轍( ) 盛氣凌( )人 駭( )人聽聞 (jué)無僅有

2.解釋成語

駭人聽聞

氣勢洶洶

盛氣凌人

(二)佳句品讀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對於東方科學採取粗暴態度的人,對於西方文明言過其實的人,大概不是科學家。他們大多數既無知識又不懂科學。

我們有理由為我們的美國文明而驕傲,但是它的歷史記載至今還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類經驗的整體相比是何等渺小,簡直就是一瞬間。它會持久嗎?它將進步,將衰退,抑或滅亡?我們的文明中有許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們想在疾病蔓延起來以前根除它們,必須毫不留情地揭露它們;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文明能為自己辯護,我們必須盡最大力量去淨化它。實現這項任務的最好的辦法之一是發展不謀私利的科學;熱愛真理——像科學家那樣熱愛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實際用途的和沒有實際用途的;熱愛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偽裝是多麼美麗。我們文明的壽命至少還沒有得到證明,其延續與否,還不一定。因此,我們必須謙虛。歸根結底,文明要要經過歷史的考驗而存活下來,這一這一點我們還沒有經歷過。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確確實實仍然來自東方,如果我們覺察到了這一點,我們會聰明一些。儘管科學方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它也還不是十全十美的。當科學方法能夠被利用,並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時候,它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認這種利用也會產生兩種侷限。第一,這種方法不能永遠使用。有許多思想領域(藝術、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許永遠不能應用於這些領域。第二,這種方法很容易被錯誤地應用,而濫用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可能性是駭人聽聞的。

十分清楚,科學精神不能控制它本身的應用。首先,科學的應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沒有任何科學知識的人手中,猶如不經過教育和訓練而去駕駛一輛能導致各種破壞的大馬力汽車。而即使是科學家,在一種強烈的感情影響下,也可能濫用他們的知識。科學應該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來幫助自己。無論如何,科學不應傲慢,不應氣勢洶洶,因為和其他人間事物一樣,科學本質上也是不完美的。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確確實實仍然來自東方,如果我們覺察到了這一點,我們會聰明一些。”句中“這一點”指什麼?“可能”與“確實”是否矛盾?

2.第二段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3.所選文字從哪些角度闡述了對待東方科學的正確態度?

【收穫整理】

課文內容

及其理解

中心內容

理解或評價

文章風格

寫作特色

文學常識

喬治·薩頓(1884—1956), (國籍)科學史專家,近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800餘篇,代表作是 。

【拓展遷移】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嗎?

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是:十二音律和七聲音階在中國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還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所謂十二律,是中國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調,比如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個音調不同的標準音,用以確定樂音的高低,這十二個標準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當於現代音樂的十二個調。在一首樂曲中,我們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個音來構成音階,即所謂七聲音階。公元1780年,傳教士錢德明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發明的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錢德明的觀點當即遭到了歐洲學者的排斥。法國人沙宛在1898年説,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的。

1962年,李約瑟在他的書中説,音律的知識起源於古巴比倫,然後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向東傳入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在沒有考古證據的情況下,人們彷彿默認了這樣一個説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編鐘,這個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又一次喧囂開來。因為曾侯乙的雙音編鐘(即在一個鐘上可以敲出兩個構成三度諧和關係的樂音,這是要有成熟的'音樂理論與精湛的製作工藝作為支持的),證實了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音律知識,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古希臘。這種在短期內所不可能達到的成就,使人們開始懷疑音律從古巴比倫傳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把兩個文明古國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較。

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豎琴與琴師彈撥的圖刻。這些文化遺物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很明顯當時的絃樂已經有相當的發展。而多數科技史家認為,和諧音律的認識,最可能源於絃樂。在同時期的中國出現的樂器有笛、陶鍾和陶壎。商代出土的樂器種類開始增多了,但沒有墓,有二十五絃瑟,十弦及五絃器。這些很先進的絃樂器,不是短時期內能形成的,也就是説中國絃樂器的起源,可能會更早,而源於商代的那些有多種發音的樂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測量與分析的。李純一先生曾對商代不同地區的壎、編磬和編鐘做了系統的研究,結論是,那時可能已具備了標準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十二律是和十二個月對應的。在公元前14世紀的中國,有關閏月的製法已有初步的系統,商代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個月並設置閏月來協調月相與季節的關係。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中國已經發明瞭十九年七閏制,並有系統地進行應用。而古巴比倫人掌握十九年七閏的規律是在公元前5世紀,比中國整整晚了一個世紀。這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從古巴比倫學習十二律音樂體系的説法。

另外,中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4組,每組7宿,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烏龜蛇幾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律、四宮。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個宿名,順時針圍繞着一個鬥字,這個鬥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倫平面球形圖的出現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館收集的一些殘片復原了平面球形星圖。人們對照古巴比倫平面星圖和中國的二十八宿,並沒有一個直接相對應的含義,由此可以顯示,古中國的天文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獨立生成的,這對十二音律及七聲音階的起源,有一個值得啟發的參照。

1.七音十二律長期以來被默認為是西方創建的。下列對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西方學者始終認為音律的知識起源於西方,故而極力排斥傳教士錢德明提出的古希臘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觀點。

B、法國人沙宛認為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的。

C、李約瑟認為音律的知識起源於古巴比倫,向東傳人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

D、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圖刻上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絃樂已有相當的發展,而中國缺乏考古的直接證據。

2.原文以對中國古代樂器的研究為依據,傾向於否定七音十二律是從古巴比倫傳人中國的。下列表述不屬於原文推論依據的一項是( )

A、與古巴比倫音樂文物所屬年代同時期的中國,已經出現的樂器有笛、陶鍾和陶壎。

B、曾侯乙雙音編鐘證實中國的音律知識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古希臘,這是短時期內不可能達到的成就。

C、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絃樂器都很先進,説明中國絃樂器的起源應該更早。

D、李純一先生對商代多種樂器的系統研究表明,那時中國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3.下列對“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對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認識大體上是對應的。

B、中國古代把七宿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這與七聲音階的構成並非巧合。

C、中國古代對音律的認識其實是應用了商代就有的對閏月的認識。

D、中國古代天文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獨立生成的,與之相應的七音十二律音樂體系也不大可能是傳自西方的。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有了新的依據。

B、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在音律方面的成就處於世界前列。

C、中國發明十九年七閏制比古巴比倫人早了一個世紀,因此中國對音律的認識可能也要早於古巴比倫。

D、對古中國和巴比倫音律成就的比較,説明其對音律的認識可能是各自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

【資料鏈接】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史專家。生於比利時的根特。在大學期間,學習過哲學、化學、數學、結晶學等專業,1911年獲博士學位。1912年創辦國際性科學史雜誌《Isis》,擔任該雜誌主編近40年,併發起成立國際科學史學會。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800餘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答案:東方與西方的科學

二、學習

1.兩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科學與科學全部形式是東西方共同孕育而生的。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

2.發展不謀私利的科學,熱愛真理,憎恨迷信,謙虛對待東方科學,

三、質疑

文明始自東方。科學的種子,包括實驗方法和數學,實際上科學全部形式的種子是來自東方的。而科學方法的產生於西方,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四、訓練

(一)知識識記

1.答案〔zhé〕〔líng〕〔hài〕〔絕〕

2.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

氣勢洶洶:盛怒兇狠貌。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二)文句:科學的種子,包括實驗方法和數學,實際上科學全部形式的種子是來自東方的。在很大程度上,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後代,東方是母親,西方是父親。理由:以比喻的的手法形象地闡述了東西方科學的關係,兩者共同孕育了科學。

(三)文段理解

1.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確確實實仍然來自東方。不矛盾,既是推測,更是從事實角度説明這一現象。

2.對比論證。

3.從美國文明的發展歷史、科學方法的利用和科學本身的應用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收穫整理】

課文內容

及其理解

中心內容

文章着重地論述了東方與西方科學的關係,闡述了對待東方科學的正確態度,從而更好地為真理服務,能更塞滿地實現人類的使命。

理解或評價

文章沒有具體列舉中國古代以及中古時期在科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闡述其對世界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而是站在西方科學的立場上説明東方人民對於我們的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即光明從東方來。

文章風格

寫作特色

文章使用了比較的方法,其中有歷史的比較,也有各種不同見解的比較,如文章採用比較論證方法,或縱向比較,或橫向比較。作者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辨明正誤,表述自己的看法,這樣正反結合起來説理,顯得有説服力。

文學常識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國籍)科學史專家,近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800餘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拓展遷移】

1.D。緊扣“根本原因”進行選擇,ABC屬於答非所問。2.A。抓住“多數科技史家認為,和諧音律的認識,最可能源於絃樂”選擇。3. C。C項屬於無中生有。4.C。C項與“這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從古巴比倫學習十二律音樂體系的説法”不一致。

熱門標籤